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始于2015年,由深圳华秋电子有限公司主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赛事范围覆盖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地区,超10个省市区域。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已成为中国硬件创新领域重量赛事之一。 为了加快硬科技助推中国集成电路的腾飞,支持开源EDA生态建设,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组委会联合openDACS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华秋第八届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开源集成电路软件设计赛道,以支持开源EDA生态建设。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开源社区,为期2个月的直播培训讲座计划同期开启。《第二期开源EDA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系列直播于8月17日顺利开讲。
活动邀请到了openDACS第一批核心贡献者中的赖晓铮老师、杨帆老师以及何家骥老师,分享芯片敏捷设计与验证之路、介绍了一种高效的基于GPU加速的门级重仿真方法、介绍openDACS v2.0中开源的设计验证与测试综合SIG工具:EMSim版图级芯片电磁仿真器。
而作为中国硬科技史上第一批开源EDA核心贡献者,每一位老师背后的故事、投身EDA事业的心路历程、开源的项目以及他们对于开源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同样是值得关注的。
基于此,8月30日,第二期-openDACS开源EDA核心贡献者系列访谈释出,本期访问了赖晓铮老师、杨帆老师以及何家骥老师。 01
eda工具,包括自动化的工具,编译器前端的工具,还有包括后端的整一套开源的工具链,我觉得是我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其实我觉得 openDACS工作应该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东西,不是说某一个处理器。它应该是更加关注于一些工具层面上的东西,能提供一些工具,然后这些工具能代替商业工具,使得业界能在这些开源工具之上更方便的去设计芯片,验证芯片。自动化工具,我觉得是一个应该是openDACS关注的重点领域。
我是负责物理设计与建模这块。但是除了这块,我也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说做仿真验证。
另外我们对模拟电路这块也有兴趣,我们都可能想着去开源,涵盖了从仿真验证、物理设计,包括做模拟电路,甚至后面我们可能在可制造性设计方面也有可能去做一些工作,比如OPC,都会有一些开源的工作。
理想的发展方式,之前也考虑过,对于这样一个开源的项目,希望它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就是说你开源的这些内容,能够在自己的芯片设计当中得到应用。
另外还希望它可以对产业的发展起一些作用,可以使得另外的开发者能够进一步加入到我们的平台里面,共同实现正向的反馈,促进平台的健康正向发展。
我觉得这样子的话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何家骥:
关于开源EDA的商业模式,像赖老师强调的,开源项目需要各方面的支撑,才能引领大家去进行深入的研发,对于开源的商业模式,后面需要大家进行深入的研讨。
我对于openDACS的兴趣点,是能够通过各位开源贡献者的贡献,最终把现在相对由国外引领的、较为封闭的集成电路设计、验证等流程逐步打破,利用开源的EDA完成整个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国外的开源项目很多,如OpenROAD项目,现在已经能够利用开源EDA工具,完成了由电路设计到实际芯片的全流程,并且经过了流片验证。 04
我这次的开源项目是一个芯片敏捷设计与验证自动化的框架。 它的亮点最主要是它在芯片敏捷设计上面,跟Chisel做了一个兼容,是国外的所谓的firrtl的所谓的编译框架做一个兼容。我们还做了一个敏捷迭代,就是在每一个级别上面我们都把它转成了verilog,然后语言然后方便工程师进行验证,所以这是我们比较突出的亮点。因为国内说做敏捷设计语言的很少,我们应该是最早做这个事情的,一般来说国内是直接就拿Chisel过来用,但是如果你观察Chisel的应用,在学术界用的比较多,但是在工业界用的非常少,因为Chisel)它有一些问题是,它不太方便于验证,它的链条拉得太长了,所以我们非常欣赏Chisel开创了Multi-Level IR这种多层次的编译框架,我觉得这是它的一个优点。但是,chisel没有做到足够适合工业界实现的敏捷迭代的基础设施。我们把这个环节给它补上了,这个是我们的工具的亮点,会更加适合工业界使用。 杨帆:
我们开源是在做仿真验证这一块。
我们目前做的是一个基于GPU的门级仿真的工作,这里面主要是一个探索。因为以前的门级仿真可能更多的是通过CPU来做并行,或者是通过门级仿真器这种硬件仿真器来加速,我们探索通过 GPU来做加速。我们目前看来效果还可以,所以我们想把它开源出来,希望能够给学术界或者说产业界提供一些参考及支持。 何家骥:
我们这次开源的项目是EMSim,利用该工具我们能够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版图级,对于芯片的电磁辐射情况实现快速仿真,并借用仿真结果开展后续深入的分析。
如果是作为基础设施,比如说像数据库这种倒是有这种开源的可能,另外像一些基础的一些工具,像STA这种基础的工具,也还是可能找到一些能够开源的单位的。
在研发机构和学者方面,我觉得愿意来开源的还是挺多的,像我们联系到浙大的卓成老师,他也愿意把他做电源地分析的一些代码开源。然后像尚笠老师他做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最新的布局的算法,他也是愿意开源的。 但对我们来说的话,我们可能更希望对这物理设计这样一个工具,能够把这些已有的算法串成一个真正的工具链,把它变成一个能够使用的实际的平台,这个不光是需要有大家去贡献,因为大家贡献代码一般都是具有创新性的代码,它是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 我们可能也还需要去做比较多的基础性的工作,能够把这些大家已有的共性的代码,去把它接起来,然后另外如果有缺少一些链条的话,我们可能要补上一些基本的算法,把整体流程能够打通。 这个事情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做,希望能够去搭建一个基于已经开源了像openEDI的技术平台,去搭建一个完整的物理设计的平台。
我们能够把一些现在有的大家开源的一些代码集成进去,同时我们去把其中欠缺的部分的补全,来形成比较完整的可以去使用的平台,这个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包括企业、研发机构能够加入进来,不仅是贡献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或者说贡献基础架构,另外还可以去贡献一些其中缺少的环节,来补充完整,变成一个能够实际运行的物理设计的平台。
何家骥:
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和国外的一些大学,例如佛罗里达大学,合作进行工具的完善和不断的迭代更新。我希望未来我们这个工具能够融入到现有的,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工具链里面。因为现有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更多的是以追求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小的面积为初衷,而对于芯片的安全性,目前还没有考虑。
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完善下,把我们的工具加入到现有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工具链里面。在未来大家真正做芯片设计的时候,如果你有这种安全需求,可以通过一键勾选的方式,把我们的技术真正用在现有的芯片设计的流程中。 06 对于您在我们openDACS开源的工作,您认为业界有哪些相关的企业、研发机构、学者?您希望现在和未来有哪些关联、合作? 赖晓铮:
