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电子封装高散热铜/金刚石热沉材料电镀技术研究

向欣电子 2023-12-04 08:10 次阅读

摘要:随着半导体封装载板集成度的提升,其持续增加的功率密度导致设备的散热问题日益严重。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因其具有高导热、低膨胀等优异性能,成为满足功率半导体、超算芯片电子封装器件散热需求的重要候选材料。文章采用复合电镀法成功制备了铜/金刚石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复合电镀的工艺方法、金刚石含量、粒径大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界面结合以及导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优化复合电镀方式,金刚石添加量等工艺参数,制备了无空洞、界面结合紧密的高导热复合材料;仅添加8.8vol%的金刚石,使复合材料的导热率从393W/(m.K)增加到462W/(m.K)。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半导体封装领域,并进一步增强芯片的散热性能。

关键词:铜/金刚石复合材料 复合电镀 导热性能

0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芯片及模组的集成度急剧提升,功率密度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各类电子元器件也朝着小型、高度密集方向发展,电子设备正变得更轻、更薄。这将导致电子设备功率密度和散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若器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其寿命和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开发高导热的散热材料对电子封装的发展愈发重要。

金刚石是室温下导热能力最高的物质之一[2.2kW/(m·K)],远远大于铜的热导率[0.4kW/(m·K)],且其低热膨胀系数利于电子元器件的封装,可减少热应力的损害。因此,铜/金刚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最为集中的高导热散热材料之一。这种复合材料结合了金刚石的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和铜优异的导热导电性能和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具有诸多优势,在航空航天、电子封装等高端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高温法和电镀法。高温法主要包括粉末冶金法、等离子体烧结法、溶渗法、高温高压法等;这些方法不仅制造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样品尺寸、形状受设备内部空间所限制。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电镀法成为制备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一种理想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设备简单、耗能低,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加工,工艺设计自由度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兼容载板级微加工工艺,易于批量化生产。

本文采用复合电镀工艺制备了铜/金刚石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电镀的不同工艺方法、金刚石含量、粒径尺寸等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微观结构及界面结合的影响。并通过优化复合电镀工艺,金刚石添加量等工艺参数,制备了无空洞、界面结合紧密的高导热复合材料;仅加入8.8vol%的金刚石,使复合材料的导热率从397W/(m·K))增加466W/(m·K),展现出电镀法制备高导热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实际意义和独特优势。

1 实验方法

1.1 复合材料的制备

MBD10型金属结合剂用金刚石(DiamondGrainsforMetalBondTool)购自长沙石立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为完整的六至八面体聚形,晶形对称规整、杂质少、透明度好。本文选用金刚石的粒度分别为70~80目、100~120目、140~170目、200~230目。金刚石热导率受到氮杂质浓度的直接影响,选用金刚石氮含量为302~314ppm,热导率约为1200W/(m·K),金刚石粒度及对应的粒径范围、导热系数如表1-1所示。

79391acc-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金刚石颗粒在使用前,先后经过5wt%NaOH溶液和35wt%HNO3溶液煮沸20min,以去除金刚石表面的油脂和金属杂质。在完成每个除杂步骤后,均用去离子水冲洗金刚石3~5次。

电镀液采用酸性硫酸铜体系,其中五水硫酸铜200g/L,硫酸80g/L,氯离子60mg/L,再加入适量有机添加剂,阳极为磷铜阳极球,阴极为纯钛片。复合电镀过程中,阴极平行放置在烧杯底部,以便复合金刚石颗粒,复合电镀装置如图1-1所示。

本文分别采用埋沙法和间歇搅拌法制备铜/金刚石复合材料。进行埋砂法复合电镀时,先在阴极上预镀纯铜,铜厚约0.32mm;然后铺上一层金刚石颗粒,进行上砂镀,电镀铜厚约0.64mm,使镀铜填充金刚石颗粒间的间隙,最后去除表面多余的金刚石颗粒,加厚镀纯铜,平均铜厚约0.32mm。

