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新品
【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3D打印可穿戴汗液传感器,扩展了可穿戴汗液设备的功能】
汗液是一种生物体液,适用于非侵入性的身体化学监测。传统的收集汗液的方法使用吸收垫或微孔管,通过带子或皮带将汗液压在表皮上,以在汗液从皮肤中流出时将其捕获。
这种方法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特殊的操作和昂贵的实验室设备,不适合实时汗液分析,而且容易造成样本污染或丢失。而具有集成微流控结构和传感功能的皮肤接口可穿戴系统为监测自然生理过程产生的信号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2023年5月,南极熊获悉,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学者,利用增材制造技术设计了一类独特的表皮微流体(“epifluidic”)设备。一种称为“sweatainer”的 3D 打印流控平台通过制造具有以前无法实现的复杂架构的流体组件,展示了真正的微流体3D设计空间的潜力。
“汗水”与人们的健康信息重要相关,它可以提供脱水、疲劳、血糖水平甚至囊性纤维化、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的线索。研究人员通过名为“sweatainer”的创新 3D 打印可穿戴汗液传感器,在汗液分析方面取得了巨大飞跃。
研究人员利用增材制造(3D 打印)开发了一种新型可穿戴汗液传感器,扩展了可穿戴汗液设备的功能。
●Sweatainer 是一种小型可穿戴设备,大小类似于儿童贴纸,可以收集和分析汗液,能够进行健康监测。
●Sweattainer 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多次抽取”汗液收集方法,允许收集多个单独的汗液样本,以便直接在设备上或发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受临床采血中使用的真空采血管的启发,这一进步不仅使汗液收集更加高效,而且为家庭检测、储存样本以供未来研究以及与现有健康监测方法相结合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利用打印的传感器进行了实验,突出了这项突破性技术的实际功能。同时,研究人员希望继续推动改领域的创新,以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健康检测!
传感动态
【柯力传感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双方拟斥资3亿元设立合资公司】
继今年3月与深圳市光明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柯力传感(603662)在该区打造智能传感产业集群的规划再获进展。
柯力传感5月7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光明科学城”)签署《合资协议》。双方拟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亿元,其中上市公司认缴出资额为2.7亿元,持股比例为90%;光明科学城认缴出资额为3000万元,持股比例为10%。据披露,合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智能传感产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载体运营,以及园区开发和土建工程建设、专有设施运维管理等。
合资公司将作为柯力集团的研发高地、投资中心和产业集聚地以及光明科学城智能传感产业链运营平台进行规划建设,最终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智能传感产业平台、柯力集团的标志性品牌、光明科发集团产业合作中的拳头项目、光明科学城智能传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一张名片。
公告披露的未来三年业务规划显示,合资公司将在深圳市光明区投资并购传感器产业链优质企业和项目,建设研发中心,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平台和专业园区,引入和打造高端生产线,开展产业链配套建设,设立柯力集团华南区域总部。公司应立足深圳市光明区,聚集智能传感优质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投资和运营,努力通过并表提升财务指标水平,在满足光明区工业用地要求的前提下,力争3年达到在光明区拿地标准,新建智能传感专业园区,打造智能传感产业集群。
企查查显示,光明科学城100%持股股东为深圳市光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是国有独资企业。
而在今年3月,柯力传感就披露与光明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向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聚焦于投资并购传感器产业链优质项目,建设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传感器产业平台。
柯力传感认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传感器产业需求快速增长。深圳作为粤
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雄厚,传感器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作为深圳市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光明区当前着力推进智能传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这将为传感器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柯力传感以深圳、宁波、郑州三大城市为投资战略支点,以“再聚焦、再投资、产业融合”为投资策略,不断进行外延式投并购。公司与光明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管理、人才、技术优势,预计实现2023-2025年合资公司每年对外投资2-3亿元,孵化出2-3家国内市占率前三名的传感器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嫁接柯力传感“第二增长曲线”。
【深圳大学新成果解决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卡脖子”问题】
近日,在第三届全国光子技术论坛上,深圳大学王义平教授团队和深圳市光子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发布了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飞秒激光全自动制备技术、装备及产品。该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中国制造”。
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在油井勘探、航空航天等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此技术可以提高DAS、DTS、OFDR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测量精度、测量距离和空间分辨率等关键指标,是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助推器”。王义平团队历经十余年的刻苦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飞秒激光全自动制备技术。
现场发布的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样品总长10米,每个光纤光栅传感器长度仅为0.5毫米,光栅传感器间距10毫米,共计1000个光纤光栅。该技术及相关产品得到了光纤传感领域学术界及工业界同行的认可和赞扬。
王义平团队研发的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飞秒激光全自动制备技术,在单芯光纤和多芯光纤中,实现了公里级、卷对卷大规模串联/并联集成光纤光栅传感器(含弱反射点传感器)阵列的高效率全自动制备。该技术具有带涂覆层直写、无须载氢、无须二次涂覆等优点,实现了光纤移动、夹持等光栅制备过程的全自动程序控制。制备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保留了光纤原有的机械强度,并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特性和长期稳定性。
飞秒激光全自动制备的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最小栅长小于0.5毫米,最小栅距小于1毫米,最小反射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光栅波长、光栅反射率等参数,均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定制。
