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 的集群模式和 kafka 很像,kafka 又和 redis 的集群模式很像。总之就是相互借鉴!
不管你用没用过 ES,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它。就当扩展大家的知识广度了!
认识倒排索引
「正排索引 VS 倒排索引:」
正排索引 VS 倒排索引「倒排索引包括两个部分:」
-
单词词典(
Term Dictionary
):记录所有文档的单词,记录单词到倒排列表的关联关系❝
单词词典一般比较大,可以通过
B+
树 或 哈希拉链法实现,以满足高性能的插入与查询❞
-
倒排列表(
Posting List
):记录了单词对应的文档结合,由倒排索引项(Posting
)组成: -
-
文档
ID
-
文档
-
词频
TF
:该单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用于相关性评分 -
位置(
Position
):单词在文档中分词的位置。用于语句搜索(Phrase Query
) -
偏移(
Offset
):记录单词的开始结束位置,实现高亮显示
「ElasticSearch
的倒排索引:」
-
ElasticSearch
的JSON
文档中的每个字段,都有自己的倒排索引
-
可以针对某些字段不做索引
- 优点:节省存储空间
- 缺点:字段无法被搜索
基于 Spring Boot + MyBatis Plus + Vue & Element 实现的后台管理系统 + 用户小程序,支持 RBAC 动态权限、多租户、数据权限、工作流、三方登录、支付、短信、商城等功能
-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YunaiV/ruoyi-vue-pro
- 视频教程:https://doc.iocoder.cn/video/
分布式架构原理
「分片 shard
:一个索引可以拆分成多个 shard
分片。」
-
主分片
primary shard
:每个分片都有一个主分片。 -
备份分片
replica shard
:主分片写入数据后,会将数据同步给其他备份分片。
将 ES
集群部署在 3个 机器上(esnode1
、esnode2
、esnode3
):
「创建个索引,分片为 3 个,副本数设置为 1:」
PUT/sku_index/_settings
{
"settings":{
"number_of_shards":3,
"number_of_replicas":1
}
}
响应:
{
"acknowledged":true
}
分布式架构原理
「ES
集群中有多个节点,会自动选举一个节点为 master
节点,如上图的 esnode2
节点:」
-
主节点(
master
):管理工作,维护索引元数据、负责切换主分片和备份分片身份等。 -
从节点(
node
):数据存储。
「集群中某节点宕机:」
- 主节点宕机:会重新选举一个节点为 主节点。
- 从节点宕机:由 主节点,将宕机节点上的 主分片身份转移到其他机器上的 备份分片上。
基于 Spring Cloud Alibaba + Gateway + Nacos + RocketMQ + Vue & Element 实现的后台管理系统 + 用户小程序,支持 RBAC 动态权限、多租户、数据权限、工作流、三方登录、支付、短信、商城等功能
写入数据的工作原理
「写单个文档所需的步骤:」
-
客户端选择一个
Node
发送请求,那么这个Node
就称为 「协调节点(Coorinating Node
)」 。 -
Node
使用文档ID
来确定文档属于分片 0,通过集群状态中的内容路由表信息获知分片0 的主分片在Node1
上,因此将请求转发到Node1
上。 -
Node1
上的主分片执行写操作。如果写入成功,则将请求并行转发到Node3
的副分片上,等待返回结果。当所有的副分片都报告成功,
Node1
将向Node
(协调节点)报告成功。
「Tips:
客户端收到成功响应时,意味着写操作已经在主分片和所有副分片都执行完成。」
写数据底层原理
写数据底层原理「写操作可分为 3 个主要操作:」
-
写入新文档: 这时候搜索,是搜索不到。
- 将数据写入内存
-
将这操作写入
translog
文件中
-
refresh
操作: 默认每隔 1s ,将内存中的文档写入文件系统缓存(filesystem cache
)构成一个segment
❝
这时候搜索,可以搜索到数据。
❞
-
「
1s
时间:ES
是近实时搜索,即数据写入1s
后可以搜索到。」
-
flush
操作: 默认每隔 30 分钟 或者translog
文件512MB
,将文件系统缓存中的segment
写入磁盘,并将translog
删除。
「translog
文件:」 来记录两次 flush
(fsync
) 之间所有的操作,当机器从故障中恢复或者重启,可以根据此还原
-
translog
是文件,存在于内存中,如果掉电一样会丢失。 - 「默认每隔 5s 刷一次到磁盘中」
读取数据的工作原理
「读取文档所需的步骤:」
-
客户端选择一个
Node
发送请求,那么这个Node
就称为 「协调节点(Coorinating Node
)」 。 -
Node
使用文档ID
来确定文档属于分片 0,通过集群状态中的内容路由表信息获知分片0 有 2 个副本数据(一主一副),会使用随机轮询算法选择出一个分片,这里将请求转发到Node1
-
Node1
将文档返回给Node
,Node
将文档返回给客户端。
「在读取时,文档可能已经存在于主分片上,但还没有复制到副分片,这种情况下:」
- 读请求命中副分片时,可能会报告文档不存在。
- 读请求命中主分片时,可能成功返回文档。
搜索工作原理
「搜索数据过程:」
-
客户端选择一个
Node
发送请求,那么这个Node
就称为 「协调节点(Coorinating Node
)」 。 -
Node
协调节点将搜索请求转发到所有的 分片(shard
):主分片 或 副分片,都可以。 -
「
query
阶段」 :每个分片shard
将自己的搜索结果(文档ID
)返回给协调节点,由协调节点进行数据的合并、排序、分页等操作,产出最终结果。 -
「
fetch
阶段」 :由协调节点根据 文档ID
去各个节点上拉取实际的文档数据。
举个栗子: 有 3 个分片,查询返回前 10 个匹配度最高的文档
-
每个分片都查询出当前分片的
TOP 10
数据 -
「协调节点」 将
3 * 10 = 30
的结果再次排序,返回最终TOP 10
的结果。
删除/更新数据底层原理
-
「删除操作」 :
commit
的时候会生成一个.del
文件,里面将某个doc
标识为deleted
状态,那么搜索的时候根据.del
文件就知道这个 doc 是否被删除了。 -
「更新操作」 :就是将原来的
doc
标识为deleted
状态,然后新写入一条数据。
「底层逻辑是:」
-
Index Buffer
每次refresh
操作,就会产生一个segment file
。(默认情况:1秒1次) -
定制执行
merge
操作:将多个segment file
合并成一个,同时将标识为deleted
的doc
「物理删除」 ,将新的segment file
写入磁盘,最后打上commit point
标识所有新的segment file
。
审核编辑 :李倩
-
数据
+关注
关注
8文章
6852浏览量
88771 -
spring
+关注
关注
0文章
338浏览量
14299
原文标题:一文轻松图解搞懂Elasticsearch原理!
文章出处:【微信号:芋道源码,微信公众号:芋道源码】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