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接口设计

清新电源 来源:清新电源 2024-01-19 09:17 次阅读

研究简介

全固态电池存在高界面电阻和锂枝晶生长的问题,导致其镀锂/剥离库仑效率(CE)低于90%,高容量时临界电流密度低。通过在Li6PS5Cl电解液和锂负极之间插入混合离子电子导电(MIEC)和疏石LiF-C-Li3N-Bi纳米复合材料中间层,同时解决了这两个挑战。

成果简介

通过在Li6PS5Cl电解液和锂负极之间插入混合离子电子导电(MIEC)和疏石LiF-C-Li3N-Bi纳米复合材料中间层,在0.2 mA cm - 2/0.2 mAh cm - 2下,锂电镀/剥离CE显著提高到99.6%,临界电流密度(CCD) > 3.0 mA cm - 2/3.0 mAh cm - 2。具有高离子电导率(10−5 S cm−1)和低电子电导率(3.4×10−7 S cm−1)的高度疏石的LiF-C-Li3N-Bi中间层使Li能够在电流收集器(CC)表面而不是在Li6PS5Cl表面上镀,从而避免了Li6PS5Cl电解质的还原。在CC表面初始镀锂过程中,Li渗透到多孔的LiF-C-Li3N-Bi层中,并将Bi纳米颗粒锂化为Li3Bi。Li - c -Li3N-Li3Bi亚中间层中的亲锂离子Li3Bi和Li3N纳米颗粒将随着镀锂一起向CC移动,在接下来的Li剥离过程中形成Li - c/ Li3N-Li3Bi亲锂/亲锂亚层。该夹层使面积容量为1.4 mAh cm−2的Co0.1Fe0.9S2/Li6PS5Cl/Li电池在150 mA g−1下的循环寿命>850次。疏锂/亲锂中间层使固态金属电池能够同时实现高能量和长循环寿命。该工作以“Interface Design for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

研究亮点

(1)在Li6PS5Cl电解液和锂负极之间插入混合离子电子导电(MIEC)和疏石LiF-C-Li3N-Bi纳米复合材料中间层实现高容量大电流密度。

(2) 在0.2 mA cm - 2/0.2 mAh cm - 2下,锂电镀/剥离CE显著提高到99.6%。

(3) 具有高离子电导率(10−5 S cm−1)和低电子电导率(3.4×10−7 S cm−1)的高度疏石的LiF-C-Li3N-Bi中间层使Li能够在电流收集器(CC)表面而不是在Li6PS5Cl表面上镀,从而避免了Li6PS5Cl电解质的还原。

图文导读

采用设计的成分(图S1,支持信息)将Bi3-CF-Li3N混合物球磨合成了LiF-C-Li3N-Bi纳米复合材料,其中LiF-C-Li3NBi中的Bi摩尔比小于1.5%,以确保高的疏石性。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证实,在镀锂过程中,与集流器接触的LiF-C-Li3N-Bi夹层表面形成了Li3Bi(图2a)。在Li/LiF-C-Li3N-Bi/Li6PS5Cl/LiF-C-Li3N-Bi/SS (SS =不锈钢)半电池锂化至0.5 mAh cm−2(图2a中的B点),LiBi在20.80和Li3Bi在22.90处出现特征峰(图2a)。进一步锂化后,镀锂容量为1.0和1.5 mAh cm−2(图2a中的C和D点),LiBi进一步锂化成Li3Bi,且Bi在≈27o处的峰值强度与镀Li前相比显著降低(图2a)。

然而,大量的铋仍然存在,从峰值可以看出38°和45.80°(图2a)。由于低电子电导率(3.4×10−7 S cm−1,图S3,支持信息)和高疏石性(接触角为1380)阻止了Li在LiF-C-Li3N-Bi夹层内的沉积,只有与Cu接触并沉积Li的Bi纳米颗粒转移到Li3Bi合金中,这也证明了在第一次锂化过程中,LiF-C-Li3N-Bi纳米复合材料中Bi的容量非常低。在LiF-C-Li3N-Bi纳米复合材料中,第一次锂化容量大于0.0 V (0.488 mAh)的容量与Bi到Li3Bi的理论容量(36.477 mAh)之比仅为1.3%,说明与集流器接触的Bi纳米颗粒中只有1.3%转化为Li3Bi。第一次镀锂的高过电位(204 mV)归因于LiF-C-Li3N-Bi的强疏石性和高应力。在接下来的镀锂/剥离循环中,Li3Bi纳米粒子停留在电流收集器上。除了Li3Bi的迁移外,近表面的Li3N纳米颗粒在镀锂过程中也会移动到电流集电极上,这将在下一节中讨论。

