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立国之本,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传感器?

传感器专家网 来源:传感器专家网 作者:传感器专家网 2023-10-30 15:00 次阅读

我国光学奠基人、著名学者王大珩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传感器是工业的基石、性能的关键和发展的瓶颈。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主要瓶颈实际上是传感器。

本文来自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的专访,主要阐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及其与传感器产业的关系,文中提到一比较尖锐的问题,譬如重大项目需要用到高温压力传感器,你用国产的,出了问题,你要担当责任,买国外的出了问题没事。

文末,尤政院士建议传感器应上升到国家战略,认为靠市场规律中国传感器产业很难发展起来:

1.传感器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因为传感器不是靠市场规律就可以做的,需要国家行为和市场行为结合起来,这是传感器行业的特点。2.把重点突破和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相结合,既需要世界知名的百年老店,同时为提高我国整体传感器的水平,也需要有若干专精特小企业共同支撑。3.进行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国内若干地区建立若干基 地,进行人才培养等。传感器不好做,需要联合。

详细观点见下文。

专家档案

e0129dbe-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尤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机械电子专家。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迎九

1 我国制造业的特点

1.1 中国制造的新环境和新使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从***总书记到李克强总理的很多论述中,讲了工业化的重要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及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也讲了打造实体经济的这一根本基础。

1.2 我国制造业的三个历史阶段

我国制造业曾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如图1),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 1978 年,即改革开放前,我们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体系。

这还是很重要的,因近年来东欧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我国有一套独立完整的体系, 例如从材料、加工一直到装备是齐全的,我们什么都不缺,而东欧一些国家当时受前苏联影响,只能生产某个中间部分,因此经济受到制约,所以当时老一辈革命家还是非常英明的,我们才发展到今天。

e01bb52a-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到 1990 年,我们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时代, 即买东西再不需要券了,而俄罗斯有些地方至今还是凭券供应。

第三是 1990 年以后到 2010 年,此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1.3 目前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可持续发展

2010 年以后,我国在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占第一位,成为工业制造的第一大国。但我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

原因之一是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比较薄弱。尤政院士是搞卫星的,曾听总装部长介绍,我们卫星 85%实现了国产化,但是还有 15%没有国产化的部分,花费了 80%的钱。

第二,我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去年尤政院士陪院长去了郑州富士康,郑州富士康有 30 万人,一年生产 1.5 亿部手机,但利润只占到 整个利润价值的 5%多一点,可见几十万人创造的利润很低。

第三是生产经营效率不高。2011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 21.5%, 而世界发达国家往往在 35%以上,可见差距比较大。

第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们基本上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 型企业,而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的企业太少了。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波音公司的产值中,服务型制造业的产值占实体型制造业的产值比例约为 6:4,可见波音服务型比例很高,超过实体制造经济。

第五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中国制造和低质量可能是划等号的。所以习总书记讲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量转变很重要,其他国家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国家制造业的的战线拉得比较长,从 20 世纪的 50 年 代到 21 世纪初都有。一位领导人曾说,外国人到中国来访问,去看什么经济,看你到什么地方,到了好地方,像欧洲;差的地方像非洲。这说明我国地域差距特别大,很难用“工业 4.0”还是“工业 3.0”,就能把中国的经济全部能够拖动,这还是要跟中国的国情来结合。

1.4 面临三个新的国际问题

第一是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回归本土。去年美国公布了美国制造业振兴的计划,很多高新技术的研究机构不再像以前公布规划了,实际上我们很多的研究以前是跟踪型,现在美国在前面走着却把灯关了, 就等于我们前面看不到美国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摸 索、探索新技术。

第二,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成本竞争的优势特别明显。所以近来在东莞的很多企业,设备刚到就封上了门,又转移到越南和印度去了。因为以前这些高端制造业对于劳动力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的,我国是中等水平的制造业者特别多,因为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特别多,而之前的制造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在中国社会比较适合,而现在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对人的依赖性在下降,那么更低一点层次的人也可以从事制造业。因此有些制造业往东南亚/越南转移,相当于釜底抽薪。

另外我们国家的发展最后还要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以前发 达国家的重要发展期里,也是以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的,但是在现在 的条件下,中国要发展是不可能去走这样的路的,这也是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我国制造面临着内忧外患。

1.5 中国经济的利好因素

但是我们也非常有信心中国的经济能够发展好,主要也有三条理由。

第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机会窗口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动力革命,第二次革命是电子革命,这两次革命中国都处在很贫困的时期,是一个看客,我们在慢慢跟。

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而且尽管中国的机械制造业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我们的信息业比较发达,所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客观上还是完全有成为强国的机遇。

