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Al和Sm共掺杂单晶富镍正极材料高结构稳定性的机理

清新电源 来源:清新电源 2023-04-11 10:33 次阅读

研究背景

富镍层状氧化物因其优越的比容量和低廉的成本而备受关注,但在循环过程中结构退化速度较快。一般来说,它的比容量衰减归因于锂镍混排、表面侧化学反应和富镍NCM二次粒子晶间开裂引起的结构退化,特别是多晶NCM在高析出状态下承受较大的各向异性体积应变,导致晶格迅速坍塌,并沿晶界产生裂纹,最终会导致NCM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塌缩和容量衰减。在富镍NCM单晶中增加Ni含量会加剧不可逆相变(H2→H3),并伴随各向异性体积收缩。

成果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杨成浩团队通过Al和Sm共掺杂的LiNi0.83Co0.07Mn0.10O2 (SC-NCM-AS)单晶克服了其循环不稳定性问题,并对其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l离子均匀地结合在LiNi0.83Co0.07Mn0.10O2 (SC-NCM)晶格中,而Sm离子则倾向于聚集在SC-NCM外层。在SC-NCM单晶中,较强的Al-O键的柱状作用极大地抑制了Li/Ni阳离子失序。Sm富集的外表层能有效防止SC-NCM-AS中过渡金属的溶解,抑制有机电解质引起的不良副反应。Al和Sm共掺杂SC-NCM表现出222.4 mAh g−1的高比容量和出色的循环性能,1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为91.1%。该工作以”Mechanistic Origin for High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Single Crystalline Nickel-Rich Cathode Materials Via Al and Sm Co-Doping”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研究亮点

1、Al离子均匀地结合在SC-NCM晶格中,而Sm离子则倾向于聚集在SC-NCM外层。

2、较强的Al-O键的柱状作用极大地抑制了Li/Ni阳离子混排。Sm富集的外表层能有效防止SC-NCM-AS中过渡金属的溶解,抑制有机电解质引起的不良副反应。这种协同作用有利于抑制LiOH/Li2CO3和氧空位的形成,从而释放内部应变,减少循环时纳米裂纹的形成。

图文导读

360167f2-d810-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1 a)SC-NCM-AS的合成过程示意图. b)SEM图像. c)HR-TEM图像.d)EDS元素映射.e)原始SC-NCM和SC-NCM-AS的XRD谱图.f)放大峰区为(003).g)放大峰区为(104).h)SC-NCM-AS的Rietveld细化结果.

采用固相法和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单晶LiNi0.83Co0.06Mn0.10Al0.005Sm0.005O2 (SC-NCM-AS)富镍材料。如图1a所示,将Ni0.83Co0.07Mn0.1(OH)2前驱体、LiOH·H2O、Al(OH)3和Sm2O3加入球磨槽中,不断研磨,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在管式炉中共煅烧后,得到微米级SC-NCM-AS单晶(0.5-2 μm,图1b)。图S3b(支持信息)显示了纯SC-NCM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面间间隔为0.486 nm的SC-NCM正极材料标在(003)平面上。与SC-NCM相比,制备的LiNi0.83Co0.06Mn0.10Al0.01O2 (SC-NCM-A)和SCNCM-AS材料的面间距分别增大到0.487 nm和0.488 nm,如图1c和图S3d所示。

HR-TEM图像中(003)面间距增大,说明SC-NCM-AS材料的晶格展宽效应比SC-NCM-A材料更明显,说明Al和Sm成功引入SC-NCM-AS。为了研究SC-NCM-AS和SC-NCM-A材料中的元素分布,我们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测图试验(图1d;图S3e),结果表明,SC-NCM-AS和SC-NCM-A颗粒中的过渡金属(TM)元素均匀分布在这两种单晶中。图1e-h和图S4分别为裸SC-NCM、改性SC-NCM-A和SC-NCM-AS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和Rietveld细化结果。(003)和(104)主峰强度高,(006)/(012)和(018)/(110)峰分裂明显,表明这些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属于具有R-3m空间群的六方α-NaFeO2型结构。由于Al或/和Sm的掺入,SC-NCM-AS和SC-NCM-S出现了明显的(003)和(104)峰移,且SC-NCM-AS和SC-NCM-S的移角远大于SC-NCM-A,这是由于SC-NCM中掺杂Sm离子的离子半径远大于Al、Ni、Co和Mn离子。

