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解耦电荷转移限制助力电池极速快充电

清新电源 来源:清新电源 作者:指北针 2022-12-05 11:05 次阅读

01

研究背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和技术升级,人们对于电池的快充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往的研究认为,离子在充满电解质的电极孔隙或电极颗粒内部的扩散是快速充电过程中的限速步骤,尤其对于高比能的电池,其中使用了高负载量的电极。为此,人们广泛探索具有高Li+扩散率的新型电极材料、电极结构工程和高导电性能电解质。

由于难以确定界面结构和离子传输机制,电极-电解质界面间的电荷转移在LIBs中的研究依然欠缺,电荷转移是指Li+(去)溶剂化和跨越多个相边界的转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消耗能量的。除了专注于电极改性外,关于界面电荷转移是否决定了LIBs全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的问题,同样有待深入的研究。

02

成果简介

近日,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和闫崇教授等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Unlocking Charge Transfer Limitations for Extreme Fast Charging of Li-Ion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作者揭示了电荷转移动力学和电池快充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通过电解质设计突破电荷转移势垒限制,实现电池的极速快充(XFC)功能(10分钟充至80 %的SOC)。

03

研究亮点

(1)揭示了电荷转移动力学和LIBs的快充性能之间的关系。在极速快充过程中发现Li+在正极-电解质界面上的转移是速控步骤。同时,但为了防止Li析出,必须同时降低正极和负极的电荷转移能垒。

(2)设计了一种概念验证电解液,该电解液极大地提升了184 Wh/kg的软包电池的循环寿命,500次仅仅损失5.2 %的比能量。对于21700圆柱电池,245 Wh kg-1高比能状态下的快充寿命延长了5倍。

04

图文导读

c570d150-7368-11ed-8abf-dac502259ad0.png

1(a)软包电池结构(b)两种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数和电子电导率含有EC/DMC LiPF6电解质(c和e)和EC/DMC LiTFSI电解质(d和f)的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电化学性能

EC/DMC LiTFSI的离子电导率(8.9 mS cm−1)比EC/DMC LiPF6的离子电导率(11.7 mS cm−1)低24%,但两种电解质具有相似的Li+迁移数(图1b)。使用商用EC/DMC LiPF6电解质,当从3.0 C切换到4.0 C时,CC(恒流模式)的电荷接受度直线下降(图1C)。

在4.0 C时,电池立即达到4.2 V的上截止电压,具有较大的极化,充电模式几乎完全由CV(恒压模式)组成(图1e)。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较低,EC/DMC LiTFSI电池表现出特殊的倍率性能。它在恒流充电过程有更高的电荷接受度,并显著降低了电池极化(图1d和1f)。

c5d5e572-7368-11ed-8abf-dac502259ad0.png

2 电荷转移动力学如何决定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的示意图负极插层和正极脱插层的电荷转移能垒分别记为EA和EC(a) EA和EC较高的电池由于界面离子输运动力学较慢,充电速率较慢(b)高EA低EC的电池充电,但会导致严重的锂析出(c)EA和EC低的电池可以在不析出锂的情况下重复快速充电

由于上述电池快速充电能力的显著差异,不能用电极或电解质中的物质传输来解释。因此,作者利用Li+穿过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传输动力学加以分析。充电过程中,Li+从正极脱出进入电解液形成溶剂化鞘,克服EC的能垒,剥离溶剂化鞘后插入负极,克服EA的能垒。

如果两个电极的EA和EC都很高(图2a),由于极化较大,电池无法以高倍率充电,EC/DMC LiPF6就是这种情况。在EC/DMC LiTFSI的情况下,EC的减少提高了电池的倍率性能,但由于电极动力学不匹配,在XFC过程中导致严重的Li析出(图2b)。稳定的XFC只能在同时降低EA和EC的理想情况下才能实现,这样电池既可以快速充电又可以不析出锂枝晶(图2c)。

c603a7be-7368-11ed-8abf-dac502259ad0.png

3 (a) NCA正极充电过程中在0-90% SOC范围内的平均动态电荷转移电阻PRT后循环(b) EC/DMC LiPF6和(c) EC/DMC LiTFSI石墨电极的SEM图像插图是石墨电极的光学照片(d)在充电(插层)过程中,石墨电极在0-90% SOC范围内的平均动态电荷转移电阻和SEI电阻石墨电极在(e)三种不同电解质中的倍率性能和(f)对应的电压分布所有电化学试验均采用三电极扣电(g)基于CINEB方法的DFT计算揭示了典型的Li+穿过石墨-电解质界面的迁移路径(h)Li+溶剂化过程的能量分布

