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
缺陷检测被广泛使用于布匹瑕疵检测、工件表面质量检测、航空航天领域等。传统的算法对规则缺陷以及场景比较简单的场合,能够很好工作,但是对特征不明显的、形状多样、场景比较混乱的场合,则不再适用。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算法越来越成熟,许多公司开始尝试把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到工业场合中。
二、缺陷数据
这里以布匹数据作为案例,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缺陷,磨损、白点、多线。
如何制作训练数据呢?这里是在原图像上进行截取,截取到小图像,比如上述图像是512x512,这里我裁剪成64x64的小图像。这里以第一类缺陷为例,下面是制作数据的方法。
注意:在制作缺陷数据的时候,缺陷面积至少占截取图像的2/3,否则舍弃掉,不做为缺陷图像。
一般来说,缺陷数据都要比背景数据少很多, 最后通过增强后的数据,缺陷:背景=1:1,每类在1000幅左右~~~
三、网络结构
具体使用的网络结构如下所示,输入大小就是64x64x3,采用的是截取的小图像的大小。每个Conv卷积层后都接BN层,具体层参数如下所示。
Conv1:64x3x3
Conv2:128x3x3 ResNetBlock和DenseNetBlock各两个,具体细节请参考残差网络和DenseNet。
Add:把残差模块输出的结果和DenseNetBlock输出的结果在对应feature map上进行相加,相加方式和残差模块相同。
注意,其实这里是为了更好的提取特征,方式不一定就是残差模块+DenseNetBlock,也可以是inception,或者其它。
Conv3:128x3x3 Maxpool:stride=2,size=2x2 FC1:4096 Dropout1:0.5 FC2:1024 Dropout1:0.5 Softmax:对应的就是要分的类别,在这里我是二分类。
关于最后的损失函数,建议选择Focal Loss,这是何凯明大神的杰作,源码如下所示:
def focal_loss(y_true, y_pred): pt_1 = tf.where(tf.equal(y_true, 1), y_pred, tf.ones_like(y_pred)) return -K.sum(K.pow(1. - pt_1, 2) * K.log(pt_1))
数据做好,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四、整幅场景图像的缺陷检测
上述训练的网络,输入是64x64x3的,但是整幅场景图像却是512x512的,这个输入和模型的输入对不上号,这怎么办呢?其实,可以把训练好的模型参数提取出来,然后赋值到另外一个新的模型中,然后把新的模型的输入改成512x512就好,只是最后在conv3+maxpool层提取的feature map比较大,这个时候把feature map映射到原图,比如原模型在最后一个maxpool层后,输出的feature map尺寸是8x8x128,其中128是通道数。如果输入改成512x512,那输出的feature map就成了64x64x128,这里的每个8x8就对应原图上的64x64,这样就可以使用一个8x8的滑动窗口在64x64x128的feature map上进行滑动裁剪特征。然后把裁剪的特征进行fatten,送入到全连接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全连接层也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模型,输入是flatten之后的输入,输出是softmax层的输出。这是一个简单的小模型。
在这里提供一个把训练好的模型参数,读取到另外一个模型中的代码
#提取特征的大模型 def read_big_model(inputs): # 第一个卷积和最大池化层 X = Conv2D(16, (3, 3), name="conv2d_1")(inputs) X = BatchNormalization(name="batch_normalization_1")(X) X = Activation('relu', name="activation_1")(X) X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 name="max_pooling2d_1")(X) # google_inception模块 conv_1 = Conv2D(32, (1, 1), padding='same', name='conv2d_2')(X) conv_1 = BatchNormalization(name='batch_normalization_2')(conv_1) conv_1 = Activation('relu', name='activation_2')(conv_1) conv_2 = Conv2D(32, (3, 3), padding='same', name='conv2d_3')(X) conv_2 = BatchNormalization(name='batch_normalization_3')(conv_2) conv_2 = Activation('relu', name='activation_3')(conv_2) conv_3 = Conv2D(32, (5, 5), padding='same', name='conv2d_4')(X) conv_3 = BatchNormalization(name='batch_normalization_4')(conv_3) conv_3 = Activation('relu', name='activation_4')(conv_3) pooling_1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1, 1), padding='same', name='max_pooling2d_2')(X) X = merge([conv_1, conv_2, conv_3, pooling_1], mode='concat', name='merge_1') X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 name='max_pooling2d_3')(X) # 这里的尺寸变成16x16x112 X = Conv2D(64, (3, 3), kernel_regularizer=regularizers.l2(0.01), padding='same', name='conv2d_5')(X) X = BatchNormalization(name='batch_normalization_5')(X) X = Activation('relu', name='activation_5')(X) X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 name='max_pooling2d_4')(X) # 这里尺寸变成8x8x64 X = Conv2D(128, (3, 3), padding='same', name='conv2d_6')(X) X = BatchNormalization(name='batch_normalization_6')(X) X = Activation('relu', name='activation_6')(X) X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 padding='same', name='max_pooling2d_5')(X) # 这里尺寸变成4x4x128 return X def read_big_model_classify(inputs_sec): X_ = Flatten(name='flatten_1')(inputs_sec) X_ = Dense(256, activation='relu', name="dense_1")(X_) X_ = Dropout(0.5, name="dropout_1")(X_) predictions = Dense(2, activation='softmax', name="dense_2")(X_) return predictions #建立的小模型
inputs=Input(shape=(512,512,3)) X=read_big_model(inputs)#读取训练好模型的网络参数 #建立第一个model model=Model(inputs=inputs, outputs=X) model.load_weights('model_halcon.h5', by_name=True)
五、识别定位结果
上述的滑窗方式可以定位到原图像,8x8的滑窗定位到原图就是64x64,同样,在原图中根据滑窗方式不同(在这里选择的是左右和上下的步长为16个像素)识别定位到的缺陷位置也不止一个,这样就涉及到定位精度了。在这里选择投票的方式,其实就是对原图像上每个被标记的像素位置进行计数,当数字大于指定的阈值,就被判断为缺陷像素。
识别结果如下图所示:
六、一些Trick
对上述案例来说,其实64x64大小的定位框不够准确,可以考虑训练一个32x32大小的模型,然后应用方式和64x64的模型相同,最后基于32x32的定位位置和64x64的定位位置进行投票,但是这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时间上会增加很多,要慎用。
对背景和前景相差不大的时候,网络尽量不要太深,因为太深的网络到后面基本学到的东西都是相同的,没有很好的区分能力,这也是我在这里为什么不用object detection的原因,这些检测模型网络,深度动辄都是50+,效果反而不好,虽然有残差模块作为backbone。
但是对背景和前景相差很大的时候,可以选择较深的网络,这个时候,object detection方式就派上用场了。
审核编辑:刘清
-
CMOS
+关注
关注
58文章
5679浏览量
235116 -
CCD
+关注
关注
32文章
879浏览量
142103 -
机器视觉
+关注
关注
161文章
4340浏览量
120085 -
工业相机
+关注
关注
5文章
314浏览量
23583 -
机器视觉系统
+关注
关注
1文章
83浏览量
18854
原文标题:基于深度学习识别模型的缺陷检测
文章出处:【微信号:vision263com,微信公众号:新机器视觉】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