a26de10c-b65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1所示。在锂电镀/剥离过程中,原位形成的liff - c - li3n - bi / liff - c/ Li3N-Li3Bi疏石/亲石中间层示意图.

由于LiF-C-Li3N-Bi的电子导电性低(3.4×10−7 S cm−1)和高疏石性,碳在LiFC-Li3N-Bi纳米复合材料中对Li也不活跃,这是由镀锂后的LiF-C-Li3N-Bi的拉曼光谱证实的。如图S6(辅助信息)所示,镀Li后,碳的拉曼位移与原始碳相同,说明锂没有插入碳中。此外,D波段的强度远高于G波段,说明层间碳的电子导电性较低,可以抑制Li6PS5Cl电解质的还原

a27ec332-b65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2。Li/LiF-C-Li3N-Bi/Li6PS5Cl/LiF-C-Li3N-Bi/SS半电池的XRD和CE测试。a) Li/LiF-C-Li3NBi/Li6PS5Cl/LiF-C-Li3N-Bi/SS半电池第一次镀锂和去除SS (SS =不锈钢集流器)后剥离循环时LiF-C-Li3N-Bi层的XRD图谱。b)室温、堆压1.0 MPa下不同电流密度和容量的Li/LiF-C-Li3N-Bi/Li6PS5Cl/LiF-C-Li3N-Bi/SS半电池的镀锂/剥离CE。c) LiF-C-Li3N-Bi/Cu界面镀锂/剥离工艺示意图

随着锂电镀/剥离循环,锂沉积过电位逐渐降低.由于沉积的锂可以渗透到LiF-C-Li3N-Bi中间层中,锂和LiF-C-Li3N-Bi之间的接触面积随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图2c),从而在0.5 mA cm−2/0.5 mAh cm−2时产生50 Ω cm2的低面积比电阻(ASR)。由于在高镀锂容量时接触面积增加,因此镀锂过电位几乎与容量无关,这对于liff - c - li3n - bi夹层来说是独特的。制作厚层(50 μm,)的LiF-C-Li3N-Bi夹层是为了确保即使在高容量下Li6PS5Cl电解液表面也不镀锂。在活化循环后,采用Li/LiF-C-Li3N-Bi/Li6PS5Cl/LiF-CLi3N-Bi/CC半电池,在0.5 V的截止电压下评估逐步增加容量的镀锂/剥离CE,以避免Li3Bi的锂化/衰减和Li3N的分解。第28次循环后,在0.2 mA cm−2/0.2 mAh cm−2条件下,镀锂/剥离CE达到99.6%,第45次循环后在0.5 mA cm−2/0.5 mAh cm−2条件下达到99.4%,第55次循环后在1.0 mA cm−2/1.0 mAh cm−2条件下达到98.7%(图2b)。随着每次容量下的镀/剥离循环,CE逐渐增加,这是由于当沉积的Li渗透到LiF-C-Li3N-Bi界面孔中时,Bi逐渐转化为Li3Bi(图2c1,c2)。

