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串联催化加速一氧化碳的转移和溢流实现CO2电还原为乙烯

清新电源 来源:清新电源 2023-02-02 09:16 次阅读

【研究背景】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发了能源和环境危机。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增值化学品是循环经济的基石。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是促进全球碳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CO2ER可以生产各种含碳产品,其中乙烯(C2H4)是CO2ER的重要产品,可用于制造塑料和纤维等商品材料。Cu因其适当的*CO偶联强度和对*H中间体的弱吸附能力,被广泛认为是CO2ER生成C2H4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CO2活化的高能垒和CO2转化为C2H4的较正起始电位阻碍了其在CO2ER电催化中的广泛应用。

因此,需要设计兼具较强CO2活化能力和*CO偶联能力的催化剂。一个很有前途的策略是设计由两种不同催化剂组成的串联体系,同时提高活性和选择性。虽然串联催化剂催化CO2ER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电合成C2H4中*CO转移过程的动力学缓慢,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因此,设计一种能大量供应*CO的串联催化剂,以增强*CO转移动力学,提高*CO在Cu催化剂表面的覆盖率,是可取的方案。另一方面,采用氢气溢流策略,通过加速二元组分催化剂中*H中间体的转移。由此产生了一种同时促进*CO转移和溢流的策略,通过在串联催化剂上设计串联的CO分子管理,产生的CO首先解吸到电解质中,然后在另一组分上重新吸附,这种提出的直接*CO转移和溢流策略(图1)此前从未用于CO2ER电催化。

3187a5d0-a28f-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1.Cu NPs+Ni-SOD/NC的*CO溢流催化机理。

【成果简介】

浙江大学侯阳(通讯作者)开发了一种原位*CO生成和溢流策略,通过将单个Ni原子负载在具有辉锌矿(SOD)拓扑结构的富吡啶碳(Ni-SOD/NC)载体上,可以将*CO中间体提供给相邻的Cu纳米颗粒(NPs)。在-0.72 V的低电位下,C2H4选择性为62.5%,电流密度为160 mA cm-2。该工作以“Accelerated Transfer and Spillover of Carbon Monoxide through Tandem Catalysis for Kinetics-boosted Ethylene Electrosynthesis “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研究亮点】

1. 具有吡啶N基团的NiN3活性位点加速*COOH中间体的形成,促进了*CO的解吸; 2. Cu NPs表面的溢流增加了*CO中间体在Cu NPs表面的覆盖度,提高了生成C2H4的选择性。

【图文导读】

32183c76-a28f-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2. (a) Ni-SOD/NC合成示意图。(b) Ni-SOD/NC的TEM。(c) Ni-SOD/NC的 HAADF-STEM (d) Ni K边 XANES。(e) EXAFS谱的k2加权χ(k)函数。(f) WT-EXAFS光谱。(g)傅里叶变换EXAFS。

通过将大块Ni直接转化为Ni单原子,采用发射俘获策略制备Ni-SOD/NC催化剂,如图2a所示。TEM (图2)的图像显示其为十二面体,没有形成额外的金属NPs,高分辨率TEM (HRTEM)图像显示了晶格空间为0.34 nm的石墨条纹 (图2b)。HAADF-STEM显示Ni物种原子分散在碳载体上,大小为~ 0.25 nm(图2c)。XANES光谱显示Ni-SOD/NC的谱线强度介于Ni箔和镍酞菁(NiPc)之间(图2d)。Ni-SOD/NC在1.3 Å处表现出Ni-N配位 (图2e),与NiPc相比,其峰值强度较低,R距离较小,表明Ni-N配位环境不同。

