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颗粒污染是许多行业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精密的光学表面需要尽可能地不含污染颗粒。半导体制造对其清洗过程(晶片清洗)提出了最严格的要求。在加工过程中由化学反应引入的颗粒,或通过人工或自动晶圆处理沉积的颗粒,随后可以屏蔽光刻复制,导致氧化引起的堆积故障,并导致短路和开路。在制造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的过程中,也必须控制薄膜和离子污染。
在典型的超声波频率(40-100 kHz,用于其他行业中较不关键的部件)下清洗在半导体制造中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相关的空化内爆会造成表面损伤。然而,英思特半导体公司研究发现0.8至0.9 MHz范围内的声波清洗(称为“大电子”清洗)可以有效去除表面污染物而不会造成损害。英思特得出的结论是,在超电子频率下,波道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形成空腔和内爆发生。
实验与讨论
在40~862 kHz的多个频率下测量了颗粒去除效率。在沉积前,使用SC1(1氢氧化铵:1过氧化氢:5水)浴清洗晶片,并使用PMS激光表面扫描仪(0.1µm分辨率)进行扫描,以建立背景粒子计数。在声波清洗前后的粒子数中,从晶片上的粒子总数中减去这个未知来源的粒子数。用0.1µm过滤空气的喷雾器雾化,并沉积在晶片上。每个晶圆片上大约沉积了150到300个颗粒,导致预清洗前的颗粒计数相对较低(1.1-2.4个颗粒/cm2)
图1:在862 kHz和150 W的去离子水中,PSL球的去除效率随辐照时间的变化图1、2和3分别显示了PSL、二氧化硅和氮化硅颗粒在去离子水中去除效率的。数据采集于862 kHz,对传感器的功率为150 W。结果表明,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去除效率都随着粒径的增加而提高。此外,虽然对二氧化硅和PSL的去除效率相当,但对氮化硅颗粒的去除效率明显较低。
图2:在862 kHz和150 W的去离子水中,二氧化硅球的去除效率随辐照时间的变化图3:在862 kHz和150 W的去离子水中,氮化硅颗粒的去除效率随辐照时间的变化
结论
硅片清洗已经是半导体制造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随着电路尺寸的减小,它也越来越重要。虽然非常有前途,但声波清洗过程在传统上还没有被很好地理解。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验来阐明表面粒子的基本原理。英思特目前的研究在声波清洗中进一步优化了操作参数。此外,由于SC1溶液的小规模蚀刻行为,硅晶片表面的微裂化是目前关注的一个领域,因为它对随后沉积的薄膜有有害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清洁,同时最小化粗化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江苏英思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湿法制程设备,晶圆清洁设备,RCA清洗机,KOH腐殖清洗机等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维护。
审核编辑黄宇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6936浏览量
215106 -
超声波
+关注
关注
63文章
2984浏览量
138170 -
超电子
+关注
关注
0文章
2浏览量
530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