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自动驾驶的热潮一直高涨不退,自动驾驶行业正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
一直以来,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公司都非常「专一」,在各自战场默默发育壮大,立志于将「无人驾驶带进现实」。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公司都在逐渐扩大自己的边界,开始用自己的L4自动驾驶技术涉猎更多不同场景:Robotaxi、Robobus、无人货运……
如今,行业又迎来了一波新的扩张潮,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车企开始将魔爪伸向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
另一边,随着Momenta、轻舟智航、文远知行等等曾专注于L4 自动驾驶的公司开始做 L2 级别的前装量产,L4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问题再次受到质疑。
01
执着高阶智能驾驶的公司们
1
元戒启行
2021年12月8日,元戎启行发布了面向前装L4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eepRoute-Driver 2.0,搭载5个固态激光雷达,8颗高动态范围摄像头,可适配不同类型传感器和车型。
这么顶的配置,成本不到1万美元。
不过,元戎启行的前装方案激光雷达数量其实可以选装,对应自动驾驶能力自然也有所不同。
说白了就是,元戎启行也可以为主机厂提供高级别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而且相比于5激光雷达方案,这套成本又能低不少。
这还没完,据元戎启行CEO周光透露,在确保系统性能的基础上,与车企大规模合作后,整套自动驾驶系统成本可再降低70%。
2
轻舟智航
5月18日,轻舟智航举办了第一届品牌日。在这次品牌日上轻舟带来了第四代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DBQ V4。同时带来三个不同配置:旗舰版(高配)、加强版(中配)、标配版(标配)。
对于不同配置差异。轻舟智航CEO 于骞这样说道:
「高配版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中低配版可以以一个合理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加顺畅的驾驶体验。」
3
华为
在最开始,华为瞄准的其实也是L4自动驾驶。最知名的应该就是和奥迪的合作。
2018 年 7 月,双方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智能互联汽车;同年 10 月,华为 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上车奥迪 Q7 ;同年12月,奥迪中国研发团队联合华为在北京延崇高速公路一封闭路段进行了L4自动驾驶以及基于C-V2X(基于蜂窝网络的V2X)的车路协同演示,成为首个在国内实际高速公路场景进行相关联合演示的车企。
2019年9月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L4 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DS)亮相,同时华为表示正在和奥迪做联合路测,此次与奥迪的联合路测,测试车队规模将达数十辆,是奥迪目前在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之一。
02
L4量产应用的难点
诚然,L4公司在算法能力、数据闭环能力、系统流畅性和技术架构上限上占据了一些优势,但是也并不是全然没有短板,他们的集成能力和供应链管理相对较弱,不过最突出的短板还是工程能力。
1
何为工程难点
在智能驾驶行业内,大家提到的“工程能力”,具体是指以下三点:
1、满足车规级要求,如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
2、能够满足功耗成本等目标;
3、满足1和2的基础上最优化算法功能和用户体验。
在这方面,不少L4自动驾驶公司是算法优先,追求算法的先进性,靠打榜或者发Paper来证明自己多牛,对算力功耗等考虑的较少;而L2公司则是工程优先,面向量产,要解决的问题也要繁琐得多,如成本、功耗和算力限制等,也有很多安全性、可靠性和流程上的要求。
一位细分赛道自动驾驶公司技术副总裁提到“工程化的理解”时说道,在技术验证阶段,一般会为了达到某些性能指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堆资源,“一颗orin不行上两颗,两颗不行上四颗”,而不用考虑方案的可量产性;但在考虑商业化落地时不能这么干,激光雷达的感知距离就那么长,芯片的算力就那么大,硬件肯定会不停地迭代,但落地预期在那摆着,来不及等新硬件出来,能做的只能是将现有资源的性能“吃干榨净”,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元戎启行周光也承认这一点:“整体来说,L4自动驾驶公司,工程能力会偏弱一些,传统L2起家的公司工程能力会强一些。”
这一点,可以从很多L4自动驾驶工程师的光鲜的职业履历上找到原因,他们普遍名校毕业后,加入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或明星自动驾驶公司,在此之前和车几乎没打过交道。他们自认为是“摘星星的人”,对于工程化的“脏苦累”的活,是有点瞧不上的,也不屑于去做。曾有人向九章智驾吐槽:“很多算法工程师,真的只懂算法,但车是一个工程,是一个产品,毕竟车能上路跑起来,不是只靠算法。”
