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险下到 200 米深的矿井……
1978 年
他在一间石棉瓦盖的库房里
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
光纤风压计
这间库房和只有3人的研究小组
如今已逐步扩建成为
全国最大规模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其成果被誉为
“监测领域里的一场革命”
48年间
他对教学科研育人事必躬行
年近六旬
冒着危险下到200米深的矿井
蹲骑“猴车”
到掘进作业现场开展研究
他几十年如一日为本科生做专题讲座
培育3人成长为院士
十余人入选国家杰青等
73岁仍前往西藏
在海拔3650米的讲台上
分享科研、育人的初心与感悟
他,就是74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德生
资料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 摄
守护大国重器
做不懈追光者
1978年,国门初开,高楼崛起
我国缺乏高层建筑风荷载国家标准
姜德生敏锐地捕捉到
利用光纤抗电磁干扰的优势
不仅能预测台风的来临
还可能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把一间石棉瓦盖的库房
当成自己的实验室
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
光纤风压计
并在1981年广州白云宾馆测试成功
成为全国首个
光纤风压传感技术的成功案例
为我国高层建筑的设计标准提供依据
油库火灾一直是姜德生的一块心病
他带领团队经过几百个日夜的攻关
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
并投入国家油库工程使用
2006年6月
秦岭终南山隧道火灾报警工程
进行国际招标
姜德生的火灾报警装置
解决了20公里长距离无中继的世界难题
每公里的建设成本
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
截至目前,该系统装备了
我国两万公里隧道、90%的油库
火灾安全监测
近年来,姜德生开展
新一代大容量
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攻关
在国际上首次工业化生产出
单纤超过十万个光栅传感器的产品
形成的光栅阵列光纤传感网络系统
已在机场智能跑道、智慧地铁、
智能高速公路等
多个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中
实现首次示范应用
为多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提供关键智能化平台和核心数据支撑
将科研融入教学
做走在前列的教育者
光纤传感技术
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
是一项不断迭代、快速发展高新技术
姜德生专门开设了硕博士课程
《光纤传感技术》《光电子电路》
当时没有现成的最新教材
他就把最前沿的技术理念、
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和第一手科研成果编成讲义
带上三尺讲台
他还编著《智能材料 器件 结构与应用》
在国内率先系统性地论述了
光纤智能材料与器件的理论及应用
该教材
被列入“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他坚持多年为一届届学生授课
范典博士回忆说
当时听了姜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
第一时间
了解到光纤传感最前沿的知识
一个个生动的应用案例引人入胜
听得热血沸腾
资料图
除了第一课堂育人
姜老师还经常亲自带着学生
深入隧道、桥梁、港口、水电等
世界级首创工程一线
开展实践教学
在解决煤矿安全监测的项目中
他多次下矿井到工作面实地指导实验
有一次,他乘升降罐笼
下到200米深矿井
再蹲骑“猴车”
乘缆索下行至巷道
徒步行走近2公里才到达工作面
行走途中
不时能听到煤岩断裂的声音
还能看得见瓦斯气体涌起的水泡
该矿负责人说
经常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进行技术研究
但通常都只是科研助手和研究生们
下到作业现场
姜院士
是第一个到掘进作业现场的院士
姜德生将学校对其成果转化的奖励资金
用于建设光纤传感领域
唯一国家级创新平台
这个上万平方米的平台
成为该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
每年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心怀“国之大者”
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姜德生如今虽年过七旬
仍坚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一线
“亦师亦友”“大师风范”
“一个纯粹的老师”
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光纤传感学科交叉突出
姜德生主动与材料、信息、机电、
土木、交通、安全应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带动相关学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其中,材料学科成为“双一流”学科
大飞机制造是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姜德生受邀参加
“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
他主动谋划布局
组织材料学科开展复合智能材料的研究
组织信息学科开展复合材料智能检测的研究
带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引荐了一批青年人才
当选院士十几年来
姜德生培养多位院士和高层次人才:
张联盟和傅正义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毕业生彭寿研究员
成为中国建材玻璃行业现在唯一一位院士
十几位学科发展带头人入选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
内部的技术研讨
及外部的技术交流、方案评审、项目验收
他事必躬亲
但是在成果和荣誉面前
他退居幕后
让年轻一代的学者
做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
很多项目找上门寻求合作
他都推荐给了团队的年轻老师
在推动带领一批学科和人才快速成长的同时
姜德生还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
几十年如一日为本科新生做专题讲座
每次座位“秒光”
倡议学校附小成立
“少年科学院”课外实践活动基地
亲自担任科技校外辅导员
与孩子们开展“大手拉小手”交流活动
小学生们也走进了院士办公室
73岁,到学校对口支援的西藏大学
在海拔3650米的讲台上
分享对人生之路、
科研之路、育人之路的初心与感悟
……
姜德生是不懈的追光者
追逐的是光纤传感技术突破
也是温暖的发光者
照亮的是
学子们的前进方向与强国梦想
审核编辑 黄宇
-
光纤传感器
+关注
关注
16文章
309浏览量
34678 -
光纤
+关注
关注
19文章
3860浏览量
7293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