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弹性界面相抑制气体产生和促进钠金属负极均匀沉积

清新电源 来源:清新电源 2023-01-31 10:29 次阅读

01

研究背景

钠电池负极在醚类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优于酯类电解质。然而,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晰,而揭示该机制有助于诊断酯类电解质循环不良的原因,并优化电解质组成,促进钠电池循环的可逆性。造成性能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醚类电解质衍生固体电解质间相(SEI)层的弹性增强。然而,为什么SEI弹性增强会改善负极循环稳定性仍未得到深入研究?

02

成果简介

近日,牛津大学Peter G. Bruce教授和华威大学Alex W. Robertson教授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The role of an elastic interphase in suppressing gas evolution and promoting uniform electroplating in sodium metal anodes的论文。

该工作通过使用原位电化学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循环中的电极-电解质界面进行实时成像,揭示了弹性SEI如何阻止金属负极界面上的气体生成。高空间分辨率的TEM成像显示,在酯类电解质钠电剥离过程中,界面处迅速形成气泡,而在醚类电解质中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这些气泡阻碍了钠的完全溶出,并导致SEI从电极上脱落。

质谱测量结果表明,这种非共形的、不可弯曲的SEI必须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形成SEI导致的钠损失增加。醚类电解质中更有弹性的界面相能够更好地保持与电极的共形接触,防止气体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平坦的电镀形貌。

03

研究亮点

(1)本工作利用原位电化学TEM揭示了使用酯类和醚类电解质钠时电镀和剥离行为的差异。

(2)高分辨率成像显示,酯类电解质形成了明显的气泡,在电剥离过程中,金属-电解质界面处有强烈的气体析出,导致SEI从金属表面剥离。在醚类电解液中循环时,界面处未观察到气泡形成。

(3)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表明,醚类电解质形成的SEI能够在循环过程中更好地保持与电极的共形接触,限制了气体的产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SEI重组导致的钠损失。

04

图文导读

1 M NaPF6溶解于碳酸乙烯(EC)和碳酸二甲酯(DMC)中(EC:DMC=1:1),作为酯类电解质, 1 M NaPF6溶解于二甲氧基乙(DME)中作为醚类电解质。为了更好地理解钠在酯类电解质中的降解机制,还对添加了氟代碳酸乙烯(FEC)和碳酸乙烯(VC)添加剂(10%)的酯类电解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Na||铜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阻抗行为。

图1a显示,酯类电解质电池产生了24%的低首圈库仑效率(CE)。VC或FEC添加剂的加入显著提高了首效,但仍然只能分别达到70%和74%。相比之下,醚类电解质电池产生了94%的CE,超过了所有的酯类电解质。在10次循环之后(图1b),酯类电解质电池性能没有明显变化,无添加剂、VC添加剂和FEC添加剂电池的CE分别为22%、73%和75%。在10次循环后,醚类电解质CE稳定在99.8%以上(图1b)。电化学阻抗谱(EIS)测量结果(图1c)显示,醚类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显著提高。

为了诊断初始SEI形成对Na损失的贡献,并量化SEI的大小和组成,对循环后的电池进行了在线质谱分析(在线MS)。图1d-g显示,在第一个循环之后,酯类电解质中大量的Na流失到SEI中(图1d)。无添加剂、VC添加剂和FEC添加剂电解质中SEI造成的钠损失分别为34%、21%和19%。采用醚类电解质能够将SEI的损失量降低到3%,不到酯类电解质相对Na损失量的十分之一。

醚类电解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因“死”Na而造成的Na损失,将其限制在3%(图1d),甚至显著优于含添加剂的电解质。在一个循环(图1e-g)后,对所测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定量无机SEI产物NaH和有机SEI产物(CH2OCO2Na)2和NaOCO2R。

从图1d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酯类电解质电池中SEI产物的相对质量较大。界面相NaH是由金属钠与氢气反应形成的,其可以阻碍Na+在电极界面的迁移。有机SEI产物可进一步分解为无机的Na2CO3。因此,酯类电解质SEIs中发现的大量Na和Na有机物造成了它们较差的电化学性能。NaH将提高SEI的绝缘特性(图1c),有机物将导致SEI的持续溶解和形成,从而导致低的CE(图1b)和大量SEI形成。相比之下,醚类电解质SEI保持化学稳定。

