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沟道的硅碳功率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MOSFETs)为电力转换开关设备的性能优化系数(FOM)带来了显著提升。这让系统性能得以凸显,提高了多种应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并降低了整体系统的成本。
在硅碳 (SiC) MOSFETs的主要应用,如太阳能系统或电动汽车充电器中,短路处理能力并非首要考量的要素。但对于电机驱动等类型的应用,你会发现数据表中明确标注了SiC MOSFET的短路承受时间。这篇文章虽主要描述了SiC和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在处理短路行为上的差异,同时也为你解析了CoolSiC MOSFETs如何达成其出色的短路承受能力。
IGBT与SiC MOSFET短路行为的主要差异
在刨析这个复杂主题前,理解实际的短路破坏机制以及IGBT和SiC MOSFET间的差异是关键。对于IGBT,其中一个破坏机制源于过高的泄露电流,这可能在应力脉冲过后导致设备因温度过高而运行异常。然而幸运的是,根据我们对SiC设备的深入理解,这种失败模式可以被应为避免。
在一般的短路事件中,全压(设备的直流链接电压)会被施加在设备上,同时电流受到负载阻抗与半导体输出特性的调节。此时,高电压和高电流同步出现,造成设备内部出现极高的功率损失和热应力。由此可见,热破坏是造成设备限制的关键因素,破坏模式之一就是金属层实际上的熔化,这样的时间通常在微秒级别。比如对于硅碳设备,经过短路测试后,有报道称会出现门极短路现象。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短路条件下,SiC芯片内部的温度比IGBT更高,并且温度分布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峰值电流也明显更高,相对设备额定电流的比值——饱和效应在SiC MOSFETs上比在IGBT上更小。MOSFETs被设计成具有非常低的开启阻抗RDS(on),这通过使用短通道和有限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效应而达成。此结构导致SiC MOSFET的峰值电流可能是设备名义电流的约10倍。而对一个IGBT而言,这个值可能只相当于名义电流的4倍。一旦短路开始,这种现象会立即发生。尽管当前随后下降至可以安全关闭的程度,但是整体温度可能仍然会上升。
由于短路时间和因此产生的功率损耗都在2-3微秒的范围内,因此,SiC MOSFET无法充分利用整个芯片的热容量。同样,在非常薄的漂移区,热量几乎完全在芯片的表面产生,隔离氧化层和顶部金属化层也是如此。这一情况和IGBT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高压硅设备中,尖峰温度显著降低,并且更集中于设备体积中。这些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破坏模式,因此,对于SiC MOSFETs,采取其他的缓解措施以调整设备的短路行为是必要的。
实现CoolSiC MOSFETs的短路稳定性
在短路条件下,降低SiC MOSFETs的峰值电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增加p-type体区域的JFET效应或降低源栅电压VGS来实现。然而,所有这些方法都会对开启阻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对系统需求和行为有深入的理解,以推导出可能的设备相关措施和系统创新方案以应对短路事件,同时保持硅碳在常规操作条件下的优越性能。
-
MOSFET
+关注
关注
143文章
7064浏览量
212544 -
FOM
+关注
关注
0文章
5浏览量
7992 -
SiC
+关注
关注
29文章
2745浏览量
6238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