在镀锂过程中,形成的Li3Bi随锂移动到电流集电极上少量未反应的Bi会在接下来的镀锂过程中与已镀的Li进一步反应,并重复此过程,直到与已镀的Li接触的LiF-C-Li3N-Bi中间层中的Bi颗粒全部转化为Li3Bi(图2c3,4), CE达到稳定值。当容量和电流密度进一步增大时,CE再次下降,然后逐渐增大。这是因为随着镀锂容量的增加,更多的锂会渗透到多孔的LiF-C-Li3NBi中(图2c5),这将LiF-C-Li3N-Bi中额外的Bi转化为Li3Bi,导致CE再次下降。然而,在固定容量下,CE会随着镀/剥离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最终,CE将再次达到稳定值(图2c7-c8)。在前几个循环中,由于Bi到Li3Bi的不可逆转换导致的低CE可以通过在低电流密度下预循环到所需的容量(激活循环)来缓解。如图S9(辅助信息)所示,在0.5 mA cm−2的低电流密度到1.5 mAh cm−2的高容量激活循环后,Li/LiF-C-Li3N-Bi/Li6PS5Cl/LiF-C-Li3N-Bi/Cu电池在0.5 mA cm−2/0.5 mAh cm−2时达到了98.2%的高CE,因为Bi在预循环中已经锂化成Li3Bi。预循环后0.5 mA cm−2/0.5 mAh cm−2的CE为98.2%,显著高于从0.2 mA cm−2/0.2 mAh cm−2到0.5 mA cm−2/0.5 mAh cm−2的CE(88%)(图2b)。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Li对Li6PS5Cl的还原作用,Li/Li6PS5Cl/SS电池的CE只能达到81.8%.

a294d5fa-b65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3。镀/剥离过程中LiF-C-Li3N-Bi层的形貌及元素分布。a)第10次镀锂后LiF-C-Li3N-Bi层表面的SEM图像和b)后向散射电子图像。c)镀锂后LiF-C-Li3N-Bi层的SEM截面图和d)后向散射电子图。e)镀锂后Li6PS5Cl/LiF-C-Li3N-Bi/Li层的SEM横截面图。镀锂后Li6PS5Cl/LiF-C-Li3N-Bi/Li层中f) C、g) N、h) f、i) Bi元素的EDS图像

利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锂镀/剥离过程中亲锂纳米颗粒从LiF-C-Li3NBi中间层向集电体的迁移过程。循环后的LiFC-Li3N-Bi夹层与原始电池的厚度相近,因为只有在电流收集器/LiF-CLi3N-Bi近界面处的Bi纳米颗粒与沉积的Li发生反应。循环前,LiF-C-Li3N-Bi层表面的颗粒彼此紧密接触。当镀Li至1.5 mAh cm−2时,由于合金反应中表层Bi的体积膨胀,LiF-C-Li3N-Bi层表面变得粗糙(图S8d,支持信息)。此外,从扫描电镜和后向散射电子图像(图3a,b),在与集流器接触的LiF-C-Li3N-Bi层表面可以观察到沉积的Li金属。

此外,镀锂后在LiFC-Li3N-Bi/SS界面上明显密集的O分布和后向散射电子图像(图3b,d)证明Li仅沉积在集流器上。而对于没有LiF-C-Li3N-Bi中间层的Li6PS5Cl/CC界面,在镀锂过程中,锂会渗透到Li6PS5Cl电解液中,这会减少电解液,促进锂枝晶生长。锂剥离后,死锂留在Li6PS5Cl/CC界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i完全从LiF-C-Li3N-Bi/SS界面剥离,证明了在LiF-C-Li3N-Bi/SS界面上具有较高的镀/剥离可逆性。

a2af55c4-b65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4。在锂电镀/剥离过程中,从疏石LiF-C-Li3N-Bi到亲石/疏石梯度Li3NLi3Bi/Li- c/ LiF-C-Li3N-Bi界面演变的图解、表征和模拟。F和N在fe - c - li3n - bi /SS夹层的分布a)循环前,b)镀Li和c)剥离Li后(Li、F和N沿溅射坑深度的完整分布曲线如图S14, Supporting Information)。d) Li3Bi表面、Li3N表面、LiF表面、Li3Bi- li、Li3N- li、LiF- li和界面的原子结构、表面能、界面能。