98aa3ea8-96c3-11ed-bfe3-dac502259ad0.png

1、在0.5 mA cm-2和0.5 mAh cm-2(a)第一次和(b)第10次充放电循环后,酯类或醚类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比较。(c)酯类和醚类电解质的EIS表征。(d)在线MS滴定法测量第一次充放电循环后Na的相对分布。一个循环后,在线MS定量测量(e)“死”Na, (f)NaH和(g)CO2的演变。

质谱测量表明,醚类电解质限制了“死”钠的形成,表明它抑制了钠枝晶。为了验证这一点,使用原位 TEM直接捕捉醚类和酯类电解质的电沉积和溶解过程(图2)。透射电镜下的对比度取决于成像结构的相对密度。不幸的是,金属钠的密度非常接近周围溶剂的密度,由于对比度低,特别是在醚类电解质的情况下,难以分辨沉积的金属形貌。然而,仔细检查醚类电解液的整个电镀和剥离过程,还是能发现钠的沉积和溶解基本均匀(图2a)。

图2b显示了由钠电镀和剥离引起的强度变化。除了WE表面上均匀的镀层外,还可以看到两个微米大小的Na结构沉积和溶解,如图2a中的箭头所示。然而,在EC:DMC酯类电解质中,循环产生了更分散的沉积形貌(图2c)。为了突出出现电镀的区域,对第2帧(图2d)图像施加了背景减影,显示出不规则的Na沉积形貌。

98c7af88-96c3-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2、原位电化学液体电池TEM成像。(a)NaPF6inDME电解液电池在10 mA cm-2下循环。(b)从图1至图3提取的强度分布图。(c)NaPF6inEC:DMC电解液电池在10 mA cm-2下循环。(d)图2减去背景后的彩色图,突出Na沉积区域。

为了进一步探索酯类电解质体系中的局部气泡形成,在添加10%FEC添加剂的EC:DMC电解质中,对循环后的电极进行了原位电化学高角度环形暗场(HAADF)扫描模式TEM(STEM)(图3)。HAADF-STEM是一种暗场成像技术,与TEM成像相比,对比度倒置。例如,像气泡这样的低密度区域是黑暗的,而像Pt WE这样的高密度区域是明亮的。在图3b(白色箭头)中可以初步分辨出微弱的Na沉积,随着电镀时间的延长,沉积量增加(图3c)。

然而,一旦电剥离阶段开始,将再次观察到Na金属表面的气泡形成(图3d,黄色箭头)。有趣的是,这些气泡向工作电极方向生长,膨胀并完全占据SEI壳层所包围的空间(图3g和h)。电剥离后,留下了明显的SEI壳层,气泡继续生长,并被包含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SEI壳内的金属钠和电解质(图3h中的深蓝色)的对比度相似,不能区分它们,因此液体电解质可能在Na溶解后进入SEI壳内,随后逐渐增大的气泡将其取代。这些局部气泡最终会消散(图3e和f,绿色箭头)。

99053100-96c3-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3、具有10% FEC 的1 M NaPF6inEC:DMC电解质中形成气泡的原位电化学HAADF-STEM成像。(a-f)循环伏安扫描过程中不同电位下液体电池的STEM成像。(g)剥离过程中气泡形成的放大图。(h)为(g)的示意图。(i)对应于图a-f的循环伏安曲线。

为了进一步表征电镀形貌的差异,并评估所形成SEI的力学性能,进行了AFM成像和纳米压痕测量(图4)。与酯类电解质相比,醚类电解质电镀的工作电极形貌更加光滑(图4a和4c),表面粗糙度为26±5 nm,而非208±26 nm。剥离后(图4b和4d),酯类电解质和醚类电解质的粗糙度分别下降到32±8 nm和6±2 nm。

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显示,在酯类电解质中,金属钠的电镀/剥离是非均匀的,在电极上形成粗糙的钠岛和凹坑。相比之下,使用醚类电解质第一次循环后,电极表面呈现出光滑的纹理,粗糙度甚至小于原始铜箔,证明了醚类电解质可以获得良好的电镀形貌。

原位AFM成像捕捉到了电镀过程中粗糙度的演变,并揭示了醚类电解质形成平坦电镀形貌背后的机制(图4e-h)。电镀600 s后,Na金属均匀分布在Cu工作电极上。在进一步电镀到1200 s时,观察到金属钠在较低的位置生长,这些位置以黄色虚线区域突出,这些区域离对电极较远。在电镀结束(1800秒)时,同样的现象也被观察到,蓝色虚线标记的区域在较低的位置再次出现金属钠的生长。Na的沉积倾向于优先发生在较低的位置,导致电镀循环过程中,表面粗糙度减小(图4g),这表明醚类电解质中的沉积机制保持了电极表面的平滑。剥离后电极的光洁度得以保持(图4h),粗糙度为7.1±2.1 nm,证实了醚类电解质良好的剥离性能。

