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ChatGPT横空出世,从此大模型成为科技圈和创投圈备受瞩目的科技新势力。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各种大模型先后亮相,江湖传言“谁不跟AI打打?”
据悉,到今年5月份,国内已发布79个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0个,行业正在步入“万模大战”的时代。然而,这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引发了大模型“泡沫”的担忧。
9月,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模型开始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各个厂家的大模型App使用AIGC服务,而无需再排队申请内测资格。
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模型的参数规模已经增长了100倍,如今已经突破了万亿级别,资源消耗量巨大,带来了越来越高的存储成本、推理成本、运维成本和落地成本等社会成本。
在大厂们吆喝开放之后,大模型能否有效盈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未来大模型可能面临更多的商业化挑战,用起来、生存下来才是关键。
目前大模型仍处于商业化的黎明,如何回收其投入,还存在非常多的未知与不确定性,而大模型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一项烧钱的生意。据背靠微软的OpenAI透露,他们2022年亏损了5.4亿美元左右。
伴随着大模型“下半场”的到来,不论公司的身份背景如何,都在尝试以最快的速度调整步伐,找到自己在全新阶段的位置。随着通用大模型域的扩展,大中小企业们还会进行新一轮的淘汰赛。
编辑:黄飞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146浏览量
268418 -
OpenAI
+关注
关注
9文章
1043浏览量
6408 -
AIGC
+关注
关注
1文章
356浏览量
1508 -
大模型
+关注
关注
2文章
2328浏览量
248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