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query理解
有关query理解的具体概念,我之前在串讲对话系统的时候有专门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前沿重器[23] | 聊聊对话系统:query理解),还有这篇可以参考(心法利器[70] | 短文本理解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query理解目前的主要作用
但需要强调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做query理解,因为它存在的意义才是我们持续讨论他在后续chatgpt下是否应该存在空间的落脚点。
我们都知道,query理解后的下游内容,是需要给下游使用的,同样的,我们来想想几个场景。
识别天气意图,并且提槽时间、地点信息。方便下游进行查询使用,和功能需求、工程架构是绑定的,如“深圳明天的天气”,我们需要知道天气意图,要去查的是天气库,然后查询的是明天、深圳的天气。
辱骂意图。识别出来后,我们根据用户的语气,可以制定一定的安抚策略,或者引导用户一起解决问题,这里,我们是需要根据意图调整对话策略。
细粒度的数据分析。例如那些意图或者实体是用户高频提到的,此时进行针对性优化能大大提升整体效率。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其实query理解主要是在3个维度有很大作用:
下游的资源获取的信息依据。
对话策略选择的依据。
资源盘点和数据分析的依据。
这里,我们把query理解的作用放在一个系统,甚至一个产品层面来看的,他所提取信息,是可以供多个对象使用的:
系统内的其他组件,如下游的数据查询、数据查询。
用户,理解用户意图后能给出更加精准的回复信息。
系统内其他人员,产品、运营甚至数据分析同事。
目前query理解的系统问题
然而,我们去构造这个模块专门解决这类问题,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随着技术逐渐迭代,这些问题会逐步明显,甚至可以说是系统问题了,毕竟只要有这个模块,问题就存在,无法解决:
维护成本问题。随着意图、实体的逐渐增加,系统压力会变得非常零散而巨大,可维护性会大大降低,想象一下,当我们要维护几十上百甚至更多意图时,人力、机器的安排安排都是绝大的。
误差的叠加问题。技术上有个共识,我们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拆解的步骤越多,中间损失的可能也会越多,最终反馈到端到端层面问题就会更严重,这也是为什么query理解的召准要做的这么高的根本原因,高频的意图、NER都要在双85、双90甚至更高,加了权得奔着95/96去了。
query理解类目体系的模糊问题逐步凸显。在项目初期,我们会关注的是高频、典型的问题,但是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我们是需要去解决困难的、边缘的问题的,但是随着query理解而产生的意图、实体体系,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就会扩展到这些边缘地带,百科和专项知识问答的交叉,多类型艺术作品的重合(如电影、小说)、导航和地点查询的交叉等。
chatgpt内部没有显式query理解
我们其实可以比较明显的知道,chatgpt其实是一个端到端或者说很接近端到端的对话系统方案,在这个方案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根本不需要意图识别,不需要提槽,就能够给出非常精准的回复(当然,模型内部可能有,但这种事情是隐式的,看不出来),因此很多人也可能会感觉到,模型很轻松地就能够回复复杂多样的问题吗,别说意图识别、提槽这中间基本的任务,词权重、纠错、句法之类的query理解任务似乎都不需要了。
按照以为大佬的说法(张家俊:ChatGPT八个技术问题的猜想),应该是instruct tuning等的技术手段,似乎让模型产生了这种能力,针对绝大多数问题,模型能快速从这个系统里找到所需内容并整合输出,以前这种整合是需要人工拆解并逐步拼接处理的,但是现在,已经能够通过模型一步直达了。甚至,还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在上一节所提到的三个问题:
维护成本问题。虽说chatgpt是个巨型的模型,但是如果要和成熟、完整的对话、搜索系统比,可能不见得就那么大了,毕竟可能他一个就够。
误差叠加问题。一个模型,不存在叠加。
query理解类目体系的模糊问题逐步凸显。连query理解都没有,什么意图类目体系之类的,根本就不存在,只要是问题,直接给出答案回答就是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从设计的角度,他没有query理解,也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甚至解决了搭建query理解模块所存在的固有的系统问题。
后续设计是否还要保留query理解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后续,我们是否还要考虑这个query理解问题呢。先摆出答案,在很多现有系统中或者是设计中,是不能把他放弃的,但是在迭代升级过程中可以把这个给考虑进去。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chatgpt确实能够从系统层面解决了很多问题,很多功能可以逐步从零散非端到端的模块过渡到chatgpt这种比较统一的模块中的,一方面泛化性和总体效果应该会有不晓得提升,另一方面是从维护和管理上,似乎有了一个更为统一的综合模块,这个角度看,维护成本是有所下降的。
但是,我们仍旧不可忽略的是,单独的query理解模块,在对话策略的灵活性、工程资源对接的便捷性以及产品数据分析的可得性上,仍旧有很突出的优势,产品终究是一个系统,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概而落,激进地直接把原来的放弃,而转为用新的,目前chatgpt仍旧有很多问题。
因此应该是基于每个业务,甚至业务内的多个功能模块点来综合设计,可以考虑把一些通用性的、开放域的,实时信息资源以来不紧密功能逐步向这里过度,此时意图识别可能没有那么的高优了,但是对于特定的一些场景,例如前面提到的实时性很高的天气,需要定制化的风控安全场景,内容需要频繁更新的场景,则需要更加谨慎,甚至继续走原来的技术路线,也并无不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本文里的chatgpt,把他换成bert,或者是端到端模型,似乎没有很大的违和感,这两个一定程度其实都能起到类似chatgpt的作用,或者说chatgpt的思路其实就是预训练模型的进一步升级,效果提升量变到质变的新的里程碑,这个新的里程碑一定程度让我们对“端到端”方案产生信心,自己在分析时很多时候考虑到的就是端到端和非端到端的对抗,可能有些片面,但是随着逐步分析,会发现其实除了效果体验的好坏,剩下的因素都聚焦在了端到端和非端到端的问题上了,这次聊query理解,最终仍然落到了这个问题上。
抛开效果因素来,我们会发现,chatgpt所代表的其实就是端到端方案目前已知的一个顶峰,它具备很高的泛化能力,同时在工程设计上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与之对应的就是目前工业界所广泛使用的非端到端的方案,有关这两者的对比和思考,可以看这篇文章:心法利器 | chatgpt下非端到端方案是否还有意义。
而回到效果因素上,毋庸置疑的是,在很多领域下,或者说高频热门的领域下,chatgpt似乎都有非常优秀的效果,这也是让外界恐慌NLP、搜索、对话系统的末日来临的根本原因,没错,就是效果好,用户体验层面看,很多问题确实回复的很好,满足用户了。
但是把多个因素综合在一起,作为实践者的我们,更多应该尽可能比对多种方案,因地制宜地选择才是对的。
审核编辑:刘清
-
Query
+关注
关注
0文章
11浏览量
9347 -
NER
+关注
关注
0文章
7浏览量
6209 -
ChatGPT
+关注
关注
29文章
1558浏览量
7585
原文标题:chatgpt下query理解是否还有意义
文章出处:【微信号:zenRRan,微信公众号: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