为了在电池拆卸过程中保持LiF-C-Li3N-Bi/Li界面的形态,将Li/ LiF-C-Li3N-Bi/ Li6PS5Cl/LiF-C-Li3N-Bi/SS电池中的SS集流器替换为软铜箔。然后,在镀锂后的LiF-C-Li3NBi/LiCu界面处采集了截面SEM图像。如图3所示,亲锂性Li3Bi(图3i, Bi映射)和Li3N(图3g, N映射)纳米颗粒在镀锂/剥离循环后移动到Cu集流体(沉积锂下方)。在镀锂过程中,亲锂性Li3Bi和Li3N从LiF-C-Li3N-Bi亚层向集流器的迁移也会导致靠近Li的LiF-C-Li3N-Bi中C(图3f)和F(图3h)的强度增加。此外,连续循环后,LiF-C-Li3N-Bi与Li之间的紧密界面接触保持良好(图3e),可以降低界面过电位,防止局部电流密度过高。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进一步证实了Li3N和Li3Bi在镀/剥离循环过程中从LiF-C-Li3N-Li3Bi向集流器的迁移。图S15a、c为循环前由Ga+离子束溅射形成的LiF-C-Li3N-Bi层的弹坑。如图4a所示,镀锂/剥离循环前Li、F、N元素均匀分布在LiF-C-Li3N-Bi夹层中。镀10次Li后,与集流器接触的LiF-C-Li3N-Bi表面的Li和N含量变得非常高,然后沿着LiF-C-Li3N-Bi的深度迅速下降,最后到达块体LiF-C-Li3N-Bi层时恢复正常含量(图4b;图S16b,支持信息)。由于Li3N和Li3Bi从LiF-C-Li3N-Li3Bi向集流器迁移,使得表面Li含量增加,但表面Li含量呈v型分布降低了剩余Li - c中的Li含量。由于Li3Bi-Li3N的Li密度高于Li,在镀锂/剥离过程中,Li3Bi-Li3N向集流器的迁移会导致表面锂含量高,在镀锂后形成Li3N-Li3Bi/Li- lifc /LiF-C-Li3N-Bi结构,形成Li分布的V形,F含量沿深度不断增加,并趋于整体LiF-C-Li3N-Bi层中的F含量(图4b)。在镀锂过程中,Li3Bi-Li3N/ liff - c/ liff - c - li3nbi亲锂/疏锂结构的形成显著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降低了界面电阻。

通过XRD、SEM、ToFSIMS的综合表征和热力学分析,我们提出了在锂无负极电池中由疏石LiF-C-Li3N-Bi夹层原位形成亲石-疏石夹层的机理(图2c)。在初始镀锂过程中,当Cu集流器电位降至0.7 V以下时,与集流器接触的LiF-C-Li3N-Bi表面上的Bi纳米粒子将被锂化成Li3Bi,形成LiF-C-Li3N-Li3Bi表面层,而LiF-C-Li3N-Bi中间层内的Bi是无活性的,因为LiF-C-Li3N-Bi中间层具有高的离子电导率(10−5 S cm−1)而低的电子电导率(3.4×10−7 S cm−1)。在0.0 V以下进一步镀锂时,锂开始沉积在Cu上,然后渗透到多孔的LiF-CLi3N-Bi中,进一步将LiF-C-Li3N-Bi中的Bi还原为Li3Bi。由于锂与Li3Bi/Li3N的强结合,亲锂性的Li3Bi和Li3N倾向于迁移到沉积的大块锂中,而高疏石性的LiF和碳由于高斥力而被推开。在接下来的Li剥离过程中,Li3Bi-Li3N层顶部的Li将被剥离,留下Li3Bi-Li3N粘附在集流器表面(图2c2,3),并作为后续镀Li的成核位点(图2c4)。在第二次镀锂过程中,锂将沉积在亲锂的Li3BiLi3N上,将高疏锂的LiF和碳推离沉积的锂的顶部表面,形成Li3Bi-Li3N/Li- lifc / liff - cli3n - bi复合锂负极(图2c4)。亲石/疏石Li3Bi-Li3N/ lifc中间层的完全形成可能需要多次充放电循环,即活化过程。与上面讨论的无负极锂电池一样,在LiF-C-Li3N-Bi中间层上添加Li也诱导了Li3Bi-Li3N在镀锂/剥离循环过程中向未反应的Li表面迁移,这可以通过在1.0 mA cm−2/1.0 mAh cm−2下镀锂/剥离10次后的LiF-C-Li3N-Bi/Li界面的SEM和EDS图像来证明,其中在Li底部观察到元素Bi和N(图S20d,e,辅助信息)。而元素C和F则存在于顶层的LiF-C-Li3N-Bi层(图S20b, C)。