360eee40-d810-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2 a)SC-NCM、SC-NCM-A和SC-NCM-AS的Ni 2p. b) SC-NCM、SC-NCM-A和SC-NCM-AS的O 1s谱. c)SC-NCM-AS所选区域的深度EDS能谱. d)Al或Sm掺杂SC-NCM体结构的生成能.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裸SC-NCM和改性SC-NCM- AS材料的元素氧化态进行了表征(图2;图S6)。图2a为纯SC-NCM、SC-NCM-A和SC-NCM-AS的Ni 2p的XPS谱图,位于854.88 eV和872.68 eV的峰分别对应Ni 2p3/2和Ni 2p1/2。对Ni 2p3/2进行了细化,得到了中心位于854.43 eV和856.28 eV的Ni2+和Ni3+峰,由Ni 2p3/2计算得到的SC-NCM、SC-NCM-A和SC-NCM-AS中Ni3+峰的细节量分别为26.74%、55.14%和59.42%。SC-NCM-AS中Ni3+峰的含量明显高于SC-NCM和SC-NCM-A,说明Al和Sm共掺杂相比Al掺杂或原始SC-NCM能有效抑制Ni2+离子的形成,这是由于过渡金属(TM)层存在Al-O和Sm-O键的柱效应,极大地减缓了正二价镍离子从TM板向Li板的迁移,抑制了SC-NCM-AS中Li+/Ni2+离子的混合

图2b展示了SC-NCM、修饰SC-NCM-A和SC-NCM-AS的O 1s光谱。在529.05 eV、531.1 eV和531.9 eV处分别对应与金属(M-O)、氧空位和活性氧(LiOH/Li2CO3)形成的晶格氧键。从图中可以看出,SC-NCM-A的LiOH/Li2CO3含量为60.86%,低于SC-NCM的63.62%。这是由于SC-NCM在高温合成过程中,表面残留的锂化合物(如LiOH和Li2CO3)可以与Sm反应并在SC-NCM上形成一层LiSmO2。当Al和Sm同时引入SC-NCM时,能更有效地抑制SC-NCM表面残留的锂化合物形成量,从63.62%下降到59.27%。原始SC-NCM从O 1s峰解卷后的氧空位含量为7.41%,而SC-NCM-A和SC-NCM-AS的氧空位含量分别为6.22%和5.38%。SC-NCM-AS、SC-NCM-A和SC-NCM中过渡金属(M)-O的含量分别为35.34%、32.92%和28.97%。这些结果表明,SC-NCM中Sm-O键和Al-O键的稳定性明显强于单一Al-O键和原始M-O键

为了明确Al和Sm在SC-NCM-AS中的分布,我们还分别测试了SC-NCM-A(图S6d)、SC-NCM-AS(2c)和LiNi0.83Co0.05Mn0.10Al0.005Sm0.015O2 (SC-NCM-AS15)的深度能谱(EDS)(图S6c和图S7)。结果表明,Sm 3d信号从外表面逐渐减小到50 nm,这是由于SC-NCM-AS体结构中溶解度较低所致。这些结果表明,Sm倾向于聚集在SCNCM-AS材料的外表面。Al 2p谱表明,Al在SC-NCM-AS和SC-NCM-A材料中分布均匀。Al和Sm共掺杂不影响Al 2p的位置和峰值强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Al和Sm在SC-NCM体结构中的掺杂偏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评估了Al和Sm在SC-NCM体结构中单个掺杂的形成能。首先考虑Al离子或Sm离子分别替代大块SC-NCM中的Ni离子,计算结果如图2d所示。Al离子在SC-NCM中以-5.54 eV的低形成能(Ef)取代Ni离子,表明Al离子在SC-NCM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能很好地结合在其基体晶格中。而SC-NCM中Sm离子取代Ni离子的形成能(Ef)为-3.96 eV,说明SC-NCM中的Sm离子结构不稳定,部分趋于集中在SC-NCM单晶的外表面层

36351a3e-d810-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3 a),c)SC-NCM、SC-NCM-A和SC-NCM-AS材料的初始充放电曲线. b),d)在200 mA g−1的循环稳定性. e),g)SC-NCM第1、50和100个循环伏安曲线和电子顺磁共振(EPR)谱. f),h)SC-NCM-AS的第1、50和100个循环伏安曲线和电子顺磁共振(EPR)谱. i)SC-NCM、SC-NCM-A和SC-NCM-AS在200mA g−1和2.75-4.3 V下100个循环前的EIS谱. j)SC-NCM、SC-NCM-A和SC-NCM-AS在200mA g−1和2.75-4.3 V下100个循环后的EIS谱

