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视觉新范式!COCs:将图像视为点集

CVer 来源:极市平台 2023-01-11 14:31 次阅读

导读

在本文中,作者回顾了视觉表征的一类经典方法:聚类 (Clustering) 。作者将这种范式称之为上下文聚类 (Context Cluster)。这是一种新的用于视觉表征的特征提取范式。并在多种视觉任务中取得了和 ConvNets,ViTs 相当的性能。

本文目录

1 把图片视为点集,简单聚类算法实现强悍视觉架构 (超高分论文)
(目前匿名,待更新)
1.1 CoCs 论文解读
1.1.1 背景和动机
1.1.2 把图像视为一组点集
1.1.3 CoCs 模型的总体架构和图片的预处理环节
1.1.4 上下文聚类块原理
1.1.5 实验结果

1 把图片视为点集,简单聚类算法实现强悍视觉架构

论文名称:Image as Set of Points

论文地址:

https://openreview.net/pdf%3Fid%3DawnvqZja69

1.1.1 背景和动机

提取特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解释图像。

在方法上,ConvNets 将图像概念化为一组排列成矩形形式的像素,并以滑动窗口的方式使用卷积提取局部特征。卷积网络非常高效的原因是得益于一些重要的归纳偏置 (inductive bias),如局部性 (locality) 和平移等变性 (translation equivariance)。视觉 Transformer 将图像视为一块块组成的序列,并使用全局注意力操作自适应地融合来自每个 Patch 的信息。这样,模型中固有的归纳偏置被抛弃,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最近,有些工作试图把卷积和注意力机制结合在一起,比如:CMT[1],CoAtNet[2]等,这些方法在网格中扫描图像 (通过卷积,获得局部性的先验),同时探索 Patch 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注意力,获得全局建模的能力)。虽然它们继承了两者的优点,但其见解和知识仍然局限于 ConvNets 和 ViT。

本文作者研究特征提取器 (Feature Extractor),但是视角不仅仅局限在 ConvNets 和 ViT 上。虽然卷积和注意力机制已经被证明了可以用来构建高性能视觉架构,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其他的选择比如基于 MLP 的模型 ResMLP[3],和基于 GNN 的模型 ViG[4]。因此,作者期待在本文中探索一种新的特征提取范式,它可以提供一些新颖的见解,而不是增量式的性能改进。

在本文中,作者回顾了视觉表征的一类经典方法:聚类 (Clustering) 。总体而言,作者将图像视为一组点集,并将所有点分组为 Clusters。在每个类中,我们将这些点聚集成一个 center,然后自适应地将中心点分配给所有的点。作者将这种范式称之为上下文聚类 (Context Cluster)

e090fcfc-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

图1:上下文聚类 (context cluster)

如上图1所示,具体而言,作者将每个像素视为一个具有颜色和位置信息的5维数据点。作者将图像转换为一组点云,并利用点云分析的方法用于图像视觉表征。这连接了图像和点云的视觉表征,显示出了强大的泛化性能,也有利于未来的多模态研究。对于一组点,作者引入了一种简化的聚类方法[5],将点分组为一个个类。

作者将基于上下文聚类 (context cluster) 得到的 Deep Model 称之为 Context Clusters (CoCs) 。模型的设计也继承了 ViT 的层次表示和 MetaFormer 的框架。通过将图像视为点的集合,CoC 对不同数据域 (如点云、RGBD 图像等) 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和比较令人满意的可解释性。尽管 CoC 不以性能为目标,但作者发现在几个基准测试中,它仍然达到了与 ConvNets 或 ViTs 相同甚至更好的性能。

1.1.2 把图像视为一组点集

作为一个通用主干网络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无论作者在鼓吹什么概念,这个网络的每一个 Block 都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本文使用的聚类 (Clustering) 操作也不会例外。

在特征提取之前我们先从图像开始。给定一张原始的输入图片 , 作者先对图片的每个像素 增加一个 坐标, 使之成为一个 5 维的向量。其中, 每个位置的坐标可以写成 , 然后将增强后的图像转换为像素点的集合 , 其中 为点的个数, 每个点同时包含特征 (颜色) 和位置 (坐标) 的信息。