2
工程能力对L4公司的重要性
一位资深从业者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工程能力的重要性,他说:“纯视觉AEB功能,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是所有ADAS功能里(除城区NOA外)最难实现的。”
“纯视觉AEB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误识别。当前面没有东西而出现‘幽灵刹车’时,用户体验是极差的,甚至会导致被后车追尾。”
“误识别主要因为感知算法不能做到100%准确,为了优化体验,就需要在后面‘打补丁’,加一些判断条件。比如在拐弯或者一些特殊场景下,加一些场景判断,把容易产生误识别的场景识别出来,剔除出去,从而避免误刹车现象。”
工程能力与工程经验是强相关的,一位资深项目管理专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汽车行业,工程能力更多取决于自身过去经验的积累,短时间很难去弥补,只能靠量产项目去堆。”
03
L4“降维”进入L2前装量产成趋势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对 L4 自动驾驶厂商而言,面对资本谨慎,外援不足的现实状况,亟需另谋生路,找到一条能够短期变现的道路——在此背景下,L4 降维进入 L2 前装量产成为趋势。
在 Momenta、轻舟智航走 L2 前装量产路线后,文远知行在 5 月 25 日也官宣与 Tier1 厂商博世进行战略合作,布局L2 至 L3 级别自动驾驶应用。
文远知行与博世的合作被视为降维竞争的开始。1
L4 玩家能做好 L2 前装量产吗
在 L4 厂商降维做 L2 的路线中,既有自主拓展产业链,直接交付方案寻求与车企合作的,也有像文远知行选择与头部 Tier1 厂商合作,仅提供软件开发和技术支持,由 Tier1 厂商进行集成和规模化量产,进而向主机厂销售。
无论哪一种模式,对 L4 厂商来说,降维 L2 并不意味着算法能够直接复用,而是从头再来。
即便是Waymo,同样面对着商业变现的难题
“L4 的算法很难复用到 L2 ”,一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向钛媒体 APP 说道,“仅是在感知层面就完全不同,L4 多采用激光雷达,L2 则是纯视觉或是视觉与激光雷达的结合,不同传感器所采用的算法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即使 L4 厂商积累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但依旧难以复用至 L2,因此需要新增一部分人力物力对不同量产项目进行定制化开发,这也将进一步衍生更多成本支出。
2
谁来买单
随着 L2 辅助驾驶从高速场景走向城区场景,L2 辅助驾驶和 L4 自动驾驶在场景应用上已十分趋同,这给 L4 厂商提供了进场时机,也预示布局 L2 辅助驾驶的主机厂将和降维至 L2 的自动驾驶厂商将在同个竞技场上较量。
当下越来越多主机厂投入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其中既有坚持全栈自研的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也包含长城、吉利、上汽、一汽等传统主机厂,有的甚至在体系外搭建了专门团队,如上汽的零束科技、长城的毫末智行、吉利的亿咖通等。
“不具备自研能力的车企”,一位行业人士说道,“有能力自研的车企都不愿意把灵魂交给供应商,长此以往,主机厂最后会成为代工厂角色。”
L4的理想与L2的现实之间有着商业化这道鸿沟
另外,即使 L4 厂商与主机厂达成合作,关于自动驾驶数据归属权的问题也需要双方博弈。对 L4 厂商来说,无论是安全性验证还是自动驾驶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数据。对车企而言数据同样十分重要;毕竟,自动驾驶竞争的关键在于数据。
主机厂会因为 L4 厂商强大的算法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而选择与其合作,也不排除会因为数据问题而产生忌惮。
随着智能化越来越成为汽车竞争的重要标的,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传统的供给关系,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即使是降维进入,但并不意味着 L4 厂商就能够轻松做到前装量产,其不仅需要补足短板,还要应对来自车企和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
L4 厂商能否在 L2 前装量产的路线上走出一片天地,一些都还没有定论,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04
“自动驾驶理想与难以商业化”的现实矛盾
自动驾驶汽车一直呈现出两条发展路径——一是以 Waymo 为代表的跨越式全自动驾驶路线,即一步到位制造达到 L4或L5 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另一种则是渐进式路线,从 L2 级的辅助驾驶量产开始向 L3、L4、L5 的无人驾驶等级逐步升级,特斯拉、蔚小理等都是这一方向。
尽管两条路线殊途同归,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同的实现路径已将场内玩家进行分流,L4 自动驾驶重技术实现,L2 辅助驾驶重量产应用。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82文章
13596浏览量
16585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