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锂电产业已经进入新一轮周期轨道。
伴随着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萦绕锂电材料企业。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仅2022年锂电四大主材签约的投资扩产项目,总金额就超过5000亿元。随着项目开工投产,2023年锂电四大主材,尤其是负极材料、电解液环节已经浮现产能过剩情形。
在需求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并不达预期。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1.3万辆和627.8万辆,同比增长33.7%和37.5%。而2022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的同比增长数据分别为1.2倍和1.1倍。
2023年新能源车企多次发起“降价潮”,成本的传导压力也逐渐由下游传导至上游。作为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已经多次传出对正极材料和碳酸锂在内的材料进行降价谈判。
在库存、下游成本压力的传导下,锂电材料企业产能利用率下滑,2023年上半年,四大主材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跌至60%以下,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跌至40%以下。
对于锂电材料企业而言,产能的超前建设与不匹配的需求增量,已经带来多方面的经营问题,供需结构的失衡也期盼市场拐点的出现。
产能过剩下的压力传导
产能过剩危机致使行业竞争维度不断升高,在产品价格、库存、现金流等经营实质上带来一系列挑战。
从锂电材料企业上半年的经营状况来看,库存高企是一大难题。为消纳已有库存,不同材料环节的价格战随之蔓延。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2023年上半年,正极材料价格下跌超35%,负极材料价格下跌超30%,湿法隔膜价格下跌超25%,电解液价格下跌超35%。
产品价格的下跌进一步削减产品利润。表现在财务数据上,上半年锂电四大主材企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大幅下滑。其中,正极材料降幅最大,德方纳米2023年上半年财报净利润-6.5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在现金流方面,数据统计,除隔膜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经营性现金净额均有所下滑。经营性现金流的下降体现出材料企业在业务端的乏力表现,由于现金流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企业资金链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产能过剩诱发的企业经营危机,正加速行业新一轮洗牌。尤其是锂电龙头企业对市场的出清速度。
2023年以来,尽管行业遭受产能过剩的困扰,但也可以看到,头部材料企业,容百科技、天赐材料、新宙邦、杉杉科技、湖南裕能、璞泰来等企抢占市场的步伐还在加快。 在库存周转效率,新材料产线布局上,头部企业的表现显著优于腰部以下的企业。
从本轮产能过剩表现来看,由于部分企业和跨界者前期产能铺张过快,产线建设、工艺技术的不规范,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即低端产能多于高端产能。
在存量市场的竞争中,头部材料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资金优势,对市场的淘汰竞争将更为惨烈。
行业拐点何时显现
周期性波动是行业发展的惯性规律,尤其是在新兴行业,由于各项约束制度和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更剧烈,也更明显。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现实,过去锂电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一般在2-3年。上一轮行业上行周期集中在2014年-2016年,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67%,下行周期集中在2017年-2019年,行业复合增长率为23%。
本轮行业上行周期集中在2020年-2022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78%,下行周期预计集中在2023年-202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预计达40%。
与上一轮行业的周期性变化相比,本轮行业周期增长更具有韧性,行业复合增长率更高。支撑本轮锂电产业韧性增长一方面包括新能源转型趋势更为明显,产业链更为成熟的条件下,需求响应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包括中国锂电产业出海,储能应用市场爆发给锂电产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据高工锂电了解,锂电四大主材现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家锂电材料头部企业也表示,随着市场修复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2024下半年及2025年有望迎来行业周期性拐点。
产业周期性拐点,背后其实也是行业供需市场的修复。目前来看,供需两端的修复正悄然进行。
在供给方面,行业扩产步伐已经有所减缓,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3年Q1“动力电池+储能”产业链合计扩产金额达2055亿元,2023年Q2“动力电池+储能”产业链合计扩产金额缩减为981亿元,环比下跌52%。梳理上市公司资本开支,锂电四大主材新增在建工程金额均大幅下降,材料企业对于新建产能的热情正在退潮。
在需求方面,今年9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达到36.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新能源汽车能否突破“油电同价”这一关键瓶颈。从电动汽车产业链来看,一体化压铸、CTP技术、新的电池材料体系持续推进,碳酸锂现货价格跌破18万元,随着单车成本降低,性能提升,“油电同价”的突破也有望撬动新一轮市场增量。
应变周期迎拐点
在产业拐点到来之前,应变产业周期变革与不断升维的竞争格局,锂电材料需要“强身健体”与“开源节流”。
在财务上,缩短上下游的结转周期,加强现金流管理,从而确保从原材料到收入转化,这既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快库存周转效率,也可以牢固企业的资金链路。
容百科技披露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其应收账款29.6亿元,相比2022年底下降22%,应付账款为29.1亿元,相比2022年底下降19%。
容百科技也表示,依托商社与上游供应商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或长期协议,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成本,保障供应链整体稳健。同时,公司在精细化运营方面,对库存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管理,减少由于行情大幅波动所带来的业绩影响。
在库存运营和上下游结款效率的优化,容百科技也实现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其经营性现金流达8.9亿元,同比增长74%。
加快产业一体化布局,亦是抵御市场风险,加强企业韧性的手段。
结合锂电四大主材的市场布局,尤其是锂电材料龙头企业,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一体化延伸已成产业趋势。
正极材料方面,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德方纳米、湖南裕能都已经推进了一体化产业布局;负极材料方面,杉杉科技、璞泰来、尚太科技不断提高石墨自供率;天赐材料、多氟多依托于原材料优势展开多个下游业务产品的布局;隔膜方面,恩捷股份已推进涂布隔膜一体化项目。
在“开源”方面,新技术、新市场是锂电产业撬动增量市场的关键。
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日程迫近,新的电池化学体系带来增值空间可以进一步增厚企业利润。此外,复合集流体、硅基负极、富锂锰基、PAA粘结剂等细分赛道带动锂电池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轻量化发展,受到下游关注。
储能市场和海外市场已在近年持续放量。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2022年-2030年,储能电池增长近8倍。
海外方面,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出口数据不断创下新高,在全球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凭借成熟、完善的产业链,中国材料企业海外市场大有可为。
目前来看,越来越多锂电材料企业意识到出海的重要性,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中国已有22家锂电材料企业公布37个海外扩产项目,合计投资金额超1370亿元。仅2023年以来,扩产项目就达20个,投资金额超950亿元。
审核编辑:汤梓红
-
新能源汽车
+关注
关注
141文章
10583浏览量
99780 -
储能
+关注
关注
11文章
1672浏览量
33154 -
锂电材料
+关注
关注
0文章
67浏览量
7991
原文标题:锂电材料过剩危机“蔓延” 行业拐点何时到来?
文章出处:【微信号:weixin-gg-lb,微信公众号:高工锂电】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