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实现高效肿瘤局部给药的智能水热反应微针设计

微流控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2023-08-23 09:20 次阅读

临床上,光热治疗的原理在于利用光热转换材在肿瘤内的局部激活,进而诱导热力杀伤。这种疗法常被用于浅表皮肤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

6ac31742-4151-11ee-a2ef-92fbcf53809c.png

(来源: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然而,光热转换材的潜在毒性、对于特定复杂仪器的需求(近红外光源)、以及时空精准性的不足,制约着光热治疗的临床效果。

为了克服常规临床方案的不足,以及改善局部难以触及皮下肿瘤的痛点,课题组基于前期在生物医用器件领域的积累,以自热火锅水热系统和智能仿生刺形结构为启发,通过改良自热火锅加热包的配方,并将其整合于特殊设计的凹槽结构微针基底上,在少量液态水的作用之下,无需任何复杂设备即可触发水热反应,进而能够诱使微针基底形成热熔物。

在凹槽结构的介导下,基于毛细作用可以向深部组织渗透,从而递送临床药物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TX)。

此外,为了辅助HRMAM系统更好地贴合于不同形态的肿瘤,该团队还设计了一种凸面贴合施药器,三组扇形HRMAM贴片同时能嵌合于释药器之中,并能完美地附着于肿瘤表面。

最终结果显示,在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动物模型中,HRMAM系统分别取得75.11%和72.29%的肿瘤生长抑制率,超越目前临床用药的局部直接递送效率,具备较高的临床转化潜力。

6b5f18ae-4151-11ee-a2ef-92fbcf53809c.png

(来源: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未来,随着药物浓度和水热配方的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有望继续得到提升。

另外,此次使用的微针材料主要是聚己内酯(PCL,Polycaprolactone),这是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审批通过的生物医用材料。

而此次使用药物是多烯紫杉醇,这是一种临床一线化疗药物,故能为后续的临床转化打下基础。

同时,水热反应产生的产物是简单的无机盐,也能逐步被生物组织吸收,因此具备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HRMAM系统的面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深层递药系统,不仅在难以触及皮下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大潜力,并展现出深层渗透、时空可控性、个性化适应性等特点,故有望用于需要高效局部给药的病症治疗之中比如糖尿病、皮肤病、风湿病等。

日前,相关论文以“Smart hydrothermally responsive microneedle for topical tumor treatment”为题发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上(IF 10.8),许仁珪是第一作者,陈伟担任通讯作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学王琳主任和王征医生共同担任通讯作者。

回到研究过程来说,在确定使用水热触发方式替代常规光热触发方式之后,课题组以市售自热火锅烹饪包为灵感来设计实验方案。但是,假如直接使用自热火锅的原有配方,温度高达90-100°C,会对皮肤造成烫伤。

为此他们对配方进行调整,经过多次尝试后终于找到能将最高加热温度稳定在50-60°C的组分配比,基于此该团队制成了微针的基底。

然后,选取玻璃转化温度在60°C的聚己内酯材料来构建微针,进而载入药物,最终实现了基于热响应性的药物控释。但是,常规微针无法有效地辅助基底上的热熔组分进入深层组织。为此,课题组设计了凹槽性微针,在毛细的作用之下,促进基底热熔物向深部扩散。

6bacfb1e-4151-11ee-a2ef-92fbcf53809c.png

(来源: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完成HRMAM系统的构建之后,仍旧难以将其牢固地贴合在存在一定曲率的肿瘤表面,并且仅凭一次治疗无法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于是,课题组研发出一种凸面贴合的施药器,将HRMAM系统分为三组扇形贴片,逐一载入其中。在施药器的辅助之下,HRMAM能够很好地贴合于多种肿瘤表面。同时,三组扇形贴片能够以较高的精准性进行独立响应,从而实现时空可控、多轮次“热疗-化疗”的协同治疗。

基于这一体系,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与协和医院的资源,课题组即将与临床医生开展合作,进一步推进HRMAM系统的临床转化。

具体计划有以下四点:第一,确证HRMAM系统的长期安全性;第二,进一步优化HRMAM的各组分配比,以便提高治疗效果;第三,申请临床试验,验证临床疗效;第四,与相关企业对接,推进HRMAM系统的迭代升级与大规模生产。

6d18d3e2-4151-11ee-a2ef-92fbcf53809c.png

(来源: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另据悉,在回国加入华中科技大学之前,陈伟曾在美国三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兰格(Robert S. Langer)教授课题组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陈伟表示:“这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Robert S. Langer教授是药物递送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在Langer教授团队的工作经历,不仅使我在学术视野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让我对于创新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Langer教授说过:“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尝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但是有时候自己提出问题更有价值。”

“他的这些教诲指引我们要勇于创造性地探索最前沿、甚至是无人涉及的领域。如今,在我自己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努力从临床实践和生活细节中寻求灵感,主动发现实际需求,努力探寻原创性的方法,推进药物递送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发展。”陈伟表示。

除此之外,Langer教授还是世界上引用最多的工程师,其团队的专利已经授予400多家公司。陈伟继续说道:“他的这些成就也指导着我们需要瞄准转化研究,将实验室的技术变成真正能为人类造福的产品。这也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正如我自己实验室的名称WeiChen-WorldChanging Lab一样,我希望我们也能向Langer教授学习,做出更多可以改变世界的工作。”

目前,陈伟课题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利用生物启发技术,构建药物制剂以及智能器件,进而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研究。

