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动力+储能电池扩产潮仍在继续。与之对应的是,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对萎靡,动力电池去库存压力增大,结构性产能过剩信号显现。
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动力及储能电池开工及签约项目达24起,总投资金额超过2055千亿元,规划建设年产能超570GWh。其中,开工项目13起,签约项目11起。
扩产及签约主体包括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瑞浦兰钧、兰钧新能源、比克电池、比亚迪、赣锋锂业、盛虹控股集团、中科弘泰、航天锂电、中宏科创、格派新能源、巨湾技研、默迪新能源、埃克森新能源等。
一面是供给端的火热,一面则是需求端的冰冷。开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低迷。尤其是1-2月,国内销量排名前十企业中,仅少数几家企业实现正向增长。而动力电池企业以去库存为主,上游锂电材料价格更是跌跌不休。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约480GWh,而同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上险量)约260.94GWh,即便加上国内实际出货量、出口量、工程机械等细分动力电池装机量,整个行业的库存压力依旧偏高。
为刺激销量增长,新能源领域也掀起了空前的“降价潮”。近期,从多个车企公布的一季度销量成绩单来看,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并未受到燃油车降价潮冲击,销量在3月份已经明显回温。
行业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全年的销量预测也保持乐观,维持在850万-900万辆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短期的市场迷雾也在加深了供给端对于产能过剩的警醒。
过去几年,基于乐观的行业前景,无论是动力电池企业、跨界企业还是车企等,都疯狂加入扩产阵营。根据测算,2025年包括电池厂、整车厂与其他跨界企业对外公布的产能规划已超过国内需求的4倍。
分析认为,未来几年动力电池结构性产能过剩会加剧,行业将进入深度洗牌阶段,产能过剩的时间节点与竞争惨烈程度可能将超乎想象。
从一季度扩产情况来看,以下几大行业特征及市场信号尤为值得关注:
一是,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成为扩产主力。
扩产主体上,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瑞浦兰钧、兰钧新能源等在资金投入、产能规模、产品技术路线延拓等均有亮眼表现。
由此验证,经历多年沉淀与发展,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在市场定位、客户绑定、产品技术路线等各个维度上,已经逐渐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这也成为其加速产能扩张背后的底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产能是衡量一个动力电池企业生产实力的标准之一。动力电池扩产不仅是简单的资本投入,还需要在管理、制造、品控、研发等方面不断精进,才能保证市场竞争力。
二是,产能扩张向储能市场转移。
在一季度开工及签约的24起项目中,12起项目明确涵盖储能电池扩产,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赣锋锂业、埃克森新能源、盛虹控股集团、中科弘泰、中宏科创、格派新能源、巨湾技研等项目都包括储能电芯扩产。
市场方面,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主要得益于国内外电力储能、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电池需求量快速攀升。
不过,由于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暴跌,下游储能业主已经持观望态度甚至出现毁单现象,随着上游锂电材料继续降低,驱动电芯价格下降,低端产能密集投产,行业也或迎来更加激烈的价格战。
三是,大圆柱、半固态电池加速释放。
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新电池的量产也在提速。其中,孚能科技SPS电芯采用的是半固态电解质,赣锋两大扩产项目中均提及半固态及固态电芯。
在大圆柱电池方面,包括亿纬锂能、比克电池、国轩高科、埃克森新能源扩产均以大圆柱为主,备受关注的大圆柱电池也将迎来量产元年。
四是,跨界入局风险增大。
当前,动力电池的供需格局已经发生扭转,产业价值链话语权正在快速下移,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不具备技术、品质、规模、市场、资本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快速走向淘汰边缘。
审核编辑:刘清
-
锂电池
+关注
关注
260文章
8106浏览量
170065 -
动力电池
+关注
关注
113文章
4534浏览量
77642 -
新能源汽车
+关注
关注
141文章
10531浏览量
99463 -
储能电池
+关注
关注
1文章
479浏览量
18217
原文标题:Q1动力+储能投扩产超2000亿
文章出处:【微信号:weixin-gg-lb,微信公众号:高工锂电】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