此外,两种样品在2.2 Å处均未检测到Ni-Ni特征峰,证实了高度分散孤立的Ni原子的存在。小波变换(WT)(图2f)显示Ni-SOD/NC的WT最大值(0.018)位于4.8 Å-1,这归因于Ni-N键,但没有Ni-Ni峰。为了更清楚地识别N的贡献,得到了Ni-SOD/NC的R空间拟合曲线(图2g),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曲线拟合结果表明,Ni-N配位属于单原子Ni-N3位点(图2g)。与NiPc中Ni-N4的配位数相比,Ni-SOD/NC中Ni-N3的配位数较低可能是由于相对较高的热解温度和氨环境。

32521392-a28f-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3. (a)Ni/NC的FECO。(b) Ni-SOD/NC在-0.7 V下的电流密度和FECO (c) H池中的FECO。(d)流动池示意图。(e) 流动池中Ni/NC在不同电位下的FECO和(j)总电流密度。(f)与其他报道的原子分散Ni/NC催化剂相比,Ni- SOD/NC在流动池中的TOF。(g) C2H4电合成Cu NPs和Cu NPs+Ni-SOD/NC工艺示意图。(h)不同电位和电流密度下Cu NPs和Cu NPs+Ni-SOD/NC的FEC2H4。

在-0.7 V时,FECO在99.9%以上(图3a)。Ni-SOD/NC催化剂在电催化16小时期间的电流密度和FECO的长期稳定性测试表明,Ni-SOD/N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2ER稳定性(图3b)。与其他已报道的CO2ER催化剂(包括原子分散Ni/NC)相比(图3c),新开发的Ni-SOD/NC表现出出色的CO2-CO转换性能,在-0.7 V下FECO的最高选择性为99.9%,这保证了后续C2H4电合成良好的*CO生成和转移能力。为了克服溶解CO2在水溶液中的质量迁移限制,构建了CO2ER流动池(图3d),其中气体扩散层(GDL)作为Ni-SOD/NC催化材料的载体。

在流动池中,CO2通过气相快速扩散到催化剂,有利于高电流密度和快速传质。如图3e所示,Ni-SOD/NC在-0.94 V、120 mA cm-2(工业级电流密度)的FECO高达96.5%。Ni-SOD/NC的TOF在-0.94 V下最高可达85,398 h-1(图3f)。鉴于Ni-SOD/N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CO2ER-CO性能,进一步采用CO管理策略,将自进料Ni-SOD/NC产生的*CO中间体外溢到Cu表面上,提高Cu催化剂表面的*CO覆盖率,进而促进CO2ER的*CO偶联。以新开发的Ni-SOD/NC催化剂为供体,在CuNPs上加料*CO,在聚四氟乙烯(PTFE)纳米纤维表面溅射沉积一层CuNPs,制备了CuNPs+Ni-SOD/NC催化剂(图3g)。

如图3h所示,当外加电位为-0.72 V,电流密度为160 mA cm-2时,Cu NPs+Ni-SOD/NC产生C2H4 FE最高,为62.5%。Cu NPs+Ni-SOD/NC的FEC2H4值(62.5%)是纯Cu NPs FEC2H4的1.62倍,在-0.45 V至-0.80 V的更宽电位范围内,前者的FEC2H4值比后者高出1.0倍以上(图3h)。相对于Ni-SOD/NC, CuNPs+Ni-SOD/NC上除了FEH2略有增加外,FECO急剧下降,而FEC2H4明显增加,这说明Ni-SOD/NC上生成的*CO溢出到CuNPs表面,进一步形成C2H4。

32aaf8a4-a28f-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4.(a) ATR-FTIR原位测试装置。(b) Ni-SOD/NC的ATR-FTIR原位光谱。(c) Ni-SOD/NC ATR-FTIR原位光谱等高线图。(d) Ni-SOD/NC从-1.0 V至-1.2 V的ATR-FTIR原位光谱。(e) Ni-NC系列和SOD/NC在-1.2 V时的ATR-FTIR原位光谱。(f) Ni-NC系列和SOD/NC在-1.2 V时的峰面积及其对应的最大FECO。(g) -0.7 V下不同KHCO3浓度下Ni-SOD/NC的Jco。(h) Ni-SOD/NC对CO2ER的催化机理。