据了解,王义平团队与深圳市光子传感技术有限公司长期在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飞秒激光全自动制备技术方面,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双方共同研发和生产的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产品,已经实现批量供货,并销往国内多家大型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该技术成功服务于核反应堆、海洋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有助于推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更广泛、更高水平的产业化应用。
【交通运输部:《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校准规范《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校准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时间截止到2023年5月31日(lu. peng@rioh.cn)。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公路基础设施安全服役性能是针对结构的整体性能,其响应的感知应聚焦于整体结构物。但是,目前公路基础设施的传感系统多为基于“点式”测量的传感系统,所涉及到的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应变计等都是“点式”的传感器,只能得到结构物结构上某一点位的状态情况,无法反映结构的整体状况。为全面获取结构状态,只能通过增加布设测点进行,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给数据的传输、同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由于位置空间的原因,众多的“点式”传感器无法有效的布设。
光纤光栅传感器由于其精度高、测量采样频率高,非常适合于公路基础设施的长距离动态测试,近年来,作为“线状”变形测试传感器,长距离分布式监测的光纤传感技术开始应用于公路基础设施,例如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分析(BOTDR/A)技术的分布式传感体系等,可以满足结构应变、温度等监测指标的空间分辨率/监测布点密度需求。
但是由于我国针对传感型光源的生产能力较弱,而公路基础设施监测系统面临着长寿命、长距离、多参量的要求,业界正向着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校准装置与校准规范标准化方面努力。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光纤监测系统的某项监测参量数据校准或者光纤成缆工艺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校准或者修正方法。但是,业界目前尚无系统化、规范化的量值溯源体系。
通过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完全掌握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应变、应力、温度敏感度建模及校准方法,完全掌握可工程化推广的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校准装置与面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现场校准的模拟试验装置的全部技术,将有助于形成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测试、校准、分析等科技服务能力、产品化和装备化的应用研发能力,推动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统一化、标准化以及应用的规范化。
本项目有助于突破国内在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工程化检测校准方面的技术瓶颈,降低我国对国外技术依赖的风险,同时经济可行性良好,规范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工程化应用技术体系,支撑“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和“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两项重点专项行动。提高国内公路基础设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行业总体竞争力。
【意法半导体 2023 年第一季度营收 42.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8%】
5 月 7 日消息,欧洲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导体近日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意法半导体今年第一季度营收 42.5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 19.8%;毛利率 49.7%、营业利润率 28.3%、净利润 10.4 亿美元。在扣除 10.9 亿美元净资本支出后,第一季度自由现金流为 2.06 亿美元。
意法半导体表示,得益于产品组合和价格环境利好,第一季度实际营收比业务前景预测的中位数高出 170 个基点。此外,意法半导体预计第二季度净营收中位数达到 42.8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11.5%,环比提高约 0.8%,毛利率预计为 49.0%,并将力争 2023 年实现 170 亿美元至 178 亿美元的全年营收目标。
从意法半导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处获悉,按产品组部门划分,意法半导体 Q1 各部门业绩如下:
汽车产品和分立器件产品部(ADG):
汽车产品和功率分立器件的销售收入增长;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145.3%,总计 5.774 亿美元。营业利润率 32.0%,去年同期 18.7%。
影像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模拟和 MEMS 产品下降;
营业利润 2.179 亿美元,同比下降 11.6%。营业利润率 20.4%, 去年同期 22.9%。
微控制器和数字 IC 产品部(MDG):
营业利润增长 21.7%,总计 4.947 亿美元。营业利润率 36.2%, 去年同期 33.7%。
三星电子周日(5月7日)透露,会长李在镕近期访问美国期间,会见了多家全球制药企业的负责人,希望为公司寻找半导体业务以外的新增长动力。
据三星电子最近公布的财报,公司第一季度半导体业务出现14年来首次亏损。
访问期间,李在镕与五家制药公司CEO进行了会面,包括强生集团的Joaquin Duato、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Giovanni Caforio、生物医疗风投机构Flagship Pioneering的Noubar Afeyan、医药巨头渤健公司(Biogen)的Chris Viehbacher、以及制药公司Organon & Co的Kevin Ali。
三星在一份新闻稿中写道,一系列会议旨在进一步发展三星公司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全球合作,目标是将其培养成除半导体业务以外的另一主力业务。
三星没有就会议的细节做出进一步阐明,但其表示,他们就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培育新业务达成了共识。
此外,李在镕还见了三星美国分公司的员工。他呼吁分公司的员工在生物技术领域延续半导体行业的“成功DNA”,李在镕指出,“起点并不重要,决定成败的是大胆和持续的挑战。”
早有布局
为了给公司谋求新的增长引擎,三星早已将目光锁定在了生物制药领域。
三星集团在2011年成立了子公司三星生物制剂有限公司(Samsung Biologics Co.),随后2012年,三星生物制剂公司与美国制药公司渤健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Samsung Bioepis,主要专注于免疫、肿瘤、眼科等临床领域的生物仿制疗法。
2022年,三星生物制剂公司与渤健公司达成协议,以24亿美元收购了Biogen在其Samsung Bioepis合资企业中的全部的49.9%股份,完全收购三星Bioepis作为其全资子公司。
此外,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三星生物制剂公司2021年与辉瑞和莫德纳签订了规模最大的新冠疫苗代工合同,使这家韩国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合同开发制造企业。
审核编辑黄宇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50文章
51071浏览量
753339 -
3D打印
+关注
关注
26文章
3549浏览量
10905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