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解开VO2的那个结

中科院半导体所 来源:量子材料QuantumMaterials 作者:Ising 2022-08-30 15:07 次阅读

量子材料,从最核心的电子关联概念出发,所面对的最常见物理效应,可能非莫特相变 (Mott transition) 或莫特绝缘体 (Mott insulator) 莫属了。莫特绝缘体,最直观和明确地展示了量子材料的精神,包含了一大类体系。如果按照布洛赫定理和能带理论去讨论,它们应该是导体,但实际上由于电子 - 电子关联作用而呈现绝缘体的性质。与此对应,所谓莫特转变,就是从金属向绝缘体的转变 metal - insulatortransition (MIT)。此不过量子凝聚态的基本概念之一而已,但却是量子材料各种物理研究的基石,其重要性无需反复强调。

这一效应的出现,可以有很多驱动方式,其表现也可以有多种模式,如图 1 所示即为一类。最常见的驱动,即温度变化。随着温度下降,热涨落和电子动能降低,电子关联效应凸显出来,发生 MIT 在物理上水到渠成。从 MIT 的基本图像看,很多过渡金属化合物,特别是过渡金属氧化物体系,其中电子关联强度(例如在位库伦相互作用 on - site Coulombinteraction U) 一般都在 ~ 1.0 eV 量级。对凝聚态或者固体中的电磁效应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能量尺度。所谓强关联相互作用,意即如此。如果与我们通常感受到的、一个电子在室温温度下的动能 (~ 25 meV) 相比,eV 量级的电子关联显得强大很多。熟悉固体能带理论的读者都能明白,因为多电子关联与共存特征,大多数莫特绝缘体实际的 MIT 转变温度要低一些,但依然可以较高。MIT 发生在室温附近的体系并不罕见。如果刻意去选择,得到 MIT 转变温度远高于室温的莫特绝缘体,也并不是难事。

f9ac0006-27dd-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 1. 莫特金属绝缘体转变 MIT 的电输运表现 (上部) 和能带表现 (下部)。

Y. Zho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03, 1289 (2015),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7137616/

稍有不同的是,如果我们翻阅在温度坐标轴上研究 MIT 的相关文献,很容易看到大多数被关注的体系之 MIT 都发生在室温之下,MIT在 100 K 附近的体系占据了绝大多数。Ising 乃此中外行,窃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

(1) 凝聚态物理在方法论上,一贯注重选择较为干净的环境、选择尽可能单一的物理机制开展研究。低温条件是展示干净物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另外,凝聚态物理人放眼基态之外的低能激发态,一般情况下能量都在 meV 量级。创造一个好的低温环境,以凸显这些激发态,更是学科目标使然。

(2) 从应用角度看,量子材料关注的电、磁、声、力效应,其能量尺度大多比 eV 量级要低。温度较高时,热涨落可能是固体物理最复杂和“dirty”的因素,室温以上的热涨落足够将固体物理关注的问题都淹没于海洋之中。

(3) 固体物理,除量子效应之外,对称性破缺导致的晶体结构相变也是备受关注的对象。这些相变在能量上环绕 eV 左右,如果 MIT 温度很高,意味着对应的量子能量尺度较大,莫特转变与晶格结构相变纠缠起来,就会遮蔽量子材料人的眼睛。这绝对不是好事情!

事实上,如上第(3) 点,的确不是想象,而是我们经常碰到的现实。一个最著名的例子,便是 VO2 体系中的 MIT 转变。这是为数不多的、MIT 转变温度位于室温附近 (~ 340 K) 的莫特绝缘体,其低温区是绝缘相、高温区是金属相。对 VO2 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典型的莫特绝缘体,更多的原因在于 MIT 转变温度很接近室温,给与我们应用它的广阔想象。这里,MIT 前后的电阻变化可以达到 3 – 4 个数量级,也导致其光学透明度对温度极为敏感。因此,VO2成为温度传感、光电转换等领域应用的候选材料,其中智能窗户应该已经投放市场。这种有明确应用加持的莫特 MIT 体系,想不引起关注都难。