测量了有和没有LiF-C-Li3N-Bi中间层的Li/Li6PS5Cl/Li对称电池的临界电流密度,当固定的镀锂/剥离时间为1.0 h时,电流密度逐步增加。如图5a所示,具有LiF-C-Li3N-Bi中间层的Li/Li6PS5Cl/Li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逐步增加的前几个循环中经历了激活过程。在每个阶梯增加电流的初始镀锂/剥离循环中,过电位逐渐降低是由于更多的锂渗透到LiF-C-Li3N-Bi中间层的孔隙中,导致Li和LiF-C-Li3N-Bi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加,这也在高容量下镀锂/剥离Li3PS4电解质的镀锂/剥离剖面中观察到。锂离子渗透到疏锂的LiF-C-Li3N-Bi层中,增加了锂离子与LiF-C-Li3N-Bi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阻抗。Li3BiLi3N/ liff - c/ liff - c - li3n - bi亲锂/疏锂中间层的形成使Li/Li6PS5Cl/Li电池达到临界电流密度。当固定的镀锂/剥离时间为1.0 h时,电流密度逐步增加。如图5a所示,具有LiF-C-Li3N-Bi中间层的Li/Li6PS5Cl/Li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逐步增加的前几个循环中经历了激活过程。

在每个阶梯增加电流的初始镀锂/剥离循环中,过电位逐渐降低是由于更多的锂渗透到LiF-C-Li3N-Bi中间层的孔隙中,导致Li和LiF-C-Li3N-Bi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加,这也在高容量下镀锂/剥离Li3PS4电解质的镀锂/剥离剖面中观察到。锂离子渗透到疏锂的LiF-C-Li3N-Bi层中,增加了锂离子与LiF-C-Li3N-Bi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阻抗。Li3BiLi3N/ liff - c/ liff - c - li3n - bi亲锂/疏锂中间层的形成使Li/Li6PS5Cl/Li电池达到临界电流密度

a2c806e6-b65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5。LiF-C-Li3N-Bi中间层的枝晶抑制性能。a)室温下,堆压为1.0 MPa,固定充放电时间1.0 h,电流密度逐步增大时,LiF-C-Li3N-Bi夹层Li/Li6PS5Cl/Li电池电压分布图。b)室温下,堆压1.0 MPa,固定充放电时间1.0 h,电流密度阶跃增加的Li/Li6PS5Cl/Li电池的电压曲线。c)在三电极电池中测量的工作电极(WE)和对电极(CE)电位以及Li - c - li3excess - bi中间层Li/Li6PS5Cl/Li的电池电压。d)有和没有LiF-C-Li3N-Bi夹层的Li6PS5Cl/Li界面镀锂和剥离过程示意图。

与亲锂Li6PS5Cl固体电解质中自扩增的锂枝晶生长不同,锂渗透到疏锂的lifc / liff - c - li3n - bi中间层是一个自限制的激活过程。研究了Li/LiF-C-Li3N-Bi/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在电流密度为0.5 mA cm - 2、容量为0.5 mAh cm - 2时的活化过程,并在工作电极旁边放置Li参比电极。工作电极(WE- re,用红线表示)和对电极(CE- re,用蓝线表示)电势相减后得到的槽电压(V2,用洋红色圆点表示)与测得的槽电压(V1,用黑线表示)吻合较好,说明在配置的三电极槽中准确记录了Li脱镀过程中WE和CE的电势。在具有Li - f - c - li3n -Bi中间层的Li/Li6PS5Cl/Li电池初始镀锂/剥离过程中,由于Bi的锂化作用,前两次锂化过程中WE(图S23d,支持信息)和CE(图S23e,支持信息)的电位均大于0 V (vs Li+/Li RE)。如前所述,在具有LiF-C-Li3N-Bi中间层的Li/Li6PS5Cl/Li电池的镀锂/剥离过程中,Li首先沉积在集电极上,然后渗透到多孔的LiF-C-Li3N-Bi中间层中,逐渐与LiF-C-Li3N-Bi亚层中接触的Bi发生反应,形成Li3Bi,激活周期短。在激活周期中,电极的电位可能高于0.0 V。