比如像这次同一批访谈,何老师那边做的芯片电磁方面的仿真,我觉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因为我做的是前端,何老师那边可能是更偏向后端,因为后端会更难一点,会涉及到晶圆厂的工艺库参数等各方面的限制。
所以我希望前后端的老师、研究者互相之间有个贯通,使得我们的工具在整条链上面是都是能保持开源的。而且我这里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要保证我们支持的开源项目是完全开源的。 完全开源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工具,我们开源的项目并不依赖于某一个商业项目或者商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会看到有时候业内也有一些说是开源的项目,但是问题是它必须在商业工具上才能用,这种开源项目其实对业界来说就变成了围绕某个特定企业的产品,去帮他形成生态,我觉得这样就不太好。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早期的时候,微软也有些开源项目,但是微软的开源项目有些必须要在他的商业系统或者购买的软件工具上面才能使用。像这样的开源项目,据我所知是有很大争议的。如果你的开源项目是为某个企业的产品做服务,最后仍然不可避免的还要回到收费的产品上去,这样就失去开源的意义了。所以我所希望的是一个完全开源。我所依赖的工具也是开源的,然后前端是开源的,后端也是开源的,我们整个链条都是开源,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 杨帆:
目前的这些openDACS开源项目,其实都是属于比较有创新性的,确实是在某些点上做得很好的,这些应该都是非常好的一些开源的内容。
我所期望的是说,我们能够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把大家开源作者贡献的工具能够串起来,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能够变成一个真正可以使用的全体系的流程,整个能够跑起来。特别是在我们物理设计,比较紧密,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基于开源的技术架构,把大家目前开源的比较领先的算法再往上面集成,同时去补充一些工具把它连起来。所以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开源作者共享EDA工具,都是很优秀的、有创新性的,先丰富我们的这些点,然后等到这些点足够丰富后,未来我们把这些点能串起来,中间所欠缺的地方做一些补充,把它变成一个真正的比较完整的流程的工具。
何家骥:
对今年在CCF大会上认识了非常多的开源贡献者,然后也认识了在openDACS里面贡献的一些作者例如原来在中科院的叶靖老师,然后刚才在做报告的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多的把大家的技术点在一些边界上去做划分,然后我们分析出来自己的边界之后,去找一些能够在边界之间做弥补或者说做桥梁的这样一些技术点,进而能够把大家所有的工具揉成一个整体。这样的话就是说我们能够拧成一股合力,然后去跟国外的一些开源的项目较高下。 07
我觉得最大趋势是计算机会主导芯片的设计,像这次由计算机学会来承办CCF chip2022大会就是很明显的。为什么不是电子学会来主办而是计算机学会呢?
其实你在国外你看得非常明显,原因很简单,就是工具自动化,现在已经不再是以前靠几个工程师写代码,你就能把一个芯片做出来了,现在有可能说是几个工程师写完,然后用工具自动完成剩下的工作。
所以它越来越会越依赖于计算机的,比如说编程语言编译器,这些基础架构。其实在国内目前看还比较少,但是你看国外RISC-V就是个明显例子,RISC-V为什么能走红了,其实离不开RISC-V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它是用chisel语言写的,chisel加速了生产力,这点是看得很明显的。
所以我们觉得:程序员特别欢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介入到芯片设计和芯片验证领域,甚至芯片制造领域,然后通过开源的方式变革、加速产业发展。因此我认为openDACS应该关注这个方向,就是关注于计算机,关注编程员,关注于开源,关注于我们整个工具的自动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杨帆:
目前来说我认为应该有这么几个趋势,第一个我觉得是“云”,这是比较热的一个方向,大家通过云的服务其实可以去提供比较多的算力,因为EDA计算能力需求是比较多的,而云服务可以提供伸缩的能力。这个可能也需要EDA的企业去提供很多支持,包括一些数据库的要提供并发的能力、算法要提供大规模并行的能力以及数据的安全性的保护能力。所以这些可能商业软件也都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对于我们开源来说的话,也是个机会,怎么样去针对云这块进行突破。
第二个基于AI和基于机器学习应该也是一个趋势,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地方在用AI的技术提供预测、做优化、做探索。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开源的工具,里面其实有AI的技术,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然后另外第三个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先进封装。可以通过一些封装的技术,像现在比较火的这种Chiplet的技术来实现进一步的提升。这里面可能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之前可能主要是芯片内部的问题,现在可能变成芯片之间的互联,芯片之间还有更复杂的热应力的效应的问题、可靠性的问题。因为封装之后,可能会出现封装之间的热应力导致的断裂,可能之前芯片内部不会出现的问题。
因为单芯片的话,其实可靠性相对是比较好的,但一旦在多芯片的话,它可能可靠性会下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怎么样去做多芯片的持续分析,这应该都是一些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在业界的暂时没有很好的这种产品出现,这个也对我们来说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以及挑战了,因为我们整体的平台没搭建好。目前有一些作者贡献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一些点,是对我们的整个平台发展是有价值的,在学术界走到前面,已经构成了这些点了。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技术上是可以有一些先机的,但是要从整个商业上去做到领先的话,需要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你要去把这些东西变成贡献的先进代码,变成实用化的代码,然后再把它搭建成平台,这个是有挑战的地方。
而要良性发展的话,一方面是你的工具他真的能够对产业或者说对学术的研究有价值;另一个方面它就会通过价值去吸引更多的产业界的人来加入,他们愿意去共享代码,这个时候就可能进入一个非常正向的循环,因为他们可以从这里面开源里面获取价值,然后他们也愿意来贡献代码到开源的平台,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正向的循环机制,来促进我们整个平台的发展。
何家骥:
现在其实国家包括整体来讲,集成电路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那么我觉得可能需要大力投入的点就是:需要持续、长久,而openDACS更多的是以开源的工具为主,那么集成电路设计其实是离不开各种各样工具的支持,我觉得这其实是大家需要额外去关注的点。
此外,我觉得除了开源工具以外,现有的商业模式,那些真正赚钱的工具,它其实是不会选择开源的,但是开源的工具有可能在未来赚钱。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讲,应该是在学术以及实用化的两个不同的天平之间,找到一个点。通过一些开源的方式,通过一些预先的研究,能够去占领未来潜在需求的先机。
