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院士+
编辑:感知芯视界
又到七夕
有一些特殊的伉俪,
他们曾在科研的时空中携手共进,
他们曾在峥嵘的岁月里风雨同舟,
他们曾在奉献的韶光里琴瑟和鸣……
他们用一生的彼此守护,
写下动人的爱情篇章。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
这20对院士夫妻的动人爱情故事。
01曹天钦 谢希德
曹天钦(1920—1995),河北束鹿人,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
谢希德(1921—2000),福建泉州人,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
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的携手一生是青梅竹马,终成眷属最美好的见证。1951年,面对当时美国提出的”凡在美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的规定,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他们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前往英国,最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夫妇二人曾合作,在其他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除草剂一号”。谢希德曾说:“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02范海福 李方华
范海福(1933—2022),广东广州人,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主要研究基于同步辐射X光源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等领域。
李方华(1932—2020),广东德庆人,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
范海福和李方华夫妻虽然生活上彼此照顾,但科研上互不打扰,彼此间很独立。在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上,李方华说,“家务劳动分工明确,做饭轮流做,衣服自己洗,在家使用两个座机号码,已经成为了习惯。”一屋两院士,多年间的相处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生活最合适的方式。
03谷超豪 胡和生
谷超豪(1926—2012),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胡和生(1928— ),江苏南京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师从同一位宗师,50多年来,他们志同道合,风雨同舟,在共同喜爱的数学领域,携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数学界,谷超豪,被认为继20世纪大数学家艾里·嘉当之后,第一位在无限变换拟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人。胡和生,则是中国数学界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院士。 谷超豪说:“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问题、相互核验,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谷超豪,温文尔雅,古文修养很好,能脱口成诗;胡和生,开朗健谈,喜爱绘画、摄影。他们除了切磋学问外,还有说不完的话题。 古稀之年的他俩,进出仍像热恋中的青年手相牵、人相依, 成了人人称羡的“神仙眷侣”。
04何炳林 陈茹玉
炳林(1918—2007),广东番禺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陈茹玉(1919—2012),福建闽侯县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有机磷农药研究先行者。
几十年中,何炳林和陈茹玉夫妻的书桌始终都并排摆在一起,陈茹玉曾说:“我和何先生一生都是同学关系”。他们一直以“何先生”和“陈先生”互称。在家庭生活中,他们的性格恰好互补。据孩子们回忆,在家里洗马桶和做菜的次数,父亲都多过母亲。有时母亲着急了,父亲三言两语就能让她平静下来。何炳林晚年身体不好,不爱运动,而陈茹玉好动,在是不是出门的问题上,他们偶尔会有争执,但绝不单独行动。有时候,何炳林不愿出门,陈茹玉便说:“何先生不去,我也不去。”争执的结果是,几乎每个晴好的午后,两位老人都要一起下楼散步。虽然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但他们却有着生死相依的情意。
05柯伟 李依依
柯 伟(1932— ),浙江台州(黄岩)人,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的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
李依依(1933— ),江苏苏州人,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他们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他们都是金属领域的专家,但情比金坚。常常有人问他们,两个人都是院士,家里谁说了算?柯伟院士曾做过有趣的回答:“我是头她是脖子,头动脖子动,脖子动头也得跟着动。”李依依院士也说:“和谐的家庭才是事业的基础。”生活上,他们彼此"爱其所同,重其所异";工作上,相互支持和配合,两人始终充满着激情。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共同的理想。
06闵恩泽 陆婉珍
闵恩泽(1924—2016),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陆婉珍(1924—2015),上海人,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及石油化学的研究工作。
闵恩泽和陆婉珍夫妇俩患难与共,相依为命。闵恩泽手术住院期间,陆婉珍日夜守候在病榻前,忙前忙后。陆婉珍病了,闵恩泽也是汤药伺候,无微不至。彼此照顾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一次两位老人一同在石油化工科学院机关二楼开完会后,陆婉珍去洗手间,闵恩泽一直站在楼梯口,等老伴到跟前后,才和她一起相互搀扶着走下楼。那情景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有时候,他俩会合唱一首美国19世纪的乡间小曲,也会共同朗诵一段《古文观止》中的名篇,陶冶情操,愉悦生活。岁月在他们身体上留下痕迹,却磨灭不了他们之间的爱。
07钱三强 何泽慧
钱三强(1913 —1992),浙江湖州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何泽慧(1914—2011),山西灵石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开拓了我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领域,推动了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一起,在物理科学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从共同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到携手制造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们正是沿着居里夫妇所走过的道路,在核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有一次何泽慧在接受央视一个节目采访的时候,主持人从书桌里翻到一个很旧的钱包,这个钱包是多年之前她为钱三强专门缝制的。她找到一些别人不要的皮革,一针一线为钱三强制作,钱包里面还保存着一些粮票和钱。这是他们生活之中的珍贵回忆,和所有的老夫妻一样,他们会将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收藏起来,将曾经给予对方的关怀和爱留在心底
08王圩 吴德馨
王圩(1937—2023),河北文安人,半导体光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地提出了含扇形光栅的双段DFB激光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峰值功率4瓦的3皮秒超短光脉冲。
吴德馨(1936— ),河北乐亭人,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打破美国芯片技术封锁,”龙芯“背后的女人。