随着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每次循环镀/剥离锂容量的增加,所需的活化循环次数减少。激活循环后,高于0.0 V的容量远小于镀锂/剥离容量(在1.0 mA cm−2/1.0 mAh cm−2时为2%,见图S7,支持信息)。在形成亲石/疏石Li3Bi-Li3N/LiFC/ liff - c - li3n - bi后,WE(图S23d, Supporting Information)和CE(图S23e, Supporting Information)的电位由于电池阻抗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并趋于对称,这可以从三电极电池循环10次后离子传导电阻的降低中得到证明(图S24, Supporting Information)。添加9.5wt的Li3N对LiF-C-Li3N-Bi层离子电导率的提高。% (1.0×10−5 S cm−1,图S25,支持信息)至30.7 wt.%可以消除激活过程(图5b,c;图S26,支持信息),这也进一步降低了镀锂/剥离过电位。相比之下,在没有LiF-C-Li3N-Bi中间层的Li/Li6PS5Cl/Li电池中,由于Li剥离中形成空隙和Li电镀中部分空隙愈合,观察到锂剥离电位比电镀中大得多、陡得多的不对称现象 (图S27,支持信息)。由于在Li汽提过程中形成的空洞是均匀的. 在接下来的镀锂过程中,这些空隙会逐渐愈合,在重复的剥离/镀锂循环中,空隙会不断增大,导致锂与Li6PS5Cl电解质之间的接触减少(图5d),最终导致Li/Li6PS5Cl/Li电池短路。

相比之下,对于具有LiF-C- li3n - bi中间层的Li/Li6PS5Cl/Li电池,电镀和剥离之间的电位差在循环过程中是高度可逆的(图S23c,支持信息),因为沉积的锂可以可逆地渗透/提取到/从疏锂的LiF-C亚层中,这保证了锂与电解质之间良好的界面接触(图5d),使得Li/Li6PS5Cl/Li电池即使在高电流密度下也能稳定循环。原位形成的MIEC亲锂/疏石Li3BiLi3N/ liff - c/ liff - c - li3n - bi夹层克服了Li枝晶生长和界面电阻高的两个关键挑战,通过(1)通过可逆的Li渗透/萃取防止Li/SSE界面上形成空隙;(2)通过在Cu/interlayer界面而不是SSE表面镀Li来避免SSE的还原;(3)通过强疏锂的lifc亚层抑制不受控制的Li枝晶生长;(4)通过在Cu表面的亲锂亚层上均匀沉积Li和在MIEC LiF-C-Li3N-Bi中间层中可逆渗透/萃取Li来降低过电位。在0.2 mA cm - 2/0.2 mAh cm - 2循环28次后,Li/Li6PS5Cl/CC半电池的临界电流密度从0.4 mA cm – 2显著提高到3.5 mA cm - 2, CE高达99.6%,证明了疏石/亲石MIEC中间层的多功能作用。通过增加Li3N的重量比来提高LiF-C-Li3N-Bi中间层的离子电导率,可以进一步提高Li6PS5Cl的临界电流密度,如对称电池在4.0 mAh cm - 2的高容量下在4.0 mA cm - 2的高电流密度下的短路(图5b)。

此外,在第10次循环时,Li/ lif - c - li3excess - bi /Li6PS5Cl/ lif - c - li3excess - bi /SS电池的镀锂过电位也降至10 mV。这项工作还强调了界面离子电导率对锂枝晶抑制能力的重要性,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将在我们的后续工作中进行详细探讨。

锂枝晶抑制的亲石/疏石中间层在固体电解质中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与锂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如图S30(辅助信息)所示,LiF-C-Li3N-Bi夹层还能使Li3PS4-LiI电解质在3.0 mA cm - 2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充电/放电,室温下的高容量为3.0 mAh cm - 2,是我们报道的无亲锂/疏锂夹层Li3PS4-LiI临界电流密度的三倍。此外,life - c - li3n -Bi中的亲石Bi可以被亲石Ag取代。采用Li3PS4-LiI电解液对LiF-C-Li3N-Ag的锂枝晶抑制性能进行了评价。采用与LiF-CLi3N-Bi复合材料相同的方法合成了LiF-C-Li3N-Ag复合材料。如图S31(辅助信息)所示,Li/LiF-C-Li3N-Ag/Li3PS4-LiI/LiF-C-Li3N-Ag/Li对称电池还可以在室温下以2.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稳定充放电,具有2.0 mAh cm−2的高容量。抑制锂枝晶的有效亲石-疏石中间层不一定是由混合导电的疏石中间层原位形成的人工亲石-疏石夹层对锂枝晶也有抑制作用。人工疏锂/亲锂LiF-C-Li3N/LiSr中间层使Li6PS5Cl电解质在室温下以2.0 mA cm - 2的高电流密度充放电,具有2.0 mAh cm - 2的高容量。

