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 Linux 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它支持的任务同时运行的数量远远大于 CPU 的数量。当然,这些任务实际上并不是同时运行的(Single CPU),而是因为系统在短时间内将 CPU 轮流分配给任务,造成了多个任务同时运行的假象。
CPU 上下文(CPU Context)
在每个任务运行之前,CPU 需要知道在哪里加载和启动任务。这意味着系统需要提前帮助设置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
CPU 寄存器是内置于 CPU 中的小型但速度极快的内存。程序计数器用于存储 CPU 正在执行的或下一条要执行指令的位置。
它们都是 CPU 在运行任何任务之前必须依赖的依赖环境,因此也被称为 “CPU 上下文”。如下图所示:
知道了 CPU 上下文是什么,我想你理解CPU 上下文切换就很容易了。“CPU上下文切换”指的是先保存上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CPU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然后将新任务的上下文加载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中,最后跳转到程序计数器。
这些保存的上下文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并在重新安排任务执行时再次加载。这确保了任务的原始状态不受影响,并且任务似乎在持续运行。
CPU 上下文切换的类型
你可能会说 CPU 上下文切换无非就是更新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值,而这些寄存器是为了快速运行任务而设计的,那为什么会影响 CPU 性能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问,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任务”是什么?你可能会说一个任务就是一个进程或者一个线程。是的,进程和线程正是最常见的任务,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任务。
别忘了硬件中断也是一个常见的任务,硬件触发信号,会引起中断处理程序的调用。
因此,CPU 上下文切换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进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上下文切换
中断上下文切换
让我们一一来看看。
进程上下文切换
Linux 按照特权级别将进程的运行空间划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分别对应下图中Ring 0和Ring 3的 CPU 特权级别的 。
内核空间(Ring 0)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直接访问所有资源。
用户空间(Ring 3)只能访问受限资源,不能直接访问内存等硬件设备,它必须通过系统调用被陷入(trapped)内核中才能访问这些特权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进程既可以在用户空间也可以在内核空间运行。当一个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称为该进程的用户态,当它落入内核空间时,称为该进程的内核态。
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换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例如,当我们查看一个文件的内容时,我们需要以下系统调用:
open():打开文件
read():读取文件的内容
write():将文件的内容写入到输出文件(包括标准输出)
close():关闭文件
那么在上述系统调用过程中是否会发生 CPU 上下文切换呢?当然是的。
这需要先保存 CPU 寄存器中原来的用户态指令的位置。接下来,为了执行内核态的代码,需要将 CPU 寄存器更新到内核态指令的新位置。最后是跳转到内核态运行内核任务。
那么系统调用结束后,CPU 寄存器需要恢复原来保存的用户状态,然后切换到用户空间继续运行进程。
因此,在一次系统调用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两次 CPU 上下文切换。
但需要指出的是,系统调用进程不会涉及进程切换,也不会涉及虚拟内存等系统资源切换。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进程上下文切换”不同。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而系统调用期间始终运行同一个进程。
系统调用过程通常被称为特权模式切换,而不是上下文切换。但实际上,在系统调用过程中,CPU 的上下文切换也是不可避免的。
进程上下文切换 vs 系统调用
那么进程上下文切换和系统调用有什么区别呢?首先,进程是由内核管理的,进程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因此,进程上下文不仅包括虚拟内存、栈和全局变量等用户空间资源,还包括内核栈和寄存器等内核空间的状态。
所以进程上下文切换比系统调用要多出一步:
在保存当前进程的内核状态和 CPU 寄存器之前,需要保存进程的虚拟内存、栈等;并加载下一个进程的内核状态。
