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基于自组装DNA纳米孔的生物质子器件制造

微流控 来源:黄硕课题组 2023-09-19 15:02 次阅读

纳米孔作为膜通道,能够介导信息交换,促进分子识别,然而,目前用于连接纳米孔、进行信号读出的电子设备信息传输效率较低,这成为了继续开发高性能生物电子器件的主要障碍之一。

来自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Marco Rolandi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Ashwin Gopinath团队将DNA纳米孔与生物质子电极相结合,以创建可编程的、模块化的、高效的人工离子通道接口。研究表明,胆固醇修饰的DNA纳米孔具有显著的亲和力,能够跨越平面生物质子电极表面形成的脂双层,介导质子在脂双层上的传输,识别生物分子信号。该工作以“DNA nanopores as artificial membrane channels forbioprotonic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上。

首先,研究人员将合成的基于自组装DNA纳米孔的离子通道与H⁺选择性钯(Pd)电极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生物质子器件,该器件可以记录和调节穿过双层膜的H⁺电流(图1)。如图1所示,DNA纳米孔跨越脂质双层膜,该膜位于与微流控结构集成的Pd触点顶部。

由于极性变化,Pd触点和溶液中的Ag/AgCl参比电极之间的电压(VH⁺)会在Pd触点和溶液之间产生H⁺的流动,H⁺的流动会诱导PdHx的电化学形成(或溶解),从而在电子电路中产生可测量的电流(IH⁺),研究人员使用该方法来测量由于离子通道插入和活性变化而导致的膜电导变化。

接着,为了创建仿生离子通道,使H⁺能够在脂双层上转移,研究人员通过自下而上的合理设计,用等摩尔量的13条短ssDNA链自组装成6个相互连接的螺旋束(6HB),形成了一个14 nm长的具有中空管腔的纳米桶状结构。然后,研究人员用四乙二醇-胆固醇(TEG-Chol)将DNA纳米孔功能化,为亲水性DNA纳米孔插入到脂双层的疏水环境提供锚点,进一步表征确定了纳米孔的尺寸、稳定性及孔径。

f40d7652-569e-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1 生物质子器件原理图

为了验证DNA纳米孔离子通道确实是H⁺导体,研究人员测量了DNA生物电子器件中IH⁺对VH⁺的依赖性。首先,研究人员验证了裸Pd接触在溶液界面对H⁺的转移,并记录IH⁺作为VH⁺的函数,结果发现,VH⁺的变化促使了H⁺在PdHx和溶液之间的转移。

其次,研究人员证实了脂双层会产生屏障并阻止H⁺从溶液转移到Pd表面。研究人员测量了H⁺通过纳米孔的转移,测量电流表明,只有极少的H⁺穿过了双层膜并在Pd表面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表面缺陷造成的。接着,研究人员在溶液中加入两个胆固醇处理修饰的DNA纳米孔(6HB-2C)后,研究人员预计DNA纳米孔会自发插入脂质双分子层,形成跨膜离子通道,但具有一个或三个胆固醇修饰的纳米孔(6HB-1C和6HB-3C)不能插入脂双层,这主要是由于疏水性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所导致的。

如图2b所示,纳米孔的这种插入导致VH⁺= - 400 mV时的IH⁺远大于脂双层涂层,表明DNA纳米孔为H⁺在脂双层上移动提供了途径。为了避免质子在Pd接触点上的积累,在第二阶段中,研究人员将VH⁺设置为0 mV。比电解质更高的光化学势导致质子释放到电解质中并带正IH⁺。如图2b右所示,未经胆固醇处理的DNA纳米孔没有插入到脂双层中,这一点得到了裸脂双层观察到的IH⁺的证实。

f42d094a-569e-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2 膜跨越DNA纳米孔调控H⁺的示意图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设计DNA序列编程DNA纳米孔所需的功能,分别使用体外SELEX技术选择生物素或DNA适配体(AP)处理纳米孔,用于检测两种蛋白质链亲和素(S-avidin)和心脏生物标志物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为此,研究人员在5'端分别用生物素或AP修饰ssDNA,进而功能化6HB-2C纳米孔,进行DNA杂交,以获得6HB-2C-2B和6HB-2C-2AP。正如预期的那样,插入到脂双层6HB-2C-2B纳米孔在VH⁺= -400 mV时产生了较大的集成电流IH⁺,这表明DNA纳米孔内的纳米桶结构有助于H⁺通过脂双层运输。然而,当亲和素以5倍于纳米孔浓度的过量浓度引入环境时,亲和素与生物素在DNA纳米孔上的结合事件有效地阻塞了纳米管,阻碍了H⁺在脂双层上的运输,这可以通过IH⁺的减少来表明。

