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背减薄工艺的原理是什么?背减薄工艺过程介绍

MEMS 来源:MEMS 2023-09-08 09:32 次阅读

红外探测器可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作为中波红外探测的主流,锑化铟红外探测器具有稳定的器件性能以及高可靠性,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作为探测器的核心,混成芯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水平,这对器件制备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锑化铟混成芯片封装之前,需要通过背减薄工艺实现其量子效率最大化。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红外》期刊上发表了以“大面阵锑化铟探测器芯片背减薄工艺技术开发”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李海燕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锑化铟、超晶格红外探测器方面的研究。

本文从背减薄工艺原理入手,针对大尺寸锑化铟红外探测器混成芯片的特点,开发了单点金刚石车削与磨抛相结合的复合背减薄工艺。结果表明,减薄后的器件表面质量满足工艺要求,双晶衍射测试达标,封装后成像质量良好。

背减薄工艺原理

在混成芯片制备过程中,将光敏芯片与读出电路芯片倒装互连,采用背光照方式采集光信号。光照射光敏芯片,在其内部被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读出电路的读出、转换、放大、去噪等功能实现电信号处理与引出。为了实现量子效率的最大化,提高探测率,减小表面复合速率,使锑化铟体结构中产生的光生电荷得到最大效率的应用,其剩余厚度必须小于少子扩散长度,即30~35 μm。在工艺制备过程中,混成芯片采用背减薄工艺将锑化铟材料厚度从几百微米减小到十几微米,如图1所示。背减薄质量指标(如粗糙度、划痕、平整度、剩余厚度等)直接影响器件电学性能(如探测率和光响应均匀性),工艺设计直接决定了生产的产能能力、成品率和成本。考虑到锑化铟材料为脆性半导体材料,混成芯片自身存在应力形变,背减薄工艺开发难度极大(大尺寸锑化铟混成芯片尤甚)。

2584dbd0-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1 背减薄工艺示意图

背减薄工艺选取

锑化铟背减薄工艺的技术水平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表面质量,主要涉及表面平整度、表面粗糙度、表面损伤和表面外观质量(橘皮、划痕、雾面)等;另一个是成品率,主要涉及裂纹、裂片、崩边崩角等形貌问题。表面粗糙度不理想,表面损伤大,形成凹坑、橘皮形貌、相变、位错等表面损伤时,会造成表面悬挂键密度和陷阱密度大。这将吸附杂质离子,形成陷阱中心以及高表面态密度,可能会增大暗电流,导致器件性能下降。目前,主流减薄工艺基于旋转磨削原理实现器件减薄(见图2):将混成芯片倒压在磨抛盘上;在磨抛盘上加入磨抛液,施加一定的压力,在磨抛盘、芯片、磨抛料的自转及公转效果下,通过材料与磨抛盘、磨抛液产生物理、化学反应,实现材料由粗磨到精抛的加工工艺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材料减薄,同时不断去除前一道磨抛的工艺损伤,逐步实现材料表面抛光;最终,通过化学抛光去除精抛损伤层,进一步提高表面质量。该方法作为锑化铟混成芯片背减薄工艺,已经极为成熟,操作简单,被长期应用于芯片减薄工艺中。随着超精密加工技术的进步,磨抛工艺可以实现纳米级的加工质量。

25db1964-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2 磨抛工艺示意图

旋转磨削加工有很多优点,其不足在于加工过程中存在大量、长时间的砂轮磨粒机械作用。这不可避免地会在器件表面形成微裂纹等损伤,不仅易引入新的应力,而且易造成裂片。锑化铟材料硬度较低,在磨抛过程中压力控制不当时极易出现裂纹、裂片情况。该问题在大尺寸混成芯片制备过程中尤为明显,极大降低了器件成品率。

大尺寸锑化铟混成芯片由于自身存在应力,粘接在玻璃板上时会呈现四角翘曲、中心凹陷的形貌状态,如图3所示。在工艺开发中发现,若在混成芯片因自身应力而存在较大翘曲面型的情况下强行将其压平磨抛,容易造成芯片裂片,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工艺技术方案进行器件减薄。

265904fa-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3 混成芯片翘曲形态示意图

本文讨论1280×1024元(25 μm)大尺寸锑化铟混成芯片的背减薄工艺。芯片尺寸约为32 mm×26 mm。在大尺寸探测器上实现背减薄需要非常强的工艺控制能力: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工艺损伤,避免在背减薄工艺中裂片,避免因减薄损伤而增加表面态、增大器件漏电流、降低器件性能;另一方面要实现低粗糙度光滑表面的制备。本文采用单点金刚石车削工艺配合磨抛工艺进行大尺寸锑化铟混成芯片的背减薄。

