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微针系统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进展

微流控 来源:微流控 2023-09-07 09:11 次阅读

肿瘤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抗肿瘤手段,其通过激活或增强自身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摧毁肿瘤细胞,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常用的肿瘤免疫疗法包括治疗性肿瘤疫苗疗法、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和过继细胞疗法等。治疗性肿瘤疫苗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诱导并放大肿瘤抗原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微针系统是一种微创无痛的经皮给药方式,可以穿过角质层将肿瘤抗原递送至皮肤内特定深度并发挥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患者依从性高、给药方便、储运方便等优点。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来自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中国药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微针系统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介绍了微针系统及其递送肿瘤抗原的机制,并总结了微针系统递送肿瘤抗原的研究进展,以期探索肿瘤抗原递送的新途径,推进微针系统在肿瘤疫苗中的应用,为新型肿瘤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微针系统应用于肿瘤疫苗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1)能够实现肿瘤抗原和佐剂的联合递送,诱导更高效的免疫应答;(2)能够准确将肿瘤抗原与佐剂递送至活性表皮和真皮层,直接且有效地作用于皮肤层的抗原递呈细胞,快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3)将肿瘤抗原封装于微针中可以提高其稳定性,避免冷链储存和运输的不便性,降低储运的成本;(4)微针的体积较小,给药方便,无需专业人员操作就可以达到无痛给药目的,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微针穿透角质层后,释放肿瘤抗原至活性表皮或真皮层,然后被活性表皮中朗格汉斯细胞(LC)和真皮中真皮树突状细胞(DDC)捕获和提呈,促进树突状细胞(DC)活化并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共刺激分子B7表达,迁移并引流至淋巴结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在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作用下,T细胞完全活化并进一步增殖和分化,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效发挥治疗效果并获得免疫记忆(图1)。根据肿瘤疫苗微针中抗原的状态,疫苗微针主要可分为游离抗原微针、纳米疫苗微针和树突状细胞疫苗微针。

b7f7f454-4d1a-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1 微针递送肿瘤抗原作用机制

游离抗原微针

微针具有足够的内部空间和表面积,可以将肿瘤抗原直接封装在微针内部或涂覆在微针表面,实现游离抗原与佐剂有效递送,发挥免疫治疗疗效。

(1)内部封装游离抗原微针

将游离抗原与佐剂直接分散或溶解在微针的基质材料中,可直接制备水凝胶微针和可溶性微针。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无需特殊设备与操作工艺。该类微针系统递送的肿瘤抗原主要是蛋白/肽疫苗或细胞裂解物,基质材料常常选择壳聚糖(CS)、透明质酸(H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烯醇(PVA)等。Ye等选择基质为透明质酸的微针封装黑色素肿瘤裂解物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该微针系统巧妙地借助肿瘤裂解物中现有的天然色素,实现光热治疗,利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血液、淋巴液流量的增加,从而促进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迁移,最终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诱导肿瘤的消退,为后续微针系统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提供了新参考。

b81e0c98-4d1a-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2 利用基于透皮微针的疫苗贴片进行黑色素介导的癌症免疫治疗

(2)表面涂覆游离抗原微针

将游离抗原通过浸渍或蘸取的方式涂覆在固体微针表面,可获得涂层微针。相比实心微针省去了药物涂抹步骤,操作更简单快捷。同时通常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将抗原、佐剂与针体相结合,提高微针的载药量。Zeng等直接将阳离子精氨酸结构域修饰的酪氨酸相关蛋白2与胞嘧啶磷酸鸟苷寡脱氧核苷酸(CpG)寡核苷酸形成的电解质膜涂覆于聚丙交酯微针上。线性沉积的聚电解质膜多达128层,厚度约200 nm,载药量超过225 μg/cm²。结果在小鼠模型中诱导了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产生持久的免疫记忆。

b85d6b90-4d1a-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3 在微针阵列上涂覆免疫聚电解质多层膜以增强癌症免疫

