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Li3N可有效促进Li+通过电极/电解质界面

锂电联盟会长 来源:锂电联盟会长 作者:锂电联盟会长 2022-10-08 09:51 次阅读

引言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存储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发高能量、长寿命的可充电电池。锂金属因其高的理论质量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的电化学电位 (−3.04 V vs.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下一代储能系统最有前景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不稳定性和无主体性使其在电镀/剥离过程中遭受不可控的枝晶生长和体积膨胀问题,从而导致电解质的消耗和内部短路,进而阻碍锂金属负极(LMA)的实际应用。

02

成果展示

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谌伟民副教授,喻发全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王亮助理研究员(共同通讯)等人通过热扩散法在三维碳基锂金属负极上原位制备了Li3N浓度梯度界面保护层(CC/Li/Li3N),用于实现高稳定性锂金属电池。根据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Li3N层上的Li+扩散势垒相较于纯锂低近20倍,可加速Li+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扩散。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了Li3N能够有效促进Li+通过电极/电解质界面,并在高电流密度下实现均匀的锂沉积。CC/Li/Li3N负极在与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兼容时都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 证明了CC/Li/Li3N拥有良好的商业实用性。

03

图文导读

在本工作中,作者使用简单的热缩聚法在碳纤维表面均匀生长g-C3N4(CC@ g-C3N4)。SEM和TEM图显示,g-C3N4均匀地包覆在碳纤维的表面,厚度约为86.8 nm。然后,通过熔融法将金属锂注入三维碳骨架,g-C3N4自发与锂金属反应形成Li3N。在高温静置过程中,所获得的Li3N逐渐扩散并向上迁移,最终在电极中形成Li3N浓度梯度。对CC/Li和CC/Li/Li3N电极的截面N元素分布进行测试,发现CC/Li/Li3N电极中的N元素主要分布在上表面的10 μm内,即再次证实了在高温静置期间Li3N能够自发向上扩散和迁移。

b0dc69b8-462a-11ed-96c9-dac502259ad0.jpg

图1. (a)CC@g-C3N4及CC/Li/Li3N的制备过程示意图;(b)CC@g-C3N4的SEM图像;(c)CC@g-C3N4的TEM图像;(d)CC/Li/Li3N的SEM图;(e-g)CC/Li和CC/Li/Li3N的截面N元素分布结果。

通过XRD和XPS测试探讨了CC/Li/Li3N的表面化学变化。DFT计算结果表明Li+在Li3N表面的迁移能垒仅0.011 eV(Li top to Li top)和0.077 eV(N top to N top)。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原位形成的Li3N可以有效地促进Li+的传输,并形成均匀且快速的锂离子流。

b160b024-462a-11ed-96c9-dac502259ad0.jpg

图2. (a)CC, CC/Li及CC/Li/Li3N的XRD谱图;(b和c)CC@g-C3N4和CC/Li/Li3N的高分辨率XPS光谱图;(d-h)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

为了探索锂金属负极的沉积/剥离动力学,在电流密度为2 mA cm−2的条件下,将所有样品在对称电池中进行测试。经过对比,CC/Li/Li3N的性能较好,经过1000小时的锂沉积/剥离后,过电位约为80 mV,这是由于表面的Li3N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实现了Li+的快速迁移和沉积。CC/Li/Li3N的界面阻抗在第一次循环后为52.8 Ω,即使在100次循环后,阻抗仍保持9.1 Ω,表明负极表面的富含Li3N人工SEI稳定且完整。为了进一步研究CC/Li/Li3N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机理,通过SEM分析了CC/Li/Li3N在经过重复循环后的形态和结构稳定性特征,CC/Li/Li3N电极的稳定形态可归因于梯度Li3N的保护作用,这有效促进SEI膜下方的Li沉积并抑制Li枝晶的生长。

b1ffe78e-462a-11ed-96c9-dac502259ad0.jpg

图3.(a−d)当电流密度为2 mA cm−2时,含有纯锂、CC/Li及CC/Li/Li3N电极的对称电池的电压-时间分布和Nuquist图;(e和f)纯锂、(g和h)CC/Li及(i和j)CC/Li/Li3N电极在2 mA cm−2、2 mAh cm−2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的形貌图。

