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蔚来将在不久之后推出手机,会和蔚来电动汽车搭配。
蔚来,也成为吉利之后,又一个传出要造手机的车企。
为什么手机厂商要跨界去造车,车企又要跨界去造手机?
手机,汽车,看起来,它们的差别就像是它们的体型一样。可实际上,他们的距离,已经不遥远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手机和汽车,会走向同一个未来
之前,手机向汽车抛了个媚眼。现在,汽车向手机回了个飞吻。
有人说,在智能时代,汽车,就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外壳。
这句话,用来总结汽车与手机的关系,真的是太形象了。
汽车是手机的外壳,手机是汽车的心脏。
听起来,甚至有种变形金刚般的科幻感。但许多的联动功能,现在已经可以实现了。
比如说,我可以把手机当作一种遥控器,指挥汽车点火。上车之前,我可以提前打开车内的空调。或者,打开音乐,播放视频。汽车越来越像是一台“设备”,而不是一辆交通工具。再比如说,特斯拉,那简直就像是在中控室贴了一台手机。
这些,都不新奇了。汽车和手机,已经有了非常强的交互性。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它会有一张属于自己的sim卡,就像是身份证一样。
也许,它也能有系统性的定位网络,就像是共享单车一样。
也许,它能在发生事故之后,通过数据分析,上传损坏资料,独立完成车辆定损的工作。
太好玩了,真的就像是一台大型设备一样。
可是,要怎么做到呢?
像造手机一样造汽车,让汽车和手机一样,去中心化。
一开始,手机也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移动的通讯工具。从手提电话,到功能机,再到智能手机,一步步地演化发展。随着网络生态的逐步搭建,手机成为了一种载体,一种像器官一样的载体。买一部手机,不再是为了拨打电话号码,而是为了使用APP。这就是手机的去中心化。
想象一下,如果在某个工作日,我不小心摔坏了手机,那我很有可能,要因为我心爱的手机,请一个假。对了,我还得想想,没有手机,我得怎么请假?
那汽车呢?汽车也能做到吗?
能啊,让手机成为数据的纽带,把汽车做成终端。汽车的空间更大,所拥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旦网络生态搭建完成,汽车也可以成为一种载体,完成去中心化。
手机和汽车,会在同一个体系范畴之中。
这个美好的愿景,我看到了,手机厂商看到了,车企也看到了。所以,跨界不是为了做另一个领域的代工厂,而是为了未来的生态位,提前开始的竞争。
今年,已经是手机销量持续下跌的第6年了。手机行业的平台期已经到来,市场份额已经僵化,再也没有可以分给别人的蛋糕了。如果蔚来下场,只是为了抢其他手机品牌的生意,那胜算是微乎其微的。
另一头的汽车行业,情况也没有更好一些。怎么办?
手机-汽车互联,成了双方共同的出路。
为了争夺未来的蛋糕,赛跑就得从现在开始。
赛跑的目标,是终点线,而不是隔壁的跑道。
车企造手机,既是为了打通生态,也是为了做出反制
我先抛一个问题。
这场赛跑,是汽车企业占优,还是手机企业占优?
从外观上看,应该是造汽车更难吧?汽车要比手机更大,所需要的零部件也更多。而造手机,看上去就简单多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只是做一个外壳,现在的科技已经高度集成化,制造业已经高度发达,造手机和造汽车,都不难。
一位华强北的手机配件老手,可以轻轻松松捣鼓出一台手机。一位手机大亨携真金白银入场,造一张四个轮子的交通工具,也不是难事。造空调,造电视,造冰箱,在今天都不是无法逾越的工业鸿沟。
真正难的,是做心脏。
什么是做心脏的能力?
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都是车企的劣势。手机才是那个上游,让汽车拼了命地往上游。
说得夸张一些,手机品牌携带高度的智能化功底,进军汽车行业,其实是一种降维打击。这种降维打击,能可怕到什么程度呢?
在电视行业,小米已经做过实验了。
2014年,第一款小米电视诞生,正式迈入了AIoT战场。
有线电视节目不断走低,作为一种工具,电视的收视功能的重要性不断下滑,传统的电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传统电视机行业,走到了重要的转折路口。
在这个风口,小米看见了那台,带着智能心脏的电视机。他们把电视机也做成了一种载体,在电视机身上实现了去中心化。这样一来,小米就可以在未来的增值服务中获利,小米电视的定价空间就非常巨大。
传统电视机的盈利模式,是销售的价格差。
比如说,一台电视机的生产成本是2000块,售价是2500块,利润就是500块。这台电视,从商店运到我家,盈利就一次性结束了。而小米就可以把售价定的非常低,甚至可以把500块的利润全部放弃。
传统电视机行业的盈利模式,被一举击穿。
那传统电视机厂商可太痛苦了。对于智能化的切入和玩法,传统厂商找不到任何防御手段。即便在当时,小米电视还没能解决所有瑕疵,但传统厂商也没有反制的办法。
现在,轮到汽车了。
把汽车也变成一种载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特斯拉,特斯拉的中控屏,就是汽车的纽带,数据的入口。一旦汽车实现高度的去中心化,传统车企的盈利模式,也会被击穿。这太痛苦了。
如果走上了传统电视机厂商的老路,那么在未来,尚未拥有智能功底的传统车企,也许只能给智能化做造壳厂了。
如果不想走上传统电视机厂商的老路,那就必须自己掌握智能入口,不能像他们一样,对跨界的手机厂商视而不见。
不想被降维打击,就要逆向打通生态通道。
所以,车企也开始造手机了。手机,就是数据流量,就是网络生态,就是车企梦寐以求的智能入口。
那么,理论上私下研制就可以了,为什么真的要跟代工厂一样,造出实物,进军对方的领地呢?
