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了《流浪地球2》,其中人类一次次超越极限,以勇气和责任完成伟大征程的情节让我们深深感动。在现实的科技发展中,我们可能不会像科幻作品那样完成惊险万分地完成突破。但超越极限,却时时刻刻发生在科技产业当中。
“超融合”是近几年ICT产业十分关注的领域,其带来的资源集成、体验边界等特点,深深得到了数据中心与政企用户的认同。但即使在这样一个新颖、前沿的建设方向上,依然需要产业携手来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超越边界抵达新的价值。
比如说,很多企业与数字化用户,会担心超融合的商业模式导致产品过分集中,从而让整个产业丧失生态活力。没有活力的产业,往往就走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难道就没有办法,又能汲取超融合的价值,同时又能让更多企业用好超融合,造好超融合?
超越超融合的商业边界,已经成为了一件时不我待的工作。
2月8日,华为“超融合+ ”战略暨新品发布会在深圳召开。会上,华为提出了跨越以往超融合边界的全新战略,并且发布了一系列围绕超融合与计算型存储的全新产品。分析华为的发布,我们会发现其核心在于打破了以往超融合单向度的商业模式,为超融合的生态繁荣、伙伴繁荣带来了新的可能。
一条超融合商业模式的精益求精之路,展现在产业各界面前。
当超融合成为IT投资主流,商业边界也已显现
目前阶段,超融合已经成为主流的I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之一。区别于传统分层解耦的建设思路,超融合尽可能将计算、存储、网络等模块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软件定义将存算资源进行彻底池化,形成“一个盒子打天下”的新模式。这样可以极大提升最终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与运维管理难度。由于这种模式的价值清晰可见,在不长时间中就已经成为产业的主流选择。
但即使如此,今天的超融合依旧开始先显现了清晰的边界效应,其中包括:
1.业务边界。由于设备供应商的超融合思路,目前局限在将设备模块进行超融合,而没有从用户的角度思考业务的超融合。在业务侧,客户需要考虑如何将SaaS、PaaS、中间件以及应用部署在超融合当中,依旧有着较高的业务部署门槛。
2.部署边界。目前的超融合设备,更多锚定传统的机房部署模式。但随着边缘计算的兴起,如何在场景灵活、环境复杂,甚至可能缺乏专业机房的边缘侧完成超融合部署,已经成为了业界需要直面的问题。
3.生态边界。由于超融合的一体化特征,设备供应商可以完成更高程度的集成,但从用户利益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模式很可能造成选择过于单一。如何让更多厂商,更多选择融入到超融合当中,已经成为用户十分关切的问题。
这三条边界,极大阻碍了超融合持续快速演进,以及走向更多元化、更丰富的数字化需求。在这些边界的固化下,超融合的商业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瓶颈。一方面超融合产品的部署范围比较窄,商业基本盘宽度不足,而其集成化的产品模式,又导致厂商话语权过重。生态企业难以从这种商业模式中获取价值,最终用户的诉求难以反馈到产业链当中。
超越这种商业模式的边界,就需要打破极限,根源上将超融合从产品中心思维升级到生态思维、平台思维、用户思维,让更广泛的力量与价值进入超融合赛道,“超融合+”随即到来。
体验与生态,激活商业模式变革:“超融合+”的精进之路
华为提出并践行的超融合+,是一条同时从多个角度出发,围绕伙伴与用户利益打造的超融合精进之路。这条路包含三个关键节点:围绕超融合新模式的生态融合,超融合产品的体验创新,以及相关商业模式的突破与迭代。
在软件层面,华为围绕超融合,推出了华为蓝鲸应用商城,让企业在部署了超融合产品之后,可以像手机APP一样快速安装、管理自身的数字化应用。这种类APP模式,可以说是生态开放中最值得信赖的模式之一。通过华为蓝鲸应用商城,伙伴可以加入到超融合体系中来,打通业务的“最后一公里”,获取超融合模式下的独特价值。通过APP商城模式,伙伴打造的企业应用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商业化通路。同时华为还通过将一系列软件能力开放给伙伴,降低了伙伴的综合成本,提升了伙伴的软件开发能力与开发效率,进一步加持最终商业价值。目前,华为蓝鲸应用商城已经入驻了50多个应用,在2023年将会有超过100个主流应用上架。