作者用原位ATR-FTIR测试确定CO2ER中间体(图4a)。图4b,c显示,位于1900、1620、1410和1390 cm-1的波段分别属于*CO、吸附的H2O、*COOH中间体和*CO32-中间体。在1620 cm-1处的峰来自吸附水,随电位的增加而负移,这是由于连续消耗H2O分子,并向新形成的*CO2提供质子,促进了快速质子化形成*COOH。在1410 cm-1附近出现了一个宽的正峰,归因于吸附的*COOH (图4d)。比较了SOD/NC、Ni-SOD/NC、Ni-Lay/NNC和Ni-Dia/NC在-1.2 V下的原位ATRFTIR (图4e)。图4f表明,H2O峰的积分面积与FECO成反比,而*COOH峰的积分面积与FECO成正比。

该结果进一步表明,水解离生成的*H加速了*COOH的生成,从而增强了CO2ER动力学,促进了CO的生成。Ni-SOD/NC在-0.7 V下的JCO随KHCO3浓度的增加呈现了0.12的近零斜率(图4g),说明形成*COOH中间体的质子不是来自KHCO3,而是来自水解离。 为了进一步验证Ni-SOD/NC在CO2ER过程中通过水活化和质子化过程加速了加氢动力学,作者在SOD/NC、Ni-SOD/NC、Ni-Lay/NC和Ni-Dia/NC上测量了H/D的CO生成速率和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图4g),反映了电解质中水解离的质子转移速率。Ni-SOD/NC的KIE值为1.19,低于SOD/NC(1.76)、Ni-Lay/NC(1.32)和Ni-Dia/NC(1.41),说明水解离不是Ni-SOD/NC的速率决定步骤。Ni-SOD/NC中Ni-N3位点和吡啶N的存在通过促进水解离,加速了质子转移,如图4h所示。

32d58f1a-a28f-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5. (a) NiN3、NiN3/PDN、NiN3/GN和NiN3/PRN的原子结构。(b)NiN3、NiN3/PDN、NiN3/GN和NiN3/PRN的CO2ER路径的自由能和结构演化。(c)HER过程中的自由能图。(d)CO2ER和HER之间的决速步电位差。(e)*CO解吸的能垒。

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构建了四种可能的模型,分别为NiN3、NiN3/GN、NiN3/PRN和NiN3/PDN (GN、PRN和PDN分别代表石墨氮、吡咯氮和吡啶氮)(图5a)。如图5b所示,计算得到NiN3/PRN和NiN3/PDN模型从*CO2转变为*COOH中间体的自由能分别为0.14和0.10 eV。对于NiN3、NiN3/GN、NiN3/PRN和NiN3/PDN模型,从*CO2转变为*COOH的反应能垒分别为2.12、1.92、1.91和1.74 eV,结合自由能结果,证明吡啶N比吡咯N更有利于*CO质子化形成*COOH,这与原位ATR-FTIR结果吻合。此外,由*COOH转化为*CO所计算的自由能均呈下降趋势。

从*COOH到*CO的反应势垒分别为0.68,0.70,1.32和0.01 eV,这也表明NiN3/PDN是所有构型中反应活性最高的产物。此外,NiN3、NiN3/GN、NiN3/PRN从*CO到CO的上坡自由能分别为1.46、1.81和1.29 eV,均远高于NiN3/PDN的上坡自由能(1.09 eV),说明附近的吡啶N也促进了*CO解吸步骤,有利于CO2ER。从图5c可以看出,与NiN3 (0.27 eV)、NiN3/GN (0.28eV)、NiN3/PRN (0.34 eV)相比,NiN3/PDN (0.35eV)的产氢受到明显抑制。此外,将UL定义为UL(CO2)-UL(H2)的差值,UL作为CO2ER选择性的描述符进行计算,根据这一定义,一个更正的值表示对二氧化碳还原的更高选择性。