这是为了搅动对方的后花园。
我举个例子。曾经,微软意识到了谷歌的崛起,开始做搜索引擎,挑战谷歌。反过来,谷歌也开始做免费的操作系统、office软件。
只要战局发生在对方的后院,战争带来的损失,也会发生在对方的领地上。
反制,是为了能在未来的全生态竞争中,握有取胜的工具。
全生态竞争
汽车和手机,在同一个生态下竞争。在过去,这是很难想象的。
许多其他的行业,也出现了大量“不务正业”的企业。爱马仕跨界开了一家健身房,LV跨界开了一间咖啡店。乍一看,就像是找了一份八竿子打不着的兼职工作。
但这也许就是未来的竞争模式——全生态竞争。
看似天差地别的两个行业,会因为需要同一种资源,而被联系在一起。
我打个比方。ABC,是三个不同的网购APP。
竞争,会停留在行业之内。争夺的资源,是需要网购的用户。
A主打物流,B主打售后,C主打商品信息。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可如果ABC三家平台,都能同时做好物流,售后,商品信息。那该怎么办呢?
对于用户来说,遵循习惯就好了。之前在哪买,之后就在哪买,反正买哪家,都没有差别。那么ABC三家公司之间的用户数占比,就会形成僵局。
可是各类APP越来越多,办公的,看视频的,玩游戏的,五花八门。
竞争,就横跨了不同的领域。争夺的资源,是用户的时间。
对我来说,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是有限的。选择了玩游戏,就占用了办公的时间,选择了刷视频,就占用了网购的时间。而谁拥有更丰富的功能,谁就能拿走我更多的时间。
这还仅仅只是在手机之内,放大到手机之外呢?也是如此。
手机,汽车,电视,争夺的都是用户的时间。那有没有哪个企业,把这三件事都干了的?
有啊。比如小米,比如华为。
那么,在这场全生态竞争中,相比于只做了其中一件的企业,小米和华为,就占据了更好的生态位。
未来,生态还会继续扩大。
还有什么事,能占据用户的时间呢?比如说,吃饭?
让餐饮店智能化,好像也不是难以想象的事。也许有一天,蔚来也会去造电视,开餐饮店。但现在,必须先向手机这个上游进军。
在其他的生态中,也是一样的。
可乐和矿泉水,在争夺用户的摄水量。米饭和面条,在争夺用户的摄食量。这样一想,那些不可思议的跨界,就变得好理解多了。
比如,在日本开咖啡店的LV。
一边,饮品行业,一边,是奢侈品行业。
这家咖啡店也异常奢华,61万一把的吊椅,10万一盏的台灯,均价210元的咖啡,以及,介绍制的入场方式。
我可能永远不会走进这家咖啡店,但转念一想,LV的用户喜欢喝咖啡吗?LV的用户喜欢拍照吗?LV的用户会觉得210元的价格过高吗?
我一下子觉得,LV开咖啡店,一点也不奇怪。
未来,不同的行业会以类似的方式,被并入同一个生态系统。
数据,就是最关键的竞争工具。用户的时间,就是最关键的有限资源。
最后的话
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手机厂商要跨界去造车,车企又要跨界去造手机?
首先,要理解汽车和手机的关系。
汽车是手机的外壳,手机是汽车的心脏。
未来,汽车和手机将会在同一个智能体系之下。因此,他们并不想成为对方领域的代工厂,而是为同一个未来提前开始了竞争。
在这场竞争中,高度智能化的手机才是上游。
如果不想重蹈传统电视行业的覆辙,就必须自主掌握智能入口。这不仅仅是为了打通逆向通道,更是为了反制。
未来的竞争,也将会是类似的,全生态的竞争。
不同的行业,会因为同一种资源,被并入同一个生态系统。
数据,就是最关键的竞争工具。用户的时间,就是最关键的有限资源。
比起临场的应变能力,我更信赖丰厚的筹码。
-
手机
+关注
关注
35文章
6874浏览量
157557 -
蔚来
+关注
关注
1文章
471浏览量
1454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