与EC/DMC LiPF6 (20.6 Ω)相比,EC/DMC LiTFSI中NCA正极在不同SOC下充电(脱插)的平均Rct(9.3 Ω)降低了一半以上,与软包电池优异的性能一致(图3a)。有趣的是,EC/DMC LiPF6电池不能支持XFC,但由于CV充电时有效电流低,它对Li沉积仍然免疫(图3b)。在EC/DMC LiPF6中,充电(插层)时的平均负极Rct比正极Rct小得多,证明了在XFC过程中正极的电荷转移是限速的(图3d)。

在电势大于0 V时,面积容量为3.2 mAh cm−2的商用石墨电极在EC/DMC LiPF6中只能在2.0 C下充电至约12% SOC(图3e)。添加了这两种电解质的石墨电极在2.0 C以上的倍率下立即极化到0 V,容量保持率低,从而增加了XFC过程中锂析出的倾向(图3f)。Li+的迁移路径和能量分布由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确定,该计算基于CI-NEB方法(图3g)。结果表明,EC相比,含FEC的电解质更容易进行电荷转移(图3h)。

c62526f0-7368-11ed-8abf-dac502259ad0.png

4 (a)含有XFC-Ely(极速快充电解液)软包电池在PRT过程中的电化学性能和b)电压分布(c) XFC- ely电池在6.0 C 倍率XFC期间的能量密度保持情况电池在6.0 C的CCCV模式下充电固定时间为10分钟,然后在1.0 C放电d)不同周期6.0 C充电过程中软包电池的电压分布(e)使用商用Ely和XFC-Ely快速充电时高能NCA|Gr/SiOx21700电池的容量保持率(f) 21700电池在0°C条件下循环的容量保持情况

XFC-Ely的离子电导率仅为7.0 mS cm−1,比商用EC/DMC LiPF6低40%。尽管如此,当在4C充电时,XFC-Ely电池在CC阶段达到60%以上的SOC,在12.6分钟内达到80%的SOC同时,没有容量衰减的迹象(图4a-b)。XFC-Ely电池的初始能量密度为184 Wh kg−1,在循环500时,保持94.8%(只有5.2%的损耗),远远超过USDOE的目标(图4c)。在6C时,它可以在CC阶段充电至50% SOC,在10分钟内充电至80% SOC,即使在延长循环后也会出现边际功率衰减(图4d)。

对于商用Ely电池,由于锂析出,快速充电导致90个循环内容量快速衰减,而XFC-Ely电池在达到初始容量的80%之前持续超过450个循环(图4e)。使用XFC-Ely可以在0°C下循环21700电池,容量和库仑效率比商用电解液更高(图4f)。

05

总结和展望

目前,普遍认为电解液的离子传输是电池XFC的主要障碍。作者研究表明,正负极反应的平衡本质是XFC过程中正极输出和负极输入之间的平衡,这两个过程的不匹配可能导致灾难性的锂枝晶和短循环寿命。基于此,作者设计了一种概念验证电解质,使184 Wh kg−1软包电池的XFC(10分钟充电到80%)在500次循环后仅损失5.2%的能量密度,远远超过USDOE(美国能源部)的目标。与商用技术相比,原型的245 Wh kg−1高能21700电池在快速充电期间(充电25分钟至80%)的寿命延长了5倍。该工作为高性能快充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宝贵经验。

06

文献链接

Unlocking Charge Transfer Limitations for Extreme Fast Charging of Li-Ion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10.1002/anie.202214828)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4828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779

    浏览量

    19801
  • 电解液
    +关注

    关注

    10

    文章

    822

    浏览量

    22781
  • DMC
    DMC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9

    浏览量

    19047

原文标题:清华张强&闫崇Angew:解耦电荷转移限制,助力电池极速快充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充电头+多节锂电池充电芯片+电池充电相关问题

