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鉴方博士:车规AEC-Q102认证需要一个强大的LED失效分析实验室作基础支撑
汽车氛围灯在历经数年发展后,已悄然成为市场上主流产品之一。在这两年推出量产新车型时,伴随着汽车内饰氛围灯要素的融入,内饰智能表面,智能座舱等理念也有了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由最初座舱智能化功能实现向座舱智慧化场景的深层探索转变。座舱的照明也由功能照明向氛围照明过渡。透过灯光的转换与律动来呈现品牌的生活态度与意识。
奔驰EQS氛围灯
与此同时,智能化、数字化座舱的改变对传统生产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汽车生产领域的过去几十年里,人们通常要对传统汽车零部件所做的就是检测零件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等。而且氛围灯光的添加也就意味着座舱质量能够站在用户端的立场上,用更主观更直接的感觉来判断,使用者能够轻松地感知氛围灯的亮度与色彩是否一致,灯光的感觉是否舒适。这也就使整车光学相关的检测不得不朝着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执行。
然而,驾驶座舱内如何光学地建立评价体系、如何搭建主观感受和客观量化数值的桥梁、如何质量地控制整车氛围灯光的总体效果等问题仍处于不断前进的探索中。现阶段产业内主流的方式仍然还是以人工检验的方式,通过人工逐一检验,凭借主观判断逐一识别。
这种方式在概念、探索阶段仍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同时也是量化指标前最关键的一个部分。然而当产品走到量产这一步,人工检验的方式无论是从人工成本还是产品品质上,都没有办法达到量产的要求和基本预期,这也是近年来氛围灯产业的痛点所在。
那么要如何评价一辆车灯光的好坏呢?
整车光学测试基本策略
如图所示,对于一个系统的整体评价和分析而言,局部塑造整体,再梦幻的场景也是由每个光学零部件交相辉映而成。对于每个光学零部件而言,需要对其不同亮度等级下的亮度、色度、色度一致性、亮度一致性,甚至于视角一致性与初始设计值进行对比验证。同时需要参考光学零部件的物理结构、设计思路从而理解数据的成因和分布。
之所以要理解每个部件的产品,是因为根据结构不同,根据理念不同,判定的逻辑和算法会呈现出一些不太一样的方式方法,并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产品A
产品B
举个例子,线性产品亮度的均匀性通常会采用Lvmin/Lvmax来实现的。上图是两张线性光导条的照片,产品A是设计初含有光学微结构,产品B是不含光学微结构的典型产品。可以明显看到,其亮度表现以及其色度表现都呈现不同的特点。产品A数值变化随光齿呈周期性亮度变化曲线变化,而产品B变化较平缓。如果仅用以上公式来分析的话,产品A亮度均匀度会比产品B低很多,这时就需要解构并还原数据来依据其产品特性,从而形成一个最后的判断手段。
产品A辉度
产品B辉度
产品A色度
产品B色度
回到光导产品A,均匀性的本质是比较产品各部分的差异性。那么,这里将光学结构部分整体看成一个单元,识别提取其结构单元,取出其亮度色度信息,通过光学算法整合成一条新的亮度特征曲线就可以很好的实现产品A的定制化判定。
与这个例子相似的在氛围灯中还有很多,就譬如直射式和反射式出光方式的判断依据、如直下式和侧入式的入光方式、又或者中心入光还是两侧入光等等。这一切将使对产品的评判需作出相应调整,取值办法仍需全面了解与细致考究。
然后,当一部件进入整体后就出现了新问题。不同氛围灯的光学组件在位置安排上是否合理,整体光学效果在分布上是否和谐,在颜色选择上是否舒适,在总体色度上是否均匀,在总体亮度上是否统一等。那么这就需要座舱落地状态下的空间测量与评价,需要尽量多地涵盖光学产品以及尽量精确地还原人眼使用场景(例如,不同的观测角度和位置等)。
同样举一个例子来说,主驾驶室也需要模拟它的驾驶场景来观察正前方,左前(左后视镜方向),右前(右后视镜方向)乃至于右上(中心后视镜方向)。在数值的提取上,正前方视角为例需包含仪表两侧氛围灯系列产品,仪表系列产品,和方向盘氛围灯系列产品,方向盘按键背光系列要素覆盖。最后结合产品设计思路,现阶段针对光环境与座舱舒适性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做出了最终的评价与判断。
总之,对整车氛围灯系统的检测是由点到面、分析是零到整的。通过单品对整体效果进行把控,通过整体效果来引导单品设计。在检验上有客观论证,在设计上有主观评价相结合,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兼顾平衡美学与制作,彰显数字化新时代匠心打磨的精神,展现出一款产品的个性与对生活的理解。
-
检测
+关注
关注
5文章
4498浏览量
91553 -
汽车
+关注
关注
13文章
3546浏览量
3741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