这样的表征为图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把图像视为一组点集,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通用数据表示,因为大多数领域的数据可以作为特征和位置信息的组合给出。

1.1.3 CoCs 模型的总体架构和图片的预处理环节

前文提到,无论作者在鼓吹什么概念,这个网络的每一个 Block 都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本文作者同样遵循 ConvNets 的方法,利用 Context Clusters Block,提取深层特征。

模型总体架构如下图2所示,每个 Stage 都由点数缩减模块 (Points Reducer Block)上下文聚类块 (Context Clusters Block) 组成。

总体而言:

  • CoCs 模型的总体架构类似于 Swin,PVT 的金字塔结构
  • Swin 中的图片的预处理环节在 CoCs 里面用的也是卷积
  • Swin 中的 Self-attention 模块在 CoCs 里面用的是上下文聚类模块 (Context Clusters Block)
  • Swin 中的下采样操作在 CoCs 里面用的是点数缩减模块 (Points Reducer Block)
  • Swin 中的位置编码是 Add 在图片上的,CoCs 里面用的是 Concat 操作,把3维的 image 搞成了5维的 "augmented image"。

在图片的预处理环节, 给定一组像素点的集合 , 作者首先减少点的数量以提高计算效率, 然后应用一系列 Context Clusters Block 来提取特征。为了减少点的数量, 在空间中均匀地选择一些锚点, 并将最近的 个点 ( 等) 通过线性投影进行拼接和融合。

e09f4302-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图2:CoCs 模型的总体架构

如何选择锚点呢?如下图3所示,作者展示了16个点和4个锚点,每个锚点都考虑了它最近的4个邻居。所有邻居都沿着通道维度进行 concatenation,并且使用 FC 层来降低维度数并融合信息。在减少点的数量后,会得到4个新的点。这步可以使用 2×2 的卷积实现。

PyTorch 代码如下 (PointRecuder 和 Transformer 类金字塔结构使用的下采样操作是一致的):

classPointRecuder(nn.Module):
"""
PointReducerisimplementedbyalayerofconvsinceitismathmaticallyequal.
Input:tensorinshape[B,C,H,W]
Output:tensorinshape[B,C,H/stride,W/stride]
"""
def__init__(self,patch_size=16,stride=16,padding=0,
in_chans=3,embed_dim=768,norm_layer=None):
super().__init__()
patch_size=to_2tuple(patch_size)
stride=to_2tuple(stride)
padding=to_2tuple(padding)
self.proj=nn.Conv2d(in_chans,embed_dim,kernel_size=patch_size,
stride=stride,padding=padding)
self.norm=norm_layer(embed_dim)ifnorm_layerelsenn.Identity()

defforward(self,x):
x=self.proj(x)
x=self.norm(x)
returnx
e0abfc28-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图3:模型一开始选择锚点的方法,很像 ViT 的卷积分 Patch 操作

1.1.4 上下文聚类模块原理

e0b7c24c-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图4:一个上下文聚类 Block

本小节介绍 CoCs 的核心:上下文聚类模块 (图4虚线部分) 的原理。总体而言,上下文聚类模块分为两部分:特征聚合 (Feature Aggregating) 和**特征再分配 (Feature Dispatching)**。作者首先将特征点聚类成为 Cluster,然后,每个聚类中的特征点将被聚合,然后再分派回去。

给定一组特征点 , 作者根据相似度将所有点分组为几个组, 每个点被单独分配到一个 Cluster 中。聚类的方法使用 SLIC , 设置 个聚类中心, 每个聚类中心都通过计算其 个最近邻的平均值得到。然后计算成对余弦相似矩阵 和得到的中心点集。完成之后, 作者将每个点分配到最相似的 Cluster 中, 产生 个聚类。值得注意的是, 每个 Cluster 中可能有不同数量的点。极限情况下一些 Cluster 中可能没有点。

