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安科瑞:何鹏飞
ARTU单元是一种远端测控装置,负责对现场工业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分为开关量信号采集和继电器输出,用于执行系统的遥控操作。广泛应用于智能配电、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是远程自动化应用领域的最佳解决方案。
功能:
ARTU遥信遥控单元,负责对现场工业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分为开关量信号采集和继电器输出,用于执行系统的遥控操作。
应用范围:
智能配电、工业自动化领域。
订货范例:
具体型号:ARTU-K32
技术要求:32路无源干接点接入


审核编辑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智能配电
+关注
关注
0文章
107浏览量
10045 -
ARTU
+关注
关注
0文章
3浏览量
632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国测海遥:深耕遥感监测数据服务平台领域,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测海遥的客户遍布国土资源、农业、环保、海洋、公安、应急管理、城市管理、金融保险等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国测海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化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未来,国测海遥

一摇、二遥型配网自动化终端原理和功能介绍
一摇二遥型配网自动化终端是配套电缆型故障指示器使用的。通信终端能够与指示器通过光纤通信,接收指示器传输的遥信(故障信息)、遥测(负荷电流)信息进行分析、编译;可以实时监测24路开关节点状态,并生成相应的遥信变位信息及SOE信息;

安科瑞ARTU-K32遥测遥信单元 32路开关状态采集装置2路485通讯
1 概述 ARTU四遥单元是一种远端测控装置,负责对现场信号、工业设备的监测和控制。作为高性能配电智能化元件,广泛应用于智能配电、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是远程自动化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产品包括

安科瑞ARTU100-K16/CE多回路开关控制装置 16路DI,CE认证
安科瑞 程瑜 187 0211 2087 1 概 述 ARTU系列远程终端单元是高性能配电智能化元件,应用于智能配电、工业自动化等领域。ARTU100

安科瑞ARTU/K8 8开关量信号采集装置单元
安科瑞 程瑜 187 0211 2087 1 产品简介 功能: ARTU遥信遥控单元,负责对现场工业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分为开关量信号采集和继电器输出,用于执行系统的遥控操作。安科瑞AR

FC3215AN系列32.768kHz晶体单元室温下ESR仅有35kΩ
EPSON推出一款低ESR的32.768kHz晶振单元FC3215AN系列。FC3215AN系列晶体单元采用了3.2x1.5mm的小巧封装,最大厚度仅为0.9mm,可以轻松集成到各种紧
发表于 12-10 14:47
•0次下载
骁遥增混电池引领的四大产业变化
随着年末的临近,宁德时代针对增混汽车市场推出了其今年的第二个电池品牌——“骁遥”。与先前注重快充技术的麒麟、神行系列不同,天行与骁遥的命名依据是动力电池的不同使用场景,这反映了宁德时代对新能源车
宁德时代发布骁遥超级增混电池
10月24日讯,宁德时代今日隆重推出了针对增程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设计的“骁遥超级增·混电池”。这款电池不仅拥有超过40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还配备了4C倍率超快充技术。
遥信单元32路开关量SOE事件记录 安科瑞ARTU-K32
ARTU遥信单元是专为智能配电、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开发的开关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开关量信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经由通讯实现和上位机监控系统的数据交换。

安科瑞ARTU系列远程终端单元安装使用说明书 V1.3
ARTU系列远程终端单元是高性能配电智能化元件,应用于智能配电、工业自动化等领域。ARTU100系列远程终端
发表于 07-08 14:29
•0次下载
安科瑞ARTU100系列储能柜内开关量状态采集装置 无线通讯
安科瑞任心怡 ARTU100系列远程终端单元提供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模拟量输入、模拟量输出,能够将采集到的信号通过RS485串口、 RJ45以太网接口、2G、Lora、4G无线通讯将数据传输至后台。 审核编辑 黄宇

惯性测量单元M-G370系列广泛用于工业系统各个领域
爱普生现已推出型号为M-G370系列的高稳定性、高精度及极小尺寸封装的惯性测量单元(IMU),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系统的各个领域。 为了节省PCB的面积和产品空间,M-G370系列性测量单元
发表于 05-28 11:12
•0次下载
航天宏图与云遥宇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促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发展
今日,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与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遥宇航”)在航天宏图总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在气象卫星数据服务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