例如我们开源的工具,它其实考虑的是集成电路的安全性,那么当集成电路设计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家就必须要考虑安全性,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的一些开源的工具,就是有一些潜在的经济或者说商业的价值。 08 请您为参与这个系列讲座的同学、听众,还有全国硬创大赛选手,说几句话,鼓励新一代开发者勇攀高峰? 赖晓铮:
首先我要讲的一件事情是,你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事情都不会算晚。以个人为例的话,我其实不是做芯片的设计的,但是我对芯片设计非常感兴趣,我本科的时候开始做FPGA设计。所以当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当时我感觉到工具自动化是个越来越明显的一个方向,就是软件吞噬世界,开源一统软件,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所以最后我就跑到计算机学院这边来,科研就转到了芯片设计上,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
我觉得这就是你要听从你内心的呼唤,你要看准这个趋势,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没有什么成果成本的,尽早就就可以转过去。
然后我觉得虽然当下可能经济形势各方面来说不是一个开源创业的好时机,但是我觉得大家应该看到开源设计的形势,基于开源的形式的话,都是黎明前的一个时期,现在正好是百花齐放。所以我欢迎创业者或者学校老师学生,我们一起来到开源社区来,特别是学生。因为我觉得能代表你个人的不会是那些文章,甚至也不会是你的学位。其实恰恰相反,你在开源社区里面的代码,就是别人你的最直观的东西。
你代码就代表了你这个人的能力,其实我觉得这一点来说后面会越来越明显,我带过学生都是这样,凭借他们在开源方面的所做出来一些东西的话,企业非常直观的就可以判断出来,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所以我们欢迎大家不仅一起创业,就一起到开源社区来,你从开源社区里面创业也是可以的,像PingCap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开源数据库是完全开源的,他的代码都是可见的,但这个企业做的一样很大,获得不少投资,也是在国内数据库里面也非常靠前的,其实这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并不妨碍他为大家提供工具、提供服务等创新。 杨帆:
我觉得目前这个时代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今我们有很好的条件;但同时也有很多的这种挑战、困难,不管是外部、内部的这种困难,所以还是希望同学还有我们所有的从事研究,产业相关人员,大家能够一起努力,把我们国家的EDA产业做大做强。 何家骥:
我觉得集成电路设计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宽面的研究领域,那么它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它有数字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有相关的eda工具的开发,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材料等方面……我认为不管是学生或是选手,都应该在某一方面深挖下去,在自己特有的技术领域能够有新的创新。 为了支持开源EDA的生态建设,也为了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我们的开源社区,我们将继续为期两个月的openDACS的开源EDA集成电路直播培训讲座计划,并同步访谈背后贡献者们的故事,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往期回顾 重磅揭晓!第十四届深创赛福田预选赛区暨华秋第八届硬创大赛华南分赛区晋级项目新鲜出炉!
活动邀请到了openDACS第一批核心贡献者中的赖晓铮老师、杨帆老师以及何家骥老师,分享芯片敏捷设计与验证之路、介绍了一种高效的基于GPU加速的门级重仿真方法、介绍openDACS v2.0中开源的设计验证与测试综合SIG工具:EMSim版图级芯片电磁仿真器。
而作为中国硬科技史上第一批开源EDA核心贡献者,每一位老师背后的故事、投身EDA事业的心路历程、开源的项目以及他们对于开源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同样是值得关注的。
基于此,8月30日,第二期-openDACS开源EDA核心贡献者系列访谈释出,本期访问了赖晓铮老师、杨帆老师以及何家骥老师。 01
赖晓铮
赖晓铮,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CCF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集成电路(全流程)设计与验证、嵌入式系统、物联网。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产学研芯片设计项目1项等。累计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10余项。主编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基于Proteus的计算机系统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参编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 科学出版社)第四版和第五版。2020年,指导学生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02杨帆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已在本领域的权威国际期刊和会议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CAS I、IEEE Transactions on CAD、IEEE Transactions on VLSI、IEEE/ACM DAC、FPGA、ICML 等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2012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2018年Integration, the VLSI Journal最佳论文奖,获DAC’2014, ASPDAC’2017, DAC’2017最佳论文提名。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资助。 03何家骥
天津大学特聘副研究员,IEEE会员,CCF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集成电路(全流程)设计、集成电路硬件安全、密码芯片设计与安全分析。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共3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2项、总装预研项目2项、军科委项目1项等。近五年,累计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包含IEEE TCAD、IEEE TVLSI、IEEE JETCAS、ACM TECS等高水平期刊和DAC、HOST等高水平会议,授权发明专利近20余项,出版专著(章节)1本。 核心贡献者访谈内容记录 01 您来自那个单位?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工作历程,哪些人和事对您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赖晓铮: 我其实应该算是教工子弟,是因为我父亲本身也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所以,我可能我小学的时候我就进入到大学实验室,所以比一般的同龄人的话,我更早的接触科研的这条道路。 后来我自己也选择在我念完书以后就从事科研这个方向,因为我父亲本身就是老一辈的那种科学家,所以在他们那个年代的话,当时还不是特别强调期刊论文,它更加看重就是说你做的东西,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实际的应用,觉得这对我有更深刻的影响,我自己比较专注于我们做的东西如何在现实产生作用。 