而采用间歇搅拌法复合电镀时,可以概括为“间歇搅拌沉降、持续电镀”。在镀液中添加4.8~9.6g/L金刚石,以期得到不同体积分数的铜/金刚石复合材料。首先以1600rpm的高转速搅拌1min,使金刚石颗粒充分悬浮在镀液中,待搅拌充分后,停止搅拌1min,金刚石通过重力沉降在烧杯底部和水平阴极表面;然后,保持200rpm的低转速持续电镀,预镀铜厚约0.32mm,使镀铜充分包裹金刚石颗粒。以上步骤重复四次,以达到满足激光导热测试要求的预期厚度(1.2~1.5mm)。

除特别注明外,以上复合材料均在室温(25℃)、电流密度为2A/dm2、转速为200rpm的条件下制备。样品制备完成后,可轻易从钛阴极上剥离下来,再以120目和400目碳化硅砂纸打磨表面,以利于后续的热导率测试和微观结构表征。为了进行导热性能对比,纯铜样品在相同的电镀条件和不含金刚石颗粒的镀铜液中制备得到。

79570eec-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1.2 材料表征

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式中,k为导热系数,单位为W/(m·K),α为热扩散系数,单位为mm2/s,ρ为复合材料的密度,单位为g/cm3,c为复合材料的比热容,单位为J/(kg·K)。

795e240c-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在室温下,采用激光闪光法(LFA467HyperFlash,Netzsch)获得样品的热扩散系数α;依据阿基米德原理,采用排水法测量样品的密度ρ。而金刚石的体积分数Vd可由复合材料密度复合规则计算得出,如公式(2)中所示。其中ρ为样品的密度,ρCu为纯铜的密度,ρd为金刚石的密度。类似的,样品的比热容也可根据复合规则计算得到,如公式(3)所示。式中,c为样品的比热容,CCu为铜的比热溶,Cd为金刚石的比热容。铜与金刚石的基本物理性质如表1-2所列。

796e5cf0-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ZEISSSigma300)观察复合材料表面与截面的微观形貌。观察样品截面形貌时,先制作样品的树脂切片,经金刚石磨刀片打磨后,再通过电抛光或者稀硝酸腐蚀铜以获取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

797a3f2a-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2 结果与讨论

2.1 复合电镀工艺对热导率的影响

以洁净的200/230目金刚石为原料,分别采用埋砂法和间歇搅拌法得到的铜/金刚石复合材料,其样品外貌如图2-1中a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所得样品表面都比较光亮,但埋砂法样品的表面长有大量铜瘤,且表面高低不平,样本表面平整度极差;而间歇搅拌法样品表面相对平整,粗糙度较低,较平整的平面更有利于后续的加工和制作。采用埋砂法制备复合材料时,样品在上砂后,观察到其表面有气泡产生和槽电压上升的过程,后续样品表面产生了铜瘤且变得凹凸不平。

7988b65e-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埋砂法样品的上砂镀过程,如图2-1中b所示。上砂镀开始时,细小金刚石颗粒组成的金刚石砂层是均匀地平铺在阴极表面的;但金刚石是电的不良导体,大量堆积的金刚石颗粒延长了电解液的导电路径,导致溶液电阻增大,槽电压上升;而且,密集堆积的金刚石颗粒不利于铜离子及时补充至阴极表面。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有利于促进水的电解,可致使氢气气泡从阴极表面析出。在上砂镀过程中,部分金刚石颗粒甚至随着气泡浮出,原本均匀的金刚石砂层变得不平整,最终导致样品表面凹凸不平。

采用埋砂法和间歇搅拌法得到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及理论预测值如表2-1所示。复合材料的理论热导率是通过差分有效介质模型(DifferentialEffectiveMedium,DEM)计算得到的,DEM模型是常用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热导率理论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增强相粒径尺寸、相互作用及增强相与基体间的界面热导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其中铜/金刚石的理论界面热导是根据声子失配模型(AcousticMismatchModel,AMM)得到的,铜与金刚石的实际界面热导值要略高于理论值。

