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计划要和老师们交流关于产业的AI应用看人才培养话题,觉得有必要做个调研。但是,设计调研问卷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工程问题:信息的完备性-我们是否对可能的选项进行了穷尽—或者约束为尽可能覆盖大部分关键问题。其次,如何把问题清晰,且拆解为可被清晰理解的选项,并且如何避免选项中的不清晰描述带来理解的偏差。这是很难的,所以拖了一段时间觉得写不了这个问卷。
后来决定还是咨询一下各位专业人士,包括了华中科技大学冰老师、穆海华博士、上海交通大学D老师、海克斯康欧阳先生、C博士、成博士、冯少辉博士等一众朋友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穆海华博士不但给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并“批准”最终的调研稿。
截至12月3日14:00共计回收115份参考反馈,采用问卷星客户端进行了问卷的输入、发送。本人并不能看到相关填写人信息-因此,算是纯无记名投票形式。众人参与,众人有权利获得结果,因此,撰文对这个结果进行反馈给大家,并做了些解读。
第1题 您的企业在目前实施AI的目的主要在哪方面考虑?
解读
在这个结果中,有一些指向了“AI是未来方向,需预先技术储备”,说明重视AI是一种行为,但也同时说明另一个隐藏的可能,即,并非有显著的需求支撑,而是为了AI而AI的潜在可能。当然,这也并不重要—对于工业场景来说,AI的应用比较零散,一直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通过AI提升品质与成本效率“-这应该是真实的AI工业应用需求。在产业中,任何“炫技”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带来真实的回报才是AI技术应用的王道。
第2题 您的企业目前对于AI的应用主要在哪些场景?
解读:
从目前来看,在工业里,采用机器视觉进行缺陷检测、机器导引(例如为机器人的拣取提供视觉检测)。相对于商业AI的语音、图像、视频、文本而言,工业里可能就视觉的数据比较大,适合AI发挥其野蛮的算力。
至于“生产调度与排程”,有老师质疑是否其采用AI。
第3题 目前您的企业在AI的应用方面,主要觉得哪方面的障碍是比较大的?
解读:
其实,在产业的工程技术里,寻找品质或成本问题背后的原因,本身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有时候,这就像在一个不见五指的黑暗世界里的探索。也如C博士所说“AI像是在一团迷雾中探索”的感觉。从与产业用户的交流的确感觉到了“数据表征与特征提取难题”是AI产业应用的第一道关。获得有效的、有价值的数据是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有效”数据,其实,也是需要工程师的“智慧”—就是一种直觉的判断力,AI本身擅长于那些不确定性、无法直接被数学表达的问题。但是,物理的机电、声光、电磁学等还是会给出一些潜在的方向的,或者基于“人机料法环”的大框架给出方向。有了方向,方法就会变得简单。因此,在很多现场人员的反馈,获得有效数据,表征问题,比如缺陷及引发缺陷的原因,潜在的,无法直接测量而采用的间接测量、或者方法,这是第一步的障碍。
当然,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能够将现场与AI结合的人才。
人才本身就是问题,首先,人才的初级需求就是指擅长使用工具来开发代码、进行训练和测试的,而人才的第二个层级,则是基于AI方法与工具与制造过程本身结合的。而第三个层级的人才需求,就是能够掌控项目的,能够对整个目标进行规划,并协调资源,并顺利推动项目达成任务的规划型人才。
第三个在于“AI的可复制性较差,投资回报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AI训练的模型的确很难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过,有一次冯恩波博士在线谈AI的研讨会提到,引发问题背后的原因如果有10个,那么其中1-2个是关键的因果,而其它则是相关性。相关性也分为高相关与低相关性,从商业意义来说,解决1-2个因果问题并不能形成竞争的胜负手,而在于那些相关性问题—解决高相关性,一个问题,就能带来较大的商业回报。
第4题 在AI的工业应用中,您觉得工程师哪方面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解读:
工程师能力在工业AI应用中,大家仍然把最高的评价给了“对复杂问题的拆解与模块化设计能力“—显然,这符合现实逻辑。即,能力比工具重要,形成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掌握Python、Java的编程本身重要。而工程师思维就是要”化繁为简“、”解构与重构“。也即,在机理方式还是数据方式解决问题—本身这个工程师思维本身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
当然,对于工业AI的应用来说,对物理场的理解、AI工具的有效性边界、组合,以及将问题与工具结合的能力。这些肯定是对工程师的能力本身的具体要求。
其实,有朋友反馈,现实中的确需要AI的人才,但是,非常之难,难就在如何将AI与制造现场的场景结合,有所谓的各种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强化学习、ChatGPT…各种热词,但是,他们究竟如何与工业的应用需求结合?这种关联,流程对于大部分自动化类工程师是缺乏的。而计算机类专业也是缺乏现场对象的了解的。这也是工业AI比较难的原因。
第5题 您觉得大学自动化类专业在AI方面的教学应该有哪些侧重?
解读:
“对工业对象的建模能力基础“在自动化类AI教学成为侧重,这说明工业界的人仍然认为对对象的特性缺乏理解,是目前工程师缺乏的基础知识。同时,这个基础也被认为是AI应用同样需要掌握和重要的。
当然,如何灵活选择合适的AI算法、对于算法原理、优缺点、差异、组合应该有灵活的介绍。这个对于大学教师的提醒在于,学生可能不需要了解太深的关于具体算法的编写,但对于横向的比较、适用性的洞察,是快速让其选择合适工具和形成思路的关键。而一旦解决在全局层面认知达到了,具体开发过程你可以不用教了—相信他们的聪明。
第6题 您觉得工程师在解决工程问题方面的素养有哪些需要提升的?(最多3项)
解读:
这还是再一次说明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个工程经验的重要性。产品思维与用户价值理解,这就是企业的工程师与科研不同在于必须“产品思维”。AI应用同样是,它要达到易用性、模块化可移植、易维护升级等User-friendly的设计、
第7题 您的企业在推进AI的工业场景应用中,倾向于采取与谁展开合作?
解读:
显然,企业都愿意与AI类企业合作开发其AI应用。这个可能会是一个潜在的认识问题。可能工业AI的场景,以及投资额,包括纯AI对于现场的认知会是个难题。但,另一方面来说,也代表大家对于自动化专业和企业解决的AI水平缺乏了解,或者不大认同。尽管,我们认为自动化类企业和专业具有解决工业场景AI应用的优势,但就当前认知层面来说,可能专业还需要加强工业AI的人才培养。
另一个问题在于教材的问题,个人阅读了很多相关的教材。基本上都缺乏对工业场景的介绍,以及应用的分析,这说明工业AI本身市场较小,也未得到有效的重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工业AI的应用太过于碎片、个性化,很难具有可推广性的,写成教材比较稀缺。
但是,从教材开发视角,如何把AI与工业结合,解决产业问题—这类教材的确是极其匮乏的,甚至比人才更匮乏。
第8题 最近3-5年,新招入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您企业的表现是否让你们满意?
解读:
这个是一位参与前期问卷的老师提出的,他觉得还不如问问大家对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否满意。不过,从结果来看,也合乎逻辑,毕竟,优秀的学生总是少数,仍然需要企业自身不断的培养,发展。
以上是针对115个样本的解读,也与大家分享结果。也请大家留言点评解读。谢谢!
-
神经网络
+关注
关注
42文章
4773浏览量
100890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1097浏览量
269431 -
自动化
+关注
关注
29文章
5593浏览量
79401
原文标题:【雷赛智能 | 头条】关于工业AI应用与人才培养的调研结果
文章出处:【微信号:伺服与运动控制,微信公众号:伺服与运动控制】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