在硬件上,华为推出的全新产品可以有效超越场景边界。通过高度集成化、可靠性的产品,可以实现“一个盒子就是一个数据中心”,全面满足边缘侧对超融合产品的需要。而在硬件平台中,华为打造的计算型存储产品,进行了存算解耦设计,存储与计算节点可以独立灵活扩展。在提供主存储产品的基础上,支持合作伙伴将计算资源进行“拼积木”的模块化加入,从而在硬件端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升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以多样化场景帮助伙伴进行商业价值提升。
这样一来,从用户到伙伴,都可以在“超融合+”的轨道上获得更广泛、更充裕的价值。软件方面,伙伴的应用可以像手机APP一样快速集成到用户需求当中。硬件方面,华为开放的硬件平台可以给伙伴带来直接的硬件机会,更多样化满足用户需求。
而从算力生态的角度看,华为超融合产品将面向用户多样化的业务场景与计算需求,全面支持多样性算力,为用户和伙伴提供更多选择。
这种软件生态化、硬件开放化的策略,就是“超融合+”的精髓,也是打破以往超融合商业模式界限的创新之举。
而在这背后,是华为坚持把最难的事情做掉,把机会交给伙伴,真正帮助伙伴用好超融合,造好超融合。超越极限,唯有责任。
厚积薄发,华为步入差异化赛道
为什么当主流IT厂商刚刚迈入超融合领域的时候,华为已经可以超越边界,实现了“超融合+”的飞跃,打破了超融合的商业化界限。这其中的秘诀无他,或许不过是“厚积薄发”四个字。
我们知道,“以客户为中心”是华为的命脉所在。在技术不断升级,场景愈发复杂的情况下,“以用户为中心”就凝结成了华为独特的行动纲领与发展优势:把复杂的留给自己,将简单的交给伙伴和客户。“超融合+”恰好是这种华为气质的完美展现,在技术与产品上厚积,面向伙伴与客户薄发,构成了“超融合+”与相关产品体系的价值内核。
具体而言,所谓厚积,是华为在硬件技术与工程化、基础软件等领域漫长的技术积累。以实现超融合走进边缘侧这个突破为例,就可以看到华为独有的多样化技术优势融合,以及精细的工程和打磨。
面向分支边缘的FusionCube 500,整体外观深度仅仅492毫米,除了满足标准机房的机柜部署,还可竖立放入塔式外壳中、直接接入220V市电部署在办公室、隧道、路桥等边缘场所内。同时,特制静音风扇设计让FusionCube 500在兼顾散热效率的前提下将整栈工作噪音降至53dB,相当于室内谈话音量大小,满足了人机共室的边缘场景诉求。此外,0~40℃的宽温耐受性,结合防尘、抗震、A类防腐蚀设计,均足以应对极端复杂环境。这些种种,完美应对了部署空间紧凑、环境复杂的挑战,让每个关键边缘场景,都可以实现超融合。
从技术、工程化再到工业设计,厚重的积累让华为可以先行一步,去到超融合更宽广的未来。
而所谓薄发,是华为通过生态、体验与商业模式的升级,将超融合成功带来了更垂直、更广泛的市场应用空间当中。这些看似“薄”的场景,其实极大拓展了超融合的广度,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厚重的未来机遇。
比如说,在教育领域,华为的超融合产品可以通过华为蓝鲸商城来进行部署。将原本需要几个月的工期缩短到几天,从而极大减轻了学校进行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时间压力。
在比如金融、政务办公等领域,对多样性算力的需求正在愈发强烈。而对多样化算力生态的支持,可以有效加速这些领域对超融合的接受能力,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多样的算力选择。
这样的价值走向下,华为已经开始步入超融合领域的差异化赛道。华为的差异化,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技术价值差异。在业界更多聚焦在设备集成领域的时候,华为可以提供端到端的软硬件,面向伙伴和客户,提供企业难以提供的技术体验。
2.场景价值差异。华为率先为用户提供多样化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场景的超融合价值,从而拓展了行业边界,面向更具体、真实的场景,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
3.生态价值差异。在业界更加关注设备的时候,华为开始考虑应用融合、一键式运维管理等问题,执行软件与硬件的生态开放,这能够吸纳更多伙伴加入超融合,同时繁荣这个产业生态,推动领域更加健康、蓬勃发展。
就是这样一套价值组合拳,让华为将超融合这条确定性道路带到新的阶段、新的赛道,塑造了新的生态化商业模式。
在这些华为独有的差异化能力支持下,超融合的超越极限之旅,或许才刚刚开始。
审核编辑黄宇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5文章
34267浏览量
251050 -
存储
+关注
关注
13文章
4237浏览量
85603 -
数据中心
+关注
关注
16文章
4650浏览量
71912 -
边缘计算
+关注
关注
22文章
3054浏览量
4851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