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导读
鉴于理论容量高,合金基负极是锂离子电池(LIBs)的有前途的候选材料,以满足当今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严格要求。然而,体积膨胀和不可逆粉化的固有限制导致LIBs的容量急剧衰减和循环寿命短。液态金属具有与生俱来的大容量,拥有液体的变形能力,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大体积变化。
02 成果简介
近日,东南大学孙正明、章炜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腾飞等报道了一种简单的策略,将2D Ti3C2TxMXene自组装成3D结构,同时将共晶镓铟(EGaIn)原位封装在单个“MXene单元”中。在单元内部,从三元固体合金中提取锂离子使LM回到二元液态,实现了破裂或粉碎结构的自修复过程。
在单元外部,Ti3C2Tx骨架的弹性网络缓冲了锂化EGaIn的体积膨胀。如此制备的LM-Ti3C2Tx负极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489 mAh·g-1,5 A·g-1)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4500次循环后为409.8 mAh·g-1,90.8%容量保持率)。此外,作者证明了可逆的液-固相变和独特的铟核/镓壳结构的形成是其自修复性能的原因。
03 关键要点
这项工作有效地解决合金基负极材料固有的体积膨胀问题。
04 核心内容解读
图1LM-Ti3C2Tx的制作工艺示意图:结合外部MXene骨架的弹性网络(路线1),缓冲体积膨胀和LM从内部的体积自愈合能力(路线2),以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如图1所示,丰富的表面官能团(-F、-O和-OH)赋予MXene通过配位键与LM反应的可能性,并将LM原位限制在其互联网络内。原位封装技术均匀地将液态金属纳米颗粒(LMNPs)限制在独立的“MXene单元”中,从而抑制了电化学过程中其聚集,并缓冲了其从外部的体积变化(图1,路径1)。
此外,即使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了单元内LM的破坏,但其较大的表面张力和液体性质也会自我愈合,以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图1,路径2)。
图2(a)LM-Ti3C2Tx水凝胶和LM-Ti3C2Tx复合材料的数码照片。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冻干的LM-Ti3C2Tx复合水凝胶的(b)和(c) SEM图像,证实了2D Ti3C2Tx已组装成三维结构。(d)Ti、C、Ga和In的相关EDS表明,LMNPs在Ti3C2Tx骨架中均匀分布。(e)LM-Ti3C2Tx复合材料的TEM图像,以及(f)LM-Ti3C2Tx中Ti3C2Tx的(004)晶面的HRTEM图像。
LM-Ti3C2Tx复合材料是通过水凝胶样品的冷冻干燥来实现的(图2a)。LM-Ti3C2Tx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证实了2D Ti3C2Tx已经组装成一个3D结构(图2b)。放大后的扫描电镜图像(图2c)显示,LMNPs被封装在“MXene单元”中。EDS结果进一步表明,LMNPs在三维网络中分布均匀(图2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和相应的元素分布图显示,LMNPs锚定在直径为200-500 nm的Ti3C2Tx纳米片上(图2e)。Ti3C2Tx的(004)晶面如图2f所示。
图3Ti3C2Tx单体、LM和LM-Ti3C2Tx的(a) XRD,表明LMNPs与Ti3C2Tx的紧密结合。(b) Ti3C2Tx单体和LM-Ti3C2Tx的氮吸附/解吸等温线和(c)孔径分布曲线。LM-Ti3C2Tx的(d) XPS Ti 2p (e) Ga 2p和(f)In3d波谱,证明了LMNPs的钝化层与Ti3C2Tx纳米片上的官能团之间的配位。
图3a显示了EGaIn、Ti3C2Tx和LM-Ti3C2Tx复合材料的XRD。在LM-Ti3C2Tx样品的35度处出现的宽峰为非晶LM,在7度处出现的明显峰对应于Ti3C2Tx纳米片的(002)晶面。与Ti3C2Tx单体相比,(002)晶面衍射峰表现出轻微的迁移,这表明Ti3C2Tx纳米片有更大的空间层。
