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从宏观上来看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在走下坡路,从微观上看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从中国Q3的GDP来看,能用宏观政策调节的工具基本都用上去了,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8%。翻看历史数据,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以来,投资占GDP比重最高是在2008年4万亿大放水之后,一度超过了46%。人民币已经贬值到相当程度,但出口未见有大规模的增长,从某种程度来说,可能是全球的需求都在收缩,当然也有中国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因素。所以,从全球来看,很有可能就此进入一个存量竞争的时代,而不是过去几十年那种绝大部分的经济体都在增长的百花齐放的状态;各国的政治因素也极可能导致经济发展上趋于保守和封闭。
我们把《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这么几个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式现代化、实体经济与产业数字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共同富裕、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党和政府对经济体系和发展目标的规划越来越细致。
如果将十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放在一起做个比较,就会发现随着政府管制能力的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水平越来愈高,一方面体现了法规法制的建立健全,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宏观和微观调节能力的增加。
把政府的高阶规划与党的报告放在同当前和未来一段全球宏观形势下来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几个趋势是肯定的:
01.中国仍然会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欧美继续是超级的消费市场,中国跟欧美的经济不可能脱钩。
出口在中国的GDP里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投资基本拉满,消费在短期内不会飞速增长,所以GDP要维持在一定增速,出口必须要增长。GDP不增长的话,失业率就是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经济和社会的问题。
生产制造目前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有优势的产业,无论效率还是成本,在全球范围内都无可匹敌。在相当长时间内,放眼全球并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建立像中国这样有效率和成本优势并且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的成本结构使得本国发展大规模的制造业并不经济也不现实,除非发生大范围的战争,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不会迅速恢复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巨大的消费市场。
02.国有企业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继续做强做大,是中国实现安全发展的基本盘。
能源与资源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能源与资源是任何产业链的基础。
能源和资源需要巨大长期的投资和严格的许可与审批。
03.中国企业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由之路。
中国庞大制造业需要巨大的市场进行消化,国内市场容量无法匹配巨大的产能。几年前,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等一系列的举措都推行过,但从就业、税收和GDP这三个硬指标上来看,国家还是需要庞大的产能。
中国的产业链中需要很多的基础性资源,如:油气、稀有金属等;国内的矿产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求。
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不一定对等,使得更多的民营有意愿去大力拓展海外业务。
科技行业跟制造业差不多也是走过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的路径,对外输出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从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英诺森的市场定位是走对了。我们为中国的能源、资源以及制造等资产密集型企业提供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以及智慧供应链的解决方案;我们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未来之路就是一马平川,恰恰相反,这将会极其崎岖与艰难的。我们能看到的趋势,别人一定也能看到。
针对中国能源与资源行业,首当其冲的是,这些巨无霸各自纷纷成立“数字科技”公司,最近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建筑注资150亿组建了中建数科公司。虽然这150亿的注册资本里面包含相当一部分土地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但这个金额反映出了这些身为行业巨头的国央企对数字化领域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种重视既带我们机会,同时也带来很多的竞争以及竞争以外的问题,需要我们做更多且更细致的工作,以及在产品与业务能力上花更多功夫才能赢得的更多机会。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总体的收缩或者增速放缓,原来不在这个行业里面的竞争对手也纷纷杀入到这个具有庞大存量市场的行业中来,这就在无形和有形中加重了我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还有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国产替代。这个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的机遇。我们基于北京燃气研发的智能营销系统(CIS)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国产替代的成功案例,替代的对象是全球排名第一的Oracle Siebel和CCB(Customer Care & Billing)。我们的Supply Chain ONE也相继完成了对主流国产基础平台的适配。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为国产替代(也称之为“信创产业”)的大规模铺开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以及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借着信创这股东风,我们应该能够赢得更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信创产业快速发展期间,基础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一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这将在某种程度加重我们适配这些基础平台的难度和工作量。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国资委79号文给中央企业的信创任务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应该是在未来5年或者略长的时间内,要以“必须更换”、“能换就换”和“应换就换”的做法对不同类型的系统完成信创的替代,由此可见中央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一定会在短期在这方面会有大量的投入。
换个角度看,信创中很多的基础平台以及应用软件都是基于政策应运而生,并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他们中很多产品并不具有市场化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化的竞争力。
79号文也重点说明了替代的范围是境内业务,而没有强制要求这些企业替代全部业务。我相信决策者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因此,这就带给我们更大机会,这些国企在海外的业务必须遵循当地的规范,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因此,海外业务基本上只能使用全球主流的平台以及应用系统。所以,我们在北美研发ProcessGo Plus系列产品,完全符合国际主流,在此基础上整合SAP 、Salesforce、Shopify等主流厂商的产品,将有机会大放异彩。
正如Michael在蒙特利尔给我灌输的理念,中国企业到北美,绝大部分都是建渠道搭供应链做品牌,这样的业态放到我们的Omni-Channel(全渠道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一跑,效果就完全出来了。
事实也是如此。Segway就是很好一个例子,继美国之后,欧洲的业务也给我们,不只是ERP实施,更重要是看中了我们的ProcessGo Plus强大无比的连接能力。同样,Essential Operation虽然起家于加拿大的Small Business,但我们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这是我们的理想和情怀。最近一系列的市场开发中我们逐步看到了基于Essential Operation帮助中国企业管理全球Payroll 的巨大机会。
当下,我们不只看到了机会和潜力,我们更感受到了市场上无与伦比的寒冷。寒冬来临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好过冬的准备。我们惟有一起努力度过寒冬,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不同所有制进行了精准定位,“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个表达中用了“引导”一词,说明是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论从过去、当下和未来,数字经济或者产业数字化都是被引导之列,也就是说我们所从事这个行业这个工作,在中国是有光明的前途。从中国走向全球既是巨大机遇,也是我们必然的使命,同时今后的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以及市场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也更大了。
审核编辑 黄昊宇
-
数字经济
+关注
关注
2文章
1057浏览量
1830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