6dcbdcee-4151-11ee-a2ef-92fbcf53809c.png

(来源: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通过学习和借鉴自然界中存在生物原理,围绕提升药物递送效率、提升病人依从性、以及增加生物样本采样准确性等关键临床问题,该团队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的生物启发型智能系统,举例来说:

其一,通过模拟生物硬组织的形成,制备了仿生矿化药物制剂,借此逆转了肿瘤耐药性;

其二,通过模拟生物自发驱动,开发了生物表面修饰以及改性技术,让生物体定向迁移特性的调控成为可能;

其三,通过模拟多刺生物的防御功能,构建了血糖响应型微针贴片,可以便捷、长效地调控病人的血糖;

其四,通过模拟刺头蠕虫的寄生特性,研发了生物粘附型微针药片,让大分子药物的高效口服递送得以实现;

其五,通过模拟鸟类舌尖采集食品的能力,发展了可富集病毒微针咽拭子,提高了新冠病毒检测准确性。

“目前,我们的成果已经展现出较高的商业和临床转化潜力,并被糖尿病药物公司诺和诺德邀请参与药物制剂的研发,相关合作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陈伟补充称。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转换器
    +关注

    关注

    27

    文章

    8621

    浏览量

    146828
  • 触发器
    +关注

    关注

    14

    文章

    1995

    浏览量

    61043
  • PCL
    PCL
    +关注

    关注

    1

    文章

    32

    浏览量

    13663

原文标题:智能水热反应微针,实现高效肿瘤局部给药

文章出处:【微信号:Micro-Fluidics,微信公众号:微流控】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生物医用技术发展历程及其经皮诊疗应用

    表面形成临时通道。利用此通道可以将药物直接递送至皮内,从而提高药物的透皮效率。结合了
    的头像 发表于 11-12 09:43 336次阅读
    生物医用<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技术发展历程及其经皮诊疗应用

    半侵入式&quot;可穿戴诊所&quot;——技术的创新应用

    领域取得了迅速进展。在最初阶段,主要用于经皮药物递送领域,通过创建的通道或将药物直接加载到
    的头像 发表于 11-09 11:19 234次阅读
    半侵入式&quot;可穿戴诊所&quot;——<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技术的创新应用

    反应器和混合器的区别

    高。反应器中的通道通过精密加工技术制造而成,特征尺寸一般在10到1000微米之间。这些微通道可以包含成百万上千万的微型通道,因此可以实现很高的产量。
    的头像 发表于 10-23 14:04 103次阅读

    流控反应器的特点

    雷诺数的特点,属于层流流动。这种流动状态有助于实现高效的混合和传质。 2. 高比表面积 流控反应器的通道尺寸小,导致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这使得
    的头像 发表于 10-21 15:07 114次阅读

    反应器介绍

    设备的外形尺寸小或产品的产量小。反应器中可包含成百万上千万的微型通道,所以能实现很高的产量。 二、反应器的分类
    的头像 发表于 09-30 11:33 223次阅读

    反应器的工艺过程及优势

    反应器采用加工制造技术,设计通道尺度在10μm~3mm范围的流动化学反应器。由于反应器较小
    的头像 发表于 08-21 15:02 242次阅读

    通道反应器目前的局限性

    ,可以实现物料的瞬间均匀混合和高效的传热,因此许多在常规反应器中无法实现反应都可以
    的头像 发表于 08-12 14:23 211次阅读

    热合成反应釜的操作注意事项

    /溶剂反应釜是一种能分解难溶物质的密闭容器,可用于原子吸收光谱及等离子发射等分析中的溶样预处理。在使用水/溶剂
    的头像 发表于 04-12 08:37 1308次阅读
    <b class='flag-5'>水</b>热合成<b class='flag-5'>反应</b>釜的操作注意事项

    基于葡萄糖响应性的胰岛素透皮系统研究进展

    开发一种能够自我调节剂量的创胰岛素系统,可以说是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圣杯。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09:37 2193次阅读
    基于葡萄糖响应性<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的胰岛素透皮<b class='flag-5'>给</b><b class='flag-5'>药</b>系统研究进展

    利用肠蠕动驱动的机器人实现生物药物的无痛口服递送

    与注射给相比,口服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更低,并且患者的可接受度更高,一直是首选的药方式。
    的头像 发表于 01-12 10:50 931次阅读
    利用肠蠕动驱动的<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机器人<b class='flag-5'>实现</b>生物药物的无痛口服递送

    利用带电贴片实现疫苗接种

    皮肤贴片与安全电流相结合,可以帮助抗原穿过皮肤,引发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的头像 发表于 12-25 09:25 1886次阅读
    利用带电<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贴片<b class='flag-5'>实现</b>疫苗接种

    可溶解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透皮的研究,其具有创、无痛的优势,药效果有所改善,且操作方便
    的头像 发表于 12-09 09:15 2195次阅读
    可溶解<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的生物医学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研究进展

    可穿戴设备因其便携性和在医疗保健生物标志物监测方面的潜在实用性而备受关注。(MN)可以穿过皮肤屏障进入组织液(ISF),是一种用于透皮传感和药物递送的很有前景的创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11-27 14:06 1346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的生物医学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在免疫调节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阵列的一个吸引人的特征是控制药物释放动力学的能力。
    的头像 发表于 11-25 10:07 1106次阅读
    综述:<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在免疫调节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用于制造的3D打印技术优势和局限性

    近年来,3D打印的出现极大促进了的生物医学应用,其多功能性设计、易定制性和高度复杂性不仅提高了药效果,还为
    发表于 11-24 11:05 653次阅读
    用于制造<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的3D打印技术优势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