背减薄工艺过程

单点金刚石车削工艺通过机床控制单点金刚石刀具对材料进行车削。该技术已较为成熟,可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和微米级粗糙度加工。

器件表面的加工质量与刀具进给量、金刚石刀头半径、刀具磨损、机床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无法通过调节刀具进给量等工艺参数无限制地优化表面质量。实际加工的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要远大于理论值。考虑到传统的磨抛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在损伤及表面粗糙度的控制方面十分稳定,因此在本项目研发中,用单点车削工艺实现高成品率地去除锑化铟材料的大部分厚度,且对损伤控制、表面粗糙度方面的要求降低。通过传统磨抛工艺进一步减薄和去除单点车削损伤,然后利用更进一步的精抛工艺实现器件对粗糙度的要求,最终实现锑化铟芯片的完全减薄。

车削工艺的操作如图4所示。首先,将混成芯片粘接在玻璃基板上。测算减薄厚度后将芯片连同玻璃基板放置在车削机床上并加以固定。设置车削参数后进行车削。在车削机床上设置多级车削参数,使车削过程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逐级进行。减薄初期,车削工艺设置以快速减薄厚度为主要目标。随着芯片厚度下降,牺牲减薄速度以逐级降低切削损伤与切削粗糙度。图5所示为车削之后的材料表面。可以看出,采用金刚石单点车削工艺进行器件减薄时,加工后的器件表面完整度良好,表面光亮。与传统的磨抛减薄工艺相比,该工艺在减薄过程中减少了外来应力带来的器件裂片风险,极大提高了成品率。

26ace4a8-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4 车削设备加工示意图

26ed2d6a-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5 减薄后器件表面的形貌图

由于单点车削属于大进给粗抛工艺,器件表面会形成一层损伤层。损伤层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器件性能。因此,单点车削步骤完成后,需进行第二步芯片精抛,通过旋转磨削工艺去除第一阶段研磨造成的损伤。单点车削完成后,由于锑化铟厚度大幅减薄,应力及翘曲情况改善。此时将混成芯片倒扣在磨抛设备上,继续减薄。裂片风险相比于原始混成芯片极大降低。本文采用的机械化学抛光法(CMP)具有简单方便、成本低的优点。该方法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进行粗磨,将材料进行较大厚度量的去除,同时去除单点车削损伤;其次进行粗抛,去除粗磨带来的损伤并进一步减小锑化铟厚度;最后是精抛,主要去除粗抛损伤,同时进一步降低表面粗糙度。

结果与分析

如图5和图6所示,减薄后的混成芯片表面光亮完整。通过显微观察没有发现划道、损伤、沾污等情况。采用双晶衍射方法测试材料损伤。半峰宽值约为8.20~11.90 arcsec,基本达到测试极限,表明背减薄工艺后锑化铟晶片表面晶格的完整性很好。

274a6dcc-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6 器件局部效果图

该工艺应用于1280×1024元(25 μm)大尺寸锑化铟混成芯片。芯片减薄增透后,将其封装于微杜瓦结构中进行测试(结果见表1)。图7为探测器组件的成像效果图。可以看出,该组件具有良好性能。

表1 探测器组件的光电性能参数

27b1d5e8-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28084d1a-4d99-11ee-a25d-92fbcf53809c.png

图7 探测器组件的成像效果图

结束语

与传统磨抛工艺相比,本文采用单点金刚石车削工艺实现混成芯片大部分厚度的减薄,然后通过磨抛工艺去除单点车削带来的材料表面损伤。采用单点金刚石车削工艺的优势在于减薄过程中减小了对混成芯片纵向上的压力,同时随着芯片厚度的不断降低,不断释放芯片应力,大大减小了裂片率;采用传统成熟的磨抛工艺去除损伤,在较低工艺难度下即可获得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混成芯片。该工艺技术尤其适用于大尺寸混成芯片的高质量减薄,对芯片的原始平整度要求低,有利于获得高均匀性、高质量的混成芯片。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转换器
    +关注

    关注

    27

    文章

    8705

    浏览量

    147194
  • 红外探测器
    +关注

    关注

    5

    文章

    289

    浏览量

    18082
  • CMP
    CMP
    +关注

    关注

    6

    文章

    150

    浏览量

    26015
  • 电信号
    +关注

    关注

    1

    文章

    817

    浏览量

    20585

原文标题:大面阵锑化铟探测器芯片背减薄工艺技术开发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钻设计与生产:技术解析及应用

    连接到第9层,第10到第12层之间没有线路连接,形成了一个无用的柱状结构(称为STUB),这会影响信号完整性。 为解决这个问题,从反面进行二次钻孔(钻),去除多余的STUB。由于后续工序中的电解过程
    发表于 12-24 18:12

    晶圆为什么要

    ,满足晶圆的翘曲度的要求。但封装的时候则是一点更好,所以要处理到100~200um左右的厚度,就要用到工艺。   满足封装要求 降低封装厚度 在电子设备不断向小型化、轻薄化发展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2-24 17:58 263次阅读

    基于石英玻璃外延GaN的工艺改进方法有哪些?