赖晓铮与父亲:两代人的科研传承 后来,我做了博士后,当时我的导师是刘焕彬院士,他对我的影响就是说你做的东西要扎根大地,你要真真正正的科研成果能真正在社会上推广开来。 但是,我自从进入高校以后做科研以后,我一直发现国内科研最后转化成的成果都是论文。很多高科技项目和SCI期刊论文背后的成果数据,会发现他们都是比较难以追溯到的。即使是一些比如说像产学研合作的863项目,都会有个问题——只有参与的企业能分享科研成果,所以这里面就会有屏蔽的一个问题,因此很难让项目之外的企业,或者说是文章之外的企业或者个人,能充分获取其中的知识成果。 另外一个大问题是,当一个科研项目做完以后,或者一篇SCI论文发表以后,相关的研究过程就结束了。当别人看了这个项目/文章之后,他回过头来他想问你说某些部分是不是能再改一下,或者有不清楚的地方,但是,你可能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回答别人的问题。因为你马上去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下一篇论文去了,因为这就是机制,在push你不断的往前,你要去找寻一个又一个项目去完成,你去发表一篇又一篇的论文。这样其实就缺乏积累,什么都没深入做下去。 所以你会发现国内,为什么说好像我们做了很多东西出来,但是真正在社会上或者在企业界的话,你还会觉得真正的发掘很有用的东西会比较困难。数据显示,我们的科研工作真正能转化到生产力的只有5%,当然95%都变成了沉淀成本,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所谓的机制问题。 后来我接触到了国外的软件领域的开源运动,那时我就发现开源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因为通过开源(open source),你的数据、研究成果等等所有的东西,在GitHub上面或者是在 openDACS上面公开,所以大家都可以访问,而访问的同时他又会给你一种实时的反馈,然后会不断的促使你去不断去更新、修改,补充你的研究成果,所以让我们通过开源这个方式,可以不断的形成一个正反馈,会使大家都共同参与到这个项目和研究过程里面来,打破瓶颈。 所以当时我最早是我19年的时候,我听到Patterson教授讲到RISC-V的时候,我就感觉到RISC-V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从高校里面出来,企业包括社区开源社区共同参与,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已经是全球一个最大的热点,就是一个最大的市场。所以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 当然 Linux就是更久远的一个例子, Linux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了软件业、所有软件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基础,基础设施这样它也就是从开源社区起来的,对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参与到openDACS活动和组织里面来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希望我们这几位老师作为先驱的一个探索者,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本来我们这些种经历的话,我们可以用来写论文的,用来申报项目的,但是我们把精力花费到开源项目来。 虽然目前我们见不到什么研究什么成果什么回报,开源项目,对我们高校老师来说,评职称也好,带学生也好,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开出一条新的路子去做这个事情。 所以这就是我一直一路以来我的研究,我自己个人的感觉。 杨帆: 我先介绍一下,我来自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在03年本科毕业之后,进入复旦开始读博,开始做这一方面的研究,所以到今年差不多将近有20年的时间,这里面可能也做过很多相关的研究,包括在博士阶段做的主要是跟电路模拟和模型降阶方面的一些工作,到毕业之后就开始留校任教之后,早期的话也是延续做电路仿真的工作,后面也开展做了很多其他相关一些工作,比如说可制造性设计、高层综合,还有做跟电路优化相关的一些工作,所以做的内容也相对拓展的比较多。 在早期的时候,应该整个EDA产业,特别是国内EDA产业发展较慢,从03年一直到08年左右,基本上是很少的有相关EDA的企业。一直到了08年,当时是有十一五的国家的重大专项的支持,所以才开始快速发展。 国内早期的一批企业,到现在可能都上市了,比如说华大九天和广立微,包括概伦电子,都是当时早期开始做EDA的企业,如今才逐渐的发展起来,我也很高兴能看到我们国内的整个EDA的研究开始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也能快速的发展起来。 目前企业大概有60多家,但从事这些相关研究的单位,在早期的时候,在我读博士阶段,可能就估计不超过5家。 到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有专门的研究所,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时代。 在整个过程中的话,我觉得对我这个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我们实验室的几位老先生,一个是唐璞山先生,最早由唐先生在78年的时候就创建了我们的ICCAD研究室,我觉得老一辈他们完全是属于拓荒的一个时代。 他们为什么从事这个方面研究?其实是在78年的时候,他们本身是想做集成电路设计,但是后来发现没有EDA工具,没法做设计,所以他们就转去做EDA工具的研究,其实本身他们最开始是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的,但是因为这个国家或者说本身的研究的需求,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在80年代中期90年的时候,当时国家有一个比较大的支持,去做熊猫系统,所以唐先生当时带领了我们实验室的很多研究生去做熊猫系统开发,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去做这方面工作。全国也有好多家单位一起来进行该工作。但是熊猫系统完成之后,国家可能支持相对就比较少了。 我觉得唐先生反正都是比较乐观,他其实不管有没有支持,他都是在做他的研究的,因为他到后面他就更关心的是这个NP问题,所以他一直在研究 NP这个问题。 我记得以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去他办公室,里面就有很多的纸在演算,虽然我也看不懂他算了什么,他一直在算这个问题,一直在执着的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这个是做一个研究者,应该是有这样一种坚持和执着的精神才能够去把工作做好。 到了08年的时候,那时候其实唐老师已经是有将近80高龄了,那时候他也是经常就跟我们一起到北京出差,去做重大专项的一些项目,有时候晚班的飞机到了虹桥,我记得他当时还要自己去排队坐公交车回家。 所以说我觉得老一辈的这种精神,只是想着说能够贡献自己的研究的力量,没有太多的对个人的利益这方面的考虑,对我都是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的。 何家骥: 我一路以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快速的过程。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我在国外期间的一位导师,就是金意儿教授,金教授当时是在佛罗里达大学工作,而佛大在硬件安全领域在全美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大实验室的PI是硬件安全研究领域的第一位IEEE Fellow,他们对我的影响主要是在于对研究的态度方面,能够持续地去做一些前沿的比较有益的探索。 在国外交换期间,国外导师的影响主要是让我觉得把封闭的技术是可以推广到对于我的影响来主要是把这样一个封闭的技术去向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进行扩展。