纳米疫苗微针

纳米疫苗微针是将肿瘤抗原首先封装于纳米颗粒中,如聚合物胶束、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等,然后分散于微针针体中制备而得。利用微针系统穿透角质层,将载肿瘤抗原纳米颗粒递送至皮肤中,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后激活肿瘤免疫作用。纳米疫苗微针能增强抗原在淋巴结的蓄积,常包括以下机制:(1)10 nm ~ 100 nm的颗粒能够穿过细胞外基质直接到达淋巴结;(2)纳米颗粒可被皮肤部位的树突状细胞更高效地捕获,并迁移至引流淋巴结;(3)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与树突状细胞表面受体相识别的配体,能够实现淋巴结的靶向递送。Zhou等将CD40蛋白抗体(αCD40)修饰到载有卵清蛋白(OVA)、Poly I:C和派姆单抗的脂质体表面,然后封装在透明质酸微针中。进入机体后,αCD40能靶向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的CD40,进而激活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促进纳米疫苗在淋巴结的蓄积,同时联合派姆单抗,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实现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增强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向免疫激活的逆转。

b882ef1e-4d1a-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4 纳米疫苗复合微针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疫苗微针

分离外周血自体树突状前体细胞,经细胞因子或抗原刺激和诱导生成成熟树突状细胞。制备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至体内,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具有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等优点。利用微针递送树突状细胞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微针时,需要同时保证微针的机械强度和树突状细胞细胞的活力与释放效率。由于细胞可以保存在低温环境中,所以可以采用合适的低温保护介质作为微针基质材料。例如,Hao等在维持树突状细胞细胞活力和保证微针脱模完整性的条件下,筛选出2.5%二甲基亚砜和100 mmol/L蔗糖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最佳低温介质,并将预先悬浮的树突状细胞细胞置于微针模具中进行-20℃ ~ -196℃梯度冷却,固化后制备得树突状细胞疫苗微针。结果显示,从微针中释放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存活率达71.4% ± 1.4%,在液氮中保存1个月后活力不变。与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树突状细胞疫苗相比,树突状细胞疫苗微针在小鼠体内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更有效的肿瘤抑制能力。

b8afafae-4d1a-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5 用于经皮递送树突状细胞的低温微针

总体而言,微针系统作为一种安全无毒、使用方便、能够个体化皮下给药的新模式,在肿瘤抗原的递送中占有巨大优势。然而,将疫苗微针用于更多的肿瘤类型、缩短实验与临床差距以及解决微针系统制造工艺、肿瘤疫苗的配方设计、生产储运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微针系统可以成为递送肿瘤抗原的一个重要措施。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11

    浏览量

    20057

原文标题:综述:微针系统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进展

文章出处:【微信号:Micro-Fluidics,微信公众号:微流控】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流控技术病原微生物检测研究进展

    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微生物对于疫情防控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年,研究者们通过合理地设计流控芯片,将Elveflow流控技术与各种检测技术相结合,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
    的头像 发表于 12-25 16:18 105次阅读

    高能点焊电源技术现代工业制造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制造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高能点焊电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高能点焊电源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压脉冲电流实现金属材料瞬间熔化并完成焊接的先进工艺。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
    的头像 发表于 11-23 08:58 176次阅读
    高能点焊电源技术<b class='flag-5'>在</b>现代工业制造<b class='flag-5'>中</b>的应用与<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使用原代肿瘤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的数字流控系统

    不佳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临床数据表明,某种药物对癌症的治疗过程有大量基因参与,基于基因的精准医疗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从患者活检或肿瘤样本对原发性肿瘤细胞进行药物筛选可提供关于特定肿瘤
    的头像 发表于 11-18 10:05 653次阅读
    使用原代<b class='flag-5'>肿瘤</b>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的数字<b class='flag-5'>微</b>流控<b class='flag-5'>系统</b>