特征聚合

现在把目光放在一个 Cluster 内部。假设一个簇包含 个点 ( 的一个子集), 这 个点与聚类中心的相似度为 。作者将这 个点映射到一个 value space 中, 得到: , 其中, 是 value dimension。类似地, value space 中也有一个聚类中心 , 聚合的特征 可以写成:

e0ca0650-916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这里 和 是可学习的标量, 用于缩放和移动, 是 Sigmoid 函数, 用于重新缩放相似度到 。 表示 中的第 个点。从经验上看, 这种策略比直接应用原始相似度的结果要好得多, 因为不涉及负值。为了数值的稳定性, 作者在式1中加入了聚类中心 , 和归一化因子 。

特征再分配

然后,聚合的特征 根据相似性自适应地分配到聚类中的每个点。通过这样做,点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并共享来自 Cluster 中所有点的特征,方法如下:

e0d84ba2-916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这里,作者遵循和1式相似的做法来处理相似性,并应用一个全连接 (FC) 层来匹配特征维度 (从值空间维度 到原始维度 )。

多头机制

考虑到 ViT 中使用的多头注意力机制,作者在上下文聚类模块中使用了类似的做法,也使用了 hh 个 head,且多头操作的输出由 FC 层融合,发现多头机制也使得模型效果更好。

聚类中心不动?

传统的聚类算法和 SuperPixel 技术都是迭代更新中心直到收敛,但是这将导致过高的计算成本,使得推理时间将呈指数增长。在上下文聚类中,作者固定聚类中心不动,在准确性和速度之间取得妥协。

PyTorch 代码如下 (变量维度我已经在代码中标明):

classCluster(nn.Module):
def__init__(self,dim,out_dim,proposal_w=2,proposal_h=2,fold_w=2,fold_h=2,heads=4,head_dim=24,return_center=False):
"""

:paramdim:channelnubmer
:paramout_dim:channelnubmer
:paramproposal_w:thesqrt(proposals)value,wecanalsosetadifferentvalue
:paramproposal_h:thesqrt(proposals)value,wecanalsosetadifferentvalue
:paramfold_w:thesqrt(numberofregions)value,wecanalsosetadifferentvalue
:paramfold_h:thesqrt(numberofregions)value,wecanalsosetadifferentvalue
:paramheads:headsnumberincontextcluster
:paramhead_dim:dimensionofeachheadincontextcluster
:paramreturn_center:ifjustreturncentersinsteadofdispatchingback(deprecated).
"""
super().__init__()
self.heads=heads
self.head_dim=head_dim
self.fc1=nn.Conv2d(dim,heads*head_dim,kernel_size=1)
self.fc2=nn.Conv2d(heads*head_dim,out_dim,kernel_size=1)
self.fc_v=nn.Conv2d(dim,heads*head_dim,kernel_size=1)
self.sim_alpha=nn.Parameter(torch.ones(1))
self.sim_beta=nn.Parameter(torch.zeros(1))
self.centers_proposal=nn.AdaptiveAvgPool2d((proposal_w,proposal_h))
self.fold_w=fold_w
self.fold_h=fold_h
self.return_center=return_center