在所有研究模型中,NiN3/PDN的UL(CO2)-UL(H2)最高(图5d),表明CO选择性最高。如图5e所示,*CO从NiN3/PDN解吸转移到Cu表面(图5e下半部分)的能垒明显低于从NiN3/PDN直接解吸进入气相(图5e上半部分),这进一步证明了Ni-SOD/NC解吸增加了*CO在Cu表面的覆盖面积,从而促进了C2H4的形成。因此,可以推断Ni-SOD/NC上产生了大量的*CO。

【总结与展望】

该工作通过设计一种由原子分散的NiN3锚定在吡啶富氮碳载体上的单Ni原子催化剂,验证了一种提高CO2ER活性的*CO转移和溢流策略。新开发的Ni-SOD/NC具有出色的*CO供应能力,在高达120 mA cm-2的工业级电流密度下,FECO约为96.5%,并且具有出色的稳定性。与吡啶N相邻的孤立的NiN3位点加速了*CO2到*COOH的质子化动力学,并降低了后续*CO解吸的能垒。*CO从Ni-SOD/NC层外溢流到CuNPs,在-0.45 V至-0.95 V的宽电位范围内,通过CO2ER选择性生成C2H4,导致FEC2H4达到62.5%。这项工作不仅为CO2ER和HER之间的*CO供给策略提供了深入的理解,而且为探索CO2ER及其他串联催化剂开辟了新的途径。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21

    浏览量

    20190
  • TEM
    TEM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0

    浏览量

    10479
  • 傅里叶变换
    +关注

    关注

    6

    文章

    442

    浏览量

    42732
  • PDN
    PDN
    +关注

    关注

    0

    文章

    83

    浏览量

    22765

原文标题:浙大侯阳Angew:串联催化加速一氧化碳的转移和溢流,实现CO2电还原为乙烯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独立型一氧化碳探测器,安全守护新升级

    ,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具有正常、故障、报警3种状态指示灯显示,同时带有浓度数码显示,报警现场声光提示,内置蜂鸣器声音提示功能; 2、当一氧化碳浓度低于报警浓度时自动复位; 3、适用于家庭住宅区、楼盘别墅、酒店宾馆、公寓等存在可燃
    的头像 发表于 01-24 14:36 119次阅读
    独立型<b class='flag-5'>一氧化碳</b>探测器,安全守护新升级

    松柏传感发布H4系列高端一氧化碳传感器

    近日,松柏传感凭借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创新,成功推出了全新H4系列高端一氧化碳传感器。这产品的问世,标志着松柏传感在气体传感技术领域的又次重大突破。 H4系列一氧化碳传感器沿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1-23 14:30 255次阅读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监测及风机控制系统方案

    的尾气不易排出,十分容易积累大量的CO气体,造成异味并损害人体监控。因此,地下车库通常会配置有通风系统,实现定时、稳定的新风循环。 为加强地下车库的安全管理水平,物通博联提供一氧化碳监测及风机远程控制系统方案。通过
    的头像 发表于 01-08 17:21 166次阅读
    地下车库<b class='flag-5'>一氧化碳</b>监测及风机控制系统方案

    红外 CO2(二氧化碳) 气体传感器和分析模组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关注越来越高。CO2(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关注CO2(二氧化碳)气体,监测
    的头像 发表于 01-07 17:01 186次阅读
    红外 <b class='flag-5'>CO2</b>(二<b class='flag-5'>氧化碳</b>) 气体传感器和分析模组

    储能消防用一氧化碳和感温复合火灾探测装置中传感器选型

    在现代消防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储能用火灾探测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其中,一氧化碳与感温复合火灾探测装置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储能消防安全领域的重要力量。本文将深入探讨这技术的工作原理、核心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09:32 261次阅读
    储能消防用<b class='flag-5'>一氧化碳</b>和感温复合火灾探测装置中传感器选型