    充电头+多节锂电池充电芯片+电池充电相关问
    发表于 05-26 09:16

    PL7304升压型双节锂电池充电控制芯片,高效充电管理IC

    转移电池中。当电池电压达到预设的充电阈值时,PL7304会自动切换到准充电模式,以较小电流对电池
    发表于 04-02 14:45

    PL7304升压型双节锂电池充电控制芯片,

    得该集成电路具有外部元件少、电路设计简单的优点,大大简化了充电控制电路的复杂度。 内部N沟道MOSFET的导通与截止,实现电感电流的上升与下降,从而有效地将电能转移电池中。当电池电压
    发表于 04-02 14:20

    特斯拉4680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特性

    电流对电池阻抗的影响,这种关系可能是由电荷转移反应的非线性行为驱动的,电池拆解分析显示这种效应在低SOC区域尤为显著。
    发表于 03-19 11:04 312次阅读

    铅酸电池充电器电路图分享

    上的铅转化为电解液中的硫酸。这样,在充电过程中,铅酸蓄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就会逆转,使蓄电池恢复到较高的电荷状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2-12 16:31 2167次阅读
    铅酸<b class='flag-5'>电池</b><b class='flag-5'>充电</b>器电路图分享

    电池为什么会有内阻

    电池内阻是指锂离子电池内部受到的电流阻力,它由欧姆电阻和极化电阻构成。具体来说,电池内阻包括欧姆内阻、界面阻抗、电荷转移阻抗和扩散阻抗等。这些阻抗因素共同决定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16:23 576次阅读

    双节锂电池拓扑交叉充电,主动平衡充电——ZCC1130T

    效率。热反馈技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即使在大功率操作或高温环境下,也能对芯片温度进行有效限制。 智能终止充电: 充满电压固定于4.25V,内部预设1A充电电流。一旦
    发表于 01-08 15:55

    ITC40009给电池充电时电感会发生啸叫的原因?

    工作条件 输入DC电压24V电池为5节锂电池串联充电限制电压设置为21V ,原理图和官方推荐一样, 问题1:给电池
    发表于 01-05 10:39

    电池温度低对锂电池有什么影响?如何解决呢?

    电池温度低的影响 当锂电池处于低温环境下时,会对其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电荷转移:锂电池内部反应是靠离子的运动完成的。在低温下,离子的扩散速
    的头像 发表于 11-10 14:46 2438次阅读

    ESD介绍及TVS的原理和应用

    静电放电即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是指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互相靠近或直接接触引起的电荷转移
    的头像 发表于 10-24 16:48 3564次阅读
    ESD介绍及TVS的原理和应用

    -80 °C下工作的可充电Li/Cl2电池

    寒冷气候、极地/深海探险和太空探险等场景对低温可充电电池的需求非常迫切。然而,常规含碳酸乙烯(EC)基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在温度降至-20℃时会面临一系列限制,包括离子电导率降低、界面电荷转移
    发表于 10-18 09:51 270次阅读
    -80 °C下工作的可<b class='flag-5'>充电</b>Li/Cl2<b class='flag-5'>电池</b>

    FP8202 2A开关模式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

    600 KHz,可以使用较小的外部组件。其他功能还包括UVLO、自动充电充电状态指示灯和电池温度监测器。 特征 2A可编程电荷电流 没有外部MOSFET,感应电阻,或阻塞二极管要
    发表于 10-17 11:01

    STM32F0触摸按键介绍

    利用电容储存电荷的特性  电极上的待测电容Cx向采样电容Cs充电电荷转移过程中个模拟开关是硬件做在GPIO里的  重复电荷转移的过程,直到采样电容Cs上的电压达到它说连G
    发表于 09-12 07:10

    STM32L4触摸感应控制模块(TSC)介绍

    上提供的经验证且稳健的表面电荷转移采集原理 STM32F0、STM32F3、STM32L0和STM32L4系列 •支持多达24个电容感应通道,分为8个模拟I/O组 •通道和模拟I/O组的数量取决于
    发表于 09-12 07:04

    电容式触控电荷转移横向模式技术

    在技术层面上,触控屏幕早在数10年前就已确实可行,但早期技术并不适用于低成本的大众市场应用,这些技术包括红外线系统与表面声波感测系统,由于红外线系统采用由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构成的传感器数组,用以检测使用者的手指是否靠近屏幕表面,而阻断经过调制的光束,而表面声波传感器
    发表于 08-11 14:57 316次阅读
    电容式触控<b class='flag-5'>电荷转移</b>横向模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