由表3-1可知,埋砂法样品中金刚石含量明显高于间歇搅拌法。由于埋砂法样品中可能留有氢气气泡导致的空洞,通过公式(2)算得的金刚石复合体积比例会偏高,但其热导率与理论值仍相差甚远,间歇搅拌法样品的热导率则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这说明间歇搅拌法的样品界面结合紧密,接近理想状态。而埋砂法样品的热扩散系数较间歇搅拌法低了一个数量级,说明埋砂法样品的界面结合情况很不理想,热量不能有效传递通过界面传递到金刚石中,热导率大大降低。

7999e32a-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为进一步研究间歇搅拌法中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生长情况,制备了电镀2h的复合材料样品,此时金刚石颗粒未被铜完全覆盖。样品的表面形貌如图2-2中a1、2-2中a2所示,金刚石颗粒随机分布在复合材料表面,且能完整地嵌入到铜基体中;而电沉积铜能完全包裹住金刚石,铜表面较为平整,没有空洞,缝隙,铜瘤等缺陷,这得益于有机添加剂的调节作用。由于电镀2h的复合材料样品厚度较薄,不方便进行电抛光操作,因而采用5wt%稀硝酸超声腐蚀5min的方法来得到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如图2-2中b1、b2所示。可以看到铜与金刚石在界面处结合紧密,无缝隙或空洞等影响热量传递的界面缺陷。CaO通过粉末冶金法在950℃、50MP条件下制备了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热压过程中熔融的铜不润湿金刚石表面也不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两相界面处有较多空洞和孔隙,严重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仅有190W/(m·K)。而采用电镀法合成铜/金刚石复合材料时,金属铜是直接从溶液中还原出来的,不涉及铜的液化过程,因而只要控制好镀铜液各成分含量和工艺参数条件,即可在常温常压环境下制备具有接近完美界面的铜/金刚石复合材料,这正是电镀法的巨大优势。

79a9aecc-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2.2 金刚石粒度对热导率的影响

表2-2列出了不同金刚石尺寸下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金刚石含量及热导率。由表2-2可知,几种复合材料的金刚石含量均在10左右,由此绘制了金刚石体积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理论热导值随金刚石粒径大小变化图,如图2-3中的实线所示,与图中虚线的纯铜热导率相比较,复合金刚石后材料的热导率显著提高。

从图2-3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金刚石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当金刚石尺寸小于25微米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要低于纯铜。这是由于铜与金刚石之间较差的界面热导致的——金刚石粒径较小时,铜与金刚石的两相接触面积增大,热载流子在两相界面处散射的概率增大,热量传递效率降低。

由图2-3可知,实验得到的复合材料样品的热导与理论曲线比较吻合,甚至略高。这说明通过间歇搅拌法得到的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无空洞、缝隙等影响热量传导的缺陷。

2.3 金刚石含量对热导率及界面结构的影响

镀液中不同金刚石添加量下,复合材料的金刚石含量、热导率、理论热导率如表2-3所列;图2-4是金刚石粒度为200~230目(平均粒径约为70μm)时,复合材料理论热导率随着金刚石含量而变化的曲线(实线),虚线为纯铜的热导率,圆点为样品的热导率。实验得到的纯铜的导热系数与理论值十分接近,说明通过激光闪光法测得样品的热扩散系数,再结合公式(1)来算得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79bd6a70-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79d0ca34-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根据DEM模型,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金刚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测得的样品热导率与理论预测趋势严重偏离——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反而随着金刚石含量的增加而快速降低。这表明复合材料的界面接触情况随着金刚石含量的上升而急剧恶化。初步判断,金刚石添加量增加时导致阴极表面沉降的金刚石层厚度增加,阻碍了铜离子在阴极侧的还原和在金刚石间隙中的填充,易于界面处形成空洞、缝隙等缺陷,降低了热导率。

为验证上述想法,制备了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截面树脂切片以观察其界面结构,结果如图2-5所示。

79ede506-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79fbc41e-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7a113862-9239-11ee-9788-92fbcf53809c.png

