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产品是国内首创自主研发的高质量二维氮化硼纳米片,成功制备了大面积、厚度可控的二维氮化硼散热膜,具有透电磁波、高导热、高柔性、低介电系数、低介电损耗等多种优异特性,解决了当前我国电子封装及热管理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拥有国际先进的热管理TIM解决方案及相关材料生产技术,是国内低维材料技术领域顶尖的创新型高科技产品。
什么是5G?
一
定义
“5G”一词通常用于指代第5代移动网络。5G是继之前的标准(1G、2G、3G、4G 网络)之后的最新全球无线标准,并为数据密集型应用提供更高的带宽。除其他好处外,5G有助于建立一个新的、更强大的网络,该网络能够支持通常被称为 IoT 或“物联网”的设备爆炸式增长的连接——该网络不仅可以连接人们通常使用的端点,还可以连接一系列新设备,包括各种家用物品和机器。
公认的5G优势是:
•具有更高可用性和容量的更可靠的网络
•更高的峰值数据速度(多Gbps)
•超低延迟
与前几代网络不同,5G网络利用在26GHz 至40GHz范围内运行的高频波长(通常称为毫米波)。由于干扰建筑物、树木甚至雨等物体,在这些高频下会遇到传输损耗,因此需要更高功率和更高效的电源。
5G部署最初可能会以增强型移动宽带应用为中心,满足以人为中心的多媒体内容、服务和数据接入需求。增强型移动宽带用例将包括全新的应用领域、性能提升的需求和日益无缝的用户体验,超越现有移动宽带应用所支持的水平。
二
毫米波是关键技术
毫米波通信是未来无线移动通信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已经在大规模天线技术、低比特量化ADC、低复杂度信道估计技术、功放非线性失真等关键技术上有了明显研究进展。但是随着新一代无线通信对无线宽带通信网络提出新的长距离、高移动、更大传输速率的军用、民用特殊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毫米波无线通信的理论研究与系统设计面临重大挑战,开展面向长距离、高移动毫米波无线宽带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已经成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毫米波的优势:毫米波由于其频率高、波长短,具有如下特点:
频谱宽,配合各种多址复用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提升信道容量,适用于高速多媒体传输业务;可靠性高,较高的频率使其受干扰很少,能较好抵抗雨水天气的影响,提供稳定的传输信道;方向性好,毫米波受空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的吸收较大,使得传输波束较窄,增大了窃听难度,适合短距离点对点通信;波长极短,所需的天线尺寸很小,易于在较小的空间内集成大规模天线阵。
毫米波的缺点:毫米波也有一个主要缺点,那就是不容易穿过建筑物或者障碍物,并且可以被叶子和雨水吸收,对材料非常敏感。这也是为什么5G网络将会采用小基站的方式来加强传统的蜂窝塔。
什么是电磁波?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是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振荡粒子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具有波粒二象性,其粒子形态称为光子,电磁波与光子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根据实际研究的不同,其性质所体现出的两个侧面。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为光速。见麦克斯韦方程组。
电磁波伴随的电场方向,磁场方向,传播方向三者互相垂直,因此电磁波是横波。电磁波实际上分为电波和磁波,是二者的总称,但由于电场和磁场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并相互转换,所以通常将二者合称为电磁波,有时可直接简称为电波。
在量子力学角度下,电磁波的能量以一份份的光子呈现,光子本质上来说就是波包,即以局域性能量呈现的波。电磁波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当其能级阶跃迁过辐射临界点,便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此阶段波体为光子,光子属于玻色子。
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可以被人眼所看见,称之为可见光,或简称为光,太阳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可见的辐射形态。电磁波不依靠介质传播。
电磁辐射通常意义上指所有电磁辐射特性的电磁波,非电离辐射是指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而X射线及γ射线通常被认为是放射性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
要特别注意,电磁波并非与传统的机械波一样发生了空间上的震动,而是传播路径上不同点电场与磁场属性的改变。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属于一种波,就像机械波,引力波和物质波(概率波)一样,凡是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释出电磁波,且温度越高,放出的电磁波频率就越高,波长就越短,这种电磁波称之为黑体辐射。正像人们一直生活在空气中而眼睛却看不见空气一样,除光波外,人们也看不见无处不在的其他电磁波。
电磁场包含电场与磁场两个方面,分别用电场强度E(或电位移D)及磁通密度B(或磁场强度H)表示其特性。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这两部分是紧密相依的。时变的电场会引起磁场,时变的磁场也会引起电场。电磁场的场源随时间变化时,其电场与磁场互相激励导致电磁场的运动而形成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等,在自由空间中,为c=299792458m/s≈3×108m/s。电磁波的行进还伴随着功率的输送。
电磁辐射量与温度有关,通常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或粒子都有电磁辐射,温度越高辐射量越大,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但大多不能被肉眼观察到
什么是吸波材料?