问题是,物理世界有这么美好的对象,早就应该是物理人争先恐后的目标、早就应该被人研究得清清楚楚了。那好吧,殊不知,实际情况还真不是这样:也许就是因为 MIT 温度高,我们看到与 MIT 同步,VO2发生了高温下的金红石相 (tetragonal rutile phase)到低温下的单斜相(monoclinic M1 phase) 转变 (structural phasetransition, SPT)。这个结构转变,还伴随着导致电荷密度波 CDW 的派尔斯相变 (Peierls ordering),如图 2 所示。

f9bc740e-27dd-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 2. VO2 体系的两种晶体相:高温下的金红石相 (R-VO2) 和低温下的单斜相 (M1-VO2)。其中,红球乃 V 离子、绿点乃 O 离子。高温相中,V 离子构成等间距链排列,被周围 O 离子包围。低温相中,V 离子形成两两靠近的 V – V dimer,彼此扭折,形成电荷的起伏,即所谓的 CDW 相。

Wasim Raja Mondal et al, Phys. Rev. B 103, 214107 (2021),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103.214107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纠结:到底是莫特转变触发了派尔斯晶格相变?还是晶格相变触发了莫特转变?比对一般的 MIT 转变,如此高温区段,这个 MIT 前后材料电输运性能有异常大的变化 (电阻变化几个量级),此也不大正常!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纠结,而是让量子材料人魂牵梦绕多少年的老大难。即便抛开应用和性能调控不管,量子材料人花费了很多精力、心思和智慧,希望能够解开其中的纠缠或者死结:如果是结构相变诱发 MIT,那很平常,物理上的精彩程度要差一些,毕竟金红石和单斜相电子结构不同,输运行为迥异可以理解。反过来,如果是 MIT 诱发的结构相变,其中物理就更为精彩一些。毕竟,莫特物理能够驱动结构相变,属于罕见之象,说明个中渊源值得关注,或者说这里的莫特物理一定有别于一般关联体系中的物理。

对这一效应的认识,再啰嗦重复一遍,目前大概是这般模样:

(1) 在 340 K 那里,一个转变是 MIT 转变,伴随莫特物理;一个转变是结构相变 SPT,乃是派尔斯 (Peierls) 结构失稳物理,伴随 CDW 有序转变;

(2) 高温区的四方金红石相,由等间距的 V 离子链沿 c 轴方向形成等距离离子链而成,结构如图 2 所示。低温区的单斜M1相,则呈现 V – V 两两靠近、形成 V – V dimers;离子链也出现了 zig – zag 扭曲,构成了电荷密度波 CDW,如图 2 所示。

(3) 莫特量子相与晶体结构相的密切联系,给物理人启示,似乎低温的单斜相应该是莫特绝缘基态。但是,大量细致的研究并未彻底将莫特物理与派尔斯物理区分开来。

基于以上几个层次,物理人从理论和实验表征各个层面上开足马力、多方联动,似乎依然无法取得根本性进展。这也让 VO2 中莫特的 MIT 和派尔斯的 CDW 耦合联动这个“死结”成为一个数十年无法解构、古老而弥新的问题。

既然针对 VO2 内禀物理的探索存在不确定性,那就有量子材料人试图开始另起炉灶了。其中一个方案就是维度控制:总可以制备 VO2 薄膜,然后不断降低薄膜厚度,降低、降低、降低到薄膜晶体结构完全由与其共格的衬底结构来约束住。这种策略,可将派尔斯相变压制住,乃量子材料人屡试不爽的手段。接下来,再看看那个“气人的”MIT 是不是还在那里?在,说明莫特与派尔斯不是孪生兄弟!