在技术的研发中,如果技术能够有较好的出口,或者潜在用途非常广阔的话,在做基础研发的过程中也会有比较好的驱动力,我觉得主要是那段研究经历对我影响比较大。 另外是我在清华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我的合作导师,一直在鼓励我们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在同行之间,对通用技术进行共享验证,才能让我们的技术变得更加完善。例如,在安全工具的研发中心,只有将我们的工具或者是将我们工作真正展示出去,让大家来去做批判者和使用者,才能让我们更快的进步。 在佛罗里达大学当助教 02 您是怎样进入我们这个openDACS开源领域的? 赖晓铮: 我是在CCF大会上面受到何工邀请,然后当时我觉得很惊讶,因为说实在,目前在高校里面从事开源项目的话,其实是一件蛮尴尬的事情——很多高校里面,其实考核是没有开源这一项的。所以你看到的开源项目可能很多都是说像华为的鸿蒙这一类型的,或者阿里腾讯有一些开源的项目,以企业为主导的开源项目,高校为主导的开源项目很少。所以当时我们听说CCF项目有openDACS这么一个组织,然后是高校老师在一起,把我们高校的开源项目集合在一起,其实我觉得这个思路非常的好,所以当时我收到邀请之后,我感觉我个人是非常兴奋,而且我还认识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老师在一起去做这件事情,而且我觉得高校其实是最适合做开源项目的主导,或者说发起开源项目,因为企业发起开源项目它会有一个问题,往往它会受到同行竞争的问题,比如说你会发现大企业它发起一个开源项目,然而同一个领域的其他企业多半都不会去参加。可能到最后就变成一个企业围绕他自己的生态去进行建设,就失去了大家一起来共建开源社区的理念,所以我觉得高校本身它是一个第三方公共机构过来做开源这个事情是非常好的一个点,可以最能拢聚所有人的力量去做这个事情,这是我的观点。杨帆: 关于开源这个问题,其实在李华伟老师还有何总在跟我们谈起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在实验室内部,我们微电学院有另外几个老师,包括做设计老师,其实我们已经在讨论开源的事情,不仅仅是说针对 EDA软件的开源,可能还有针对我们做的一些硬件的IP开源。所以是已经有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做开源的事情,正好当时李华老师和何总找到我们之后,我们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的话,对我们后面的科研工作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所以我们就进入了开源领域。一方面是说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另外就是说我们也可以对学术研究有贡献,这个就是我们做开源的一个主要的考虑。 何家骥: 我在国外开展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在参与一些开源的工作。在国外有一个开源EDA网站叫CAD for Assurance,该网站主要收集一些全世界的有关于安全研究的开源EDA工具。我在进入天津大学工作以后,继续在安全分析工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工作,例如我们提出了EMSim开源工具。加入OpenDACs是在李华伟老师的引领下,加入了OpenDACS大家庭。 03 您认为openDACS理想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赖晓铮:
eda工具,包括自动化的工具,编译器前端的工具,还有包括后端的整一套开源的工具链,我觉得是我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其实我觉得 openDACS工作应该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东西,不是说某一个处理器。它应该是更加关注于一些工具层面上的东西,能提供一些工具,然后这些工具能代替商业工具,使得业界能在这些开源工具之上更方便的去设计芯片,验证芯片。自动化工具,我觉得是一个应该是openDACS关注的重点领域。
杨帆:
我是负责物理设计与建模这块。但是除了这块,我也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说做仿真验证。
另外我们对模拟电路这块也有兴趣,我们都可能想着去开源,涵盖了从仿真验证、物理设计,包括做模拟电路,甚至后面我们可能在可制造性设计方面也有可能去做一些工作,比如OPC,都会有一些开源的工作。
理想的发展方式,之前也考虑过,对于这样一个开源的项目,希望它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就是说你开源的这些内容,能够在自己的芯片设计当中得到应用。
另外还希望它可以对产业的发展起一些作用,可以使得另外的开发者能够进一步加入到我们的平台里面,共同实现正向的反馈,促进平台的健康正向发展。
我觉得这样子的话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何家骥:
关于开源EDA的商业模式,像赖老师强调的,开源项目需要各方面的支撑,才能引领大家去进行深入的研发,对于开源的商业模式,后面需要大家进行深入的研讨。
我对于openDACS的兴趣点,是能够通过各位开源贡献者的贡献,最终把现在相对由国外引领的、较为封闭的集成电路设计、验证等流程逐步打破,利用开源的EDA完成整个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国外的开源项目很多,如OpenROAD项目,现在已经能够利用开源EDA工具,完成了由电路设计到实际芯片的全流程,并且经过了流片验证。 04
您这次开源的项目是什么,有哪些技术亮点?
赖晓铮:我这次的开源项目是一个芯片敏捷设计与验证自动化的框架。 它的亮点最主要是它在芯片敏捷设计上面,跟Chisel做了一个兼容,是国外的所谓的firrtl的所谓的编译框架做一个兼容。我们还做了一个敏捷迭代,就是在每一个级别上面我们都把它转成了verilog,然后语言然后方便工程师进行验证,所以这是我们比较突出的亮点。因为国内说做敏捷设计语言的很少,我们应该是最早做这个事情的,一般来说国内是直接就拿Chisel过来用,但是如果你观察Chisel的应用,在学术界用的比较多,但是在工业界用的非常少,因为Chisel)它有一些问题是,它不太方便于验证,它的链条拉得太长了,所以我们非常欣赏Chisel开创了Multi-Level IR这种多层次的编译框架,我觉得这是它的一个优点。但是,chisel没有做到足够适合工业界实现的敏捷迭代的基础设施。我们把这个环节给它补上了,这个是我们的工具的亮点,会更加适合工业界使用。 杨帆:
我们开源是在做仿真验证这一块。
我们目前做的是一个基于GPU的门级仿真的工作,这里面主要是一个探索。因为以前的门级仿真可能更多的是通过CPU来做并行,或者是通过门级仿真器这种硬件仿真器来加速,我们探索通过 GPU来做加速。我们目前看来效果还可以,所以我们想把它开源出来,希望能够给学术界或者说产业界提供一些参考及支持。 何家骥:
我们这次开源的项目是EMSim,利用该工具我们能够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版图级,对于芯片的电磁辐射情况实现快速仿真,并借用仿真结果开展后续深入的分析。
该工具的主要技术亮点是:相比于传统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方法,它能够在精度、速度以及整体的仿真效率上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且该工具已经在实际流片的芯片上做了实际测试对比验证,也欢迎各位同学、老师对该的工具进行试用。 05 您欣赏我们openDACS的哪些开源作者及其创新内容,您希望开源作者之间现在和未来会有哪些关联、合作? 赖晓铮:首先,我很荣幸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得到国内EDA工具的头部企业芯华章科技的支持,当时我是芯华章研究院成立时的第一批开源项目的高校合作的导师,当时我们合作了一个项目,是关于敏捷验证的方向的。然后现在我们有第二家公司也跟我们正准备签关于在 Emulator方面的的开源。这方面在业界里以前是没有的,因为几乎全部都是商业的Emulator产品。我们现在有个计划,希望打通从Simulation到Emulation的一条路径全部实现开源化。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是完全开源的,非常感谢相关的合作企业支持完全开源的项目,而且这个项目不是围绕他自己的企业产品生态构建,所以我觉得非常难得。当然,企业也会得到回报,因为开源基础设施越完善,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他会做得更加稳健,更加长久,而且这个过程中企业也可以找到一些很难得的人才。
