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打卡智能中国(五):博士都去哪儿了?

脑极体 来源:脑极体 作者:脑极体 2023-05-22 19:19 次阅读

《打卡智能中国》系列更新了几期,有读者表示,很爱看这类接地气的真实故事,也有读者反映,不是电工,就是文员、农民、治沙人,人工智能不是高精尖学科吗?那些学历很高的博士都去哪儿了?

答案是:他们在地里,厂里,矿里呢。

中科院的林博士,我见过他两次。

第一次是2020年,某AI精英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当时,林博士对AI的了解,还停留在“深度学习的皮毛”,他调用平台的机器视觉模型,开发了一个识别动物的模型,他说:“可以识别的种类还比较少,我来也想看看其他学员都用AI做些什么工作,跟大家多学习。”林博士那次介绍这个AI产品时,还有些没底气。

第二次是2022年,在一个普通的会议室采访间,林博士的言谈内容,变得自如和丰富了很多。

“之前的那个生物识别应用,这几年已经多出了好多个模型,扩展到了哺乳动物、两栖爬行、昆虫科一级、蝴蝶种一级的识别,”他说,“我们还用AI做了别的事,一个是野外生物的图像采集和自动化识别,一个是通过声纹识别来进行野外动物保护,目前设备已经弄好了。我们还支撑别的企业去做AI商业化应用,比如农业病虫害的识别”。

两年时间,林博士从AI新手成长为AI熟手,也从一个坐在电脑前搞研究的学者,多了很多上深林、下农田的经验。他眼中的AI,倒映着智能中国的上限与纵深。

今天的故事,是科研领域的博士,怎么从零开始用AI、做AI。

研究所里的AI,有什么不一样?

科研领域的智能化,与工农商等行业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在于:1.缺人;2.缺数;3.缺场景。

科研领域汇聚了大量高学历人才,但依然缺少能将AI与细分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就拿林博士来说,他本身是信息学专业的,因为生物研究要用到计算机分析等信息技术,才加入了中科院下属的动物研究所,对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声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他也要从头学起,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

此外,研究型机构大多有一定的数据积累,但也分领域、分专业甚至分物种。比如林博士想做的物种识别、鸟类声纹识别等AI应用,很多珍稀动物,别说语音资料,连野外活动的图像,数据库里一共都没几张,而缺少充足的数据,AI很难发挥作用。

还有,科学研究的哪些课题、方向能用到AI,这也是一个需要科学家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摸索的东西。林博士提到,很多科学研究中已经有很成熟的计算工具了,要用到AI肯定是要从一线科研人员开始推动,这就需要自己有一定的想法,他说:“所以我听说有这个深度学习人才培训,就带着我的课题主动来报名了,希望能顺利毕业。”

当然,AI+科研也有其特别的地方。

比如,特别没钱途。

第一次见面,我好奇地问,“当下AI跟生物的碰撞多不多?”林博士笑言:

“AI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很快,但在生物识别方面就没有那么好,可能跟动物保护这种基础性研究的商业价值不大有关系,投入上有一定的滞后性。”

玩笑归玩笑,AI与科研的结合也特别重要。

林博士的经历证明,基础研究领域的AI创新一旦成长起来,可以带来产学研用的一系列联动效应。

2020年,林博士刚刚做出了一款识别动植物的科普类App,集成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他们单位的动植物百科资料,方便一些动物爱好者、野外观测调查员以及小学生和家长们使用。

中国领土广阔,专家考察有一定的时间线,比如每五年一次,很可能就会错失某些物种的观察机会,导致采样到的数据是有偏差的。而且生物领域的分类学家、人才也处于萎缩状态,越来越少人愿意从事这样艰苦的野外工作,所以全靠研究者和野外工作者去采集和分类,是非常不现实的。

通过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聚集起更多数据合作伙伴,发动机构乃至广大用户一起参与进来,对于生物保护和研究的开展很有帮助。

而这样一个纯公益的工作,随后也凝聚起了很多研究机构、公益组织以及企业/产业界的关注。

林博士告诉我,开发完那个App之后,很多类似的国际动物保护机构跟他们建立了很好的联系,他们输出技术,而对方将获取的生物数据资料反馈给他们,让他们获得了几十万的影像数据,其中很多都是新增的观测点位,相当于给国家节省了好多科研经费。

可持续的数据获取机制,对于后续科研任务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吸引到了一些商业化项目方,前来寻求合作。

比如有企业知道他们有这个技术,找到他们想开发一种害虫识别的系统,恰好林博士所在的单位本身也承担着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做好粮食安全保障的职能。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搭建病虫害的数据库,进行识别算法的开发。

相比跟经济价值更近的工农商业,科研领域的智能化看起来好像没那么紧迫,却有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一家企业,而可能是一个行业(比如上文提到的农业)、一个群体(比如科普教育)乃至一个国家(比如学科人才建设)。