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图3b和图3c)表明,3D多孔LM-Ti3C2Tx具有丰富的分层孔隙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4.6 m2 g-1),平均孔径为11.1 nm。与Ti3C2Tx(8.8 m2g-1,平均孔径为16.03 nm)相比,构建三维骨架可以获得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实现高效的离子/电子传输和电解质渗透。3D LM-Ti3C2Tx的形成表明LMNPs与Ti3C2Tx之间有很强的界面反应,可以阻止LMNPs与集流体的直接接触,抑制LMNPs的团聚。
作者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反应机理。Ti 2p、Ga 2p和In 3d波谱分别如图3d、3e和3f所示。XPS结果证实,Ga3+可以与Ti3C2Tx表面的-O基团相互作用,导致Ti3C2Tx的凝胶化过程,这不仅为LMNPs提供了优越的约束,而且抑制了Ti3C2Tx纳米片的重新堆积,从而赋予复合材料足够的空间来缓冲LMNPs的体积膨胀。
图4 LM-Ti3C2Tx负极的(a) CV曲线。循环后LM-Ti3C2Tx负极前后的(b)奈奎斯特图。(c)在0.1 A g-1下,LM-Ti3C2Tx和LMNPs负极的循环性能。(d)LM-Ti3C2Tx负极的恒电流充放电曲线。(e)LM-Ti3C2Tx和LMNPs负极的倍率性能。(f)LM-Ti3C2Tx负极与其他液态金属基负极的比较。(g)在5 A g-1下,LM-Ti3C2Tx和LMNPs负极的循环性能,表现出“内到外”设计的优势,实现高循环性能。(h)不同扫描速率下的LM-Ti3C2Tx负极的CV曲线以及相应的(i)峰值电流线拟合,证明了法拉第/非法拉第行为的协同控制。(j)不同扫描速率下的赝电容贡献,表明电容贡献与扫描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于LM-Ti3C2Tx的循环伏安法(CV)曲线(图4a),第一个循环中的不可逆性归因于SEI薄膜的形成。在0.75 V和0.9 V的阳极峰对应镓中Li+的提取,而在0.64 V和0.55 V的阳极峰对应铟的脱锂化。镓的阴极锂化分别发生在0.53 V和0.72 V,铟的阴极锂化发生在0.43 V和0.68 V。
由于LM-Ti3C2Tx复合材料的约束制备策略,所制备的负极具有很大的可逆性。循环前后负极的奈奎斯特图如图4b所示。循环过程(循环前Rct=45.6 Ω,循环后Rct=27.8 Ω)后的阻抗下降可归因于电化学激活和氧化层的去除。
通过将Ti3C2Tx和LM的质量比调整为1:2,在0.1 A g-1的条件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容量为791 mAh g-1,与原始LMNPs(100次循环后为305 mAh g-1)相比,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LM-Ti3C2Tx复合材料还获得了更优越的倍率性能(图4d和4e)。
即使在5 A g-1下,它仍然提供489 mAh g-1的容量,与其他基于LM的LIBs相比,显示出最好的倍率性能(图4f)。此外,质量比为2:1的负极(LM:Ti3C2Tx)在5 A g-1时循环性能最好(图4g),提供了451.3 mAh g-1的初始容量,4500次循环后保持409.8 mAh g-1(容量保留率为90.8%),CE为99.1%。
相比之下,LMNPs负极提供的初始容量为433.5 mAh g-1,这表明LM-Ti3C2Tx的主要容量贡献来自于LM。然而,未封装的原始LM有团聚的倾向,导致电化学性能迅速衰减,在5 A g-1时仅产生20 mAh g-1的容量,在2000次循环后失效。在不同的扫描速率(0.1~1 mV-1)下,作者通过CV测量分析了LM-Ti3C2Tx电极的锂存储动力学,如图4h所示。
对锂存储的典型贡献可分为双层电容充电(通常在电容器中),表面离子存储中的电容贡献(即赝电容)以及锂化过程中的扩散控制(通常在电池中)。
对于纳米级活性材料,电容效应对锂的存储有至关重要的贡献,可以用公式i=avb进行分析。其中i和v分别对应峰值电流和扫描速率,而a和b为可变常数。一般来说,当b = 1时,识别为一个电容控制过程,b = 0.5对应于一个与传统电池类似的扩散过程。
通过进一步分析阳极峰(O1和O2)和阴极峰(R1和R2),确定b的拟合值分别为0.66、0.68 0.73和0.66,表明电容过程对b有重要贡献(图4i)。不同扫描速率下的电容贡献如图4j所示,较高的扫描速率导致较大的电容贡献,LM-Ti3C2Tx电极的Li+存储机制在高电流密度下被电容控制。
图5 (a)LiFePO4//LM-Ti3C2Tx全电池从0.2 C到5 C的倍率性能(1 C=170 mA g-1)。(b) LiFePO4//LM-Ti3C2Tx全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 C下的前三个周期的充放电曲线。(c) LiFePO4//LM-Ti3C2Tx全电池在1 C下的循环性能。LiFePO4//LM-Ti3C2Tx的d)dQ/dV曲线。
