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目前国内量子计算的发展与国外的差距大吗?
首先在科研方面,中国在国际上绝对是第一梯队,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质量,还是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我国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第二个层面,在工程化、产业化的方向上中国还属于努力追赶的角色,因为在工程化方面,IBM、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巨头在资金、人才、工业基础上是更为先进的,例如光刻机,生产量子芯片需要使用高精度光刻机等设备,这些条件限制导致我国目前在工程化方面存在差距。本源在2020年完成的第一台工程化量子计算机,对标的是IBM在2017年完成的水准,追上国际最强的团队大概需要3年左右,未来缩小差距仍需很多人共同努力。
第三个层面,IBM和谷歌在全球疯狂地部署量子计算机,单是IBM就已经在全球部署了将近30台量子计算机,包括在德国、日韩、印度等国家都进行了部署,IBM还和国际各行业巨头组成产业联盟,例如金融业的摩根、高盛、花旗,制造业的戴姆勒、大众,化工行业的巴斯夫等。遗憾的是IBM还未向中国开放量子计算使用权限,所以本源在2018年发起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产业联盟,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国内金融行业的建行、中行、中信银行,以及券商中的中金、中信、东方证券等都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联盟伙伴,这是生态建设的过程。
在人才方面,2019年美国统计了全球研究量子计算的一线人才,得到的数据是不超过 1000人,所以人才方面我们与别国的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全球人才总数并不多,美国确实聚集了更顶尖的人才,但中国也培养了非常多量子方面的人才,我们也在快速成长。另外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去年3月份,国家教育部正式把量子信息学科加入本科生教育,这意味着未来三到四年,中国会毕业一批研究量子信息的本科生,将教育提前到本科会使人才梯队培养的更快,这也是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尽快追上量子方面最强国家和团队的底气。
Q2量子计算领域,我们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吗?
量子计算是一件科学的事情,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条笔直的赛道,像跑步一样,这条赛道上有人比我们先跑,甚至加速度、动力都更充足,弯道超车的说法不是很准确,如果不加速研发进程有可能会「弯道翻车」,我们需要努力追赶,加大动力赶上前面的运动员。
Q3现在,全球对量子计算云服务市场需求空间有多大?
量子计算机的运行环境非常苛刻,低温、防震、防磁场的要求都非常高。一台量子计算机的造价是非常昂贵的,对于普通用户和企业,短期内建议采用云的方式来获取量子计算机的资源。
经典计算机已经建立了非常迅捷的云的信息获取平台,完全可以把这个技术用在量子计算的普及上。近几年专业量子计算团队和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建云平台,未来5到10年云会是非常主流的方式。另外未来人类能不能把量子计算机简单化,像手机一样,是存在这个科技可能性的。
Q4量子芯片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会和传统计算机一样“缺芯少魂”吗?
量子芯片主要指QPU,也叫量子中央处理器,它等同于经典计算机的CPU部分,所有数据需要经过它处理,再输出,这是量子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目前量子芯片的超导和半导体两条路径,属于电学固态器件的方向,可以用现有生产CPU的工艺产线去生产量子芯片。只不过做出来的结构不是晶体管,比如在半导体上就是量子点,超导上就是人造原子,人造线路,以此完成量子的运动规律。
4月30日,本源量子正式发布了首个国产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Q-EDA”——本源坤元(Origin Unit)。全球用户可通过本源量子云平台直接在线访问和使用,未来可通过授权下载到本地部署。该软件同时支持超导和半导体量子芯片版图自动化设计,是实现量子芯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条件,成功填补了我国Q-EDA领域的空白,将助力我国量子科技飞跃式发展。
Q5国内外的量子芯片技术上有什么差别?
量子芯片的制造高度依赖现有产线、设备、工艺技术和人才经验,这方面中国是比较落后的,国际上最强的超导量子芯片生产线在美国一家创业公司,是在NASA支持下用12纳米建成的生产线,但我们目前28纳米可能还不成熟,这需要更多设备、资源的支持。整体上量子芯片还依赖于更高精尖的生产工艺。目前我们受制于工业基础,但好在量子芯片还不在于完全做小的问题,比如用55纳米或者100纳米的工艺线就能生产量子芯片。但要生产几百比特、几千比特的时候,就需要更先进的工艺设备,这时会有一定障碍。
-
量子计算
+关注
关注
4文章
1085浏览量
3493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