这不是什么新思路,已经有不少量子材料人尝试过。他们首先使用具有金红石结构的 TiO2作衬底,然后将 VO2薄膜厚度降低到 10 nm左右。超越这个厚度之上的所有薄膜,其 MIT 与 CDW 是孪生的,几无例外。当薄膜厚度减到 10 nm 以下,诸多研究组报道的结果就有些散乱了:(1) 可以将 MIT 与 SPT 分开,但经常是您看不到 MIT 、而他看不到 SPT。(2) 同样厚度的薄膜,不同研究组给出的结果不相吻合,结论相左的情况也不罕见。(3) 由于薄膜厚度太薄,对结构的表征叠加了衬底的信号,给诸多结构表征技术带来了分辨率的挑战。事实上,当前的现状的确体现出表征结果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样古老的新问题,只要一天不解决,总是有量子材料人魂牵梦绕于此。于是,就会有人试图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案,以图将问题终极抹去。来自米国弗吉尼亚那所著名的 College of William& Mary 的 Mumtaz Qazilbash 教授课题组,与来自韩国 Electronics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和加拿大光源的合作者一起,潜心于这一问题。他们在 (001) 取向的金红石 TiO2 基片上,制备了高质量的 VO2 薄膜。鉴于很多结构表征技术存在的不确定性 (例如,衬底剥离技术或球差 TEM 技术就不适用于此),他们立足于同步辐射光源的 XRD 和宽带红外光谱技术,包括光电导、包括散射型近场红外扫描显微术 (scattering - type scanningnear - field infrared microscopy (s-SNIM),对样品进行细致表征,获得如下应该算是可信的结果:

(1) 厚度在 8 nm 及以上的薄膜,存在明确的 MIT 转变和 CDW 转变,转变温度均在大约在 306 K左右。因此,可以断定 MIT 和 CDW 是孪生的。

(2) 厚度在 6 nm 及以下的薄膜,同样能够清晰展示 MIT 转变,但没有 SPT / CDW 相变出现,在整个温度区域呈现金红石结构。电子结构测量显示低温下的莫特绝缘体相有 0.6 eV 的带隙。高温下,电输运行为存在不确定性,但光电导测量展现清晰的 Drude 金属相特征。s-SNIM 成像在整个温区也展示出清晰的 MIT 进程和两端的电子态,但没有结构相变发生,如图 3 所示。

f9caf31c-27dd-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 3. 一个厚度 7.2 nm 的薄膜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 s-SNIM 成像。

这样的工作,毫无疑问是一类“事倍功半”的研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得结果未必会引领热点和触发万众跟随,不过是解决了一个“古老”问题而已:在 VO2 中 MIT 与 CDW 并非孪生,它们是可以解构的独立物理。除此之外,在 Ising 看来,这样的工作,其价值在于展现量子材料人百折不挠、致力于将一个也许是“应用”上不那么吸引人的硬骨头攻克下来的精神。个中艰辛与快乐,是量子材料人的一种价值体现。阿门!

雷打不动的结尾:小编 是外行,如若理解错了,敬请谅解。各位有兴趣,还是请前往御览原文。原文链接信息如下:

Insulator-to-metaltransition in ultrathin rutile VO2/TiO2(001)

D. J. Lahneman, Tetiana Slusar, D. B.Beringer, Haoyue Jiang, Chang-Yong Kim, Hyun-Tak Kim & M. M. Qazilbash

npj Quantum Materials volume 7,Article number: 72 (20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5-022-00479-x

审核编辑 :李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量子
    +关注

    关注

    0

    文章

    478

    浏览量

    25510
  • MIT
    MIT
    +关注

    关注

    3

    文章

    253

    浏览量

    23411
  • 晶格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4

    浏览量

    9230

原文标题:解开 VO2 的那个结

文章出处:【微信号:bdtdsj,微信公众号:中科院半导体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DAC8550输出公式为Vo=VREF/2+VREF*D/65536,上电初始,程序没有运行时D的值是多少?

    DAC输出公式为Vo=VREF/2+VREF*D/65536,上电初始,程序没有运行时D的值是多少?
    发表于 12-16 07:32

    用TPA2005D1搭了一个音频放大电路,在测输出端Vo+和Vo-的波形时,发现有杂波,怎么去除?