采用2032钮扣式半电池结构,在25℃下评价了SC-NCM、SC-NCM-A、LiNi0.83Co0.06Mn0.10Sm0.01O2 (SC-NCM-S)和改性SCNCM-AS阴极的电化学性能。图3a显示了在0.1 C (20 mAg−1)、2.75 - 4.3 V之间,SC-NCM、改性SC-NCM-A、SC-NCM-S和SC-NCM-AS的初始充放电曲线。原始SC-NCM,修改SC-NCM-A, SCNCM-S和SC-NCM-AS阴极提供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13.5、215.6、216.3和219.9 mAh g−1。当充电电压增加到4.4 V时,SC-NCM- AS在0.1 C时可提供222.4 mAh g−1的可逆容量,而SC-NCM、SC-NCM- a和SC-NCM- s仅提供可逆容量分别为215.2、218.3和219.8 mAh g−1(图3c;图S8b)。

在2.75-4.3 V之间的200 mAg−1 (1.0 C)条件下,经过100次循环后,改进的SC-NCM-A、SC-NCM-S和SC-NCM-AS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67 .2、172.6和179.3 mAh g−1,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6.2%、88.3%和91.1%(图3b;图S8c)。但是SC-NCM只能提供158.9 mAh g−1的可逆容量,容量保留率降低为82.5%(图3b)。当工作电压为4.4 V时,SC-NCM-A、SC-NCM-S和SC-NCM-AS阴极的容量保持率明显高于SC-NCM(75.1%)(图3d;图S8d)。综上所述,与原始SC-NCM和Al或Sm掺杂SC-NCM相比,SC-NCM- AS阴极的初始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为了研究改性单晶循环稳定性增强的机理,测量了裸SC-NCM和改性SC-NCM-AS阴极在第1 ~ 100次循环时的循环伏安曲线。图3e和f显示了在3.3-4.3 V电压范围内循环时的结果。原始SC-NCM和改性SC-NCM-AS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经历了从六方H1到单斜M、单斜到六方H2、六方H2到六方H3的相变据报道,相变(H2-H3)倾向于导致晶格体积沿c方向的意外收缩,因此这些富ni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在循环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机械应变。与原始SC-NCM相比(图3e), SC-NCM-AS表现出更高的H2-H3相变可逆性(图3f)。结果表明,Al和Sm共掺杂SC-NCM的协同效应可以极大地抑制Li/Ni阳离子无序,减缓各向异性晶格体积变化,有助于减少不可逆的H2-H3相变

为了阐明Al和Sm共掺杂对SC-NCM- AS单晶内部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定量了纯SC-NCM和改性SC-NCM-AS阴极在循环过程中O空位的演化。如图3g,h所示,有一个强烈的EPR信号,g值范围为1.98-2.03,验证了循环SC-NCM和SC-NCM- AS阴极中存在氧空位。如图3g所示,EPR信号在循环过程中强度明显增加,说明SC-NCM中氧空位浓度增加。而SCNCM-AS的EPR信号强度仅略有增加(图3h)。

此外,如图S9所示,在电压区域(2.75-4.3 V), SC-NCM在1C后的第1、50、100个EPR信号强度均远高于SC-NCM-AS,说明SC-NCM的氧空位浓度远高于SCNCM-AS。由此可见,Al和Sm加入SC-NCM可以降低SC-NCM中的氧空位浓度,极大地增大过渡金属离子迁移能势垒,抑制过渡金属离子的面内迁移和滑动过程,最终抑制SC-NCM中纳米裂纹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研究动力学起源和电阻参数,对SC-NCM、SC-NCM-A和SC-NCM-AS进行了100个循环前后的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图3i,j)。电池的Nyquist图呈高频半圆,低频斜率,分别代表表面膜或阴极电解质界面相(CEI)膜电阻(Re)和电荷转移电阻(Rct)。通过拟合得到循环前后的Li+扩散系数(图S10),计算得到的Li+扩散速率(DLi+)见表S8。