第二,我们的城镇化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现在有 2 亿城市人口与 2 亿城镇之间的人口,其他就是农民了,城镇人/城市人和农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消费结构,农民主要是消费自留地,稍微有一点点消费就够了;而城镇/城市人要消费工业品。

预计到 2020 年, 我们的城镇人口可能会翻一倍,将来达到 8 亿,因此比现在的市场要 翻一倍。这么巨大的市场为我们工业的发展会带来重要机遇。

例如,在上一次经济危机时,德国之所以能挺过去,主要是通过汽车工业救了德国经济,所以很多国家和中国形成战略合作,看中的是中国巨大 的市场,如果我国巨大的市场对我国的经济没有推动,我们就失败了。

所以内在发展是我们把握机会的一个重要砝码,马凯副总理听取尤政院士的“中国制造 2025”汇报时指出,你们有那么多指标,我最关心的一个指标是到 2025 年时,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能不能用上中国 60%的机床?因我们现在的机床对我国的最大制造业——汽车业贡献率不到 5%。

为什么?就是我们的车床无故障工作时间是 700~800 小时,国外是 9000 小时,所以别人的车床一年修一次,我们的每个月都得修。假设一分钟一辆车的过程是不太可能的,从经济角度不可能用你的。

那么, 为什么中国的机床只有 800 小时?因为关键的核心基础件——电机、轴 承等是别人的,别人的技术数据我们没有,你怎么有信任呢?所以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市场的角度来带动我们的实体经济,包括物联网等。

所以在传感器行业,传感器的同仁要团结起来,把中国制造的传感器搞上去,才能真正借助于物联网的成功,使我们的市场走到世界的前列。

e04a44b2-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第三,我们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加速了我们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例如清华在一些政策出台后的 2016 年 1 月到 8 月间,技术转移的收入大有 6 亿元,而以前高校的技术和工业界没法合作,因为不能卖,不能有产权,因此互相都是提防着,现在已经可以技术出售和竞价了,老师可以拿 70%(笔者注:最近一些政策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 70% 可划归个人),所以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前偷偷出去办公司的老师发现自己的公司上不了市,现在又回来拿钱把专利买回来了。

因此有序的机制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诸多国家的改革政策都会为我们的经济护驾保航,所以现在中国制造业担负着最新的使命,也是我们伟大中华复兴梦一个具体的体现,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大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我们的强国梦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1.6 各国制造业的发展动态

当然不光是中国,美国也在强调制造业回归,德国、日本也有计 划(如表 1)。美国人已经明确表态,2017 年要夺回制造大国和强国的 地位。所以我们面临的环境还是很恶劣的。

2015 年 3 月 25 日,我们颁 布了《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领,实际上中国的整个工业从“工业 2.0” 补课,“工业 3.0”普及,到“工业 4.0”的示范已经全面地铺开(如 表 2)。

e05bae96-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2 传感器内涵及特点

中国制造是和传感器紧密相关。例如智能制造里有传感器九条龙, 诸如轨道交通传感器一条龙,新能源汽车传感器一条龙等。传感器属于基础零部件的一部分,传感器非常重要,王大珩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传感器是工业的基石、性能的关键和发展的瓶颈。

我们由大变强的主要瓶颈实际上是传感器,它本身也有些特点,例如量大面广,我们产值很高,但是面很宽,具体到每家企业来说并不是特别大。

第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游产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是三化程度高,适于专业化大批量生产,这给通用化、标准 化、系列化生产提供了前提。

传感器也兼有材料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但低端基础件耗材、耗能、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而高端基础件则是技术密集型。例如普通的水表电表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另外,在世界上也有个趋势,发达国家的 低附加值零部件产业逐渐往外转移,实行全球采购,例如我国的水表电表是世界第一大国,约占世界产量 70%~80%以上。

我国的传感器产业和我国制造业的状况几乎是一样的特点:

1.产业规模进入了世界前列。我们有很多是世界排在第一的,但大都是中低端产品。

2.我们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什么传感器都有。

3.中低档 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合资和自己研制,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 严格地说还存在供给过剩的问题。

4.通过多年的研发,我们的研发能 力显著进步,有一些高端传感器已经做到了样机阶段。

当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一样。

首先,产业集中度低,中低档产能过剩,原因是我们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没有在产品聚集、地区聚集上 做好,产品很分散,提到一个产品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是在国外, 很可能一类传感器相对集中在一座城市或者一家大公司里,就比较容 易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的很多传感器是买国外的传感器元件,拿来组成一个系统,并没有自己去研发传感部分。