因RISC-V结缘:赖晓铮、其学生及David Patternson教授(图灵奖得主)
比如像我参与开源项目的一些学生,现在基本上他自己都不用去应聘,都直接有企业过来找他,因为在开源的整个项目里面,代码本身就展示出他的实力。这比他的毕业论文、比他发表的文章其实更加证明他个人的实力和潜在的价值。我们希望的接下来能跟EDA领域设计和验证的公司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但是我们有个前提,我们希望所有的合作是开源的。有很多公司希望我们做闭源的,优化他们的商业工具。但是我们觉得同样的精力去做开源的事情,其实对整个业界的贡献和反馈是更大的,甚至包括对出资企业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更有力的反馈。因为闭源的东西参与的人毕竟是一小部分,但是开源的人,开源出来的话,其实会不断有人帮你去试错,不断的有人帮你去修补,这样它的影响力是更大的,而且更容易形成一种生态。我们也欢迎国产芯片公司,国产的FPGA公司,也可以跟我们一起合作。我们是希望先在FPGA然后在IC芯片设计上面的落地敏捷设计与验证流程。这是大概是我的观点。 杨帆:我们做开源的工作,当时在CCF宣讲过之后,其实还是有一些企业来跟我们聊过这个事情,就是关于仿真器这块工作,有很多做数字电路仿真的企业他们可能还是会关注的,然后也希望能够合作。但是做实际的商用产品可能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探索的作用,也有参考的价值。然后在物理设计方面的话,是因为我负责SIG3做物理设计这一块,目前的话跟我们比较相关的企业就是南E创,他们其实本来就也做openEDI的开源的项目,他们也跟我们有一些这方面源的合作。其他的一些企业,它可能会跟企业的他们本身产品会有一些冲突,他们可能不一定会把企业的产品能开放出来,所以这是一个有点困难的地方。如果是作为基础设施,比如说像数据库这种倒是有这种开源的可能,另外像一些基础的一些工具,像STA这种基础的工具,也还是可能找到一些能够开源的单位的。
在研发机构和学者方面,我觉得愿意来开源的还是挺多的,像我们联系到浙大的卓成老师,他也愿意把他做电源地分析的一些代码开源。然后像尚笠老师他做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最新的布局的算法,他也是愿意开源的。 但对我们来说的话,我们可能更希望对这物理设计这样一个工具,能够把这些已有的算法串成一个真正的工具链,把它变成一个能够使用的实际的平台,这个不光是需要有大家去贡献,因为大家贡献代码一般都是具有创新性的代码,它是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 我们可能也还需要去做比较多的基础性的工作,能够把这些大家已有的共性的代码,去把它接起来,然后另外如果有缺少一些链条的话,我们可能要补上一些基本的算法,把整体流程能够打通。 这个事情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做,希望能够去搭建一个基于已经开源了像openEDI的技术平台,去搭建一个完整的物理设计的平台。
我们能够把一些现在有的大家开源的一些代码集成进去,同时我们去把其中欠缺的部分的补全,来形成比较完整的可以去使用的平台,这个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包括企业、研发机构能够加入进来,不仅是贡献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或者说贡献基础架构,另外还可以去贡献一些其中缺少的环节,来补充完整,变成一个能够实际运行的物理设计的平台。
何家骥:
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和国外的一些大学,例如佛罗里达大学,合作进行工具的完善和不断的迭代更新。我希望未来我们这个工具能够融入到现有的,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工具链里面。因为现有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更多的是以追求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小的面积为初衷,而对于芯片的安全性,目前还没有考虑。
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完善下,把我们的工具加入到现有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工具链里面。在未来大家真正做芯片设计的时候,如果你有这种安全需求,可以通过一键勾选的方式,把我们的技术真正用在现有的芯片设计的流程中。 06 对于您在我们openDACS开源的工作,您认为业界有哪些相关的企业、研发机构、学者?您希望现在和未来有哪些关联、合作? 赖晓铮:
比如像这次同一批访谈,何老师那边做的芯片电磁方面的仿真,我觉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因为我做的是前端,何老师那边可能是更偏向后端,因为后端会更难一点,会涉及到晶圆厂的工艺库参数等各方面的限制。
所以我希望前后端的老师、研究者互相之间有个贯通,使得我们的工具在整条链上面是都是能保持开源的。而且我这里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要保证我们支持的开源项目是完全开源的。 完全开源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工具,我们开源的项目并不依赖于某一个商业项目或者商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会看到有时候业内也有一些说是开源的项目,但是问题是它必须在商业工具上才能用,这种开源项目其实对业界来说就变成了围绕某个特定企业的产品,去帮他形成生态,我觉得这样就不太好。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早期的时候,微软也有些开源项目,但是微软的开源项目有些必须要在他的商业系统或者购买的软件工具上面才能使用。像这样的开源项目,据我所知是有很大争议的。如果你的开源项目是为某个企业的产品做服务,最后仍然不可避免的还要回到收费的产品上去,这样就失去开源的意义了。所以我所希望的是一个完全开源。我所依赖的工具也是开源的,然后前端是开源的,后端也是开源的,我们整个链条都是开源,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 杨帆:
目前的这些openDACS开源项目,其实都是属于比较有创新性的,确实是在某些点上做得很好的,这些应该都是非常好的一些开源的内容。
我所期望的是说,我们能够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把大家开源作者贡献的工具能够串起来,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能够变成一个真正可以使用的全体系的流程,整个能够跑起来。特别是在我们物理设计,比较紧密,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基于开源的技术架构,把大家目前开源的比较领先的算法再往上面集成,同时去补充一些工具把它连起来。所以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开源作者共享EDA工具,都是很优秀的、有创新性的,先丰富我们的这些点,然后等到这些点足够丰富后,未来我们把这些点能串起来,中间所欠缺的地方做一些补充,把它变成一个真正的比较完整的流程的工具。
何家骥:
对今年在CCF大会上认识了非常多的开源贡献者,然后也认识了在openDACS里面贡献的一些作者例如原来在中科院的叶靖老师,然后刚才在做报告的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多的把大家的技术点在一些边界上去做划分,然后我们分析出来自己的边界之后,去找一些能够在边界之间做弥补或者说做桥梁的这样一些技术点,进而能够把大家所有的工具揉成一个整体。这样的话就是说我们能够拧成一股合力,然后去跟国外的一些开源的项目较高下。 07
您认为集成电路产业趋势有哪些,我们的openDACS要关注哪些商业先机?怎么去良性发展? 赖晓铮:
我觉得最大趋势是计算机会主导芯片的设计,像这次由计算机学会来承办CCF chip2022大会就是很明显的。为什么不是电子学会来主办而是计算机学会呢?