新鲜SC-NCMAS、SC-NCM- a和SC-NCM的DLi+值分别为2.25×10−9、1.22×10−10和1.02×10−10 cm2 s−1。值得注意的是,经过100次循环后,SC-NCM-AS、SC-NCM-A和SC-NCM的DLi+值分别下降到1.83×10−10、7.22×10−11和5.99×10−11 cm2 s−1。与SC-NCM和SC-NCM-A相比,SC-NCM-AS的DLi+值最高,Rct较低。这些结果表明,与Al掺杂相比,Al和Sm共掺杂能有效提高SC-NCM的Li+迁移效率,降低界面电阻,防止循环过程中SC-NCM的表面结构退化

363f3d48-d810-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4 a, c)在2.75-4.3 V电压范围内对SC-NCM阴极的全等高线图和选定的线型进行原位XRD表征. b, d)SC-NCM-AS阴极的全等高线图和选定的线型进行原位XRD表征. e)SC-NCM和SC-NCM-AS充电过程中c轴参数的变化

在带电锂化/脱除过程中进行原位XRD,分析了SC-NCM、SC-NCM-A、SC-NCM-S和SC-NCM-AS阴极在电压区域(2.75-4.3 V)内的结构变化。第一个循环的二维等高线衍射图和填充线图分别如图4a-c、图S11a-c所示。在SC-NCM阴极循环过程中,(003)、(101)、(104)、(110)和(113)峰表明SC-NCM具有较高的层状六方相结构结晶度(图4a)。当充电电压增加到4.1 V时,(003)反射向较低的2θ转移,表明Li+从层状结构中逐渐脱嵌,晶格沿c轴扩展。它对应于相邻氧层间的库伦排斥所产生的H1-H2相变。

当原始SC-NCM正极材料进一步充电到4.3 V时,c-取向(003)反射经历了强烈的向更高的2θ的偏移,这表明在不可逆的H2-H3相变中,沿c轴发生了显著的晶格收缩。SC-NCM的(003)反射在H2-H3相变过程中包含一个广阔的平台,这是由SC-NCM内部Li+或氧空位引起的,产生不均匀的相分布和严重的不可逆的H2-H3相变。由于SC-NCM晶体中存在较强的Al-O键,SC-NCM(图S11a)在循环过程中继承了(003)峰移,但与SC-NCM相比,H2-H3相变是可逆的。在SC-NCM中引入Al和Sm可以使其在高脱锂状态下具有较低的Li+或氧空位的结构稳定性,具有均匀的相分布和可逆的H2-H3相变。

随着(003)峰在Li+高度脱出状态下向2θ方向移动,c参数的减小导致夹层距离的突变。因此,(003)衍射峰的位移以三维演化的形式表现出来c参数从H2到H3相变。在充电阶段,SC-NCM、SC-NCM-A、SC-NCM-S和SC-NCM-AS的(003)衍射峰明显不同(图4c, d;图S11c, d)。在H2-H3相变过程中,SC-NCM的(003)峰右移0.6545°(图4c),比SC-NCM-AS、SC-NCM-S和SC-NCM-A分别右移0.5041°、0.5114°和0.5522°(图4d;图S11c, d)。结果表明,SC-NCM沿c轴的收缩率为3.09%,远高于SC-NCM- AS(2.57%)、SC-NCM- s(2.63%)和SC-NCM- a(2.84%)(图4e;图S11e)。SC-NCM-AS中晶格收缩小的原因是Al和Sm共掺杂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释放内部应变,增强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36ccc71c-d810-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5 a)SC-NCM的总态密度和部分态密度图. b)SC-NCM-AS的总态密度和部分态密度图. c)计算的掺杂和氧空位形成能的侧面图

SC-NCM和SC-NCM- AS的电子性能与其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计算它们的总态密度和部分态密度(DOS)(图5a,b)。图5a和图b中的垂直虚线表示了相对于电导率的费米能级,在-8-8 eV的能量范围内,每个结构的元素的DOS模式。所有元素的DOS峰均跨越费米能级,表明纯SC-NCM和改性SC-NCM- AS都具有强导电性的特征。同时,Al 2p和Sm 3d的电子效应使得SC-NCM- AS的部分DOS峰相对于原始SC-NCM左移(图S12),说明了其导电性高于SC-NCM。因此,Al和Sm的掺入可以有效提高SC-NCM的导电性

