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新能源汽车大众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安全,自从新能源汽车普及以来,“自燃”这个词,似乎没有在网络上消停过。电池安全问题成了所有人的痛点,甚至也让许多有意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望而却步。都说电池针刺试验是电池安全试验中非常严格的试验,虽然旧国标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是有要求的,钢针垂直穿刺单体电芯后,需停留在电芯中观察1小时,不起火、不爆炸才算通过测试。但是在2020年新国标取消了单体电芯针刺测试;新颁布实施的GB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规定修改为:电池包或系统在由于单个电池热失控引起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5min,应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服务于整车热事件报警提醒乘员疏散)。如果热扩散不会产生导致车辆乘员危险的情况,则认为该要求得到满足。那么电池针刺试验是否还有必要呢?特别是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了针刺试验后,这话题更是引发了众多争议。
都是电池的防护和安全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过度依赖外部保护措施,电池自身的安全性能无法提升。而保护措施不是万无一失的,可能存在失效的风险。那么当保护措施失效,安全性能如何保障。所以只有电池的底子是安全的,再加上防护和安全措施,这样才能摆脱电池自燃风险。比亚迪始终坚持用户安全至上,坚持采用单体电芯的针刺测试,作为企业对动力电池的要求标准。正因为如此,众多电池知名企业也做起公开电池针刺试验以及讨论:
三元锂电池、普通磷酸铁锂电池和刀片电池穿刺对比试验,测试结果差异明显。针刺测试,去掉了一切宣传包装的外衣,让电池的真实安全性,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消费者的面前。
钢针刺入后,三元锂电池壳体迅速膨胀,然后瞬间起火爆炸,表面温超过500℃。普通磷酸铁锂电池虽然没起火爆炸,但仍出现了冒烟情况,表面温度200℃-400℃。表现最好的是刀片电池,不起火、不冒烟,表面温度仅为30-60℃。
其实电池发生自燃,本质上是电池发生热失控。热失控通俗来讲是电池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电池的温度不可控的上升,进而突破临界点,发生起火甚至爆炸。即电池处在过热的状态,电池温度出现失控。而导致热失控的几个重要原因有:
电动车行驶过程中,车辆发生碰撞可能导致外物侵入动力电池内部的情况,导致电池发生内部短路,内部短路的地方产生热量堆积后将带来自燃风险。
电动车在充电的过程中,因为充电过度或者散热系统发生失效等情况,导致电池内部温度过高,进而带来自燃风险。
针刺测试,通过钨钢针垂直于电池将电池刺穿,整个电池的能量都会通过该针刺点在短时间内释放,模拟了电池恶劣情况的内短路。刀片电池安全通过了针刺测试,展现了在电池内部短路这一恶劣情况下的表现。对于消费者担心的电动车电池安全问题,刀片电池交出了满分答卷,也借此一战成名;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喜爱;但是也不代表其他电池不安全。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而不止是电芯的安全。现实状况下,电芯被针刺的情况不会发生,电池包底部“钝刺”和挤压才是更符合真实场景的测试方式。
总的来说,磷酸铁锂电池更容易通过针刺不是因为技术先进,而是因为材料本身热稳定性好;而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对于针刺确实存在挑战,但也并非无法完成。也就是说,通过针刺测试的电池不一定安全,而不做针刺测试也不等于电池就不安全。针刺实验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让电池短路,以便观察电池的热失控情况及制定更好的安全防护策略。那究竟电池进行针刺试验有没有必要呢,“新标准虽删除了针对电池单体的针刺测试,并不是说不用对电池进行针刺测试。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热扩散试验给出了两种触发热失控的推荐方法,就电池包或系统中的电池单体,一个是加热触发热失控,另一个就是针刺触发热失控。制造商可以任选其一,也可自行选择其他方法来触发热失控。
-
锂电池
+关注
关注
259文章
7981浏览量
16900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