为了证实亲和素确实阻断了DNA结构周围的孔,研究人员将非生物素化的6HB-2C暴露于溶液中相同浓度的亲和素中,并在加入蛋白质前后进行了荧光成像实验,结果表明亲和素与生物素的结合确实阻断了通道并导致集合电流降低。随着亲和素浓度的增加,更多的纳米孔与亲和素相互作用,导致更多的通道堵塞,电流下降。

然后,研究人员用6HB-2C-2AP纳米孔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对照。与生物素标记的纳米孔一样,DNA适体标记的纳米孔插入脂双层中形成跨膜离子通道,并导致H⁺的运输。当BNP蛋白以5倍于纳米孔浓度的浓度被引入环境时,在VH⁺= -400 mV时,观察到IH⁺降低。这表明AP-BNP在离子通道边缘的亲和相互作用阻断了H⁺的转运。与生物素-亲和素相比,AP-BNP的电流降低幅度较小,这是由于其相互作用的亲和力较弱。

f448296e-569e-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3 生物素-链亲和素和适配体-肽的生物质子器件示意图

最后,为了更好地理解DNA纳米孔插入脂双层的动力学,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基于Langmuir方程和吸收/解吸动力学的模型来分析DNA纳米孔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插入过程,测定了IH⁺与引入的6HB-2C浓度、纳米孔数与引入6HB-2C浓度、IH⁺与纳米孔数及IH⁺与时间的曲线。

f46db9cc-569e-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4 DNA纳米孔表征示意图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可编程的生物质子器件,它具有跨膜DNA纳米孔离子通道作为分子互连通道,可以测量和控制H⁺在脂质双分子层界面上的转移。该方法的特点如下:

(1)能够利用DNA结构的可编程性来设计纳米孔并修改其表面,以电子的方式在体外感知特定的生物分子,而无需对生物分子进行额外的预处理;

(2)该方法可以同时收集来自多个通道的响应,集成方法补偿了单个通道记录中的任何变异性或异常值,从而使数据更加一致可靠;

(3)消除了与单分子器件相关的高精度设备和个性化定制的必要,简化了器件制造和信号记录过程。同时,该研究进行了集成实验,建立了动态模型,探索了这种DNA纳米孔结构在生物传感领域的潜在应用。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00

    浏览量

    19984
  • DNA
    DNA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42

    浏览量

    30973
  • 纳米管
    +关注

    关注

    0

    文章

    33

    浏览量

    11890

原文标题:基于DNA纳米孔的生物质子器件,用于创建高效仿生离子通道

文章出处:【微信号:Micro-Fluidics,微信公众号:微流控】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PCB盲、埋和通是什么

    在印刷电路板(PCB)的制造过程中,通、盲和埋是三种常见的类型,它们在电路板的电气连接、结构支撑和信号传输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头像 发表于 10-10 16:18 692次阅读

    如何使用wifi进行自组网开发?

    您好,我正在使用wifi进行自组网开发,但是demo中的都是借助于路由器进行自组网的,我想知道能否有方案能够只通过WIFI就完成自组
    发表于 06-28 15:36

    金银纳米颗粒对单壁碳纳米管实现近红外荧光增强

    基于Amirmostafa Amirjani et al., 2022, ScienceDirect 创新方案 瑞士的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的论文中介绍道,单链DNA-单壁碳纳米管(ssDNA-SWCNTs)代表了最前沿的光生物
    的头像 发表于 05-30 06:30 303次阅读
    金银<b class='flag-5'>纳米</b>颗粒对单壁碳<b class='flag-5'>纳米</b>管实现近红外荧光增强