    最近用TPA2005D1搭了一个音频放大电路,试了一下,功能可以了,但是在测输出端Vo+和Vo-的波形时,发现有杂波,电路图和波形图在下面,请知道的大神帮忙分析一下,怎么去杂波??
    发表于 10-21 08:11

    解开关模式电源中的升压功率级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了解开关模式电源中的升压功率级.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10-11 11:30 1次下载
    了<b class='flag-5'>解开</b>关模式电源中的升压功率级

    用OPA27做同相加法器Vo=Vi1+Vi2时遇到的疑问求解

    用OPA27做同相加法器Vo=Vi1+Vi2的时候,函数发生器给Vi1输入频率为1kHZ,Vpp=1V的正弦波,而Vi2接地时,没有输出。然后稍作改动,成了Vo=-(Vi1+Vi
    发表于 09-12 06:31

    解开关模式电源中的降压功率级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了解开关模式电源中的降压功率级.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8-28 11:21 0次下载
    了<b class='flag-5'>解开</b>关模式电源中的降压功率级

    PGA204的1管脚和9管脚没有用到(Vo1,Vo2),布线时应该如何布线?

    PGA204的1管脚和9管脚没有用到(Vo1,Vo2),布线时应该如何布线,是直接悬空还还是接AGND或者是VCC呢?
    发表于 08-28 08:20

    并非所有抖动都是相同的:了解开关电源中的抖动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并非所有抖动都是相同的:了解开关电源中的抖动.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8-26 14:24 1次下载
    并非所有抖动都是相同的:了<b class='flag-5'>解开</b>关电源中的抖动

    用LM358作为前级放大使用,输出端测量电压相差01V的原因?

    在用LM358作为前级放大使用,作为充电检测,当没有充电设备插入时,VIN=0V,偏置电压是使用TL432产生2.55V的电压。但在输出端测量电压,VO1=2.56V,而VO2=2.46V,相差0.1V。试了多片芯片和板子都是如此,后端都没有接负载。
    发表于 08-23 06:47

    TPA6112 OPAMP声音输出会有杂音的原因?

    1, VO2) 由小声慢慢变大声 我做了一个实验是, 当shutdown PIN 是ALWAYS LOW 时, 播放音乐是不会有杂音的 请问这是甚么原因? 谢谢
    发表于 08-16 06:30

    THS4509运放给+5V单电源供电,请问输出电压Vo+ - Vo-最大能输出多少V?

    你好,请问这款运放给+5V单电源供电,请问输出电压Vo+ - Vo-最大能输出多少V?
    发表于 08-01 08:16

    掺杂对PN伏安特性的影响

    掺杂对PN伏安特性的影响是半导体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PN作为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结构,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掺杂浓度、掺杂类型以及掺杂分布等因素。以下将详细探讨掺杂对PN伏安特性的影响,包括正向特性、反向特性以及击穿特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7-25 14:27 2160次阅读

    RK3588 在使用rockit接口设置vo时,UI消失,大家遇到过吗?

    使用RK3588,先通过vo显示出来了UI,然后希望通过vo输出解码的视频,在设置vo时,在调用RK_MPI_VO_GetPubAttr接口,UI直接消失,所在进程依然运行
    发表于 06-11 17:59

    北京大学首次硬件实现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玉超教授课题组首次硬件实现了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2-28 11:28 995次阅读
    北京大学首次硬件实现电容耦合的<b class='flag-5'>VO2</b>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

    基于VO2忆阻器的无线物联网混合系统

    针对此问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杨玉超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以VO2 忆阻器为主体的高一致性、可校准的频率振荡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8×8的VO2 忆阻器阵列,通过紧凑设计的外围电路实现了频率现场生成和可编程频率混合系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2-22 09:30 717次阅读

    VO2750 蓄电池放电测试仪使用说明书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VO2750 蓄电池放电测试仪使用说明书.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2-01 10:09 0次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