defforward(self,x):#[b,c,w,h]
value=self.fc_v(x)
x=self.fc1(x)
x=rearrange(x,"b(ec)wh->(be)cwh",e=self.heads)#[b*heads,head_dim,w,h]
value=rearrange(value,"b(ec)wh->(be)cwh",e=self.heads)#[b*heads,head_dim,w,h]
ifself.fold_w>1andself.fold_h>1:
#splitthebigfeaturemapstosmalllocaregionstoreducecomputationsofmatrixmultiplications.
b0,c0,w0,h0=x.shape
assertw0%self.fold_w==0andh0%self.fold_h==0,
f"Ensurethefeaturemapsize({w0}*{h0})canbedividedbyfold{self.fold_w}*{self.fold_h}"
x=rearrange(x,"bc(f1w)(f2h)->(bf1f2)cwh",f1=self.fold_w,f2=self.fold_h)#[bs*blocks,c,ks[0],ks[1]]#[b*heads*64,head_dim,w/8,h/8]
value=rearrange(value,"bc(f1w)(f2h)->(bf1f2)cwh",f1=self.fold_w,f2=self.fold_h)#[b*heads*64,head_dim,w/8,h/8]
b,c,w,h=x.shape#[b*heads*64,head_dim,w/8,h/8]
centers=self.centers_proposal(x)#[b,c,C_W,C_H],wesetM=C_W*C_HandN=w*h#[b*heads*64,head_dim,2,2]
value_centers=rearrange(self.centers_proposal(value),'bcwh->b(wh)c')#[b,C_W,C_H,c]#[b*heads*64,4,head_dim]
b,c,ww,hh=centers.shape#[b*heads*64,head_dim,2,2]
sim=torch.sigmoid(self.sim_beta+self.sim_alpha*pairwise_cos_sim(centers.reshape(b,c,-1).permute(0,2,1),x.reshape(b,c,-1).permute(0,2,1)))#[B,M,N]#[b*heads*64,4,w/8*h/8]
#sololyassigneachpointtoonecenter
sim_max,sim_max_idx=sim.max(dim=1,keepdim=True)
mask=torch.zeros_like(sim)#binary#[B,M,N]
mask.scatter_(1,sim_max_idx,1.)
sim=sim*mask
value2=rearrange(value,'bcwh->b(wh)c')#[B,N,D]#[b*heads*64,w/8*h/8,head_dim]
#outshape[B,M,D]
#[b*heads*64,1,w/8*h/8,head_dim]*[b*heads*64,4,w/8*h/8,1]=[b*heads*64,4,w/8*h/8,head_dim]
#[b*heads*64,4,head_dim]
out=((value2.unsqueeze(dim=1)*sim.unsqueeze(dim=-1)).sum(dim=2)+value_centers)/(mask.sum(dim=-1,keepdim=True)+1.0)#[B,M,D]

ifself.return_center:
out=rearrange(out,"b(wh)c->bcwh",w=ww)
#returntoeachpointinacluster
else:
##[b*heads*64,4,1,head_dim]*[b*heads*64,4,w/8*h/8,1]=[b*heads*64,w/8*h/8,head_dim]
out=(out.unsqueeze(dim=2)*sim.unsqueeze(dim=-1)).sum(dim=1)#[B,N,D]
#[b*heads*64,head_dim,w/8*h/8]
out=rearrange(out,"b(wh)c->bcwh",w=w)

ifself.fold_w>1andself.fold_h>1:#recoverthesplitedregionsbacktobigfeaturemaps
out=rearrange(out,"(bf1f2)cwh->bc(f1w)(f2h)",f1=self.fold_w,f2=self.fold_h)#[b*heads,head_dim,w,h]
out=rearrange(out,"(be)cwh->b(ec)wh",e=self.heads)#[b,head_dim*heads,w,h]
out=self.fc2(out)#[b,out_dim,w,h]
returnout

1.1.5 实验结果

ImageNet-1K 图像分类

如下图6所示是在 ImageNet-1K 上的消融实验结果。当 Position info. 即位置信息删掉时,模型无法训练了。在没有 Context Cluster 操作的情况下,性能下降了 3.3%。此外,多头设计可使结果提高 0.9%。0.9,weight decay 为0.5,使用了 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 (EMA)。如下图56所示,CoCs 能够获得与广泛使用的基线相当甚至更好的性能。

通过约 25M 个参数,CoCs 的性能超过了增强的 ResNet50 和 PVT-small 1.1%,并达到 80.9% 的 Top-1 精度。此外,CoCs 明显优于基于 MLP 的方法。这一现象表明,上下文集群模块有助于建模视觉表征。

e0e69036-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图5:ImageNet-1K 图像分类实验结果

如下图5所示是在 ImageNet-1K 上的消融实验结果。当 Position info. 即位置信息删掉时,模型无法训练了。在没有 Context Cluster 操作的情况下,性能下降了 3.3%。此外,多头设计可使结果提高 0.9%。

e10d93a2-916e-11ed-bfe3-dac502259ad0.png图6:消融实验结果

聚类可视化结果

作者在图7中绘制了 ViT 的注意力图,ConvNet 的 class activation map (i.e., CAM),和 CoCs 的 clustering map。可以看到,本文的方法在最后的 Stage 清晰地将 "鹅" 聚为一个 object context,并将背景 "草" 分组在一起。上下文聚类甚至可以在非常早期的 Stage 聚类相似的上下文。

e11a103c-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图7:聚类可视化结果,从左到右分别是4个 Stage ([3rd, 6th, 9th, 12th]) 的聚类可视化结果