由于SC-NCM和SC-NCM- AS的晶体结构和循环性能与表面氧稳定性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纯SC-NCM和改性SC-NCM- AS的氧空位形成能。首先,通过构建LiMO2的三个掺杂超级单体(M=Ni、Co、Mn、Al、Sm),计算出三种类型结构(邻、间、对位)的Al、Sm共掺杂生成能差,分别如图5c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相邻位置Al和Sm共掺杂的形成能远低于相反的间隔Al和Sm共掺杂结构,这说明相邻Al和Sm倾向于在SC-NCM体结构中合并,从而在充放电过程中稳定晶格氧。基于这一结果,选择相邻的Al和Sm共掺杂结构计算SC-NCM-AS的氧空位形成能。其中,氧空位(VO)位于两个相邻MO6八面体的连接顶点,氧空位形成能(Ef)由去除一个O原子前后结构的DFT能量差计算。由图5c可知,SC-NCM和SC-NCM-AS的计算Ef分别为2.24 eV和4.88 eV。

这意味着与SC-NCM相比,SC-NCM-AS阴极更难以释放O原子。DFT计算结果表明,与SC-NCM相比,SC-NCM-AS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此外,氧空位形成能是SC-NCM-AS阴极的平均空位形成能,SC-NCM-AS结构稳定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其晶格中Al-O和Sm-O键的形成。由于过渡金属(TM)离子的面内迁移主要是滑动过程的原因,氧空位的减少可以大大增加TM离子的迁移势垒,抑制SC-NCM-AS单晶中纳米裂纹的形成。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与阴极的循环性能密切相关,Al和Sm共掺杂可以有效地增强循环过程中单晶颗粒的结构稳定性

36d80b90-d810-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6 a)SC-NCM、SC-NCM-A和SC-NCM-AS阴极在1.0 C、2.75-4.4 V电压范围内循环100次后的C 1s. b)O 1s. c)F 1s XPS谱

为了全面了解SC-NCM-AS增强单电池结构和循环性能的机制,在1.0 C下,在电压区(2.75-4.4 V)充电/放电100次后拆除单电池,用XPS测量了循环SC-NCM、SC-NCM-A和SC-NCM-AS电极的电解质分解量。如图6a-c所示,它由C, F, O元素组成。C 1s光谱表现出与C-C、C-H、C-O、C-O和OCO2峰一致的5个特征峰(图6a)。其中C-C和C-H峰主要与粘结剂和炭黑有关,C-O、C-O和OCO2峰主要与烷基碳酸锂(ROCO2Li)、ROLi和Li2CO3有关。ROCO2Li、ROLi和Li2CO3峰的形成是由于碳酸盐电解质溶剂的溶解。对于循环SC-NCM和SC-NCM-A正极材料而言,290.28 eV处的OCO2峰值强度和285.98 eV处的C-O峰值强度均强于循环SC-NCM- AS正极材料,表明循环SC-NCM-AS单晶上的碳酸盐电解质溶剂分解量最小。

而SC-NCM、SC-NCM-A和SC-NCM-AS的O 1s谱均为ROCO2Li、Li2CO3和M-O峰(图6b)。与SCNCM-AS电极相反,循环SC-NCM-A和SC-NCM电极O 1s谱中ROCO2Li和Li2CO3峰强度明显高于SC-NCM-AS电极,这进一步验证了SC-NCM-AS电解质间相上积累了较低的碳酸盐分解。另外,与SC-NCM-AS阴极相比,在循环SC-NCM和SC-NCM-A阴极上检测到LixPOyFz在687 .08 eV处的峰值和LiF在684.48 eV处的峰值,这与晶间裂纹直接相关(图6c)由此验证了Al和Sm共掺杂SC-NCM单晶可以通过减缓循环过程中的电解质分解,更有效地提高结构稳定性

36f74384-d810-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7 a, b)SC-NCM 和e, f)SC-NCM-AS 在4.4 V充电状态下的阴极SEM和HR-TEM图像. c, d)SC-NCM和g, h)SC-NCM-AS 在2.75 V放电状态(1.0 C下经过100次循环)的阴极的SEM和HR-TEM图像. i)SC-NCM和SC-NCM-AS循环时的结构演变和内部裂纹差异示意图

利用SEM和HR-TEM研究了循环SC-NCM和SC-NCM- AS的形貌和结构变化。在1.0 C的电压区(2.75-4.4 V)进行100次充放电后,在SC-NCM单晶的外表面观察到许多纳米裂纹(图7a)。虽然在SC-NCM单晶外表面识别出的0.486 nm的晶格条纹属于层状结构R-3m相的(003)平面(图7b),但在SC-NCM单晶表面也能明显观察到许多边缘位错(区域I,图7a)。这归因于SC-NCM循环过程中过渡金属的不可逆平面内迁移。如图7a、b和图S14所示,位错向SC-NCM单晶表面运动揭示了平面内过渡金属的迁移。

