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立法将进入新阶段。
人工智能立法提速
实际上,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的立法早已起步,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关领域的管理规定也先后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分别从算法治理、深度合成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不同层面,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规范和发展。
各地也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如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就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被看作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该条例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机制,防范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可能出现的伦理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
尤其是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快速发展,其背后暗藏的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法律风险和伦理问题等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无禁止即可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新事物,且当前客观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所以我国秉持的是先立法规范再发展的推进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社会整体来看是风险最小的,能够减少人工智能带来的负外部性。”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社会数字化水平的升级,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凸显,人工智能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工业、医疗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行业领域提供更为精准、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成为大模型厂商未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日前,新华社研究院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体验报告(2023)指出。
ChatGPT的出现掀起了又一波人工智能发展热潮,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正逐步进入效率化生产阶段。头豹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概览》指出,人工智能行业现处于核心硬件发展阶段,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企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以框架搭建和应用解决方案为主,在打造高质量产品和降低成本方面持续创新。
政策推动产业布局提速
“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近日,多地出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加速比拼。
北京市提出,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深圳市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各领域高水平应用,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上海市提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等引导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推动“补需方”改革,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租用等方式使用民间投资的数据存储和算力资源。
“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盘和林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为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串联性,带动面比较大,和产业的契合度更高。数字经济的一些细分领域需要产业集群,往往不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城市能够做到的,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匹配产业资源,比如说京津冀、长三角甚至是粤港澳大湾区。所以要加强顶层设计,让各个城市协同发展,不搞同质化竞争,形成发展合力。
研究机构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制造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AI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增长潜力巨大。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布局,更离不开产业链各方的合作,对此,各大厂商应投入更多资源,头部企业要持续发力自研大模型,而专注于解决方案的行业厂商可以考虑通过深耕行业来彰显特色。
“从长期来看,不必追求全产业链的控制,而是要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盘和林表示,在核心技术领域寻求突破,防止出现假突破、真抄袭,政府投入并出台扶持政策,企业发挥好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化能力,这样整个产业的发展才会更加成熟。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183浏览量
238266 -
ChatGPT
+关注
关注
29文章
1558浏览量
7596
原文标题:人工智能立法加快 产业布局提速
文章出处:【微信号:CMCA-ORG,微信公众号: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