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的诞生,拉开了信息战序幕
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1886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验证了电磁波的发生接收和散射。电磁理论的建立和电磁波实验的突破,为雷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03年-1904年,斯琴·赫尔斯麦耶发明电动镜,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装置,研制出了原始的船用防撞雷达。20世纪30年代,用来探测飞机和舰船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被研究成功,多种实战军用雷达问世,英国的“本土链”防空雷达,是第一个用于实战的雷达,而美国的“SCR-268"防空火控雷达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实用的火控雷达。
雷达的出现及应用改变了世界军事史和人类科技发展史。在二战后,雷达开始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功能也由单一的预警功能演变成多任务、多功能雷达系统,随着微波、计算机、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物联网时代,雷达开始“走心”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全称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即: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最重要任务就是检测与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位探测。我们通常所说的雷达其实是一个统称,按照波段来分,有短波雷达、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微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
我们都知道,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程度越低,探测越精准,因此毫米波雷达在感知物体的灵敏度,提供物体距离、速度和角度信息等表现上非常的牛气,而且不受雨、雾、灰尘和雪等影响,能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面对塑料、墙板和衣服等非导体材料,也能够高效率穿透。所以在物联网时代,毫米波雷达正式“出圈”,人体感知、跌倒报警、体征监测、自动开关、手势控制等等,让生活变得又智能又便捷。
打造智能居住环境
TRMK211有点意思
全耀TTCsensor的TRMK211毫米波雷达是一款通过发射和接收24GHz毫米波来感应目标距离的传感器模块,可以实时准确输出探测目标的距离能量等信息数据。模块可以识别3m范围内“动”、“静”目标。
尺寸:3*2.5cm
频率:24~24.25GHz
功耗:5V/50mA
3dB方向角:水平-15°~+13°/垂直-35°~+33°
最大人体探测距离:3m
探测精度:5cm
输出格式:3.3V高电平或串口输出
检测方式:FMCW
应用范围
现有的多数智能设备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或者超声波传感器来实现人体感应监测的,这两项技术的短板在于穿透性有限。红外线设备依赖于玻璃、塑料等透光性的材质作为外壳,超声波设备在使用时更需要规避遮挡物,这些特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相比之下,毫米波设备的灵活性要更好,而且因为限制因素少,在产品设计时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它不必像红外传感器一样有特定的外形设定,也不必像智能摄像头一样安装在视角广阔的地方,甚至可以集成到中央空调、智慧屏等其他设备中,作为一项基础硬件发挥功能。
TRMK211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照明领域表现优异,例如安装在风扇中,毫米波雷达可探测室内是否有人、人数、位置及活动量大小,实现智能化送风。人近风弱,人远风强,人静风舒缓,人动风速劲,无人时则自动停止,达到节能和延长风扇使用寿命的目的。智能空调也是同样的道理,相较于市面上一些采用红外线传感器的空调,毫米波雷达可以穿透空调外壳,提升空调外形的美观性,这无疑是更加完美的选择。
TRMK211让空调更加人性化
安装在照明设备中,人近灯开,人离灯灭,自动调节灯光色彩及明暗,实现智能互动。包括路灯、家用灯具皆可适用。
同时由于毫米波雷达具备穿透性特点,可以十分便捷将雷达装入家电和灯具中使用,与摄像头形成互补联动。
感应式路灯,照亮夜行者的道路
智能家居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高科技体验,毫米波雷达作为与之相关的技术,在升级和迭代上也在加速发展,正在改变着这个时代和万物互联的美好画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和便捷。
-
雷达
+关注
关注
50文章
2889浏览量
117228 -
毫米波
+关注
关注
21文章
1906浏览量
6465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