第三是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在国外甚至现在的美国也有一些高端战略技术是国家出钱研究的,有国家研究院和一些公共的实验条件是国家承担的,我们国家以前也有,不过在 1995 年以后基本上由于体制改革,这些企业都不承担国家的责任,跑到市场经济的前沿去了, 这对我国传感器行业的进步还是影响很大的,特别是高端传感器,比如高温压力传感器,你用国产的,出了问题,你要担当责任,买国外的出了问题没事。

如果我们有国家的机构,能够去按照客观的测试办法来进行测试,由测试机构来担当使用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大企业就会愿意去用,这样才能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最后是政策缺位。我们国家的建设重点主要是在整机上面,补贴整机较多,对元器件的补贴很少。因为有首台战略,但没有首个传感器战略。建议传感器方面,如果你要去购买国外的,你要拿出 1/3 的价格建立传感器基金,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替代国外产品,那么用户买一件国货国家可补贴 1/3,所以两个 1/3 可从经济和市场角度能起很大的作用。

2.1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有几条。

第一,产品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互融合的水平相结合,数据的处理、无线信号的传输、自校准技术已经很普遍了。


另外,传感器变成模块化、组合化、集成化得到高度重视。以前一个传感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多个传感器的模块化组合可以来解决了。过去我们看一个物体的特性是靠单一化的指标,现在通过多指标来确认你的环境特征。

第三,高性能和环保成为行业的主题,因为我们是后来者,不可能按照以前的老路再走一遍,所以我们要重视性能和环保问题。

最后,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是传感器革命性的进步。比较典型的是 MEMS 传感器,如果用硅来做,通常做到 400~600℃就到极限了, 但是碳化硅把性能可提高到 1200~1800℃,因此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 对我们行业技术的发展可能是颠覆性的。

传感器的智能化、无线化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微型化 MEMS 技术集成化怎么去做产量的融合?最后还有多样化等等,需要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的使用。

所以从传感器的发展技术路线图看,从分立式的传感器到机械式的集成传感器、MEMS 传感器,将来可以做到单片集成传感器、无线传感器,一直到最后的 iSensor(智能传感器)。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维度——信息技术的维度看(图 3),摩尔定律预言集成电路(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 每 18 个月就翻番,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接近特征尺寸的极限,在进行 “超越摩尔定律”的探索,即从系统的角度走,把传感器、电源、信 号传输等等一起集成,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增长的速度会很高, 这可能是行业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所以从需求和信息获取的技术 进步来看,传感器和微系统技术都是革命性的和颠覆性的技术。

e06cf5ac-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2.2 MEMS 传感器

MEMS 传感器和 IC 芯片最大的区别,MEMS 是可动结构,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同时加工出机械结构和电路系统。

我们最早做 MEMS 时,总以 为 MEMS 结构像制造业是由零件组成的,实际上不是,它是通过工艺很复杂的转动和平动,都是用一个零件,所以与以往是根本不同的。

当然我们还有自校准等工艺和设计是不一样的,所以从 MEMS 技术出现 了以后,整个世界都在小型化,从微能源到生物、射频等领域都在 MEMS 化、小型化的改造。

例如 1995 年时听说智能灰尘,大家觉得这个不太可以,但是到了前年(2014 年),美国已经应用了智能灰尘,只有 5 毫克重,1.2 立方毫米,上面有厚膜电池、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陀螺仪红外传感器、振动传感器,还有激光通讯等,这么小小一个东 西,有这么多功能,反映了微系统或传感器发展的未来前景很大。

e0737eea-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当然 MEMS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也有几条。

首先是微型化、低成本、 功耗低、高可靠。像我们现在做的 MEMS 陀螺仪,最高可以做到每小时 1°,稍微差一点的,每小时 10°,成本大概不到一千元。

但是我们现在有的国内厂子在做,每小时 30°的陀螺仪现在还卖到五万元一支, 一年也就生产两三百只,所以一个硅圆片上的 MEMS 产品数量就接近该企业一年的产量。这是颠覆性技术的特点。

第二点是高精度。陀螺仪现在国外可以做到每小时 0.01°,如果它能够实现的话,基本上光纤陀螺也没了,如果现在的加速器可以做 到 3×10-8g,这不仅仅是高精度。

另外还有芯片级原子钟,现在欧洲已经可以买了,一千欧元就可以买到 1 小时内阿伦方差 10-13 的芯片 原子钟,使 GPS 的导航精度大大提高。我们现在的时钟大概是 10-6、 10-9 到 10-13,半年校准一次,也有每周校准一次的。