在制样过程中,由于金刚石硬度较高,铜基体上多留有金刚石碎屑或由其碎屑导致的凹坑。图2-5中a是金刚石添加量较少时复合材料样品的界面微观结构,由于样品中金刚石含量低,铜面光滑、碎屑少,仅有少量小凹坑;而图2-5中b、c的铜基体中留有较多金刚石碎屑和凹坑。

如图2-5中a所示,铜与金刚石结合紧密,没有空洞、缝隙等缺陷;表面有少量金刚石脱落导致的大凹坑,这是因为铜与金刚石之间是通过机械咬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嵌入较浅的金刚石易受外力作用而脱落。当镀液中金刚石添加量增加时,镀层中的金刚石含量也增加,在金刚石堆积较密集的区域,开始有空洞产生,如图2-5中b的虚线圈所示。继续提高镀液中金刚石的添加量,金刚石含量进一步增加,但在金刚石的密集区有大量金刚石脱落,且被制样时的树脂所填充,如图2-5中c所示。

以上结果说明,采用间歇搅拌法制备铜/金刚石复合材料时,较厚的金刚石沉降层不利于镀铜完全填充,金刚石密集处易产生孔隙、空洞,阻碍热量传递,降低了材料热导率;前述猜想得到验证。若要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应该采用增加搅拌频次的方法来提高金刚石含量,以避免镀铜填充不良而产生空洞、缝隙。

3 结论

文章通过复合电镀法成功制备了高散热电子封装铜/金刚石热沉材料,考察了复合电镀工艺、金刚石粒径、含量对复合材料热导率及界面结构的影响。与埋砂法相比,间歇搅拌法更有利于制备界面结合紧密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金刚石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电解液中金刚石添加量大于4.8g/L时,易于金刚石密集处产生孔隙、空洞而导致材料热导率降低。文章通过间歇搅拌法,成功制备了无空洞、缝隙,界面结合紧密的高导热电子热沉材料,仅添加8.8vol%的金刚石颗粒,使复合材料的导热率从393W/(m·K)增加462W/(m·K),其高导热性能可增强集成电路封装基板的散热性能,在电子封装散热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致谢:感谢珠海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ZH0405190005PWC),珠海市产学研合作项目(2220004002990及M17ZH220170000032PWC),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23YFG0011)的资助。

来源:电镀涂覆技术 2023秋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作者::1.谢平令 王翀 周国云 洪延 电子科技大学2.秦华 黄本霞 陈先明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3.唐耀 陈苑明 何为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有限公司4.王守绪 李久娟四川普瑞森电子有限公司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镀
    +关注

    关注

    16

    文章

    456

    浏览量

    24126
  • 材料
    +关注

    关注

    3

    文章

    1220

    浏览量

    27270
  • 电子封装
    +关注

    关注

    0

    文章

    74

    浏览量

    10861
  • 金刚石
    +关注

    关注

    1

    文章

    103

    浏览量

    9455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探秘合成大尺寸单晶金刚石的路线与难题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01 合成路线 现行的金刚石合成技术有高压高温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HPHT法由于受到高压设备体积的限制,晶体尺寸的提升空间有限。此外,HPHT法在合成过程中需要引入催化剂来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10:38 89次阅读
    探秘合成大尺寸单晶<b class='flag-5'>金刚石</b>的路线与难题

    金刚石成为半导体衬底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市场新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对高性能、高效率半导体器件需求的不断增长,半导体衬底材料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金刚石作为潜在的第四代“终极半导体”材料,因其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09:18 261次阅读
    <b class='flag-5'>金刚石</b>成为半导体衬底<b class='flag-5'>材料</b>领域的<b class='flag-5'>研究</b>热点和市场新宠

    金刚石遇上激光:不同激光类型加工效果大揭秘

    的加工效果存在哪些巨大差异。 微秒激光:脉宽较宽,适用于粗加工 特点与应用:微秒激光脉宽较宽,通常适用于粗加工。例如,笔者课题组使用波长为 1064nm 的 Nd:YAG 型微秒精密激光切割机完成了金刚石结构的加工。 加工效
    的头像 发表于 11-29 11:36 206次阅读
    <b class='flag-5'>金刚石</b>遇上激光:不同激光类型加工效果大揭秘