位错逐步向外表面释放,最终在单晶表面形成许多轻微的变形或纳米裂纹,层状结构被破坏,靠近纳米裂纹处出现岩盐相(区域II,图7c,d),这归因于SC-NCM原始阴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反应。100次循环后,在4.4 V的满电状态下,SC-NCM-AS单晶表面光滑,没有任何纳米裂纹,表面仅检测到一些边缘位错(图7e,f),表明SC-NCM-AS单晶结构稳定性增强。当放电回2.75 V时,SC-NCM-AS单晶的形貌几乎恢复到原来的形态,先前观察到的边缘位错大部分消失(图7g,h),单晶表面的晶格滑动几乎完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仅在单晶表面可见一些切片痕迹。此外,如图7h所示,0.488 nm的晶格间距被索引到SC-NCM-AS层状结构的(003)平面,沿TM层的一致原子区分表明SC-NCM-AS晶体结构保持良好,不可逆相变被有效抑制

总结与展望

SC-NCM-AS中Al和Sm的单晶和协同作用具有以下优点:Al和Sm共掺杂可以防止SC-NCM-AS单晶产生晶内裂纹,因为电解质腐蚀和相应的结构退化被极大地抑制。其次,Al和Sm共掺杂SC-NCM六方结构有利于Ni原子向八面体位置的重排,在循环过程中SC-NCM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同时,Al和Sm加入SC-NCM后,SC-NCM单晶中Ni2+的含量大大降低,Ni2+向Li层的迁移也有所减缓,导致Li/Ni阳离子无序度降低,H2-H3相变可逆性增强。此外,SC-NCM中Al-O键和Sm-O键的柱状作用可以有效地释放循环过程中的内部应变。在SC-NCM中引入Al和Sm可以有效减少循环过程中的氧空位,从而有效增大过渡金属离子迁移能垒,抑制过渡金属的面内迁移和滑动,最终抑制纳米裂纹的形成。此外,Al和Sm引入SC-NCM晶格的协同作用可以大大加强Li+的迁移,降低界面电阻。

Al离子在SC-NCM-AS单晶中分布均匀,而Sm离子倾向于聚集到外表面层。可以抑制Ni3+向Ni2+的还原,抑制Li/Ni离子的混合和外表面层氧空位的形成。此外,Al和Sm共掺杂SC-NCM可以抑制TM离子在滑动过程中的不可逆面内迁移,抑制纳米裂纹的形成,最终提高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此外,Sm聚集的外表面层可以有效抑制不良的阴极/电解质表面反应和过渡金属溶解。SC-NCM-AS是一种具有高循环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极有前途的LIB正极材料。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17

    浏览量

    20097
  • 显微镜
    +关注

    关注

    0

    文章

    569

    浏览量

    23080
  • XRD
    XRD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33

    浏览量

    9104
  • EDS
    EDS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6

    浏览量

    11540
  • 钮扣电池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2

    浏览量

    6545

原文标题:华南理工大学杨成浩团队AFM:Al和Sm共掺杂单晶富镍正极材料高结构稳定性的机理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旋转测径仪的底座如何保证稳定性

    关键字:旋转测径仪,底座材质,测径仪底座结构,旋转测径仪稳定性, 旋转测径仪的底座保证稳定性是确保测量精度和仪器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证旋转测径仪底座
    发表于 01-09 14:04

    稳定性锂锰基正极材料

    研究背景 锂锰基层状氧化物(Li1+x[NiMnCo]1-xO2,LMR-NMC)具有氧阴离子氧化还原的额外容量和出色的价格竞争力,因而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LIBs)的潜在正极材料。然而,因为在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10:39 265次阅读
    <b class='flag-5'>高</b><b class='flag-5'>稳定性</b><b class='flag-5'>富</b>锂锰基<b class='flag-5'>正极</b><b class='flag-5'>材料</b>

    北大潘锋ACS Nano:熵岩盐表面层稳定超高单晶正极

    【研究背景】 近年来,电动汽车、储能电网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超高单晶层状氧化物作为下一代锂电正极材料的研究。超高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10:32 349次阅读
    北大潘锋ACS Nano:<b class='flag-5'>高</b>熵岩盐表面层<b class='flag-5'>稳定</b>超高<b class='flag-5'>镍</b><b class='flag-5'>单晶</b><b class='flag-5'>正极</b>