她出生在河北乐亭,他来自河北文安。她是清华大学第一批半导体专业高材生,他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毕业生。她是我国早期微电子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半导体光电子研究的领军者之一。从毕业后双双被分配到半导体研究所参加工作到今天,历经近60年风雨,他们始终把为祖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作为奋斗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让他们走到一起,漫长而艰苦的科研路上,他们选择相互扶持,共伴一生。
09王阳元 杨芙清
王阳元(1935— ),浙江宁波人,微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块3种类型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是我国硅栅N沟道技术开拓者之一 。
杨芙清(1932— ),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
王阳元与杨芙清相识于北大燕园,在留校工作后结为终生伴侣。事业与共同的理想把他们连在一起组成了家庭,幸福的家庭又在支持着夫妻俩各自的事业。俩人曾用卖掉旧杂志的钱来度过薪金接不上的一周。即使在那种时候,杨芙清仍支持王阳元购置必要的书籍。在杨芙清怀着孩子,而在食堂又只能吃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和一个窝窝头的时候,她仍然默默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回忆起这风风雨雨50年的生活历程,王阳元曾这样感叹:“一个纤秀的江南女子,内心却远比我坚强,在困难的时候我总能得到她的支持。人生难得一知己。”
10吴仲华 李敏华
吴仲华(1917—1992),江苏苏州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导研究发展了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
李敏华(1917—2013),江苏吴县人,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
结婚几十年,李敏华和吴仲华的感情一直非常好,用李敏华的话讲:“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分开过,除了出差这些事情以外,一辈子都在一起。”在美国工作期间,尽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但李敏华夫妇始终没有动摇报效祖国的信念,一心想回国参加建设。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克服重重阻扰和困难,终于回到了祖国。回想起这段经历,吴仲华曾说:“我这一辈子有两件事至今不后悔,一件是回国,一件是和李敏华结婚。”
11徐光宪 高小霞
徐光宪(1920—2015),浙江绍兴人,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高小霞(1919—1998),浙江萧山人,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从事极谱催化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1951年,高小霞毅然中断学业,徐光宪放弃即将到手的工作,登上了驶向珠江口的轮船。两人不仅仅是伴侣,更是彼此的朋友,亲人,依靠。徐光宪常常为一个问题,连续研究好几天,但是只要看到高小霞工作到晚上11点还不休息,便一定要提出“黄牌警告”。管是走到哪里,两人总是习惯的牵着手。晚年的时候,高小霞因为骨折坐上了轮椅,徐光宪便每天推着轮椅,带着妻子绕着北大的未名湖慢慢走,说着只有彼此才听得懂的笑话。“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他成为夫妻,并且一起生活这么多年。”徐光宪和高小霞曾经在《综艺大观》上度过了他们的蓝宝石婚,在节目上,已是古稀之年的高小霞脸上却带了几分羞怯,回首往事,笑着说道:“我很幸福,我能够跟他在一块儿,我很幸福”。这对院士伉俪相伴52个春秋,曾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
12许国志 蒋丽金
许国志(1919—2001),江苏扬州人,运筹学家和系统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我国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蒋丽金(1919—2008),浙江杭州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蒋丽金和许国志有着相似的年龄和经历,两人相识于赴美留学期间,1955年克利福兰号轮船驶离美国,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归国受阻的科学家历经艰难险阻,终于乘船回到祖国,同船回国的学者中,就有蒋丽金和许国志夫妇。他们和所有归国科学家一样,将全部的身心和热血,都倾注到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中。生活里,许国志酷爱文学喜欢作诗,他写完后经常第一时间读给妻子听,而蒋丽金也是他最忠实的听众。许国志有诗曰:“雨后小窗灯下砚,诗成先为老妻吟”,就是他们温馨有趣的日常生活写照。
13杨立铭 夏培肃
杨立铭(1919—2003),江苏溧水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夏培肃(1923—2014),四川江津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1951年秋,杨立铭和夏培肃夫妻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爱国热情,登上了回国的远洋客轮。多年以后,杨立铭仍能清楚的记得当年的心情,“当时我们已有良好的工作待遇,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想一定要回祖国参加建设,何况当时解放不久,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专业人才。现在正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时候。”兴趣相近,知识相通,学业、科研和生活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他们相知相爱的一生。
14张文裕 王承书
张文裕(1910—1992),福建惠安县人,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宇宙线和高能实验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王承书(1912—1994),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在受控核聚变、等离体物理、铀同位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张文裕与王承书夫妇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同为中科院院士,他们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武器立下不朽的功勋。但其一生俭朴,家中没有一件高档家具,冰箱是如今罕见的40立升的,洗衣机是白兰牌第一代单缸产品。即便是这样,在张文裕弥留之际,还向夫人王承书一再嘱托,不为儿孙留遗产,将一生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15邹承鲁 李林
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李林(1923—2002),湖北黄冈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物理学研究。
邹承鲁和李林是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在物理和数学方面共同话题为他们之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于他们二人来说,为国效力是自己将要一生奉献的事情,因此邹承鲁才会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的夫人去做核事业工作。两人常常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各忙各的互不打扰。只有在休息时,李林才会和邹承鲁一起打打太极、种种花、听听莫扎特。老夫妇二人都不喜欢休息,还喜欢埋怨对方只要一休息就生病。抱着为国奉献的决心,两人就这么携手相伴了一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本平台旨在提供行业资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感知芯视界立场。
今日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有任何问题,或者想要获取更多行业干货研报,可以私信我或者留言
审核编辑 黄宇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7489浏览量
21968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