a2dc6654-b65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6。li - c - li3n - bi夹层全固态锂电池性能研究。a)恒流充放电曲线和b)面积容量为1.4 mAh cm−2的Co0.1Fe0.9S2/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的循环性能(Co0.1Fe0.9S2活性材料的质量载荷为1.6 mg cm−2)。所有试验均在室温下进行,堆压为2.5 MPa.

采用Co0.1Fe0.9S2正极和过量Li负极,研究了Li - c - li3n - bi层对全固态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由于Co0.1Fe0.9S2与硫化物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排除正极材料与电解质的副反应对全电池性能的影响。如图6所示,Co0.1Fe0.9S2/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在15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循环寿命长达854次。当使用LiCoO2 (LCO)作为正极材料时,LCO/Li3YCl6/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也可以稳定循环50次。当增加Li3N在Li3N- bi中间层中的重量比时,LCO/Li3YCl6/Li6PS5Cl/ lif - c - li3过剩- bi /Li电池在正极负载为1.0 mAh cm−2时可以稳定循环100次(图S34,支持信息),证明了LiF-C-Li3N-Bi中间层具有优越的锂枝晶抑制能力。

为了了解Co0.1Fe0.9S2/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优异循环稳定性的来源,使用三极电池监测了Co0.1Fe0.9S2正极和Li负极的电位以及充放电时的电池电压(图S35, Supporting Information)。Co0.1Fe0.9S2/Li6PS5Cl/Li电池的容量和CE在第二次循环中降低,而Co0.1Fe0.9S2/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的容量和CE在第二次循环中增加(图S35b,辅助信息)。Li/Li6PS5Cl/Li中容量和CE的衰减主要是由于Li6PS5Cl与Li负极之间的不稳定性,从第二循环中Li负极容量的减少可以看出。

Co0.1Fe0.9S2/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的锂负极在第二次循环中具有非常低的过电位(图S35d,配套信息)。在第一个循环中,Co0.1Fe0.9S2/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的容量低于Co0.1Fe0.9S2/Li6PS5Cl/Li电池,这是由于原始的LiF-C-Li3N-Bi中间层的高阻抗。经过第一次活化过程后,在第二次循环中,Co0.1Fe0.9S2/Li6PS5Cl/LiFC-Li3N-Bi/Li电池比Co0.1Fe0.9S2/Li6PS5Cl/Li电池表现出更强的可逆充放电行为,进一步证明了疏锂/亲锂的LiF-C- li3n / li3c - li3n中间层对引导锂均匀沉积在底部锂下的有效性。与报道的研究相比,我们的工作具有高电流密度和室温下高容量的优点,这是工业应用所需要的。此外,本文所报道的层间设计原理的通用性可以推广到其他固态金属电池。

总结与展望

锂枝晶生长和高界面阻抗是全固态锂电池面临的两个关键挑战。我们通过在Li6PS5Cl电解质和锂负极之间引入混合离子/电子导电(MIEC)疏石层LiF-C-Li3N-Bi来缓解这两个挑战,以避免在Li6PS5Cl电解质表面镀锂。经过几次电镀/剥离循环后,锂侧的疏锂Li - c - li3n - bi中间层部分转化为疏锂/亲锂Li - c/ Li3Bi-Li3N。亲锂的Li3Bi-Li3N层可以实现均匀的锂沉积,而高疏石的多孔LiF-C层由于界面能高,可以在镀锂/剥离过程中实现可逆的锂渗透/提取,而不会形成锂枝晶。所形成的亲锂/疏锂界面使得Li/Li6PS5Cl/Li对称电池能够在3.0 mA cm - 2的高电流密度和3.0 mAh cm - 2的高容量下稳定循环,并且Li/Li6PS5Cl/CC半电池在0.2 mA cm - 2/0.2 mAh cm - 2下达到99.6%的CE。采用Co0.1Fe0.9S2正极材料的全固态锂电池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性能全固态电池提供了一种通用策略。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锂电池
    +关注