从象牙塔到农田:一个博士的脚步

此前报道中的电力工人、水厂员工都是AI应用末端环节的一份子。

而借助林博士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AI能力是如何诞生的又如何抵达应用末端。

第一步:从零做数据。

接收到企业提出的识别病虫害的需求之后,林博士发现,数据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生物学的角度,害虫也有很多种,一种害虫的发育过程中还有很多种形态,从虫卵、弱虫、幼虫、成虫的发育状态都不同,在图像分类过程中就属于不同类别,如果是外行人来做,根本做不明白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数据库。

所以林博士和团队,必须从电脑桌前走到地里,去实地采集不同阶段的图像,确定病虫害不同发育阶段的形状特征,为后续模型的精准识别打下基础。

第二步:跟农业专家深入交流。

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可能并不相同,里面涉及到很多非常专业的知识点,比如北京郊区的番茄有哪些常见的病虫害?发现害虫后会对接怎样的防治措施?提供什么药物?这都要深入到大棚里,跟当地的植保专家以及长期从事一线生产的农民们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后期打造的AI系统,能够提供从病虫害识别到防治指导的全套工作。

第三步:模型开发与调优迭代。

林博士和同事们基本都是信息学专业,并不是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出身,而农业项目的模型迭代又很快,一批图像采集完了之后,马上就要迭代一批模型,为了精准识别不同作物,还要开发不同的模型,这样模型很多,开发和迭代工作量很大。

林博士表示,科研工作中可能很看重AI开发框架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先进性等,比如为了发paper便于同行复现,大家更倾向于使用TensorFlow、PyTorch这样的海外平台,而真正在开发产业用模型时,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易用性,以及面向应用的工业化能力是不是很简单易用,有没有已经训练好的性能不错的模型。

因为底层的技术手段、理论方法,国内外开发平台都是一样的,也都是开源的,没什么区别,但容不容易训练,容不容易部署,能不能工业性地批量生产(模型),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产业智能化很重要。

目前,由林博士及团队支持的该农业病虫害应用已经在北京落地了,这也是北方地区第一款病虫害识别的App。

为什么做这个项目?林博士及团队的出发点和商业公司的想法就不太一样——一方面是企业/农户有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新农人。

“现在大量的新型农业生产者,比如年轻一代,”林博士提到,“他们没有熟练的生产经验,也不依赖上一辈传授的经验,而是更依赖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这时候我们给他提供一个工具——AI识别,慢慢地他们也会成长为有经验的生产者。”

以往《打卡智能中国》的主角,电力工人放飞的无人机,水厂员工日常使用的智慧系统,这些AI工具背后就是无数个林博士。

学员?导师?研究员?开发者?一个AI人的身份转换

第一次见到林博士,他还是一个带着课题等待被评判的“AI新手学员”。

第二次见到他,已经是国内某AI开源社区的技术专家了。

林博士平时还会承担一些新手指导、开发经验分享等任务,把自己的数据和模型开源放到平台上,让开发者和学生用户有实践和练手的机会。

培养多一点AI人才,这种“利他”的思维,好像就刻在这位学者的脑子里,不用犹豫和思索,自然而然地就去做了。

AI人才需求量大、缺口大,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也成为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限制。

AI人才的培养难,一是因为技术新,相较于理数生化等传统学科,以及计算机这样的成熟学科来说,AI本身是一门新兴技术,还在不断更新迭代,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二是交叉性强,AI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要求跟产业紧密结合、实践落地,仅靠学校教育是无法满足AI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人工智能行业要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连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

在AI生态里,“产学研用”是分层的,每一层都承担着各自主要的创新任务,但分层不代表割裂,各层还要紧密联动,拧成一个创新链条。

“林博士们”就成了那个游走在各层的关键角色:

在产业中,他们是AI创新的开发者;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他们是那个给学弟、学妹指导的前辈;

在研究中,他们是将AI技术与科学探索相结合的先行者;

在应用环节,他们会主动去贴近一线使用者,让AI工具能变得更好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就是今天的AI学人,既有身处象牙塔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又有身先士卒深入产业的行动能力。

有一个工业大学的老师曾告诉我,要把AI研究做到工厂里,这和林博士把AI做进农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学者拥抱AI的经历,让我深切的感受到:AI既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个专业。AI将更多专家和学者拉进AI的世界,“产学研用”的闭环加速转动,才能持续打开AI的上限和想象空间。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多元人才的合力,才能托举起智能中国。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I
    AI
    +关注

    关注

    87

    文章

    29892

    浏览量

    268180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

    文章

    46711

    浏览量

    237232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星纪魅族携手博士眼镜,共拓XR智能眼镜新蓝海

    近日,科技巨头星纪魅族与眼镜行业佼佼者博士眼镜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深度聚焦智能眼镜领域,携手推进星纪魅族XR品牌及其智能眼镜产品的市场拓展与销售。此次强强联合,旨在通过双方的资源优势与创新能力,让XR
    的头像 发表于 09-11 16:42 394次阅读

    中国移动揭晓关于人工智能生态发展的个100计划

    2024年7月6日午后,于全球瞩目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4)盛会上,中国移动成功举办了以“AI赋能,共创未来新视界”为核心议题的生态论坛,并盛大揭晓其人工智能
    的头像 发表于 07-08 16:56 1230次阅读

