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计算机是一个统称,个人计算和消费类计算的崛起促使计算机出现分类。上世纪80年代超级计算机概念孕育而生。
超级计算机是我国战略研究方向之一。鉴于计算机对工程研究的重要性,以华罗庚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提出研究计算机的设想。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着手计算机相关研究,夏培肃、张效祥、金怡濂、慈云桂、杨芙清等是最早参与计算机研究的科学家。这批科学家白手起家,开辟了计算理论、体系结构、器件、基础软件等重要研究领域,组建了专业的研究队伍。可以说,当时的超级计算机研究是融合在整个计算机研究中的。
历经70余年的发展,科研的接力棒一代代传递,超级计算机研究的脉络逐渐清晰,自主创新成果频出。技术上,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实现了从体系结构到基础软件、系统软件的创新,到高性能计算最核心器件的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性能计算能力位列国际第一梯队;研究主体上,研究队伍日益多元,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超级计算机的研究中。整体看,我国高性能计算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研究队伍更加壮大,研发力量日益增强。
当下热议的类脑计算、量子计算与超算的关系
人类对计算机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算力方面,从科学研究和工程科技领域,到如今算力已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算力无处不在,我们正身处一个“泛在计算”时代。算力是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非常重要的支撑。应用端的多样化催生出多形态的计算模式。高性能计算家族除了有计算密集型的超级计算,还多了数据密集型的数据中心的计算、各类云端人工智能计算。同时还出现了云计算,针对IoT需求的边缘计算,以及云边协同计算等多形态计算。
近年来,业界也关注到算力的耗能问题,就像追求GDP增长的同时考虑产业能耗、污染等问题一样,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体现在算力上。
后摩尔时代,既满足多样化应用的算力需求又实现低耗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命题。为此,比如量子计算、新型智能计算等新类型计算应运而生。
审核编辑:郭婷
-
计算机
+关注
关注
19文章
7511浏览量
88105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2文章
47354浏览量
238815
原文标题:陈左宁院士:多样化需求催生出多类型计算模式
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微信公众号: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