993c6c6a-96c3-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4、(a-d)铜电极在醚类和酯类电解质中循环(0.5 mA cm-2@0.5 mAh cm-2)AFM图像,在(a,c)电镀和(b,d)剥离后的成像。(e)0.5 mA cm−2下电镀钠过程中Cu电极的原位AFM形貌。(f)(a)中图像的透视视图。(g)电极粗糙度随电镀时间的演变。(h)恒流剥离至1V后的Cu电极。

AFM证实,醚类电解质衍生的SEI弹性性能增强,因此在钠电剥离时没有观察到界面气泡的形成。对于酯类电解质衍生SEI,剥离过程中Na金属的溶解导致刚性SEI脱落,失去与负极的共形接触,导致NaOCO2R和Na2CO3组分暴露在电解质中,随后可能与NaPF6反应并释放CO2气体。而醚类电解质衍生的弹性SEI抑制了上述过程,因为它在剥离过程中与金属钠保持密切的共形接触,而且它也由更少的NaOCO2R和Na2CO3组成。

为了证实这一机制,对与醚和酯类电解质中循环的钠电池进行了差分电化学质谱(DEM)分析,并比较了产生的CO2量。在运行过程中,电池被密封,使产生的气体积累起来,然后循环之后气体被释放并携带到质谱仪器中。结果表明,从酯类电解质电池中循环产生的CO2明显多于从醚类电解质中循环产生的CO2(图5)。

99946e88-96c3-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5、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比较酯类和醚类电解质电池的气体析出。

05

总结与展望

本工作探索了醚类电解质中钠负极性能提高的内在机制。原位电化学TEM显示,在酯类电解液中,电极剥离时沿电极界面形成了大量气泡。而在醚类电解液中循环时,没有观察到这种界面气泡。这种在界面处形成的气体会取代电解质,从而阻碍钠的完全溶解。TEM成像和AFM也显示,醚类电解质中电镀的Na表面光滑,原位AFM表明,这是由于醚类电解质中形成的SEI更有弹性且更坚固。

这些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防止SEI在钠剥离过程中发生反应,而非共形和脆性的SEI更容易从Na表面脱落,并发生副反应产生CO2。通过原位透射电镜成像,SEI保持稳定,在电剥离过程中失去与电极的一致性,从而暴露出与电解质发生副反应的新区域。该工作表明,设计电解质以产生弹性和坚固的SEI层对于促进均匀平坦的钠电镀,并抑制产气至关重要。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FEC
    FEC
    +关注

    关注

    0

    文章

    40

    浏览量

    13680
  • AFM
    AFM
    +关注

    关注

    0

    文章

    59

    浏览量

    20164
  • DME
    DME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2

    浏览量

    7405
  • 固体电解质
    +关注

    关注

    0

    文章

    46

    浏览量

    8382
  • 钠电池
    +关注

    关注

    0

    文章

    72

    浏览量

    10222

原文标题:牛津大学EES:弹性界面相抑制气体产生和促进钠金属负极均匀沉积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硅碳负极生产的工艺流程

    硅碳负极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气相沉积 多孔碳材料粉末经人工投料入加料仓,加料仓经正压输送粉末加入气相沉积炉中,置换空气,通入硅烷/氮气混合气体,在高温(400-550℃)作用下,
    的头像 发表于 11-21 16:41 389次阅读
    硅碳<b class='flag-5'>负极</b>生产的工艺流程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锂阳极夹层设计

    金属锂和电解质的消耗。锂离子的不均匀沉积/剥离导致锂枝晶的生长和电池安全风险,阻碍了锂金属电池(LMB)的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应用。由于对机理的了解不够,锂枝晶生长和高
    的头像 发表于 10-31 13:45 166次阅读
    全固态锂<b class='flag-5'>金属</b>电池的锂阳极夹层设计

    一种新型的金属电池负极稳定化策略

    金属电池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和低氧化还原电位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金属阳极与电解液之间不可避免的副反应、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09:36 223次阅读
    一种新型的<b class='flag-5'>钠</b><b class='flag-5'>金属</b>电池<b class='flag-5'>负极</b>稳定化策略