    金刚石多晶材料功率器件散热解决方案

    随着电子器件功率密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5G通信、电动汽车、功率激光器、雷达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效散热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迫切。金刚石多晶材料
    的头像 发表于 11-27 16:54 245次阅读

    颠覆传统认知!金刚石:科技界的超级材料,引领未来潮流

    金刚石,这种自然界中已知硬度最高、热导率最优的材料,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从散热片到红外窗口,再到半导体材料
    的头像 发表于 11-22 11:43 478次阅读
    颠覆传统认知!<b class='flag-5'>金刚石</b>:科技界的超级<b class='flag-5'>材料</b>,引领未来潮流

    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秘籍:过渡封装技术揭秘

    了更高的要求。过渡封装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散热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功率半导体激光器
    的头像 发表于 11-15 11:29 524次阅读
    <b class='flag-5'>高</b>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b class='flag-5'>散热</b>秘籍:过渡<b class='flag-5'>热</b><b class='flag-5'>沉</b><b class='flag-5'>封装</b><b class='flag-5'>技术</b>揭秘

    金刚石/GaN 异质外延与键合技术研究进展

    集成技术研究现状目前金刚石与GaN 功率器件的集成通常从两方面进行,一是GaN 顶部的器件层散热,主要应用金刚石钝化散热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1:08 319次阅读

    上海光机所在提升金刚石晶体的光学性能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图1.退火前后金刚石的应力双折射、可见吸收光谱(左)和红外光谱(右)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先进激光与光电功能材料部激光晶体研究中心与浙江无限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提升金刚石晶体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9-12 06:25 331次阅读
    上海光机所在提升<b class='flag-5'>金刚石</b>晶体的光学性能<b class='flag-5'>研究</b>方面获新进展

    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方案

    功率密度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铁、电网等应用的核心部件。当前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正朝着功率水平、
    的头像 发表于 07-29 11:32 531次阅读
    <b class='flag-5'>高</b>功率<b class='flag-5'>电子</b>器件的<b class='flag-5'>散热</b>方案

    高性能CPC散热材料

    传导到散热器或其他散热设备上。CPC多层:多层一般指以无氧
    的头像 发表于 06-06 08:09 1499次阅读
    高性能CPC<b class='flag-5'>热</b><b class='flag-5'>沉</b><b class='flag-5'>散热</b><b class='flag-5'>材料</b>

    据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畅能达科技实现散热技术重大突破!

    据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畅能达科技实现散热技术重大突破 由 广东畅能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自主研发的高热流密度散热相变封装基板,其散热性能远远
    发表于 05-29 14:39

    德国科研团队利用超薄金刚石膜降低电子元件负荷

    据悉,此项创新的核心在于金刚石优秀的导热性能与绝缘特性。项目负责人坦言,金刚石可加工成优质的导电路径,以极高效率将热量传导至铜制散热器。
    的头像 发表于 03-10 10:01 960次阅读

    新型散热材料金刚石纳米膜有望将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提升五倍

    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 (Fraunhofer) 的科学家们利用超薄金刚石膜成功降低了电子元件的负荷,并有望将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提升五倍。
    的头像 发表于 03-07 16:33 1367次阅读
    新型<b class='flag-5'>散热</b><b class='flag-5'>材料</b><b class='flag-5'>金刚石</b>纳米膜有望将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提升五倍

    金刚石晶体的不同类型及应用梳理

    金刚石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晶体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单形和聚形,每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本文梳理了金刚石晶体的不同类型及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1-02 15:47 2380次阅读

    增强GaN/3C-SiC/金刚石结构的散热性能以适应实际器件应用

    热管理在当代电子系统中至关重要,而金刚石与半导体的集成提供了最有前途的改善散热的解决方案。
    的头像 发表于 12-24 10:03 1249次阅读
    增强GaN/3C-SiC/<b class='flag-5'>金刚石</b>结构的<b class='flag-5'>散热</b>性能以适应实际器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