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是将样品预处理、分离、检测和分析过程集成在几平方厘米的小尺度芯片,具有小体积、低消耗、多功能集成、高质量传输、高分析通量等优异性能,在生物医学、生命科学、致病菌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微流控芯片体积较小,且流道尺寸处于微米量级,使得难以直接获取流道特征。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无损检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应用声学》期刊发表论文,应用超声C扫描技术分析微流控芯片流道特征,比较了不同中心频率探头与扫描步进下的流道辨识结果,并进行定量评价。
图1给出了超声C扫描示意图。其中,聚焦探头通过逆压电效应激励产生超声信号,利用水层作为耦合剂传递至微流控芯片,并在芯片内部传播。探头在芯片上方沿着X轴、Y轴和Z轴运动,通过控制Z轴使焦点位于流道表面。设置扫查范围,使探头沿着X轴和Y轴按规定路径运动,覆盖芯片范围。当超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流道与芯片的异质界面时,根据材料声学特性差异,部分能量将会发生反射,其接收信号幅值不同于其他区域。
图1 微流控芯片超声C扫描示意图
如图2所示,实验对象为两个具有不同流道宽度和布局的微流控芯片试样。微流控芯片上层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下层材料为有机玻璃,二者以等离子键合。
图2 微流控芯片试样及流道示意图(单位:μm)
超声C扫描结果与探头类型、扫描步进等检测参数直接相关。基于此,研究人员对比了不同检测参数下的微流控芯片C 扫描图像,并分析流道表征结果。针对试样1,选用中心频率5MHz与10MHz的聚焦探头,扫描步进0.1mm,图3给出了对应的超声C扫描图像。结果显示,中心频率5MHz探头所得图像较为模糊;相比之下,随着检测频率提升,取向多变的流道轮廓表征效果得到改善。图4给出了C扫描图像中流道横截面区域的颜色幅值变化曲线。对比可见,5MHz探头检测时的流道间峰谷值波动较小,而10MHz检测频率下的曲线起伏明显,且相对更加平滑,有助于确定流道数量及变化。因此,应尽量选择高频(如10MHz以上)、小焦斑探头检测微细尺寸流道,以提升流道特征辨识能力。
图3 不同检测频率下的试样1超声C扫描图像
图4 不同检测频率C扫描图像流道横截面幅值变化曲线
扫描步进主要影响成像效率和检测效果。研究中利用中心频率10MHz探头,分别采用0.5mm、0.2mm和0.1mm扫描步进,对流道宽度200μm的试样1进行超声C扫描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在不同扫描步进下,均可辨识流道特征变化,但表征效果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虽然检测频率和增益等参数相同,但流道宽度仅为200μm,扫描步进越大,越难以捕捉到流道区域的峰值信息,导致C扫描图像分辨力降低。因此,实际检测中应选择小的扫描步进检测微细尺寸流道,以提高流道表征分辨力和定量精度。
图5 不同扫描步进下的试样1超声C扫描图像
综上所述,微流控芯片流道宽度处于微米尺度,存在特征辨识困难的问题。该研究选取两种具有不同流道宽度和布局的典型微流控芯片,采用超声C扫描技术进行流道特征成像。利用标称中心频率15MHz、10MHz和5MHz的聚焦探头实施水浸C扫描检测,并分析中心频率、焦斑直径、扫描步进等关键参数对流道表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流道宽度200μm的微流控芯片,当探头中心频率不低于10MHz、扫描步进不超过0.1mm时,成像分辨力和流道表征效果最佳,且流道中心间距测量误差不超过5%。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121.O4.20221031.1742.002.html
审核编辑 :李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3文章
50406浏览量
421822 -
微流控
+关注
关注
16文章
511浏览量
18863
原文标题:基于超声C扫描分析技术,实现微流控芯片流道特征分析
文章出处:【微信号:Micro-Fluidics,微信公众号:微流控】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高通量生物分析技术之微流控芯片
高通量生物分析技术是指同时对一个样品中的多个指标或者对多个样品中的一个指标同步进行并行分析,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生物信息的新型分析技术
采用微流控技术实现重金属分析,助力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
检测水、土壤和空气中重金属的方法对于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至关重要。本文讨论了微流控作为提高重金属检测与分析的可靠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微
S型微流控芯片的优势
、医学、物理学和化学:微流控芯片特别适用于微纳流体的精确操作,流体操作的精度可以达到纳升甚至飞秒级别。 高通量系统:通过微流体设备的流体引导
微流控阵列芯片和普通芯片的区别
于生物化学研究,而普通芯片则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 设计原理与结构 微流控阵列芯片:设计重点在于微米级通道和腔室,用于精确操控流体,实现多种
微流控芯片3大制作技术
,同时保持反应体系的封闭性,减少污染,等等。微流体作为微流控技术操控的对象,可以广泛涵盖血液,尿液,唾液等各种生物样本,因此在体外诊断(IVD)领域逐步发展成为面向即时诊断(POCT)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