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首届中国生物计算大会,已经过了两年。两年来,AI技术高歌猛进,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席卷诸多产业,生物计算更是首当其冲,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创业企业,更有国际大药企喊出了“All in AI”的宣言,为生物计算的产业落地提供了新动能。
2023年9月3日,由百图生科&播禾创新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生物计算大会于苏州工业园区再度启幕,大会聚焦IT&BT的技术变革和在生命科学领域丰富的AI应用实例,围绕生物计算的下一程开展了一场主论坛和三场专业分论坛讨论,共40余场专业报告,吸引了近1500位现场观众和上万名直播观众。
大会邀请到了数十位专业代表到场分享,包括三位院士专家、多名政府领导、研究学者、企业高管,大家围绕“生物计算的边界扩展,一切生命科学问题逐渐变得可以计算”的主题,一起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与2021年首届大会的“定义生物计算”相比,此次会议的话题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从大小分子药物AI设计,扩展到从生命科学AI大模型等前沿基础技术,再到AI在各类前沿药物设计、靶点发现、合成生物学、人造生命体的广阔领域。行业伙伴在此见证进化,一起寻找生物计算下一程的答案。
图: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赋能手段,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相融合,在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园区全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积极布局IT&BT产业,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相信借助中国生物计算大会的平台,定能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研发,催生更多原创性成果和新业态,新模式。
图:张宏江院士
大模型底层技术还将如何发展?大模型技术会为生命科学行业带来什么新的变革?在大会主论坛上,智源研究院顾问、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外籍院士张宏江,做了题为《大模型驱动的科研新范式》的报告。
他指出,AI和大模型在制药流程中具有非常强大的能力,无论在靶点识别、药物和靶向结合特性,还是药代动力学等方向。在AI的帮助下,生命科学也有望达成融合物理、数据以及知识的ChatGPT时刻,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启动新范式。而大模型新范式有望解决大分子药物的设计复杂度问题,创造提升全球健康新可能。
图:潘毅院士
作为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先驱与国际领军人物,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潘毅院士,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药物筛选与药物生成》的主题分享。
他指出,生物学家的研究需要解释,从AI的规则中产生的可解释性,有效赋能从靶标候选到设计耦合度高的分子,从结构到序列,从序列到制造,最后合成生物,这也正是AI可以大有作为之处。他还具体介绍了如何用类似于GPT的方法来设计药物小分子。这个工作是在2022年中发表的,是在ChatGPT公布前一年完成的。潘院士还认为,以AI为基础的元宇宙、数字人在未来可用于新药测试,这将为临床新药试验带来巨大的潜在应用空间。
图:蒋田仔院士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是无尽的科学前沿,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和脑科学基础是本领域未来取得突破的关键。”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MAE)、国际人脑图谱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研究中心主任蒋田仔院士在分享中表示,为了认识每个脑区的功能,我们需要通过脑成像的方式在活体人上研究不同脑区的连接关系,而未来通过数字孪生脑,或将为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带来更少的成本、更精准的结果。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百图生科CTO宋乐博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高级访问教授、华深智药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彭健博士、西湖大学计算生物物理与药物设计实验室教授黄晶博士、灵犀云医学科技创始人闫宇翔与论坛主持人、薄荷天使基金主管合伙人冷艳,进一步探讨了生物计算的多样化路径和产业出口。
回顾初心,百图生科和播禾创新也表示,希望通过构建生物计算生态,建立起一个真诚深度交流的平台,和产业合作方一起共同推进生物计算进入新时代。
审核编辑 黄宇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648浏览量
268826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137浏览量
238116 -
大模型
+关注
关注
2文章
2407浏览量
262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