ScanObjectNN 3D 点云分类实验结果

作者选择 PointMLP 作为模型的基线,因为它的性能和易用性。作者将上下文聚类模块放在 PointMLP 中的每个 Residual Point Block 之前。得到的模型称为 PointMLP-CoC。如下图7所示,作者展示了所有类别的平均准确度 (mAcc) 和所有样本的总体准确度 (OA)。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 PointMLP 的性能,平均准确率提高0.5% (84.4% vs. 83.9%),总体准确率提高 0.8% (86.2% vs. 85.4%)。

e1286362-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图8:点云分类实验结果

MS-COCO 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实验结果

接下来,作者研究 Context Cluster 操作对下游任务的泛化性,包括 MS-COCO 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检测头和实例分割头使用 Mask RCNN。所有模型使用 1× scheduler (12 epochs) 进行训练,并使用 ImageNet 预训练权重进行初始化。为了进行比较,作者将 ResNet 作为 ConvNets 的代表,PVT 作为 ViTs 的代表。

对于分辨率为 (1280,800) 大小的图像,检测和分割任务将有 1000 个点。很明显,将1000个点分成4个 Cluster 会产生较差的结果。为此,作者研究了一个局部区域中使用4,25,49个中心,并将得到的模型分别称为 Small/4、Small/25 和 Small/49。如图9的结果表明,Context Cluster 操作对下游任务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CoC-Small/25 在检测和实例分割任务上都优于 ConvNet 和 ViT 基线。

e13ae73a-916e-11ed-bfe3-dac502259ad0.jpg图9:目标检测实验结果

ADE20K 语义分割实验结果

接下来,作者研究 Context Cluster 操作对 ADE20K 语义分割任务的泛化性,语义分割头使用 semantic FPN。所有模型使用 80k iterations 进行训练,并使用 ImageNet 预训练权重进行初始化。为了进行比较,作者将 ResNet 作为 ConvNets 的代表,PVT 作为 ViTs 的代表。

ADE20K 的实验结果如下图10所示。使用类似数量的参数,Context Cluster 操作明显优于 PVT 和 ResNet。Context Cluster 操作类似于 SuperPixel,这是一种过度分割的技术。当应用于特征提取时,作者期望 Context Cluster 操作能够对中间特征中的上下文进行过度分割,并在语义分割任务中表现出改进。与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任务不同,center 数量对结果影响不大。

e1470fa6-916e-11ed-bfe3-dac502259ad0.png图10:语义分割实验结果

总结

提取特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解释图像。在本文中,作者回顾了视觉表征的一类经典方法:聚类 (Clustering) 。总体而言,作者将图像视为一组点集,并将所有点分组为 Clusters。在每个类中,我们将这些点聚集成一个 center,然后自适应地将中心点分配给所有的点。作者将这种范式称之为上下文聚类 (Context Cluster)。这是一种新的用于视觉表征的特征提取范式。受点云分析和 SuperPixel 算法的启发,Context Cluster与 ConvNets 和 ViTs 有本质区别,不涉及卷积和注意力。并在多种视觉任务中取得了和 ConvNets,ViTs 相当的性能。

审核编辑 :李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图像
    +关注

    关注

    2

    文章

    1083

    浏览量

    40415
  • 框架
    +关注

    关注

    0

    文章

    399

    浏览量

    17434
  • 聚类算法
    +关注

    关注

    2

    文章

    118

    浏览量

    12121

原文标题:超高分论文!视觉新范式!COCs:将图像视为点集

文章出处:【微信号:CVer,微信公众号:CVer】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图像采集卡:增强视觉数据采集