    电气设备放电产生什么气体

    电气设备放电时会产生多种气体,这些气体产生与放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物理过程以及设备材料的特性有关。 电气设备放电产生气体的概述 电气设备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9-30 09:19 307次阅读

    降低半导体金属线电阻的沉积和刻蚀技术

    摘要 :使用SEMulator3D®可视性沉积和刻蚀功能研究金属线制造工艺,实现电阻的大幅降低 作者:泛林集团 Semiverse Solutions 部门软件应用工程师 Timothy Yang
    发表于 08-15 16:01 814次阅读
     降低半导体<b class='flag-5'>金属</b>线电阻的<b class='flag-5'>沉积</b>和刻蚀技术

    中微推出自研的12英寸原子层金属沉积设备Preforma Uniflex AW

    近日,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公司”,股票代码:688012)推出自主研发的12英寸高深宽比金属沉积设备Preforma Uniflex® HW以及12英寸原子层金属
    的头像 发表于 05-29 11:12 660次阅读

    详解金属偏析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金属偏析是在焊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指的是金属合金中不均匀的化学成分分布。 有学者在研究了界面显微组织在裂纹生长中的影响时指出:沿焊料界面
    的头像 发表于 05-13 09:04 464次阅读
    详解<b class='flag-5'>金属</b>偏析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探索带电锂离子通道对金属负极枝晶生长的抑制作用

    离子电导率是人工SEI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影响着锂离子的快速传输和锂的均匀沉积。如图1g所示,在室温下通过EIS对组装SS|PHL|SS电池进行了离子电导率测试。
    发表于 04-25 09:48 561次阅读
    探索带电锂离子通道对<b class='flag-5'>金属</b>锂<b class='flag-5'>负极</b>枝晶生长的<b class='flag-5'>抑制</b>作用

    高压、快动力学金属电池中的竞争配位

    基电池因其与锂基电池相似的储能机制以及资源分布广、成本低等特点,被认为是锂基电池的互补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09:06 831次阅读
    高压、快动力学<b class='flag-5'>钠</b><b class='flag-5'>金属</b>电池中的竞争配位

    弱溶剂化少层碳界面实现硬碳负极的高首效和稳定循环

    钠离子电池碳基负极面临着首次库伦效率低和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调节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来调节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却忽略了负极-电解液界面对于溶剂化鞘的影响。
    的头像 发表于 01-26 09:21 1463次阅读
    弱溶剂化少层碳<b class='flag-5'>界面</b>实现硬碳<b class='flag-5'>负极</b>的高首效和稳定循环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负极界面设计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有望应用于电动汽车上。相比于传统液态电解液,固态电解质不易燃,高机械强度等优点。
    的头像 发表于 01-16 10:14 765次阅读
    全固态锂<b class='flag-5'>金属</b>电池<b class='flag-5'>负极</b><b class='flag-5'>界面</b>设计

    人工界面修饰助力高性能锂金属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金属负极的能量密度很高,当与高电压正极结合时,锂金属电池可以实现接近 500 Wh kg−1 的能量密度。然而,锂金属负极并不稳定,会与电
    的头像 发表于 01-02 09:08 1327次阅读
    人工<b class='flag-5'>界面</b>修饰助力高性能锂<b class='flag-5'>金属</b>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器件篇】MEMS气体传感器基础知识详解

    许多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气体分子吸附到金属氧化物(MOS)元件的表面,吸附的气体分子与这种金属氧化物表
    的头像 发表于 12-15 10:55 4927次阅读
    【器件篇】MEMS<b class='flag-5'>气体</b>传感器基础知识详解

    阐明锂金属电池中与温度相关的锂沉积/剥离过程以及非活性锂的演变

    金属负极具有最高比容量、最低电化学势和轻重量等优点,是下一代负极的理想候选者。然而,锂负极的商业化应用一直受到锂枝晶生长和低库仑效率的困扰
    的头像 发表于 12-13 09:19 1438次阅读
    阐明锂<b class='flag-5'>金属</b>电池中与温度相关的锂<b class='flag-5'>沉积</b>/剥离过程以及非活性锂的演变

    一文详解金属薄膜沉积工艺及金属

    金属栅极的沉积方法主要由HKMG的整合工艺决定。为了获得稳定均匀的有效功函数,两种工艺都对薄膜厚度的均匀性要求较高。另外,先栅极的工艺对金属
    的头像 发表于 12-11 09:25 3625次阅读
    一文详解<b class='flag-5'>金属</b>薄膜<b class='flag-5'>沉积</b>工艺及<b class='flag-5'>金属</b>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