其实你在国外你看得非常明显,原因很简单,就是工具自动化,现在已经不再是以前靠几个工程师写代码,你就能把一个芯片做出来了,现在有可能说是几个工程师写完,然后用工具自动完成剩下的工作。
所以它越来越会越依赖于计算机的,比如说编程语言编译器,这些基础架构。其实在国内目前看还比较少,但是你看国外RISC-V就是个明显例子,RISC-V为什么能走红了,其实离不开RISC-V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它是用chisel语言写的,chisel加速了生产力,这点是看得很明显的。
所以我们觉得:程序员特别欢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介入到芯片设计和芯片验证领域,甚至芯片制造领域,然后通过开源的方式变革、加速产业发展。因此我认为openDACS应该关注这个方向,就是关注于计算机,关注编程员,关注于开源,关注于我们整个工具的自动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杨帆:
目前来说我认为应该有这么几个趋势,第一个我觉得是“云”,这是比较热的一个方向,大家通过云的服务其实可以去提供比较多的算力,因为EDA计算能力需求是比较多的,而云服务可以提供伸缩的能力。这个可能也需要EDA的企业去提供很多支持,包括一些数据库的要提供并发的能力、算法要提供大规模并行的能力以及数据的安全性的保护能力。所以这些可能商业软件也都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对于我们开源来说的话,也是个机会,怎么样去针对云这块进行突破。
第二个基于AI和基于机器学习应该也是一个趋势,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地方在用AI的技术提供预测、做优化、做探索。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开源的工具,里面其实有AI的技术,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然后另外第三个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先进封装。可以通过一些封装的技术,像现在比较火的这种Chiplet的技术来实现进一步的提升。这里面可能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之前可能主要是芯片内部的问题,现在可能变成芯片之间的互联,芯片之间还有更复杂的热应力的效应的问题、可靠性的问题。因为封装之后,可能会出现封装之间的热应力导致的断裂,可能之前芯片内部不会出现的问题。
因为单芯片的话,其实可靠性相对是比较好的,但一旦在多芯片的话,它可能可靠性会下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怎么样去做多芯片的持续分析,这应该都是一些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在业界的暂时没有很好的这种产品出现,这个也对我们来说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以及挑战了,因为我们整体的平台没搭建好。目前有一些作者贡献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一些点,是对我们的整个平台发展是有价值的,在学术界走到前面,已经构成了这些点了。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技术上是可以有一些先机的,但是要从整个商业上去做到领先的话,需要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你要去把这些东西变成贡献的先进代码,变成实用化的代码,然后再把它搭建成平台,这个是有挑战的地方。
而要良性发展的话,一方面是你的工具他真的能够对产业或者说对学术的研究有价值;另一个方面它就会通过价值去吸引更多的产业界的人来加入,他们愿意去共享代码,这个时候就可能进入一个非常正向的循环,因为他们可以从这里面开源里面获取价值,然后他们也愿意来贡献代码到开源的平台,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正向的循环机制,来促进我们整个平台的发展。
何家骥:
现在其实国家包括整体来讲,集成电路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那么我觉得可能需要大力投入的点就是:需要持续、长久,而openDACS更多的是以开源的工具为主,那么集成电路设计其实是离不开各种各样工具的支持,我觉得这其实是大家需要额外去关注的点。
此外,我觉得除了开源工具以外,现有的商业模式,那些真正赚钱的工具,它其实是不会选择开源的,但是开源的工具有可能在未来赚钱。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讲,应该是在学术以及实用化的两个不同的天平之间,找到一个点。通过一些开源的方式,通过一些预先的研究,能够去占领未来潜在需求的先机。
例如我们开源的工具,它其实考虑的是集成电路的安全性,那么当集成电路设计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家就必须要考虑安全性,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的一些开源的工具,就是有一些潜在的经济或者说商业的价值。 08 请您为参与这个系列讲座的同学、听众,还有全国硬创大赛选手,说几句话,鼓励新一代开发者勇攀高峰? 赖晓铮:
首先我要讲的一件事情是,你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事情都不会算晚。以个人为例的话,我其实不是做芯片的设计的,但是我对芯片设计非常感兴趣,我本科的时候开始做FPGA设计。所以当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当时我感觉到工具自动化是个越来越明显的一个方向,就是软件吞噬世界,开源一统软件,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所以最后我就跑到计算机学院这边来,科研就转到了芯片设计上,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
我觉得这就是你要听从你内心的呼唤,你要看准这个趋势,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没有什么成果成本的,尽早就就可以转过去。
然后我觉得虽然当下可能经济形势各方面来说不是一个开源创业的好时机,但是我觉得大家应该看到开源设计的形势,基于开源的形式的话,都是黎明前的一个时期,现在正好是百花齐放。所以我欢迎创业者或者学校老师学生,我们一起来到开源社区来,特别是学生。因为我觉得能代表你个人的不会是那些文章,甚至也不会是你的学位。其实恰恰相反,你在开源社区里面的代码,就是别人你的最直观的东西。
你代码就代表了你这个人的能力,其实我觉得这一点来说后面会越来越明显,我带过学生都是这样,凭借他们在开源方面的所做出来一些东西的话,企业非常直观的就可以判断出来,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所以我们欢迎大家不仅一起创业,就一起到开源社区来,你从开源社区里面创业也是可以的,像PingCap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开源数据库是完全开源的,他的代码都是可见的,但这个企业做的一样很大,获得不少投资,也是在国内数据库里面也非常靠前的,其实这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并不妨碍他为大家提供工具、提供服务等创新。 杨帆:
我觉得目前这个时代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今我们有很好的条件;但同时也有很多的这种挑战、困难,不管是外部、内部的这种困难,所以还是希望同学还有我们所有的从事研究,产业相关人员,大家能够一起努力,把我们国家的EDA产业做大做强。 何家骥:
我觉得集成电路设计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宽面的研究领域,那么它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它有数字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有相关的eda工具的开发,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材料等方面……我认为不管是学生或是选手,都应该在某一方面深挖下去,在自己特有的技术领域能够有新的创新。 为了支持开源EDA的生态建设,也为了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我们的开源社区,我们将继续为期两个月的openDACS的开源EDA集成电路直播培训讲座计划,并同步访谈背后贡献者们的故事,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往期回顾 重磅揭晓!第十四届深创赛福田预选赛区暨华秋第八届硬创大赛华南分赛区晋级项目新鲜出炉!
