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开发面临的那些****问题
程序员根据需求和架构设计翻译出业务逻辑之后,为保证正常转测,打包代码并编写转测说明书。
选定合适的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并通过SSH连接服务器,进行手动升级:安装Web容器或数据库、部署软件APP以及配置环境。开发内部测试,如果发现新问题需要进行修复,则再次连接服务器,升级相应的版本和配置环境的变更点。如未发现问题,则通过后转交测试人员。
测试重复开发类似的部署动作,测试通过,版本发布;运维人员拿到版本发布包后,重复测试的部署动作。
这种重复的工作就像双11杂乱的快递不断分拣的过程:
如果有集装箱的话,只要开发集中装箱一次,测试、运维就可以直接用了。
2.Docker是什么?
要将安装好的开发环境打成包,能够切换到测试环境、生产环境,实现“一次打包,到处运行”的目标,就需要实现:
(1)将开发环境原汁原味地打包。
(2)让应用程序认为自己拥有“整个天下”。
针对第一个实现目标:将开发环境原汁原味地打包。
回顾开发环境的安装过程:先安装操作系统、再安装JDK环境、再装Web Server、再部署应用程序。整个安装过程是在操作系统上一层一层安装起来,到最后整个环境是各层安装之后的累加结果。
《初识Docker镜像》一文中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UnionFS联合文件系统,UnionFS可实现将多个文件系统的目录或者文件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文件系统”,挂载到某个目录(挂载点)下。
针对第二个实现目标:让应用程序认为自己拥有“整个天下”。
进一步解释,让应用程序认为自己拥有独立的计算、存储、网络。这里需要使用命名空间NameSpace技术。Linux命名空间是Linux内核中实现的虚拟化机制,可以将系统资源划分成多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中的进程逻辑上互相隔离,彼此不影响。
如何让应用程序认为拥有整个文件系统?使用chroot技术。chroot 是一种修改当前进程及其子进程的可见根目录的操作。修改后,进程将不能访问该根目录树以外的任何文件和命令,这种修改后的环境叫作chroot jail(直译为chroot监狱)。
如何保证应用程序使用有限的资源,从而不挤爆整个宿主机?使用cgroup技术。
cgroup也是Linux内核实现的,可以对进程的CPU 时间、系统内存、网络带宽等资源进行分配。
2008年,Linux Container(简称LXC),整合了cgroups和Namespace技术,并合入到Linux内核v2.6.27中。
2013年,Docker公司基于Linux Container开发,并借助于UnionFS,实现了Docker容器技术。
3.Docker是如何运转的?
有了上面可用的技术,还需要做一些约定:
(1)将运行环境所对应的文件系统打成的包,称为镜像(Image);
(2)将应用程序运行起来的进程,称为容器(Container);
(3)将存放镜像的地方,称为Repository(仓库)。
有了这些约定,就可以构建一个容器的管理程序,用来:
(1)将环境打包成镜像;
(2)上传、下载镜像到仓库;
(3)运行容器,容器也可以提交为镜像;
容器的管理程序采用C/S架构,服务端称为docker daemon,后端关联仓库。客户端是命令行工具。
4. Docker Daemon是如何演进****的?
上文中展示的Docker Daemon服务端,从Docker v1.11版本开始,便进行拆分重构,如图所示。
包含如下组件:
(1)runc: 负责容器的创建、删除等生命周期管理。后面详细介绍。
(2)Containerd-shim: 是一个守护进程,与Containerd一一对应,并向其提供管理容器生命周期的API,也可以向Containerd 报告容器的退出状态。向下,在runc运行容器之后并退出,containerd-shim作为容器的父进程。这样可以重启Containerd,而不会对运行中的容器产生影响。
(3)Containerd:
containerd是一个守护进程,负责监听传入的请求以进行容器的生命周期管理(启动、停止或报告容器的状态),同时,也负责镜像的管理(上传、下载到仓库,本地保存镜像等功能),以及跨容器的网络管理。
(4)dockerd: 也就是docker daemon,是一个守护进程。提供docker pull、docker push、docker run等命令接口,并将接口转换为containerd API以调用containerd。同时,提供容器编排功能。
下面详细分析runC和containerd两个组件。
首先来看runC。 Docker的底层技术是Namespace和Cgroup,LXC组合了这两种技术,为运行应用程序提供了“隔离”的环境,这些都已经合入到Linux内核。
最初Docker基于LXC进行开发,因存在强绑定问题,而重新开发了libcontainer。
后来因Docker成为事实标准,且不开放,影响到生态建设(影响了Google、微软的发展)。在Linux基金会的参与下,Docker发起OCI组织,起草了OCI标准:
(1)容器运行时标准(runtime spec):定义了如何根据相应的配置构建容器运行时,也就是指定了容器的配置、执行环境和生命周期。
(2)容器镜像标准(image spec):定义了容器运行时所使用的镜像打包规范,也就是指定了文件系统标准包bundle的格式。
总的来说,OCI标准指定了容器运行所需要的bundle和配置信息。
Docker公司根据OCI容器运行时标准,将libcontainer进行了二次封装形成新的项目,改为RunC,作为参考实现捐给社区。需要说明的是RunC项目实现了从定义的容器标准包运行容器,而没有实现下载镜像并将解析成标准包。
再来看containerd。
2016年12月,Docker公司将其拆分为独立组件(守护进程),并于2017年3月捐赠给CNCF。
其架构如下图所示。
containerd分为三个大块:Storage、Metadata和Runtimes。其中,Storage 负责镜像的存储、管理和拉取;Metadata用来管理容器及镜像的元数据,Runtimes用来对接runc。
containerd捐给社区后,形成一个庞大的生态:
1. 容器运行时规范:https://github.com/opencontainers/runtime-spec
2. 容器镜像规范:https://github.com/opencontainers/image-spec
3. https://containerd.io/
4.https://github.com/containerd/containerd/blob/main/docs/getting-started.md
5.https://mp.weixin.qq.com/s/yIuGm92sshYOZAcIpmu9Ag
6.https://www.zhangjiee.com/blog/2021/container-runtime.html
-
服务器
+关注
关注
12文章
9218浏览量
85586 -
操作系统
+关注
关注
37文章
6840浏览量
123409 -
SSH
+关注
关注
0文章
189浏览量
1635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