    个女博士:AI技术赋能零售业个性化推荐与库存管理

    智能推荐系统到库存管理的精准化,再到客户行为分析的深入洞察,个女博士观察到AI技术正逐步渗透到零售业的各个环节,为传统商业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电商与实体店协同发展,共同开创零售新篇章。 在零售
    的头像 发表于 07-08 09:38 775次阅读

    打卡智能家居之旅(2):设备接入HomeAssistant的方法

    上次我们在安装HomeAssistant的时候(打卡智能家居学习之旅(1):了解HomeAssistant),顺便把MQTT 集成安装好了。 为什么要装MQTT 集成呢?Wi-Fi 设备
    的头像 发表于 06-07 09:36 1250次阅读
    <b class='flag-5'>打卡</b><b class='flag-5'>智能</b>家居之旅(2):设备接入HomeAssistant的方法

    普通测径仪和智能测径仪的大区别

    大区别。 一、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差异 普通测径仪通常采用机械或光学原理进行测量,其测量精度受到机械结构、光学元件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其精度和稳定性相对有限。而智能测径仪则采用更先进的激光扫描
    发表于 05-29 17:33

    官宣!李晓球博士担任博格华纳新任中国区总裁

    李晓球博士(Shawn Li)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担任博格华纳中国区总裁,接替即将退休的现任博格华纳中国区总裁谈跃生(Tom Tan)。
    的头像 发表于 05-19 14:11 536次阅读
    官宣!李晓球<b class='flag-5'>博士</b>担任博格华纳新任<b class='flag-5'>中国</b>区总裁

    深化产学研融合,云知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启动会成功举办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近日,云知声正式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的头像 发表于 05-19 10:08 395次阅读

    HarmonyOS开发案例:【生活健康app之实现打卡功能】(2)

    首页会展示当前用户已经开启的任务列表,每条任务会显示对应的任务名称以及任务目标、当前任务完成情况。用户只可对当天任务进行打卡操作,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任务列表中相应的任务进行点击打卡。如果任务列表中的每个任务都在当天完成则为连续打卡
    的头像 发表于 05-10 15:29 589次阅读
    HarmonyOS开发案例:【生活健康app之实现<b class='flag-5'>打卡</b>功能】(2)

    云天励飞荣誉入选“2024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

    4月28日,“2024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评选”结果正式发布,云天励飞荣誉入选。同时,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博士还入选“人工智能影响力人物”。
    的头像 发表于 04-29 14:17 417次阅读
    云天励飞荣誉入选“2024福布斯<b class='flag-5'>中国人工智能</b>科技企业”

    2024成都建博会:家居行业如何用好AI?智哪儿展位人气火爆!

    4月16日至18日,2024中国(成都)建筑及装饰材料博览会(简称:2024中国成都建博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盛大召开。「智哪儿」携手2024中国
    的头像 发表于 04-18 17:59 266次阅读
    2024成都建博会:家居行业如何用好AI?智<b class='flag-5'>哪儿</b>展位人气火爆!

    星纪魅族集团:MYVU AR智能眼镜入驻博士眼镜全国线下门店

    随着MYVU AR智能眼镜进入博士眼镜全国线下门店,星纪魅族集团将利用博士眼镜广泛的门店网络和专业的配镜服务,进一步拓宽MYVU AR智能眼镜的销售渠道。
    的头像 发表于 04-12 15:44 598次阅读

    专访通快Philipp博士:激光行业的“Sora”时刻正在来临

    、业务挑战日趋多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知名的机床与激光技术提供商——德国通快集团(TRUMPF),在此次展会上展出了一系列激光光源、光学器件、传感器和软件方面的创新技术成果。 通快中国行业与研发负责人Philipp von Witzendorff博士 3月20日,维科网·激光
    的头像 发表于 04-01 16:05 2303次阅读
    专访通快Philipp<b class='flag-5'>博士</b>:激光行业的“Sora”时刻正在来临

    智能制造的个特点是什么?

    智能制造的个特点,如同颗璀璨的繁星,引领着制造业迈向全新的高度。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已经站在风口的浪尖,成为全球政策的“新宠”和未来工业变革的主流趋势。
    的头像 发表于 02-23 10:43 987次阅读
    <b class='flag-5'>智能</b>制造的<b class='flag-5'>五</b>个特点是什么?

    打卡智能中国(七):AI的小城故事

    在小城市做AI,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
    的头像 发表于 12-19 10:54 792次阅读
    <b class='flag-5'>打卡</b><b class='flag-5'>智能</b><b class='flag-5'>中国</b>(七):AI的小城故事

    喜报!美格智能连续年荣获物联网100强企业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互联网周刊》联合eNet研究院发布“2023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美格智能凭借在技术创新、市场表现、综合实力等多方面的健稳表现连续年入
    的头像 发表于 11-24 17:47 492次阅读
    喜报!美格<b class='flag-5'>智能</b>连续<b class='flag-5'>五</b>年荣获物联网100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