    上海光机所在多路超短脉冲时空同步测量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图1.超短脉冲时空同步实验的光路图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多路超短脉冲时间同步与空间叠合度测量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precision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06:25 171次阅读
    上海光机所在多路超短脉冲时空同步测量方面取得<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AI大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AI大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对其最新进展的介绍: 一、技术创新与突破 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 : 生成式AI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其强大的生成能力使得AI大模型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10-23 15:19 434次阅读

    射频功率放大器肿瘤细胞表面EGFR研究的应用

    实验名称:超声激活血卟啉对S180肿瘤细胞表面EGFR表达量的影响研究方向:生物医疗测试目的:血卟啉是从血红蛋白中提取的有机光敏剂,其本身无抗肿瘤效应,但它可以动物和人的多种
    的头像 发表于 08-06 14:35 320次阅读
    射频功率放大器<b class='flag-5'>在</b><b class='flag-5'>肿瘤</b>细胞表面EGFR<b class='flag-5'>研究</b><b class='flag-5'>中</b>的应用

    导热纸(膜)的研究进展 | 晟鹏技术突破导热芳纶纸

    问题。纸张及薄膜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优异的加工性和厚度可调整性,是良好的柔性导热材料。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导热纸(膜)的研究进展,对不同基材的导热纸进行了归纳分类和介绍,重点
    的头像 发表于 07-12 08:10 665次阅读
    导热纸(膜)的<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 晟鹏技术突破导热芳纶纸

    射频系统关键技术进展及展望

    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微波集成电路的发展动态,综述了以美国DARPA为代表的国内外机构射频系统方面的重大研究计划及其水平,和射频
    的头像 发表于 07-11 08:28 1572次阅读
    射频<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系统</b>关键技术<b class='flag-5'>进展</b>及展望

    了解振弦采集仪在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应用与研究

    了解振弦采集仪在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河北稳控科技振弦采集仪是一种常用的结构物安全监测设备,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塔楼等工程结构的监测。本文将从振弦采集仪的原理、应用案例和研究进展
    的头像 发表于 06-18 13:16 249次阅读
    了解振弦采集仪在建筑物安全监测<b class='flag-5'>中</b>的应用与<b class='flag-5'>研究</b>

    哈尔滨工业大学纳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亚波长尺寸超表面生成高质量涡旋光。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悉,该校科研团队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纳光学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实现超表面能以亚波长横向尺寸生成高质量涡旋光,有望成为
    的头像 发表于 04-26 06:34 288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b class='flag-5'>在</b><b class='flag-5'>微</b>纳光学领域取得重要<b class='flag-5'>进展</b>

    用于先进电生理记录的有源纳协同生物电子器件研究进展综述

    开发精确灵敏的电生理记录平台对心脏病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有源纳生物电子器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促进了电生理学的研究
    的头像 发表于 04-16 10:55 709次阅读
    用于先进电生理记录的有源<b class='flag-5'>微</b>纳协同生物电子器件<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综述

    综述:高性能锑化物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组成的科研团队受邀《激光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高性能锑化物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曹
    的头像 发表于 04-13 12:08 1984次阅读
    综述:高性能锑化物<b class='flag-5'>中</b>红外半导体激光器<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先进封装铜-铜低温键合技术研究进展

    用于先进封装领域的 Cu-Cu 低温键合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从工艺流程、连接机理、性能表征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热压工艺、混合键合工艺实现 Cu-Cu 低温键合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进一步地阐述了新型纳米材料烧结工艺实现低温连接
    的头像 发表于 03-25 08:39 756次阅读
    先进封装<b class='flag-5'>中</b>铜-铜低温键合技术<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基于葡萄糖响应性的胰岛素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开发一种能够自我调节剂量的创胰岛素给药系统,可以说是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圣杯。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09:37 2293次阅读
    基于葡萄糖响应性<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的胰岛素透皮给药<b class='flag-5'>系统研究进展</b>

    基于的生物医学器件研究进展

    (Microneedles,MNs)技术作为一种微小尺度的创新性工具,能够突破皮肤的表层而不引起明显疼痛,为药物的渗透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途径。
    的头像 发表于 12-28 16:44 2002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针</b>的生物医学器件<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