重磅!联合openDACS-首次开辟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赛道,华秋第八届硬创赛等您挑战!
安创孵化器:第八届硬创赛与安创加速器达成战略合作,为创业团队快速孵化成长提供助力
英伟达:华秋第八届硬创大赛携手NVIDIA初创加速计划,赋能企业发展 深圳华秋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华秋电子)是一家电子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公司于2011年成立至今一直践行为电子产业增效降本的使命和初心,目前布局了电子发烧友网、方案设计、元器件电商、PCB制造、SMT制造和PCBA制造等电子产业服务,已为全球30万+客户提供了高品质、短交期、高性价比的一站式服务。 中国硬件创新创客大赛(简称华秋硬创)是新时代硬件创业者综合性服务平台,大赛始于2015年由深圳华秋电子有限公司主办,面向硬科技初创企业及团队的赛事。大赛将协同硬科技产业生态伙伴,搭建创业项目与资本之间的桥梁,挖掘孵化行业未来领军企业。
点击 ''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硬创大赛官网了解更多
现在
原文标题:第二期-openDACS开源EDA核心贡献者系列访谈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硬件创新大赛】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eda
+关注
关注
71文章
2679浏览量
172689 -
opendacs
+关注
关注
2文章
10浏览量
1497
原文标题:第二期-openDACS开源EDA核心贡献者系列访谈
文章出处:【微信号:硬件创新大赛,微信公众号:硬件创新大赛】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星光璀璨,聆听 OpenHarmony 贡献者之声
在第三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Harmony技术大会上,
我们满怀敬意地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星光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星光导师、星光贡献者、星光活动进行了致谢。
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探索者
发表于 10-28 17:09
必易微受邀参加美的集团第二期电控硬件专项训练营
必易微系统应用总监文鹏先生受邀参加美的集团第二期电控硬件专项训练营,面向训练营全体学员深入讲授《SSR 反激拓扑及 PWM IC 工作原理》的专题课程,分享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
第二期厦门软件产业恳谈会顺利举办
5月16日下午,由厦门市工信局、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思明区科信局、集美区工信局指导,集美区数字经济中心和厦门软件协会承办,厦门开源芯片产业促进会和厦门真有趣公司协办的厦门软件产业恳谈会(第二期)顺利
报名开启!第二届OpenHarmony开发者大会2024重磅来袭!
操作系统根社区”,截至2024年4月25日,OpenHarmony版本迭代到 4.1 Release 版本,已有超过7500名贡献者、70家共建单位,累计产出1亿多行代码;社区已有293家伙伴,构建
发表于 05-14 15:23
大基金二期出手!入股EDA企业九同方
近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基金二期”)入股湖北九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同方”),这一消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台积电拟在中国台湾中部设厂,预计将加速第二期扩编
据了解,台积电已向南科管理局申请100公顷的土地用作建设包括封装和1nm技术在内的工厂,而此范围超出了该科学园区首期的88公顷规划。因此,此举将促使监管机构加快二期扩容进程,以便台积电顺利入驻。
通富微电拟参设华虹虹芯二期产业基金
自成立以来,华虹虹芯一期基金表现出色,市场好评如潮,投资成绩显著。如今,资本各方决定启动第二轮产业基金——华虹虹芯二期产业基金。据透露,该基金总规模预计在10至12亿人民币之间,包括华虹投资、公司、长三角协同引领等多方出资人。
书写开源之魂|2023 年活力开源贡献者、开源项目揭晓
开源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开源贡献者。他们用一行行代码孕育出无数独具特色的产品,凝聚成了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开源精神。集众智、采众长,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传播
书写开源之魂|2023年活力开源贡献者、开源项目揭晓
开源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开源贡献者。他们用一行行代码孕育出无数独具特色的产品,凝聚成了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开源精神。集众智、采众长,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传播
飞腾派借测活动第一期名单已经公布
会在飞腾派借测活动一期结束后尽快开展第二期,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饱含热情的技术爱好者们参与活动!也欢迎此次落选的优质申请者继续参与!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申请
发表于 12-04 11:55
Google 无障碍功能更新 | 第二期
和举措的最新动态,帮助您及时掌握无障碍功能的最新进展,期望您与我们一起构建无障碍应用与功能,共同创造更大范围无障碍的美好世界。 第一期视频 中,我们与您分享了实用的无障碍资源与激动人心的无障碍功能更新。本文为您带来该系列视频的第二期
2023贡献者、开源项目评选正式启动!
开源倡导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理念,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全球协同发展的源动力。为了进一步汇聚开发者力量、繁荣开源生态,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特发起 20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