另外是高集成。国外有 2 公斤的卫星就可以把姿态回归轨道全部解决,还有相控阵雷达的阵列可以做到导弹里。所以 MEMS 技术精准度可以很高。

MEMS 还有一个技术特点——高性能,例如微硅惯性器件(陀螺/加 速度计)可以承受 20 万 g 的过载,而我们有些武器系统能打得很远, 但是过载很大,10 万 g 时传感器不能用了,但 MEMS 传感器可以用,

为什么?从物理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m(物体质量)变小了,所以它的破坏力变小了。

另外,硅的机械常数等特性要比铁、钢高得多, 也会提升性能。最近一家美国公司介绍其智能片,使所有的发动机片厂都有传感 和无线信号的布局,所以发动机一开,所有发动机的参数都可以传出来,它可以抗恶劣环境,温度最高耐 1800℃,压力超过 300 个标准大 气压,冲击接近 5 万 g 都能工作,反映了现在传感器和智能化的水平之高超。

在武器装备方面,美国称 90%的 MEMS 器件可对武器制造改进,最新资料显示火箭弹已经可以改造了,每小时 5°的陀螺仪可以做进去了; 世界上最小的导弹——长矛已经出现,只有 771 克,长 42.7 厘米,直 径 40 毫米,射程 2 公里,杀伤半径 10 米,放在枪上就可以射击,把复杂的导弹已经微缩到变成枪流弹的水平。

当然更多打法还是在制导子弹,子弹可以转弯了。这些都源于传感器,特别是 MEMS 技术带来的进步。

在汽车行业,需要约三百多个传感器,高档车约有 80%可以用 MEMS 技 术来做。物联网更是依赖于传感器,物联网最底层的技术就是信息传感采集技术,比如智能停车场,生产的智能管理,还有环境的监测,医疗资源的调配等,这些都是和 MEMS 相关。

MEMS 传感器应用非常广泛,医疗方面,从拍摄、便携式、可穿戴 式到植入式大概有 45 亿美元的市场,治疗糖尿病需要测眼压,可以做在博士伦等隐形眼镜上,像美国的智能鞋可以扫雷,走过之后地雷就出来了,还有很多编织物,例如衣服可以传感人的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可穿戴电池、能发电的鞋子、脑信号/脑控服务机械设备,还有芯 片上的器官/肺/肾等会出现。

最新颖的是通过电脑阵列可以读人—— 把这个人的存储器读了。另外是消费电子,消费电子大概有 30 亿美元 的市场规模,各种各样。

2.3 我国传感器发展

传感器的发展还是从两个维度解决:技术的推动和市场的需求。国内的 MEMS 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表 3),真正完全的单片层的 MEMS 传感器技术中国还没有。原因是这涉及到一系列的研究突破。

e07cba28-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好在最近我们还是有所进步,我们已有一批中试线、生产线、代工线和 产业公司(表 4)。

e08cc2f6-7460-11ee-b3e3-92fbcf53809c.png

经过 20 年的奋斗,我们的 MEMS 传感器已处于曙光阶段。尤政院士也是淄博高新区 MEMS 研究院院长,介绍了在淄博投资 3 亿元建立的 6 英寸与 8 英寸兼容的生产线,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产品已下线。

微纳制造、器件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教育部的清华、北大、上交大、东南大学等六所高校,以及航空、航天、兵器等部委的 研究所共同在淄博开展项目的研发。

3 对“核心传感器技术”上升为国家“制造强国”、“工业强基”战 略的建议

1.传感器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因为传感器不是靠市场规律就可以做的,需要国家行为和市场行为结合起来,这是传感器行业的特点。

2.把重点突破和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相结合,既需要世界知名的百年老店,同时为提高我国整体传感器的水平,也需要有若干专精特小企业 共同支撑。

3.进行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国内若干地区建立若干基 地,进行人才培养等。传感器不好做,需要联合。

欧洲有欧盟 MEMS 系统联盟,提供微系 统加工一站式服务,设计、加工、工艺、测试、应用是一体的。欧洲是分布式的,不是一家独干的。

欧盟有很多小国可以做好,咱们社会 主义制度,也一定能做好。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50

    文章

    51056

    浏览量

    753253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商汤医疗与CHESS肝脏健康联盟达成战略合作

    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沈阳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的中国肝脏健康发展大会(CHESS 2024)在沈阳召开,大会汇聚了包括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11:04 226次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到访大唐高鸿参观考察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莅临大唐高鸿指导工作,中关村可信计算业联盟秘书长刘达陪同,高鸿股份总经理张新中、副总经理刘雪峰、高鸿信安总经理郑驰、总经理助理刘海洁接待。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10:13 296次阅读