为了进一步评估CC/Li/Li3N电极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通过全电池测试探索了其电化学性能。CC/Li/Li3N||LFP全电池在液态电解质中显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并且在固态电池中经过100次循环后显示出96.7%的高容量保持率。

b23a25fc-462a-11ed-96c9-dac502259ad0.jpg

图4. (a)纯Li及CC/Li/Li3N对称电池的Tafel曲线和交换电流密度的计算结果;(b)扫描速度为0.1 mV s−1的全电池循环伏安曲线;(c)GITT曲线和CC/Li/Li3N的锂扩散系数的结算结果;(d和e)纯Li及CC/Li/Li3N与LFP匹配在0.2 C−5 C的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图对比;(f)CC/Li/Li3N‖LLZO‖LFP在0.1 C条件下的循环性能图。

在2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使用了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进一步可视化和比较了纯Li与CC/Li/Li3N电极上的Li沉积形态。电沉积2分钟后,在纯锂电极的表面上产生许多随机分布的Li突起物。由于初始锂成核的不均匀性,在随后的过程中形成大量枝晶,最终形成多孔疏松的表面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C/Li/Li3N电极在整个沉积过程中表面致密而稳定,并且在表面上未发现明显的Li枝晶。这些比较结果再次证明了梯度Li3N对于稳定电极/电解质界面和调节Li沉积行为的优势。

b270280a-462a-11ed-96c9-dac502259ad0.jpg

图5. (a和b)Li+在Li || LFP 和CC/Li/Li3N || LFP中的沉积行为示意图;(c和d)在电流密度为20 mA cm−2的条件下,用光学显微镜原位观察Li在纯锂电极和CC/Li/Li3N电极上的沉积过程。

04

小结

在这项工作中,通过Li3N在CC/Li基体中的扩散和迁移,开发了具有梯度Li3N结构的三维锂负极,用于高稳定和无枝晶的锂金属负极。DFT结果表明Li3N具有非常低的Li+扩散势垒。因此,富含Li3N的致密的人工SEI膜可以提供连续的界面保护,并保证快速的Li+流穿过负极/电解质界面。具有均匀分布的Li3N的锂负极基体可以降低局部电流密度并促进无枝晶的Li沉积。此外,负极的3D框架可以有效缓解循环过程中的无限体积膨胀。得益于梯度Li3N和3D结构的协同效应,获得的CC/Li/Li3N负极可以提供超过1000小时的稳定的锂电镀/剥离。当与LiFePO4正极结合时,在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中都可以实现优异的循环性能。我们相信,这种梯度结构负极的设计为未来高安全性、高容量锂金属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策略。

审核编辑:彭静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极
    +关注

    关注

    5

    文章

    819

    浏览量

    27233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14

    浏览量

    20070
  • 清洁能源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40

    浏览量

    18046

原文标题:原位生成梯度分布的Li3N促进碳基锂金属负极实现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文章出处:【微信号: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众号:锂电联盟会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剖析稳定锂金属电池的长效固体电解质界面

    电解质界面(SEI)层的固体电解质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电解质添加剂—饱和的P2S5-CS2(PSC)溶液(1wt.%),以修饰酯基
    的头像 发表于 06-04 15:25 2627次阅读

    利用海藻酸钠粘结剂和水溶剂制备CuF2电极可以抑制CuF2在有机电解质中的溶解

    本工作通过CuF2、水和SA混合到电极浆料实现在CuF2纳米粒子表面原位形成Cu2+配位SA层,交联的SA能够实现Li+的传输,但它阻碍Cu2+的传输,有效抑制CuF2正极中Cu离子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9-07 09:12 2613次阅读