    关注

    259

    文章

    8018

    浏览量

    169418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03

    浏览量

    20009
  • 电解液
    +关注

    关注

    10

    文章

    837

    浏览量

    23058
  • 全固态电池
    +关注

    关注

    0

    文章

    56

    浏览量

    4811
  • 拉曼光谱
    +关注

    关注

    0

    文章

    83

    浏览量

    2721

原文标题:马里兰大学王春生团队——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接口设计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如何设计锂电池相关电路避免锂电池边充边放?

    是CN3791和DW01,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接口都有,第二张图是Buck和Boost电路。原理图文件在附件里面。 我尝试了以下思考,但似乎看起来并不好用: 1、使用二极管隔离负载和电池
    发表于 11-15 10:59

    固态电池的优缺点 固态电池锂电池比较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液态电解质的电池技术。这种电池技术因其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方面的潜在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以下是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09:12 970次阅读

    三元锂电池固态电池哪个好

    三元锂电池固态电池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选择哪个更好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的头像 发表于 09-15 14:12 1073次阅读

    多家上市公司回应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应用加速

    固态锂电池技术采用锂、钠制成的玻璃化合物为传导物质,取代以往锂电池的电解液,大大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全固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8-22 16:01 680次阅读

    全球固态电池商业化提速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业界认为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固态锂电池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8-12 17:18 994次阅读

    利用定向陶瓷纤维电解质构建高压固态锂电池中坚固的富LiF界面

    随着对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力需求持续增加,全固态锂电池(ASSLBs)由于其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的头像 发表于 05-06 09:43 560次阅读
    利用定向陶瓷纤维电解质构建高压<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锂电池</b>中坚固的富LiF界面

    固态电池产业链全景

    小批量装车,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全固态电池最早有望2025年开始量产。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未来几年有望持续保持高景气度。
    的头像 发表于 04-22 16:51 668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池</b>产业链全景

    三菱综合材料成功开发一种全固态锂电池材料的制造新技术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全固态锂电池材料之一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量产化的新制造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2-27 14:52 975次阅读
    三菱综合材料成功开发一种<b class='flag-5'>全固态</b><b class='flag-5'>锂电池</b>材料的制造新技术

    充放电电流对锂电池性能有何影响?

    充放电电流对锂电池性能有何影响? 随着移动设备和电动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存储技术。在使用锂电池的过程中,充放电电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
    的头像 发表于 01-23 14:58 1746次阅读

    全固态电池会颠覆锂离子电池吗?

    由于传统液态电池的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全固态电池在提高安全性方面有优势。从全固态电池的路线来看,需要在产业链层面进行大量的投资,是需要花费大量
    发表于 01-22 14:10 598次阅读
    <b class='flag-5'>全固态</b><b class='flag-5'>电池</b>会颠覆锂离子<b class='flag-5'>电池</b>吗?

    锂电池单体、锂电池组和锂电池包的区别

    锂电池单体、锂电池组和锂电池包的区别  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
    的头像 发表于 01-11 14:09 3217次阅读

    全固态电池到底有哪些闪光点?

    内部的热失控,并在极端情况下导致电池爆炸。而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能够有效抑制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反应,提高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17:09 712次阅读

    固态电池/锂电池最新进展!

    固态锂电池(SSLB)由于比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高的安全性,近年来备受研究人员关注。
    的头像 发表于 12-28 09:08 1580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池</b>/<b class='flag-5'>锂电池</b>最新进展!

    动力锂电池和普通锂电池的区别

    动力锂电池和普通锂电池的区别  动力锂电池和普通锂电池是两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它们在结构、用途和性能
    的头像 发表于 12-25 15:25 2555次阅读

    锂电池高温存储性能衰减原因

    锂电池高温存储性能衰减原因  锂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存储技术,在手机、电动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存储性能
    的头像 发表于 12-08 16:05 1982次阅读