定义
所谓吸波材料,指能吸收或者大幅减弱其表面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从而减少电磁波的干扰的一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上,除要求吸波材料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还要求它具有质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
介绍
1.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机场、机航班因电磁波干扰无法起飞而误点;在医院、移动电话常会干扰各种电子诊疗仪器的正常工作。因此,治理电磁污染,寻找一种能抵挡并削弱电磁波辐射的材料——吸波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一大课题。
1.2 电磁辐射通过热效应、非热效应、累积效应对人体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研究证实,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最佳,它具有吸收频段高、吸收率高、匹配厚度薄等特点。将这种材料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可吸收泄露的电磁辐射,能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根据电磁波在介质中从低磁导向高磁导方向传播的规律,利用高磁导率铁氧体引导电磁波,通过共振,大量吸收电磁波的辐射能量,再通过耦合把电磁波的能量转变成热能。
1.3 吸波材料在设计时,要考虑两个问题,1)、电磁波遭遇吸波材料表面时,尽可能完全穿过表面,减少反射;2)、在电磁波进入到吸波材料内部时,要使电磁波的能量尽量损耗掉。
吸波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一
特点
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的一类材料,通过材料各种不同的损耗机制,将入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或其它能量形式,而达到吸收电磁波目的。在工程应用上,除了要求吸波材料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具有很高的吸收率外,还要求具有耐温、耐湿、质量轻、抗腐蚀等性能。吸波材料的吸波效果是由介质内部各种电磁机制来决定,如:电介质的共振吸收、电子扩散、微涡流等等。
•柔软不易碎,轻薄,易于加工切割,使用方便,可安装于狭小空间
•产品需要粘接或压合在金属底板上才能达到良好的吸波效果
•产品可以对应多样化的尺寸和形状
•耐温性高,柔韧性好
•无卤,无铅,满足RoHs指令
产品应用:
•可作为移动设备用柔性电缆的噪音对策。(笔记本电脑,游戏机,手……等)
•降低各种电子设备的辐射噪音。(CPU产生的噪音等)
•降低手机对人体的电磁波辐射(SAR)。
•降低屏蔽框内的内部EMI(共振,串扰)。
•减少低频间的耦合传导辐射干扰、减少低频回波干扰。
二
吸波材料的应用
1、可用在笔记本电脑、手机、通讯机柜等的电子设备腔体内部。
2、可用来降低各种电子设备的辐射和噪音。
3、可减少低频间的偶合传导辐射干扰、减少低频回波干扰
4、可降低屏障框内的内部EMI(共振、串扰)。
5、应用到芯片与散热模块之间。
6、应用之EMI/RFI: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翻译为电磁波干扰。电磁波干扰三要素:干扰源、干扰传播途径以及敏感设备。扰源是指产生电磁干扰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干扰传播途径包括线缆,空间等,敏感设备是指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发射频率干扰(RF Interference):射频是一种高频交流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磁波。射频干扰就是电磁波所带来的干扰。如两个频率相差不多的电磁波会同时被接收机接收造成干扰。在离发出台近的地方会有谐波干扰。干扰其他的接收设备。在相同频率的电磁波可干扰电台。
吸波材料与屏蔽材料的区别
屏蔽材料是能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磁场、电磁波、以控制电场,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的一类材料。具体来说就是用来制造屏蔽体的材料。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起来,防止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吸波材料电磁波进去出不来,但是电磁屏蔽材料不一定是把电磁波反射掉,而是通过无论是吸收还是反射,使电磁波到达屏蔽材料另一面的量减少。可以说吸波材料是为使吸波材料和电磁波源的同侧,尽可能少的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而电磁屏蔽材料是为屏蔽材料与使电磁波源异侧,尽可能少的接收到电磁波的影响。
吸波材料的产品类别
一
电磁波抑制类吸收类
1)电磁片抑制吸波类:
2)抑制吸波导热材料:
二
隔磁、导磁类(高导磁低损耗隔磁片)
三
微波(毫米波)、雷达波吸波类
四
导电橡胶类(全方位导电橡胶)
-
emi
+关注
关注
53文章
3591浏览量
127772 -
5G
+关注
关注
1355文章
48466浏览量
56461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