    贸泽开售可精确测量CO2水平的 英飞凌PASCO2V15 XENSIV PAS CO2 5V传感器

    V15 XENSIV™ PAS CO2 5V传感器。XENSIV™ PAS CO2 5V传感器采用光声光谱法精确测量二氧化碳 (CO2) 含量。该传感器可集成到暖通空调系统、智能家居和
    发表于 11-19 16:08 400次阅读

    新世联科技:NG2-A-7在DAC空气捕集提取CO2的应用

    氧化碳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部分以各种不同方式使用。未来,它可以用作非化石基塑料的原材料,实现长期储存。它还可以用于生产全合成燃料,亦被称为eFuels。还可将二氧化碳与氢结合形成甲醇
    的头像 发表于 11-04 14:46 374次阅读
    新世联科技:NG<b class='flag-5'>2</b>-A-7在DAC空气捕集提取<b class='flag-5'>CO2</b>的应用

    富昌电子推出英飞凌新品试用——基于光声光谱 (PAS) 技术的创新性CO2传感器

    中国上海 –2024 年 8 月 2 日 – 越来越高效的楼宇隔热保温性能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然而,隔热良好但通风不良的建筑会导致二氧化碳CO2)的积聚,即使中等浓度的二氧化碳
    发表于 08-02 16:20 1131次阅读

    红外CO2传感器ACD1100,精准监测,守护呼吸健康

    的创新升级款,信号强度得到显著提升,长期稳定性更高,获得了客户的青睐。 NDIR红外吸收原理 ACD1100 传感器是基于 CO2气体的光谱吸收原理设计而成。如下图所示,传感器由光源、气室和红外传感器三个部分组成。对于二氧化碳气体而言,二
    的头像 发表于 06-18 13:45 615次阅读
    红外<b class='flag-5'>CO2</b>传感器ACD1100,精准监测,守护呼吸健康

    MQ-7之类的可燃气体传感器,防电火花怎么做到的?

    如题,我想给厨房加个智能系统,想用一氧化碳检测模块,但是直有个问题不明白,这个东西是怎么防电火花的?因为是检测可燃气体,但是电路工作不会因为些信号产生火花吗?实际应用中是怎么解决的?或者说这个模块只适合玩
    发表于 05-16 07:00

    氧化碳气体5g网络监测面包棚

    是否有人在安装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器后仍无法看到结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二氧化碳气体的有效应用方法和回顾要点。二氧化碳浓度不均匀的原因在于安装方法。在我访问的生产地区,安装发电机将二氧化碳
    的头像 发表于 05-11 11:18 402次阅读

    氧化碳储能的原理 二氧化碳储能的应用

    氧化碳储能(CDES)是种新兴的储能技术,它基于压缩气体储能的原理,使用二氧化碳CO2)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压缩和膨胀过程实现电能的存储
    的头像 发表于 04-25 16:06 4125次阅读

    HarmonyOS开发案例:【智能煤气检测】

    智能煤气检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环境中烟雾浓度,当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时,及时向用户发出警报。
    的头像 发表于 04-16 17:28 919次阅读
    HarmonyOS开发案例:【智能煤气检测】

    数字城市园区环境监测系统

    居民生活质量,建设新型智慧数字城市。 智慧园区环境监测系统,能对智慧园区内的粉尘颗粒物(PM2.5、PM10、TSP)、VOCs、甲醛、噪声、温度、湿度、臭氧(O3)、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二
    的头像 发表于 04-15 17:02 561次阅读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清洗方式在工业中的应用(

    以二氧化碳为基础原料的清洗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基于二氧化碳的特性,目前在清洗领域中二氧化碳被用于以下4个方面:1、将二氧化碳预制成高密度干冰粒或干冰粉(以下统称干冰粒)的干冰清
    的头像 发表于 03-07 13:09 391次阅读
    以二<b class='flag-5'>氧化碳</b>为原料的清洗方式在工业中的应用(<b class='flag-5'>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