    一种相变电解质(PCE)

    Li+溶剂化结构(LSS)被认为是决定锂金属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来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李彬团队提出了一种相变电解质(PCE),其LSS可以通过改变电解质的物理状态来进行调节。
    的头像 发表于 10-18 15:54 4574次阅读

    如何有效构建固体电解质的高亲锂界面

    固态电池由于高比能和高安全性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候选者。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部件,立方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固态电解质(SSE)因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宽的电化学窗口
    的头像 发表于 11-24 09:23 1189次阅读

    通过建立Li-mg合金/LiF全无机混合导电层改善Li|LLZTO界面问题

    石榴石型氧化物Li6.4La3Zr1.4Ta0.6O12(LLZTO)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固体电解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使用过程其本身与锂金属间界面阻抗较大,难以实现实际的应用。因此本
    的头像 发表于 11-28 10:14 1514次阅读

    氟硫电解质有效提升Li||LCO低温下的循环性能

    负极,而无需任何Li沉积载体,可以保证LiCoO2 (LCO)阴极的低温运行。但目前Li|| LCO电池常用的电解液体系很难适用于低温环境,主要问题包括Li+的高度溶剂化结构、低去溶剂
    的头像 发表于 11-29 10:30 1058次阅读

    锂金属电池的锂微观结构与固体电解质界面之间的关系

    电池中,随着摩尔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过电位似乎是SEI形成后界面电荷转移电阻降低的结果。在电解质中,较大的锂离子迁移(tLi+)被认为是有利的,因为它延长了位于锂金属表面附近的电解质中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2-06 09:53 2123次阅读

    采用分层碳包覆策略调控Li+通量在少锂负极上实现致密Li生长

    因此,通过加强稳定的Li沉积,窄间隙对于促进高端储能器件的发展非常重要(图1c, i-iii)。在COMSOL多物理数据中,除了缓慢的插层反应(图1c iv)外,验证了聚焦到8nm尺度碳缝中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0:14 1174次阅读

    超低温LiCoO2电池中通过防冻电解质重建富LiF界面

    因此,开发低温高性能Li//LCO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电解质的低温性能,常见策略主要包括液化气体电解质、共溶剂电解质、添加稀释剂、使用高度氟化溶剂等,但液化气体
    的头像 发表于 12-13 14:09 1153次阅读

    Nat. Commun:电流密度对Li|Li6PS5Cl界面形成的影响

    尽管具有一定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但Li6PS5Cl(LPSCl)电解质在与金属Li接触时会形成动力学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一方面,
    的头像 发表于 12-14 15:06 2033次阅读

    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及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高性能固态电解质通常包括无机陶瓷/玻璃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物电解质。由于无机电解质电极之间界面接触
    的头像 发表于 02-03 10:36 3464次阅读

    弱溶剂间相互作用提高电池电解质稳定性

    在金属离子电池中,电解质在运输金属离子(如Li+)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了解电解质性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挑战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3-13 11:07 1941次阅读

    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相亲性

    本文从电极与非液态电解质界面处电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阐明电极与非液态电解质界面相亲性的基本内容
    的头像 发表于 04-15 17:04 1108次阅读

    电解质电极信号采集控制板

    1、产品介绍: 本产品是测量分析人体的血清或者尿液中K,NA CL CA PH LI CL CO2 等离子的浓度含量。 2、应用场景: 电解质分析仪。 3、产品概述: 主控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4-11 09:07 420次阅读
    <b class='flag-5'>电解质</b><b class='flag-5'>电极</b>信号采集控制板

    Li3MX6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材料

        研究背景 Li3MX6族卤化物(M = Y、In、Sc等,X =卤素)是新兴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材料。与现有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相比,它们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更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
    的头像 发表于 01-02 11:52 62次阅读
    <b class='flag-5'>Li3</b>MX6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b class='flag-5'>电解质</b>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