作者组装了一个结合LM-Ti3C2Tx和商用LiFePO4的全电池,N/P比约为1.2:1,以评估其实际应用。LiFePO4//LM-Ti3C2Tx全电池在0.2、0.5、1、2和5C条件下的容量分别为132、117、107、95和69 mAh g-1。当恢复到0.2 C时,它仍然可以提供121 mAh g-1的容量(图5a)。LiFePO4//LM-Ti3C2Tx在1C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图如图5b所示,初始充电容量为118.1 mAh g-1,ICE为93.9%,150次循环后容量为105.5 mAh g-1,容量保持90.2%(图5c),平均CE为99.35%。
基于恒流充放电结果的dQ/dV曲线如图5d所示。2.75 V时的主要阴极峰对应于Li-Ga合金的形成,2.93 V和2.99 V时的峰可归因于Li-In合金化过程。在2.49 V和2.67 V处的阳极峰可以归因于从LM中提取Li+,对应于LM脱合金过程的平台贡献,在后续循环中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全电池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
图6 在5 A g-1时,(a)循环前,(b)完全放电,以及(c)充满电的LM-Ti3C2Tx电极的扫描电镜图像,在锂化/脱锂过程中表现出可逆的液固相变。(d)在电流密度为0.1 A g-1时,在14°-45°的原位XRD,表明合金化/去合金化过程中的相变和相分离。(e)由SSOL5数据库得到的Li-Ga-In三元等温线相图,预测固-液相变。(f)完全合金化后的LMNPs的HADDF-STEM图像和相应的EDS,显示了一个独特的铟核/镓壳结构。(g)锂化后,固体Li2X(X= Ga/In)的晶体结构。(h)电化学反应过程中EGaIn的可逆液固转变示意图。
为了探讨LM在合金化/去合金化过程中的自愈合行为,作者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LMNPs的形貌。LM-Ti3C2Tx电极保留了LM-Ti3C2Tx复合材料的三维结构。最初,LMNPs保持了直径为500 nm的规则球形(图6a)。完全放电后,LMNPs表现出明显的变形(图6b),这可能是由于在高电流密度下的快速液固转变。此外,非各向同性的包埋过程也导致了LMNPs的不均匀体积变化和表面粗糙化。在去合金化过程中,它们表现出优越的可逆性,并恢复到球形状态(图6c)。
由于LM的内在自愈合特性与相变有关,因此,作者采用原位XRD分析了LM基电极的完整锂化/脱锂过程(图6d)。一开始没有明显的衍射峰,Ga在0.75 V时优先参与锂化过程。随着连续锂化,Ga转化为Li2Ga7和LiGa,最终形成Li2Ga。在23度和25度处出现的峰分别来自于Li-Ga合金的(020)和(110)晶面。
同时,In的峰出现在0.7 V,对应于其(110)晶面,由于Ga的锂化而分离,然后逐渐从In向InLi3In2相变,最后形成Li2In,对应37和42度峰,可归属于Li-In合金的(200)和(041)晶面。合金化和脱合金过程与电极的平台容量相一致,因为EGaIn在脱合金后可以逆转到其初始的共晶状态。
为了进一步阐明LM的相变行为,作者利用相图预测了其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理状态。Li-Ga-In三元等温线相图如图6e所示。在放电过程中,锂可以逐渐与LMNPs进行合金化,然后转化为固相。如图6f所示,TEM观察了完全锂化LMNPs的形态和元素分布。
与LMNPs的初始状态不同,镓和铟存在不均匀的位置,形成了独特的铟核/镓壳结构。由于高亲锂性,镓原子在电化学反应中逐渐迁移到粒子的壳层,导致铟在中心富集,形成扭曲的体心立方体结构(图6g)。另一方面,镓原子在合金化前迁移到壳层中,因此由于过冷效应而保持液态。液态壳还可以作为“粘合剂”来固定由固相产生引起的局部“裂纹”。
当完全锂化后,液体壳固化形成一个独特的铟核/镓壳结构(图6h)。在脱锂过程中,EGaIn可以自发地进行相变,返回到液态,实现了LM基电极的自愈合特性。
05 成果启示
本文通过LMNPs的钝化层与Ti3C2Tx丰富的官能团之间的协同作用,设计了一种简便的策略,将EGaIn封装在3D Ti3C2Tx-MXene骨架中。在内部,LM的流体性质从根本上解决了粉化问题,而从外部,弹性Ti3C2Tx网络提供了稳定的支持,缓冲了体积膨胀。内外设计的协同效应使LM- Ti3C2Tx负极具有优越的倍率性能和较长的循环寿命。这项工作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合金基负极材料的基本挑战,并为自愈合LIBs的制造提供了新的前景。
审核编辑:刘清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文章
3243浏览量
77777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文章
815浏览量
20089 -
高电流
+关注
关注
1文章
39浏览量
9424
原文标题:EES:高效、稳定液态自愈合合金负极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