    合成生物是什么-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其实就是一种“造物”的技术。它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多种技术,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以生物体作为生产介质,旨在利用廉价原料,以菌群、细胞和酶为
    的头像 发表于 05-28 13:58 636次阅读
    合成<b class='flag-5'>生物</b>是什么-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合成<b class='flag-5'>生物</b>学的应用前景

    Aigtek功率放大器如何帮助纳米电子生物传感器更好的研发和生产

    如何生产出来的呢?功率放大器又在期研究中发挥了怎样的效能呢?今天Aigtek 安泰电子 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纳米电子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纳米电子技术制造
    的头像 发表于 05-20 10:59 294次阅读
    Aigtek功率放大器如何帮助<b class='flag-5'>纳米</b>电子<b class='flag-5'>生物</b>传感器更好的研发和生产

    捷多邦带你了解:PCB盲与埋的不同制造流程,工艺差异大揭秘!

    在PCB制造领域中,盲和埋是两种至关重要的特殊。为了帮助您深入了解这两种制造过程及其重
    的头像 发表于 04-24 17:47 757次阅读

    功能化DNA水凝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DNA水凝胶是由DNA交联聚合物骨架或纯DNA模块自组装形成的亲水性聚合物网络。
    的头像 发表于 04-20 11:44 1214次阅读
    功能化<b class='flag-5'>DNA</b>水凝胶在<b class='flag-5'>生物</b>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科普|生物传感器

    或者物理换能器转化为声、光、电等信号,仪器将信号输出,我们就能够得到待测物质的浓度。 02分类 1. 按照其传感器中所采用的生命物质分类,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酶传感器、DNA
    的头像 发表于 03-21 17:17 890次阅读

    生物质颗粒生产线远程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生物质能源是指自然界中植物转化太阳能所形成的能量,如秸秆、锯末、果壳等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14:38 492次阅读
    <b class='flag-5'>生物质</b>颗粒生产线远程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介绍一种面向单微聚体的自组装方法来制备1D介纳米结构

    一维(1D)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但1D多孔纳米材料的直接自组装和对其孔隙率的控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的头像 发表于 12-20 09:12 899次阅读
    介绍一种面向单微聚体的<b class='flag-5'>自组装</b>方法来制备1D介<b class='flag-5'>孔</b><b class='flag-5'>纳米</b>结构

    DFX可制造性设计与组装技术

    今天分享是《DFX可制造性设计与组装技术》 资料
    的头像 发表于 12-11 11:10 775次阅读
    DFX可<b class='flag-5'>制造</b>性设计与<b class='flag-5'>组装</b>技术

    质子交换膜拉伸测试:标准和操作步骤分享!

    的角色,为质子的迁移和输送提供通道,使电子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形成闭合回路,向外界提供稳定的电流。 质子交换膜的厚度仅为18-50微米,是一种极薄的膜片,同时也是电极活性物质(催化剂)的基底。其物理性能对整个燃料电池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09:39 455次阅读
    <b class='flag-5'>质子</b>交换膜拉伸测试:标准和操作步骤分享!

    3D-IC 中 硅通TSV 的设计与制造

    3D-IC 中 硅通TSV 的设计与制造
    的头像 发表于 11-30 15:27 842次阅读
    3D-IC 中 硅通<b class='flag-5'>孔</b>TSV 的设计与<b class='flag-5'>制造</b>

    用于研究单个纳米颗粒表面的显微光谱

    能保证完全的分子交换。单纳米颗粒散射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分子交换的程度,峰移和展宽与分子附着的增加相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不受常用的体集成测量期间固有存在的同源展宽的影响。 András Deák研究的另一个方面集中在自组装上,即纳米
    的头像 发表于 11-15 10:33 381次阅读
    用于研究单个<b class='flag-5'>纳米</b>颗粒表面的显微光谱

    研究人员利用范德华(vdW)纳米材料制造纳米级谐振器

    的高质量晶体,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共同合作,开发利用自上而下、自组装的方法来合成的具有与块状单晶相一致的晶体质量纳米结构。超薄纳米结构作为红外波段晶格振动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1-08 09:18 677次阅读
    研究人员利用范德华(vdW)<b class='flag-5'>纳米</b>材料<b class='flag-5'>制造</b><b class='flag-5'>纳米</b>级谐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