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国际上第3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双频降水雷达与被动微波、光学遥感相结合的探测技术,在轨可填补我国中低纬度降水三维立体层析探测数据空白,效能发挥潜力巨大。
主动微波载荷配置了降水测量雷达,将在国内首次实现降水三维结构精确测量,最小可检测降水强度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动微波载荷配置了降水探测型微波成像仪,将在国内首次实现9频点26通道一体化集成,增强了弱降水探测能力,可实现不同等级、不同形态降水的高精度观测。
先进的技术指标往往意味着需要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风云三号G星研制之初遇到的“拦路虎”便是主被动微波载荷同平台的电磁兼容问题。
主、被动载荷共平台一发一收难兼容
风云三号G星对在轨的定量化探测要求较高,主、被动微波仪器在轨联合探测,电磁环境复杂,这就给卫星研制团队出了一个大难题。
两台主载荷的发射与接收频段十分接近,降水测量雷达发射功率高达1000W、微波成像仪接收灵敏度又优于-130dBm。一个像拿着高音喇叭对外广播,一个像拿着听诊器细辨微弱的声响,这两个“冤家”风云际会,一发一收、水火不容,大功率发射和高灵敏接收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Ku、Ka频段保护带宽较小,工作频段距离较近,电磁兼容设计与处理难度大,一旦处理不好,轻则探测数据无效,重则导致仪器损坏。
扼住电磁干扰源头精细管控研制过程
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五〇九所研制团队在卫星设计之初便直面该问题,坚定“控源头、断传导、阻辐射、严滤波”的指导思想。
01扼住电磁干扰的“万恶之源”
从源头精细频谱分配,重拳出击,扼住问题关键。在任务书下发前,总体设计师便提前开展技术调研,做了大量仿真分析工作,之后便和载荷研制单位展开思想碰撞和拉锯,最终在系统工程的思想下,顶层约定7个发射波段和20个接收波段的收、发保护带宽,并在不影响整体性能的基础上,对带外抑制提高了指标要求。研制过程精细管控,关键指标严格验收,电磁兼容试验全面摸底,从源头遏制问题的产生。
02切断电磁干扰的“传播之恶”
在所有产品装星之后,团队又从整星系统工程的角度,阻断电磁干扰的传导和辐射传播的路径。布局优化、增加收阻滤波、屏蔽包覆、舱段隔离,多行并举将措施做到极致,切断传播路径。
此外,在研制过程中,团队还开展了多项电磁兼容摸底试验,把准“干扰问题脉搏”,切准“干扰问题病灶”,通过大量验证工作,最终解决了降水测量雷达和微波成像仪这两个“冤家”的在轨电磁兼容问题,为实现在轨的降水主被动联合探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审核编辑 :李倩
-
电磁兼容
+关注
关注
54文章
1848浏览量
97805 -
电磁干扰
+关注
关注
36文章
2288浏览量
105313 -
成像仪
+关注
关注
0文章
82浏览量
15493
原文标题:好消息!风云三号G星攻克遥感仪器电磁兼容难题
文章出处:【微信号:EMC_EMI,微信公众号:电磁兼容EMC】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