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基于微流控的功能化凝聚相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MEMS 来源:微流控 2023-11-25 10:17 次阅读

在高分子溶液的缔合液液相分离过程中,均一的溶液体系会在熵或焓的驱动下经相分离形成两种液相:其中含有高浓度聚合物的一相被称为凝聚相(coacervates),含有低浓度聚合物的一相则称为稀相。这种凝聚相过程可以发生在多种合成高聚物或生物大分子中,如蛋白质、多糖和核酸。其中,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凝聚相构成了细胞内的多种无膜细胞器,在酶催化反应和遗传信息转录翻译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精准地调控聚合物的凝聚过程,并揭示这种凝聚相体系实现分子富集与调节反应速率的机制,研究者们借助微流控技术构建了包裹凝聚相的囊泡(coacervate-core-vesicles,COV)系统,以实现对相分离、分子富集与反应过程的时空控制。

基于此,近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俞璟团队在BMEMat期刊上发表题为“Progress in constructing functional coacervate systems using microfluidic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汇总了近年来使用微流控通道构建凝聚相系统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COV系统中膜结构的设计策略、环境响应型相分离过程的调控方法以及此类系统的应用场景。最后,作者深入讨论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功能化凝聚相系统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469b8eb2-8ae4-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1 基于微流控器件的复杂凝聚相系统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474c68ea-8ae4-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2液滴内复杂凝聚相分离过程调控

49177bb0-8ae4-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3 功能化凝聚相系统的应用场景 总体而言,微流控器件可以实现从下至上的凝聚相-囊泡体系的精准化构建,并可以结合在线调控与检测技术实时调整并监测高聚物相的凝聚与溶解。

但液滴微流控技术仍面临一些经典问题亟待解决:

(1)为构建稳定与单分散性的多级乳液,需要向微通道内引入油相与表面活性剂等物质,在保证液滴稳定的同时增加体系的复杂性。同时,在十至百微米尺度下,流体与通道壁面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聚电解质与壁面的浸润作用变得明显,需要研究者仔细调控溶液体系并对壁面进行充分的亲水或疏水改性。

(2)微流控通道因易堵塞的特性不适用于操作有易团聚颗粒的分散液或高粘流体。在这种应用情境下,膜乳化器件则具有更高的鲁棒性。

此外,将缔合液液相分离过程引入微流控芯片可观察到与其他多相乳液调控(如多种不溶相或双水相体系)完全不同的相分离现象,但对于高分子凝聚相特有的理化性质,如凝聚相的成核生长、流变特性以及固-液相转变等现象还缺少细致研究。

同时,复杂凝聚相系统中的多级相互作用力,包括静电力、疏水作用、π-π相互作用、氢键等对分相过程的贡献也可以借助微尺度下的精准调控进行揭示,进而构建热力学稳定的凝聚相体系,为发展基于凝聚相的药物递送材料与高效微反应器奠定基础。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反应器
    +关注

    关注

    2

    文章

    94

    浏览量

    11028
  • 微流控
    +关注

    关注

    16

    文章

    510

    浏览量

    18858

原文标题:综述:基于微流控的功能化凝聚相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上海光机所在多路超短脉冲时空同步测量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图1.超短脉冲时空同步实验的光路图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在多路超短脉冲时间同步与空间叠合度测量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precision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06:25 103次阅读
    上海光机所在多路超短脉冲时空同步测量方面取得<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S型控芯片的优势

    、医学、物理学和化学:控芯片特别适用于纳流体的精确操作,流体操作的精度可以达到纳升甚至飞秒级别。 高通量系统:通过流体设备的流体引导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4:30 172次阅读

    ATA-2021B高压放大器在控超声空实验中的应用

    观察控内空行为。研究方向:控超声空测试设
    的头像 发表于 10-25 10:28 117次阅读
    ATA-2021B高压放大器在<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超声空<b class='flag-5'>化</b>实验中的应用

    AI大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AI大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对其最新进展的介绍: 一、技术创新与突破 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 : 生成式AI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其强大的生成能力使得AI大模型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10-23 15:19 305次阅读

    射频系统关键技术进展及展望

    、仿真与优化和集成架构设计等三个关键技术及其进展情况,最后对射频系统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Chrent引言小型是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7-11 08:28 1249次阅读
    射频<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系统</b>关键技术<b class='flag-5'>进展</b>及展望

    基于控技术的DNA甲基化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近年来,大量研究致力于开发DNA甲基检测方法。检测方法的进步可以促进DNA甲基在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5-21 09:08 755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技术的DNA甲基化分析方法<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综述

    用于构建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的控类器官芯片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保健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龄人口也相应增加,这使得神经退行性疾病(ND)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的头像 发表于 05-19 09:33 1674次阅读
    用于<b class='flag-5'>构建</b>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的<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类器官芯片<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综述:高性能锑化物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组成的科研团队受邀在《激光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高性能锑化物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曹钧天,通讯作者为杨成奥和牛智川研究员。
    的头像 发表于 04-13 12:08 1887次阅读
    综述:高性能锑化物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器<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

    综述:基于控技术的氧释放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志强副教授等在Acta Biomaterialia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icrofluidic strategies for engineering oxygen-releasing biomaterials”的综述性论文,全面介绍了基于控技术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4-13 11:31 1282次阅读
    综述:基于<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技术的氧释放生物材料的制备与<b class='flag-5'>应用研究进展</b>

    基于葡萄糖响应性针的胰岛素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开发一种能够自我调节剂量的创胰岛素给药系统,可以说是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圣杯。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09:37 2194次阅读
    基于葡萄糖响应性<b class='flag-5'>微</b>针的胰岛素透皮给药<b class='flag-5'>系统研究进展</b>

    液滴控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液滴控作为一项发展了近二十年的先进技术,由于其高通量、高精度、独立反应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1-23 09:17 1168次阅读
    液滴<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技术<b class='flag-5'>研究进展</b>综述

    基于控技术的灭火微胶囊研究

    直径500微米的胶囊有多大魔力?12月28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流体应用研究中心里,副主任黄芳胜向我们展示了微胶囊的“过人之处”。
    的头像 发表于 01-02 09:25 799次阅读

    可溶解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透皮给药的研究,其具有创、无痛的优势,给药效果有所改善,且操作方便。
    的头像 发表于 12-09 09:15 2204次阅读
    可溶解<b class='flag-5'>微</b>针在生物医学中的<b class='flag-5'>应用研究进展</b>

    基于针的生物医学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研究进展

    可穿戴设备因其便携性和在医疗保健生物标志物监测方面的潜在实用性而备受关注。针(MN)可以穿过皮肤屏障进入组织液(ISF),是一种用于透皮传感和药物递送的很有前景的创技术。针有潜力克服传统透皮给药的局限性,使其成为继口服和注
    的头像 发表于 11-27 14:06 1348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微</b>针的生物医学<b class='flag-5'>系统</b>的设计、制造和<b class='flag-5'>应用研究进展</b>

    综述:针在免疫调节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针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针阵列的一个吸引人的特征是控制药物释放动力学的能力。针阵列通常由两种设计组件:针尖和基座。针尖是穿透皮肤的数百微米长的尖锐突出物,基座为针尖提供结构支撑。
    的头像 发表于 11-25 10:07 1108次阅读
    综述:<b class='flag-5'>微</b>针在免疫调节领域的<b class='flag-5'>应用研究进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