    基于石英玻璃外延GaN的工艺改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晶圆片制备优化 多次处理: 采用不同材料的浆液和磨盘对石英玻璃进行多次
    的头像 发表于 12-06 14:11 281次阅读
    基于石英玻璃外延GaN的<b class='flag-5'>工艺</b>改进方法有哪些?

    芯丰精密第二台12寸超精密晶圆机成功交付

    近日,武汉芯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二台12寸超精密晶圆机已成功交付客户。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芯丰精密在高端晶圆薄技术领域取得了量产能力的重大突破。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17:18 464次阅读

    eXcelon ®工艺介绍

    和相消性推理引起的条纹出现问题),同时在 750 – 1100 nm 范围 (NIR) 范围内成像。 主要特点 增强灵敏度 eXcelon 技术比标准照式 CCD 在更宽的波长范围内提高了灵敏度
    的头像 发表于 10-24 06:27 172次阅读
    eXcelon ®<b class='flag-5'>工艺</b><b class='flag-5'>介绍</b>

    钻设计时要优先保证哪一项,STUB长度真的是越短越好吗

    一下,这个钻stub的要求有点不合理。” 钻的来由及作用: • PCB制造过程中镀通孔其实可当作是线路来看,某些镀通孔端部的无连接,这将导致信号的折回共振也会减轻信号,且可能会造成信号传输的反射
    发表于 09-09 15:28

    光学反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工艺

    光学反膜(Anti-Reflection Coating,简称ARC)是一种用于减少光在材料表面反射的薄膜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提高透光率的薄膜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1:15 1544次阅读
    光学<b class='flag-5'>减</b>反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b class='flag-5'>工艺</b>

    晶盛机电机实现12英寸30μm超薄晶圆稳定加工

    近日,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晶盛机电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自主研发的新型WGP12T抛光设备成功攻克了12英寸晶圆至30μm的技术难关,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彰显了晶盛机电
    的头像 发表于 08-12 15:10 681次阅读

    X-FAB为其CMOS传感器工艺平台引入照技术

    欢迎的CMOS传感器工艺平台XS018(180纳米)上开放了照(BSI)功能。 通过BSI工艺,成像感光像素性能将得到大幅增强。这一技术使得每个像素点接收到的入射光不会再被后端工艺
    的头像 发表于 05-29 16:27 400次阅读

    北京中电科国内首创WG-1220自动机交付

    近日,北京亦庄官方传来喜讯,北京中电科公司成功研发并顺利交付了多台国内首创的WG-1220自动机。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在自动机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的头像 发表于 05-29 11:26 632次阅读

    北京中电科公司多台WG-1220自动机顺利交付

    日前,北京亦庄官方消息显示,北京中电科公司多台国内首创的WG-1220自动机顺利交付。
    的头像 发表于 05-27 15:20 696次阅读

    RFID夹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RFID夹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RFID夹是一种常见的RFID标签形式,它们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汽车零部件等物品的追踪和管理。在仓库管理中,RFID夹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工错误,以下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10:51 430次阅读
    RFID<b class='flag-5'>背</b>夹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IC datasheet为什么越来越了?

    刚毕业的时候IC spec动则三四百页甚至一千页,这种设置和使用方法很详尽,但是这几年IC datasheet为什么越来越了,还分成了IC功能介绍、code设置、工厂量产等等规格书,很多东西都藏着掖着,想了解个IC什么东西都要发邮件给供应商,大家有知道这事为什么的吗?
    发表于 03-06 13:55

    晶圆键合及后续工艺流程

    芯片堆叠封装存在着4项挑战,分别为晶圆级对准精度、键合完整性、晶圆与均匀性控制以及层内(层间)互联。
    发表于 02-21 13:58 5659次阅读
    晶圆键合及后续<b class='flag-5'>工艺</b>流程

    介绍晶圆的原因、尺寸以及4种方法

    在封装前,通常要晶圆,晶圆主要有四种主要方法:机械磨削、化学机械研磨、湿法蚀刻和等离子体干法化学蚀刻。
    的头像 发表于 01-26 09:59 4507次阅读
    <b class='flag-5'>介绍</b>晶圆<b class='flag-5'>减</b><b class='flag-5'>薄</b>的原因、尺寸以及4种<b class='flag-5'>减</b><b class='flag-5'>薄</b>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