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会介绍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要求,以及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建筑物防雷工程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人员和财产免受雷电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建筑物防雷工程应遵循《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和《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等国家标准的规定,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位置和环境等因素,确定防雷等级、防雷区域和防雷措施。建筑物防雷工程主要包括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两大部分。外部防雷装置用于防护直击雷,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内部防雷装置用于减小雷电流在所需防护空间内产生的电磁效应,由屏蔽导体、等电位连接件和电涌保护器等组成。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注重质量管理和安全保证,定期检测和维护,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和安全性。
防雷工程,防雷接地,防雷,浪涌保护器
一、建筑物防雷工程的基本概念
1.1 防雷装置
用于对建筑物进行雷电防护的整套装置,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1.2 外部防雷装置
用于防护直击雷的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1.2.1 接闪器
用于捕捉或引导直击雷电流进入引下线的金属构件或系统,可以是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形式。
1.2.2 引下线
用于将接闪器捕捉或引导的直击雷电流传送到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或系统,可以是圆钢、扁钢钢索等形式。
1.2.3 接地装置
用于将引下线传送来的直击雷电流散入大地的金属构件或系统,可以是人工接地体、自然接地体或共用接地系统等形式。
1.3 内部防雷装置
用于减小雷电流在所需防护空间内产生的电磁效应的防雷装置,由屏蔽导体、等电位连接件和电涌保护器等组成。
1.3.1 屏蔽导体
用于形成所需防护空间的金属构件或系统,可以是金属网、金属板、金属壳等形式。
1.3.2 等电位连接件
用于将建筑物内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管线、电气设备等与防雷装置相连的金属导体或器件,可以是金属线、金属带、金属端子等形式。
1.3.3 电涌保护器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可以是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等形式。
防雷工程,防雷接地,防雷,浪涌保护器
防雷工程,防雷接地,防雷,浪涌保护器
二、地凯科技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2.1 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设计原则
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科学性:应根据雷电现象的物理特性和规律,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分析,选择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建筑物防雷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合理性: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位置和环境等因素,确定防雷等级、防雷区域和防雷措施,避免过度设计或不足设计,使建筑物防雷工程符合实际需要和技术条件。
安全性: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保证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人员和财产免受雷电危害,同时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
经济性:应在满足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投资、运行和维护等费用,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实现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最佳效益。
2.2 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设计方法
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规定的建筑物分类标准,将建筑物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防雷要求。一类为最高等级,要求采取最完善的防雷措施;二类为中等等级,要求采取一般的防雷措施;三类为最低等级,要求采取最简单的防雷措施。
确定建筑物的防雷区域: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规定的建筑物区域划分原则,将建筑物划分为外部区域、内部区域和过渡区域三个区域。外部区域是指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或与大气相通的区域;内部区域是指完全封闭或基本封闭且与外部区域隔离的区域;过渡区域是指外部区域与内部区域之间。
确定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规定的防雷措施选择原则,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等级、防雷区域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的选择应考虑接闪器的形式、数量和位置,引下线的形式、数量和布置,接地装置的形式、数量和位置等因素;内部防雷装置的选择应考虑屏蔽导体的形式、数量和位置,等电位连接件的形式、数量和位置,电涌保护器的形式、数量和位置等因素。
防雷工程,防雷接地,防雷,浪涌保护器
防雷工程,防雷接地,防雷,浪涌保护器
计算建筑物的防雷参数: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计算建筑物防雷工程的相关参数,如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引下线的截面积和长度、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和接地电位等。
绘制建筑物的防雷图纸: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规定的图纸内容和格式要求,绘制建筑物防雷工程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细部图等,标明建筑物的防雷等级、防雷区域和防雷措施,以及建筑物防雷工程的相关参数和符号。
编制建筑物的防雷说明书: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规定的说明书内容和格式要求,编制建筑物防雷工程的说明书,介绍建筑物的基本情况、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结果等,以及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技术特点和注意事项。
三、地凯科技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案例分析
3.1 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施工要求
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施工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施工前应进行施工准备,包括审查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核对材料设备,制定施工方案,进行安全教育等。
施工过程应遵循《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中规定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质量等要求,按照设计图纸和说明书进行安装调试。
施工后应进行质量验收,包括检查材料设备,测试参数指标,填写记录表格,出具验收报告等。
施工完成后应进行维护管理,包括定期检查检测,及时清理修复,做好记录登记,处理异常情况等。
3.2 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建筑物防雷工程的案例分析:
3.2.1 高层住宅楼
高层住宅楼是一类常见的建筑物类型,其用途为居住或办公,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结构,其位置为城市或郊区,其环境为一般或雷暴多发地区。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建筑物分类标准,高层住宅楼的防雷等级为二类,其防雷区域为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其防雷措施为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
外部防雷装置的设计方法如下:
接闪器的选择:采用避雷针作为接闪器,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保护角法,计算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确定避雷针的数量和位置。一般情况下,避雷针应设置在建筑物的最高点和突出部位,以及与最高点相距超过15米的屋顶上。
引下线的选择:采用圆钢作为引下线,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计算公式,计算引下线的截面积和长度,确定引下线的数量和布置。一般情况下,引下线应沿着建筑物的外墙或内墙均匀分布,每根引下线的间距不应超过30米,每根引下线的长度不应超过50米。
接地装置的选择:采用人工接地体作为接地装置,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计算公式,计算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和接地电位,确定接地装置的数量和位置。一般情况下,接地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四周或角落处,与引下线相连,并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金属管线等进行等电位连接。
内部防雷装置的设计方法如下:
屏蔽导体的选择:采用金属网作为屏蔽导体,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屏蔽效应判断方法,确定屏蔽导体的形式、数量和位置。一般情况下,屏蔽导体应设置在建筑物内部区域中需要特别保护的空间或设备周围,如电梯井、变电室、计算机房等。
等电位连接件的选择:采用金属线作为等电位连接件,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等电位连接要求,确定等电位连接件的形式、数量和位置。一般情况下,等电位连接件应将建筑物内部区域中所有可能带有感应电压或感应电流的金属构件、金属管线、电气设备等与外部防雷装置或屏蔽导体相连,并设置专用等电位连接箱。
电涌保护器的选择:采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作为电涌保护器,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分级保护原则和选型要求,确定电涌保护器的形式、数量和位置。一般情况下,电涌保护器应设置在建筑物内部区域中所有进入或离开该区域的信号线或电源线上,并根据信号线或电源线的类型、参数和功能分别选择。
审核编辑 黄宇
-
浪涌保护器
+关注
关注
6文章
460浏览量
16126 -
防雷工程
+关注
关注
0文章
51浏览量
666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