根据 Tsuna 的测试报告,每次上下文切换需要几十纳秒至微秒的 CPU 时间。这个时间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大量进程上下文切换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 CPU 花费大量时间来保存和恢复寄存器、内核栈、虚拟内存等资源。这正是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的,一个导致平均负载上升的重要因素。
那么,该进程何时会被调度/切换到在 CPU 上运行?其实有很多场景,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一下:
当一个进程的 CPU 时间片用完时,它会被系统挂起,并切换到其它等待 CPU 运行的进程。
当系统资源不足(如内存不足)时,直到资源充足之前,进程无法运行。此时进程也会被挂起,系统会调度其它进程运行。
当一个进程通过 sleep函数自动挂起自己时,自然会被重新调度。
当优先级较高的进程运行时,为了保证高优先级进程的运行,当前进程会被高优先级进程挂起运行。
当发生硬件中断时,CPU上的进程会被中断挂起,转而执行内核中的中断服务程序。
了解这些场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一旦上下文切换出现性能问题,它们就是幕后杀手。
线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和进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线程是任务调度的基本单位,而进程是资源获取的基本单位。
说白了,内核中所谓的任务调度,实际的调度对象是线程;而进程只为线程提供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等资源。所以,对于线程和进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当一个进程只有一个线程时,可以认为一个进程等于一个线程。
当一个进程有多个线程时,这些线程共享相同的资源,例如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
此外,线程也有自己的私有数据,比如栈和寄存器,在上下文切换时也需要保存。
这样,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首先,前后两个线程属于不同的进程。此时,由于资源不共享,切换过程与进程上下文切换相同。
其次,前后两个线程属于同一个进程。此时,由于虚拟内存是共享的,所以切换时虚拟内存的资源保持不变,只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未共享的数据。
显然,同一个进程内的线程切换比切换多个进程消耗的资源要少。这也是多线程替代多进程的优势。
中断上下文切换
除了前面两种上下文切换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场景也输出 CPU 上下文切换的,那就是中断。
为了快速响应事件,硬件中断会中断正常的调度和执行过程,进而调用中断处理程序。
在中断其他进程时,需要保存进程的当前状态,以便中断后进程仍能从原始状态恢复。
与进程上下文不同,中断上下文切换不涉及进程的用户态。因此,即使中断进程中断了处于用户态的进程,也不需要保存和恢复进程的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用户态资源。
另外,和进程上下文切换一样,中断上下文切换也会消耗 CPU。过多的切换次数会消耗大量的 CPU 资源,甚至严重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当您发现中断过多时,需要注意排查它是否会对您的系统造成严重的性能问题。
问题排查
工具
vmstat ——是一个常用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主要用来分析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也常用来分析CPU上下文切换和中断的次数。
pidstat ——vmstat只给出了系统总体的上下文切换情况,要想查看每个进程的详细情况,就需要使用pidstat,加上-w,可以查看每个进程上下文切换的情况。
/proc/interrupts——/proc实际上是linux的虚拟文件系统用于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通信,/proc/interrupts是这种通信机制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只读的中断使用情况。
perf stat 可以统计很多和 CPU 相关核心数据,比如 cache' miss,上下文切换,CPI 等。
实 战
vmstat:
#每隔1秒输出1组数据(需要Ctrl+C才结束) $vmstat1 procs-----------memory-------------swap-------io-----system--------cpu----- rbswpdfreebuffcachesisobiboincsussyidwast 600648742811824012927720000901913988301684000 8006487428118240129277200001019113923121684000 cs(contextswitch)是每秒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in(interrupt)每秒中断的次数 r (Running or Runnnable)是就绪队列的长度,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CPU的进程数。 b(Blocked)则是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 分析: 查看cs大小(实验时cs骤升到百万) 同时注意r列(实验时为8),机器cpu为1,远远超过1,必然会有大量的CPU竞争 us和sy列,计算cpu使用率总和(实验加起来快100%,其中sy高达84%,说明cpu主要被内核占用) in列,查看大小(实验中骤升到一万,说明中断处理也是潜在的问题) 综合可知,系统的就需队列过长,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CPU的进程数过多,导致了大量的上下文切换,而上下文切换导致了cpu占用率高
