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利用微流控与热泡喷墨技术实现微流控液滴

微流控 来源:微流控 2023-01-31 14:16 次阅读

近年来,随着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微流控液滴技术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微液滴常作为微反应单元,能够完成生化反应、试剂快速融合等功能,对微流控芯片的低消耗、自动化和高通量等优点起到了大大的增强作用。随着微流控与MEMS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液滴技术在生物工程、化学分析、疾病防护、细胞研究、药物传输和材料合成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联合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液滴制备方法,该方法将微流控与热泡喷墨技术结合,能够在1s内形成超过3万个皮升(pL)级液滴。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

该研究采用的热发泡喷墨打印技术,其原理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主要分为薄膜加热电阻、喷嘴(吸取水相)和油相储存区3个部分。其中,加热电阻能够将喷出区域中的水相瞬间加热至300℃以上,从而形成无数微小气泡。随后,气泡以极快的速度聚集成为大气泡并扩展,迫使喷嘴中的水相从喷嘴中喷出进入油相形成油包水微液滴。

而后,气泡继续成长几秒后,便会消失,而由于水相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吸力,会把新的水相拉引到水相喷出区准备下次的循环喷射。采用该原理可以得到体积更小,形成频率更高,数量更多的微液滴。

f6819946-96cc-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1 热发泡喷墨打印原理

此外,微液滴形成装置的设计如图2所示。研究人员首先基于设计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设计,结构如图2(a)所示,沟槽结构的设计是为了涂敷胶水便于进行封装。收集腔含有2个腔室,下腔室用于储存油相和收集微液滴,上腔室是为了收集液孔中流出的溶液,减少微液滴的不必要损失(图2(b))。

液滴发生器功能的实现需要将半导体芯片上的加热电阻连接到控制电路上,因而该研究设计了含有26个顶针孔的卡槽结构(图2(c)),以及用于压紧液滴发生器的卡夹(图2(d)),并在卡夹与液滴发生器接触的地方贴上橡胶垫,使两者的接触为软接触,从而压得更紧更牢。整个微液滴形成装置如图2(e)所示,按照其组装,连接电源即可完成液滴生成。

f694d696-96cc-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2 液滴形成装置结构设计

随后,研究人员结合微流控与MEMS半导体技术,利用热发泡喷墨打印原理形成微液滴。微液滴的制备流程如图3(a)所示,MEMS半导体芯片有640个喷嘴用于形成微型液滴。微流控芯片和收集腔的材料选择为透明聚碳酸酯(PC),因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溶剂性、耐老化性、尺寸稳定性、电化学性,且强度高、蠕变性小,另外其良好的透光性使得直接观察液滴流动状况成为可能。将封装好的液滴发生芯片放入控制器的卡槽中连接电路,通过软件可控制液滴的形成,可生成体积为24 pL的微型液滴。

该生成液滴的技术可应用于数字PCR,其原理为:将微型液滴作为一个反应单元,经过PCR仪扩增,将反应单元中的目的基因指数级扩增;将扩增后的液滴打进结果阅读芯片中,它的结构设计能将微型液滴平铺在其内部流道中;随后将结果阅读芯片放入光学检测仪器中,进行微型液滴形貌与荧光信号的检测。

f6a326d8-96cc-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3 微液滴的制备流程和检测过程

最后,针对这种新的液滴发生方法,该文系统研究了喷孔位置、分散相黏度、分散相与MEMS半导体芯片的接触角等因素对液滴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控制以上因素,可以获得大量的CV值低于6%的微液滴。这种液滴生成方式在数字PCR技术的应用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微型液滴,并且密封良好,能够有效避免数字PCR试剂的污染,对于液滴数字PCR是个全新的、更好的平台,而且能够为小型一体化数字PCR仪的研究提供可能。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发生器
    +关注

    关注

    4

    文章

    1370

    浏览量

    61895
  • 检测仪
    +关注

    关注

    5

    文章

    4130

    浏览量

    42551
  • 微流控芯片
    +关注

    关注

    13

    文章

    281

    浏览量

    18922
  • PCR
    PCR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20

    浏览量

    19679
  • MEMS技术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42

    浏览量

    21203

原文标题:利用微流控与喷墨打印技术,实现微液滴高通量生成

文章出处:【微信号:Micro-Fluidics,微信公众号:微流控】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用于的连续流动洗涤控系统