    高文院士:低空经济“起飞”,筑牢这三个“底座”

    代表,围绕“数字低空”全面探讨数字底座如何为低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广东院士联合胡高文在会上表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
    的头像 发表于 08-06 09:20 528次阅读

    我国光纤传感如何破局?院士提出关键举措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形成以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器件产业为主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竞相发展的格局。 ——姜德生院士 光纤传感本质安全,可靠性高,对大国重
    的头像 发表于 07-29 13:51 223次阅读

    29年前,中国首位上将院士提出:MEMS等微纳技术对国家科技战略发展很重要!最早倡导

    。作为我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他还是 我国惯性技术学科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国家微米纳米技术的主要倡导人。 1995年,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丁
    的头像 发表于 07-21 16:06 740次阅读
    29年前,<b class='flag-5'>中国</b>首位上将<b class='flag-5'>院士</b>提出:MEMS等微纳技术对国家科技战略<b class='flag-5'>发展</b>很重要!最早倡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中国AI发展电力无忧

    在7月5日发布的最新消息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就AI发展的瓶颈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他明确指出,尽管电力被普遍视为AI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但
    的头像 发表于 07-05 14:27 470次阅读

    让国产光纤传感技术守护大国重安全——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姜德生是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的先驱者。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研发出光纤传感
    的头像 发表于 06-18 11:41 904次阅读
    让国产光纤<b class='flag-5'>传感</b>技术守护大国重<b class='flag-5'>器</b>安全——专访<b class='flag-5'>中国工程院</b><b class='flag-5'>院士</b>、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姜德生

    姜德生院士:让国产光纤传感技术守护大国重安全

    来源:新华网 编辑:感知芯视界 Link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姜德生是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的先驱者。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研发出光纤
    的头像 发表于 06-18 09:19 435次阅读

    对话蒋庄德院士:打破国外MEMS技术垄断,为中国智造打好基础

    有大量的这个MEMS传感器在里面” 新技术诞生,如何抢占先机,拥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我们一年做出来。” 做科研需要怎样的精神,蒋庄德:“还是要能坐住冷板凳!” 《重庆专访》对话
    的头像 发表于 06-13 17:32 654次阅读

    张亚勤院士:无人驾驶两年内或将迎来“ChatGPT时刻”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AIR)院长张亚勤受邀参加了央视对话节目《鲁健访谈》。
    的头像 发表于 04-09 14:51 551次阅读

    中国传感器专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他推动了国产传感器发展!(深度观察)

    近日(3月12日),欧洲自然科学院正式公布新增院士名单,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及北京邮电等大学兼职教
    的头像 发表于 03-21 17:31 609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b><b class='flag-5'>传感器</b>专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b class='flag-5'>院士</b>!他推动了国产<b class='flag-5'>传感器</b><b class='flag-5'>发展</b>!(深度观察)

    院士称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即将重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大会上对RISC-V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RISC-V正进入应用爆发期,成为芯片指令集架构的第三极,为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的重构带来了重大机遇。
    的头像 发表于 03-14 15:41 5624次阅读

    93岁上将院士最新论文:三十年不断发展的MEMS惯性传感器(推荐)

    多次讨论整理而成,主要论述近30年来我国 MEMS 惯性传感器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未来发展。资料显示丁衡高院士生于1931年,今年已93岁高龄,仍然心系我国惯性技术事业的发展。丁衡高
    的头像 发表于 02-02 16:17 668次阅读
    93岁上将<b class='flag-5'>院士</b>最新论文:三十年不断<b class='flag-5'>发展</b>的MEMS惯性<b class='flag-5'>传感器</b>(推荐)

    93岁上将院士最新论文:三十年不断发展的MEMS惯性传感器

    来源:《导航与控制》,谢谢 编辑:感知芯视界 万仞 本文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丁衡高最新署名撰写论文的部分摘要,发表于2023年,丁衡高院士是我国仅有的两位同时身兼两大
    的头像 发表于 01-17 10:03 472次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传感器太重要了!中国抓住历史发展机遇!

    ,募资10.15亿港元,净募资约9.06亿港元,上市首日股票平稳,截止发稿时市值约376亿。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人形机器人公司获得市场的认可登上了金融市场。人形机器人在2023年的爆发,也带动了下游国产零部件的发展,其中国传感器
    的头像 发表于 12-30 08:44 723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工程院</b><b class='flag-5'>院士</b>:智能<b class='flag-5'>传感器</b>太重要了!<b class='flag-5'>中国</b><b class='flag-5'>要</b>抓住历史<b class='flag-5'>发展</b>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