    图像采集卡介绍:在视觉数据采集领域,图像采集卡在捕获和处理来自各种来源的图像或视频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
    的头像 发表于 09-24 11:06 260次阅读
    <b class='flag-5'>图像</b>采集卡:增强<b class='flag-5'>视觉</b>数据采集

    成都微光电发布车规级MIA2001图像传感器

    成都微光电近日隆重推出了其专为汽车视觉系统设计的旗舰产品——MIA2001图像传感器。这款高性能传感器融合了成都微光电的最新科技成果,专为提升驾驶安全与
    的头像 发表于 07-26 16:36 501次阅读

    机器人视觉技术中常见的图像分割方法

    机器人视觉技术中的图像分割方法是一个广泛且深入的研究领域。图像分割是图像划分为多个区域或对象的过程,这些区域或对象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如颜
    的头像 发表于 07-09 09:31 487次阅读

    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明显区别的领域。 1. 基本概念 1.1 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解释视觉
    的头像 发表于 07-09 09:16 1148次阅读

    计算机视觉怎么给图像分类

    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其目标是输入的图像自动分配到预定义的类别集合中。这一过程涉及图像的特征提取、特征表示以及分类器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7-08 17:06 508次阅读

    机器视觉系统如何选择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是所有机器视觉(MV)系统的核心,这是负责物理世界的信息转换为数字数据的基本元件,在确保机器视觉操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高效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篇博文中,安森美探讨了为
    的头像 发表于 07-05 10:49 533次阅读

    机器人视觉技术中图像分割方法有哪些

    机器人视觉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多个学科。图像分割是机器人视觉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标是从一幅
    的头像 发表于 07-04 11:34 775次阅读

    机器视觉图像采集卡及其使用接口概述

    本文我们研究机器视觉图像采集器及其使用的各种接口。首先,我们概述外围计算机卡,然后探讨图像采集器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机器
    的头像 发表于 06-27 18:15 523次阅读
    机器<b class='flag-5'>视觉</b><b class='flag-5'>图像</b>采集卡及其使用接口概述

    如何提取、匹配图像特征

    我们习惯从图像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相机位姿估计问题,以及这些的定位问题。 在经典 SLAM 模型中,把它们称为路标,而在视觉 SLAM 中,路标则是指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11:41 608次阅读

    机器视觉图像采集卡及其接口概述

    本文主要是介绍机器视觉图像采集卡及其使用的各种接口。首先,我们概述外围计算机卡,然后探索图像采集卡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机器视觉接口。我们先来
    的头像 发表于 04-15 20:42 431次阅读
    机器<b class='flag-5'>视觉</b><b class='flag-5'>图像</b>采集卡及其接口概述

    机器视觉图像采集卡的功能与应用

    机器视觉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检测、医疗、交通等领域助力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整个机器视觉系统可分为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两大模块。而图像采集卡是
    的头像 发表于 04-04 08:33 892次阅读
    机器<b class='flag-5'>视觉</b>中<b class='flag-5'>图像</b>采集卡的功能与应用

    机器视觉图像采集卡:关键的图像处理设备

    机器视觉图像采集卡是一种用于采集和处理图像数据的关键设备,它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机器视觉
    的头像 发表于 02-22 16:23 461次阅读
    机器<b class='flag-5'>视觉</b><b class='flag-5'>图像</b>采集卡:关键的<b class='flag-5'>图像</b>处理设备

    图像放大后,图像中心显示在 ,图像框中心,

    大家好,视觉 显示 相机图像时,点击 放大工具放大后,如何图像的中心 对准图像显示框的中心,,
    发表于 01-24 15:49

    计算机视觉:AI如何识别与理解图像

    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让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和解释图像。随着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如何让AI识别和理解图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探讨计算机
    的头像 发表于 01-12 08:27 1351次阅读
    计算机<b class='flag-5'>视觉</b>:AI如何识别与理解<b class='flag-5'>图像</b>

    通过异步获取的图像与LiDAR云对准的方案

    实现图像与其重建对象之间的精确2D-3D对应关系对于准确的图像定位至关重要,一种有前景的方法涉及在图像和激光雷达平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激光雷达平面可以被视为来自激光雷达
    发表于 12-12 14:46 70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