pidstat查看进程上下文切换情况:
#每隔1秒输出1组数据(需要Ctrl+C才结束) #-w参数表示输出进程切换指标,而-u参数则表示输出CPU使用指标 $pidstat-w-u1 08:06:33UIDPID%usr%system%guest%wait%CPUCPUCommand 08:06:3401048830.00100.000.000.00100.000sysbench 08:06:340263260.001.000.000.001.000kworker/u4:2 08:06:33UIDPIDcswch/snvcswch/sCommand 08:06:340811.000.00rcu_sched 08:06:340161.000.00ksoftirqd/1 08:06:3404711.000.00hv_balloon 08:06:34012301.000.00iscsid 08:06:34040891.000.00kworker/1:5 08:06:34043331.000.00kworker/0:3 08:06:340104991.00224.00pidstat 08:06:34026326236.000.00kworker/u4:2 08:06:34100026784223.000.00sshd cswch 表示每秒自愿上下文切换的次数,是指进程无法获取所需资源,导致的上下文切换,比如说,I/O,内存等系统资源不足时,就会发生自愿上下文切换。 nvcswch 表示每秒非自愿上下文切换的次数,则是指进程由于时间片已到等原因,被系统强制调度,进而发生的上下文切换。 分析: pidstat查看果然是sysbench导致了cpu达到100%,但上下文切换来自其他进程,包括非自愿上下文切换最高的pidstat,以及自愿上下文切换最高的kworker和sshd 但pidtstat输出的上下文切换次数加起来才几百和vmstat的百万明显小很多,现在vmstat输出的是线程,而pidstat加上-t后才输出线程指标 #每隔1秒输出一组数据(需要Ctrl+C才结束) #-wt参数表示输出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指标 $pidstat-wt1 08:14:05UIDTGIDTIDcswch/snvcswch/sCommand ... 08:14:05010551-6.000.00sysbench 08:14:050-105516.000.00|__sysbench 08:14:050-1055218911.00103740.00|__sysbench 08:14:050-1055318915.00100955.00|__sysbench 08:14:050-1055418827.00103954.00|__sysbench ... pidstat子线程加一起就差不多百万了。
看中断——可排查是哪些中断引起的(变化速度最快的):
#-d参数表示高亮显示变化的区域 $watch-dcat/proc/interrupts CPU0CPU1 ... RES:24504315279697Reschedulinginterrupts ...
观察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现变化最快的是重新调度中断(RES, REScheduling interrupt)。这种中断类型表明处于空闲状态的 CPU 被唤醒以调度新的任务运行。所以这里的中断增加是因为太多的任务调度问题,这和前面上下文切换次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每秒多少次上下文切换是正常的?
这个值实际上取决于系统本身的 CPU 性能。如果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比较稳定的话,几百到一万应该是正常的。但是,当上下文切换次数超过10000,或者切换次数快速增加时,很可能是出现了性能问题。
perf stat 可以排查系统上下文切换速率变化:
可以观察 context-switcehes 数据的变化,有没有突增,可以发现一些异常想象。
场 景
根据调度策略,将 CPU 时间划片为对应的时间片,当时间片耗尽,当前进程必须挂起。
资源不足的,在获取到足够资源之前进程挂起。
进程 sleep 挂起进程。
高优先级进程导致当前进度挂起。
硬件中断,导致当前进程挂起。
小 结
CPU 上下文切换,是保证 Linux 系统正常工作的核心功能之一,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但过多的上下文切换,会把 CPU 时间消耗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数据的保存和恢复上,从而缩短进程真正运行的时间,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大幅下降。
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等待资源,有可能发生了 I/O 等其他问题。
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被强制调度,也就是都在争抢 CPU,说明 CPU 的确成了瓶颈。
中断次数变多了,说明 CPU 被中断处理程序占用,还需要通过查看 /proc/interrupts 文件来分析具体的中断类型。
审核编辑 :李倩
-
cpu
+关注
关注
68文章
10825浏览量
211150 -
Linux
+关注
关注
87文章
11229浏览量
208927 -
计数器
+关注
关注
32文章
2253浏览量
94353
原文标题:详细解读 Linux CPU的上下文切换过程
文章出处:【微信号:嵌入式情报局,微信公众号:嵌入式情报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