    定量识别掺杂位点:解锁正极材料的高性能与稳定性

    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对高能量密度电源需求的增长,锂离子电池(LIBs)的正极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大多数正极材料存在诸如锂储存能力低、动力学缓慢和电化学不
    的头像 发表于 12-09 09:15 268次阅读
    定量识别<b class='flag-5'>掺杂</b>位点:解锁<b class='flag-5'>富</b>锂<b class='flag-5'>正极</b><b class='flag-5'>材料</b>的高性能与<b class='flag-5'>稳定性</b>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掺杂位点的定量识别研究

    层和锂层,这种不同的掺杂位点分布对材料的氧活性和电化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掺杂元素在LLOs中的分布规律,还为通过掺杂策略优
    的头像 发表于 12-05 09:39 329次阅读
    锂离子电池<b class='flag-5'>富</b>锂<b class='flag-5'>正极</b><b class='flag-5'>材料</b>中<b class='flag-5'>掺杂</b>位点的定量识别研究

    中科院温兆银教授:锂离子电池表面梯度阴极

    。特别是NCM(含量x > 0.8),能在电压下提供超200 mAh g⁻¹的比容量。
    的头像 发表于 11-22 10:18 385次阅读
    中科院温兆银教授:锂离子电池表面梯度<b class='flag-5'>富</b><b class='flag-5'>镍</b>阴极

    贴片电容的稳定性与什么有关系?

    贴片电容的稳定性与其多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因素 材料质量:贴片电容的材料对其强度和韧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优质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7-16 14:33 496次阅读

    环路增益的稳定性

    由基本反馈电路的电路组成结构,得出闭环传递函数为,电路的开环增益是各个晶体管参数和电容参数的函数,所以也是频率的函数,于是闭环增益就可以写作,反馈电路的稳定性和1环路增益A(w)有关,当环路增益的幅
    发表于 06-18 15:00

    智能测径仪:稳定性成就精测量之选!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对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稳定性智能测径仪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设备,正逐渐成为众多行业的可靠伙伴。 稳定性
    发表于 06-05 17:30

    单晶正极容量快速失效机制分析!

    随着电动汽车领域高速发展,对长续航动力电池体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研究发现,层状氧化物LiNixCoyMn1−x−yO2 (NMC,x>0.5)是一种潜在高能量密度电池正极材料
    的头像 发表于 05-27 10:49 905次阅读
    <b class='flag-5'>单晶</b><b class='flag-5'>富</b><b class='flag-5'>镍</b><b class='flag-5'>正极</b>容量快速失效机制分析!

    肖特基二极管的电流与电路稳定性,你了解吗?

    的工作原理: 肖特基二极管是由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具有与普通二极管不同的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正向偏置下具有较低的正向电压和快速的恢复时间,适用于高频开关电路和高效率电源。 二、肖特基二极管的电流与稳定性
    发表于 05-16 11:40

    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掺杂策略

    NCM阴极固有的化学和结构稳定性导致了容量快速衰减、热不稳定性、气体演化和安全等问题。
    的头像 发表于 04-24 09:04 1756次阅读
    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b class='flag-5'>富</b><b class='flag-5'>镍</b><b class='flag-5'>正极</b>的<b class='flag-5'>掺杂</b>策略

    大有用处!柯肯达尔效应诱导超高正极材料单颗粒的应力分布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含量≥80%)具有高容量、高能量密度的特点,有望满足新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要求,但随着
    的头像 发表于 03-20 15:18 1127次阅读
    大有用处!柯肯达尔效应诱导超高<b class='flag-5'>镍</b><b class='flag-5'>正极</b><b class='flag-5'>材料</b>单颗粒的应力分布

    什么是热电偶稳定性?影响热电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的准确性和精度。本文将详细讨论影响热电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方法。 热电偶稳定性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 热电偶材料:热电偶的材料决定了其
    的头像 发表于 03-08 15:32 1720次阅读

    什么是晶振的频率稳定性?如何确保晶振的稳定性呢?

    什么是晶振的频率稳定性?如何确保晶振的稳定性呢? 晶振的频率稳定性是指晶振在工作过程中频率的变化程度。对于许多电子设备和系统而言,晶振频率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精
    的头像 发表于 01-24 16:11 1383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