    优化等领域展示了独特的能力。流体中一个非常不发达的单元操作是洗涤,即中的流体与不同流体的交换。在这里,我们演示了我们所说的“微型清
    的头像 发表于 12-26 15:04 189次阅读

    基于流动聚焦结构的形成机理

    控芯片 又称芯片实验室,指在厘米级的芯片上,由通道形成网络,使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以实现常规化学或生物学实验室的各种功能,在生物和化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的头像 发表于 12-23 15:29 212次阅读
    基于流动聚焦结构的<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液</b><b class='flag-5'>滴</b>形成机理

    NOVA无误差流体

    高通量筛选技术是解开生物学奥秘的关键。然而,流体在实现单细胞分辨率、超高通量筛查方面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仍未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16:28 168次阅读

    玻璃控芯片的特点

    得它们非常适合于需要光学观察和分析的应用,如荧光显微镜观察、激光诱导荧光(LIF)检测等。 2. 优异的耐高压性 玻璃控芯片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这使得它们适用于需要高压操作的实验,如高压相色谱(HPLC)等。 3. 生物相
    的头像 发表于 12-13 15:26 229次阅读

    ATA-7020高压放大器在数字控的即时凝血检测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名称:ATA-7020高压放大器在数字控的即时凝血检测技术研究中的应用实验方向:控实验设备:ATA-7020高压放大器,信号源、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9:04 628次阅读
    ATA-7020高压放大器在数字<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的即时凝血检测<b class='flag-5'>技术</b>研究中的应用

    深视智能SH6系列高速摄像机观测控实验

    01项目背景技术是一种在尺度条件下对少量流体进行精确且系统地控制的技术,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医药、化工、材料科学等多个行业。在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16:36 273次阅读
    深视智能SH6系列高速摄像机观测<b class='flag-5'>液</b><b class='flag-5'>滴</b><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实验

    常用的控芯片类型

    控芯片允许通过通道的连续流动来操纵液体。这种类型的芯片通常使用外部压力泵或集成机械泵等装置来实现液体的连续流动。连续流动工艺被广泛
    的头像 发表于 11-21 15:13 649次阅读

    深视智能高速摄像机在实验中的应用

    01项目背景技术是一种在尺度条件下对少量流体进行精确且系统地控制的技术,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医药、化工、材料科学等多个行业。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9-03 08:06 358次阅读
    深视智能高速摄像机在<b class='flag-5'>液</b><b class='flag-5'>滴</b><b class='flag-5'>微</b>控<b class='flag-5'>流</b>实验中的应用

    控芯片3大制作技术

    技术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小的消耗来获得最大的产出,仅需极少的样本采集便可获得所需的各项信息。具体来讲,控追求的是最小的反应体系(皮升
    的头像 发表于 08-29 14:44 554次阅读

    控芯片在生物学有何应用?控芯片、检测技术介绍

    一、控芯片相关技术 1、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8-14 14:28 794次阅读

    控芯片的层流与的关系与作用

    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为数十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体积为纳升到阿升)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7-24 16:07 406次阅读

    基于轨道电润湿的操控技术,有望用于新一代数字控平台

    电润湿(electrowetting)现象于1875年由法国物理学家Lippmann提出,作为现有最成熟的电操控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数字控、传热强化、淡水收集等领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18:24 1973次阅读
    基于轨道电润湿的<b class='flag-5'>液</b><b class='flag-5'>滴</b>操控<b class='flag-5'>技术</b>,有望用于新一代数字<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平台

    三相控系统-界面上的自发转移机制解析

    目前跨界面的转移方法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方法依赖于外部场(如磁场、声场、光场)来控制的运动,虽然可以实现精确控制,但对流体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3-31 16:32 1548次阅读
    三相<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系统<b class='flag-5'>液</b><b class='flag-5'>滴</b>在<b class='flag-5'>液</b>-<b class='flag-5'>液</b>界面上的自发转移机制解析

    浅谈控芯片技术

    技术(Micronuidics),或称为芯片实验室(1ab.on.a.chip),是把生物、化学等领域中样品的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在纳尺度下完成流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09:13 5245次阅读
    浅谈<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芯片<b class='flag-5'>技术</b>

    仿生超构针贴片,用于高效伤口管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控芯片作为处理微小或小体积液体样品的小型实验室装置,具有快速分析、小容量处理和成本效益高等优点。
    的头像 发表于 02-19 15:52 1697次阅读
    仿生超构<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b class='flag-5'>微</b>针贴片,用于高效伤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