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福布斯中国就公布了一份2022年国内新晋独角兽企业名单。在新上榜的74家企业中,有11家为芯片半导体,其中深圳占2家。而在长三角中,上海占3家、江苏占2家。珠三角和长三角在芯片竞赛中差距正在拉开。
为此,深圳市打算将智能传感器视为弯道超车的一次机遇。一位当地资深人士表示,“要像重视集成电路一样重视智能传感器”。
深圳将智能传感器产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圳市区两级联动,仅半年时间就按照“六个一”工作体系,即“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悉数配齐。深圳正在抢抓智能传感器产业爆发期前的入场机会。
传感器又被称为“数据之母”,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窗口”。目前,以声、光、力、磁、气、温湿度、生物、射频等为代表的智能传感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飞机、高铁、汽车、机器人等移动终端中,充当它们的“电子五官”。
例如,3D激光雷达传感器相当于为汽车装上一双“慧眼”;骨传感器耳机让运动者不再束手束脚;压力传感器内置于足球中,让裁判根据球员触球数据做出更精准的判决。在万物互联的未来,智能化产品与装备形成了对传感器庞大的市场需求。
更为宏观的看,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传感器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突破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技术瓶颈与产品的“碎片化”的关键基础。
然而,中国传感器企业常常“被集群”于其他产业集群中,如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为此,深圳的目标是,将这个“小而精”的产业集群,往高附加值、国际化方向发展。
区域竞争:珠三角齐头并进
从区域发展上来看,深圳正在以IT服务为切口,另辟蹊径。
“深圳要发展的不是一般的传感器,而是智能化的传感器,就需要传感器芯片化。”深圳市智能传感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姜勇表示,对比放入手机的芯片,智能传感器在制程要求上更为宽松。外加,深圳原先在信息化产业上的优势,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或有弯道超车长三角的可能性。
再者,智能传感器在深圳有市场,比亚迪、华为、迈瑞医疗等公司,对各类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存在巨大市场需求量。目前深圳市MEMS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全国最大,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生物医疗、机器人、AR/VR、无人机、卫星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拥有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厂商。
例如,在MEMS激光雷达上,深圳有速腾聚创、镭神智能、大疆Livox;在MEMS麦克风上,深圳有瑞声声学、意法半导体(深圳)、韶音科技;以及MEMS陀螺仪、MEMS压力传感器、射频MEMS、生物MEMS等多个细分领域。这意味着深圳有望在这个领域里培育出若干独角兽。
为紧抓市场战略机遇期,2022年11月,深圳宣布在光明区投建一条8英寸MEMS中试线,项目总投资额15.33亿元,建成后一条线产能可达3000片。2023年1月,在全市开工大会上宣布,光明区宣布湾区“20+8”之智能传感与精密仪器先进制造业园区综合开发项目为今年工作重点,将在凤凰街道打造一个总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总投资81.9亿元的“工业上楼”园区。
在大湾区内,广州也在法理。2022年12月,广州为“增芯项目”(全称“增芯12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量产线项目”)举办开工仪式。该项目由广州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投资70亿元,建设月加工2万片、12英寸的晶圆制造量产线。预计2024上半年通线,2025年年底满产。
广州缘自其3年前投产了粤港澳大湾区首家且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粤芯半导体”),为广州芯片产业播下了种子,填补了广州芯片的生产空白。
面对在制造上提前布局的广州,深圳也有自己的优势。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在光明区召开的首届中国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大会上说,“深圳具有市场需求与场景配套的优势,尤其是在出口加工、服务贸易、装备制造业、家电等方面,对产业链有带动作用。而一旦有了物理空间、产业链,资本自然而然也会关注。”
郭源生表示,希望深圳能够解决好“谁主导、谁出资、谁运营”这三大难题,探索出“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来支撑园区”的示范样本,形成产业链完备、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深圳智能传感器产业上打算探索一条“政府主导、平台统筹、市场化运作”的新型举国体制之路。
姜勇表示,“算下来,广州12英寸每片远比深圳8英寸建造周期更长,虽然12英寸对比8英寸产线的成品率自然要提升不少,但是每英寸成本贵出2.23倍。因此,现在下定论谁更胜一筹,还言之过早。”
出奇制胜:金融支持产业发展
在区层面上,深圳对智能传感器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提及了南山、龙华和光明这三区。虽然宝安区也有不少智能传感器公司,如镭神智能、韶音科技等,但却没有进入本次“20+8”规划中。
具体来看,深圳对于南山区的定位重点放在了“产学研”;龙华的定位是“3C应用示范”;而光明任务最重,肩负建设上述所提及的MEMS中试线。该中试线建成后将面向市内外有关企业提供研发中试和批量代工服务。
对此,深圳市还将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产业园区等相关规划均落于光明区。而光明区也发布了专项产业政策《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中试线建设为主线,围绕“招企业”“强企业”“搭平台”三个维度支持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专项产业政策抓住了现今国内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即大部分公司还停留在“小而精”阶段。
根据深圳市智能传感行业协会2022年底调研数据,深圳市智能传感器及产业链相关企业240家、上市公司12家(新三板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专精特新39家。其中,年营收超过1亿元的企业仅有30多家,距离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深圳市智能传感行业协会联合秘书长张喻在走访中也发现,若一家企业仅做智能传感器一块业务,其营收天花板大多定格在1亿元左右,这意味行业内部的“隐形冠军”最后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为此,光明区在政策上主动出击,支持区内企业兼并收购国内外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必要时光明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可共同出资参与或提供资金支持,并对成功并购的企业最高奖励1000万元。
同时,据光明科发集团负责人透露,科发集团内部还将以“存款换招商”、“基金+基地”、“定增+订单”等招商策略,引进全球知名龙头与本区企业强强联合。
如此由政府主导,借由金融工具催熟整个产业,是一招妙棋,但也需要突破。
此前有风投机构合伙人表示,政府性引导基金重点在招商引资、强链补链,若是政府干预过重,会丧失掉市场化的本质,从而导致资源分配并不高效。
其次,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不少中小型制造业公司老板,对金融工具的认知还停留在“一堆华丽的词藻”,公司内部也缺少能熟练金融性工具的团队。同时,一些企业主对相关政策文件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也并不急于做大做强。
去年6月,《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其中提出,2021年,深圳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增加值超过40亿元,在MEMS麦克风领域有技术积累深厚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激光雷达、红外热电堆等细分领域拥有具备较强研发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小而精”科技创新型企业。
深圳在智能硬件、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广阔的智能传感器应用市场,特别是随着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的深入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上述行动计划提出,紧紧抓住智能传感器市场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一批智能传感器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到2025年智能传感器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实现翻番,新增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您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传感器专家网公众号本内容底下留言讨论,或在中国最大的传感社区:传感交流圈中进行交流。
您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顺手转发&点击在看,将中国传感产业动态传递给更多人了解!
审核编辑黄宇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51文章
51163浏览量
754133 -
集成电路
+关注
关注
5388文章
11561浏览量
36200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